料斗及浇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8537发布日期:2019-01-14 20:01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料斗及浇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料斗及浇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保温节能技术的发展,传统在建筑外部粘贴保温板的做法已经逐渐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目前北方地区(如河北、山东等省)已经开始推广建筑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保温体系使用寿命同结构一致,即在建筑使用寿命周期内,不必再进行保温工程的翻修维护处理,且保温效果好,施工周期缩短,便于保证现场文明施工。但由于该技术处于推广期,现场施工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技术问题,主要为:首先,保温板外侧的5cm混凝土保护层浇筑效果较差,容易出现麻面甚至大面积空洞;其次,结构保温一体化墙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温板容易被泵送混凝土冲击从而造成移位和破损,造成保温体系不完整。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7859131u)公开了一种复合保温砖用下料斗,其设置在模具箱上方,所述模具箱包括箱体和顶盖,所述顶盖包括矩形架以及与所述矩形架等距固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之间设有空隙,下料斗包括料斗本体,所述料斗本体下端设有多个与所述料斗本体内部连通的浇筑部,所述料斗本体内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浇筑部开启和关闭的控制装置。上述虽然可以从多点对泡沫板进行浇筑,从而提高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但是整体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浇筑结构复杂,导致成本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有效降低成本的料斗及浇筑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料斗,包括呈斗型的收料斗,所述收料斗的内侧设有骨料分离筛,所述收料斗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卸料斗以及第二卸料斗,其中所述骨料分离筛设置在所述第一卸料斗的上方,所述第一卸料斗与所述收料斗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插板,所述第一插板可沿所述第一卸料斗的进料端水平移动,所述第二卸料斗与所述收料斗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插板,所述第二插板可沿所述第二卸料斗的进料端水平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料斗的外侧且在与所述第一卸料斗及第二卸料斗的连接处设有卡固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板与第一拉手相连,所述第二插板与第二拉手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卸料斗的内侧设有第一挡条,所述第一挡条位于所述第一插板的下方;所述第二卸料斗的内侧设有第二挡条,所述第二挡条位于所述第二插板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卸料斗与所述第二卸料斗之间的间距大于保温板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料斗的内侧设有销轴,所述骨料分离筛的一端通过所述销轴连接在所述收料斗的内侧,另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一卸料斗与所述第二卸料斗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浇筑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料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混凝土保护层,且所述料斗的第一卸料斗的出口端正对所述缓凝土保护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内侧结构层,且所述料斗的第二卸料斗的出口端正对所述内侧结构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模板支撑系统,所述模板支撑系统均匀布置在剪力墙的两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料斗及浇筑系统,包括呈斗型的收料斗,用于收拢聚集混凝土料,所述收料斗的内侧设有骨料分离筛,用于将混凝土中的大粒径骨料分离开,所述收料斗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卸料斗以及第二卸料斗,可以避免混凝土直接冲击保温板,从而形成对保温板的保护作用,避免保温板的位置移动和破损,所述第一卸料斗与所述收料斗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插板,所述第一插板可沿所述第一卸料斗的进料端水平移动,所述第二卸料斗与所述收料斗1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插板,所述第二插板可沿所述第二卸料斗的进料端水平移动,从而有利于保证剪力墙两侧的混凝土浇筑量;同时提高混凝土浇筑外观平整度,避免出现大面积蜂窝麻面,提高施工效率,以及提高外侧混凝土保护层的成型效果和提高保温层施工质量;另外,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操作便利、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料斗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料斗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料斗右视图;

图4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浇筑系统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1-收料斗,111-把手,112-吊耳,113-销轴,12-骨料分离筛,131-第一卸料斗,132-第二卸料斗,141-第一插板,142-第二插板,15-卡固体,161-第一拉手,162-第二拉手,171-第一挡条,172-第二挡条,20-保温板,21-混凝土保护层,22-内侧结构层,23-模板支撑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以及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料斗,包括呈斗型的收料斗11,所述收料斗11的内侧设有骨料分离筛12,所述收料斗1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卸料斗131以及第二卸料斗132,其中所述骨料分离筛12设置在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上方,所述第一卸料斗131与所述收料斗1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插板141,所述第一插板141可沿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进料端水平移动,所述第二卸料斗132与所述收料斗1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插板142,所述第二插板142可沿所述第二卸料斗132的进料端水平移动。

本实施例所述料斗,包括呈斗型的收料斗11,用于收拢聚集混凝土料,所述收料斗11的内侧设有骨料分离筛12,用于将混凝土中的大粒径骨料分离开,所述收料斗1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卸料斗131以及第二卸料斗132,其中所述骨料分离筛12设置在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上方,从而不仅可以避免将大粒径骨料流入所述第一卸料斗131内,而且可以避免混凝土直接冲击保温板20,从而形成对保温板20的保护作用,避免保温板20的位置移动和破损,所述第一卸料斗131与所述收料斗1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插板141,所述第一插板141可沿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进料端水平移动,通过所述进料端开口处的变化来控制进入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混凝土量,所述第二卸料斗132与所述收料斗1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插板142,所述第二插板142可沿所述第二卸料斗132的进料端水平移动,通过所述进料端开口处的变化来控制进入所述第二卸料斗132的混凝土量,从而有利于保证剪力墙两侧的混凝土浇筑量;同时提高混凝土浇筑外观平整度,避免出现大面积蜂窝麻面,提高施工效率,以及提高外侧混凝土保护层的成型效果和提高保温层施工质量;另外,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操作便利、安全可靠。

如图5所示,所述收料斗11的外侧设有把手111和吊耳112,用于料斗的移动和定位。所述收料斗11的外侧且在与所述第一卸料斗131及第二卸料斗132的连接处设有卡固体15,用于支撑所述料斗并将所述料斗的自重和混凝土的冲击荷载传递至所述浇筑系统上。所述第一插板141与第一拉手161相连,所述第二插板142与第二拉手162相连,具体地,所述第一拉手161焊接于所述第一插板141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二拉手162焊接于所述第二插板142的外侧边缘,从而方便工人操作控制混凝土流入的量。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内侧设有第一挡条171,所述第一挡条171位于所述第一插板141的下方,所述第一挡条171用于承托所述第一插板141,通过所述第一挡条171支撑所述第一插板141,防止所述第一插板141变形;所述第二卸料斗132的内侧设有第二挡条172,所述第二挡条172位于所述第二插板142的下方,所述第二挡条172用于承托所述第二插板142,通过所述第二挡条172支撑所述第二插板142,防止所述第二插板142变形。所述第一卸料斗131与所述第二卸料斗132之间的间距大于保温板20的厚度,从而有利于避免混凝土直接冲击保温板20,造成保温板20的位移和破损。

为了便于对晒网进行维护或更换,所述收料斗11的内侧设有销轴113,所述骨料分离筛12的一端通过所述销轴113连接在所述收料斗11的内侧,另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一卸料斗131与所述第二卸料斗132之间,从而实现了所述骨料分离筛12的可翻转功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板20的材料为挤塑聚苯板,强度较低。所述收料斗11、第一卸料斗131以及第二卸料斗132为钢板焊接制作;所述把手111为钢管制作,所述吊耳112为直径为14的圆钢,便于进行垂直吊运。所述骨料分离筛12为钢丝网制作,且所述钢丝网边缘采用圆钢加固。所述卡固体15的材料为方钢。所述第一拉手161和所述第二拉手162为圆钢制作。所述第一挡条171和所述第二挡条172为条形钢板。

所述料斗用2mm厚钢板焊接而成;其中所述收料斗11外口尺寸为500mm×500mm,深300mm;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下口尺寸为40×300mm,深200mm;所述第二卸料斗的下口尺寸为150×300mm,深200mm;所述第一卸料斗131和所述第二卸料斗132之间的间距为120mm。所述第一插板141的尺寸为45×350mm,所述第二插板142的尺寸为180×350mm。所述第一挡条171和所述第二挡条172的宽30mm。所述把手111为φ48mm,壁厚3.0mm普通圆钢管,焊接于所述收料斗11的两侧;所述卡固体15为40×40×3mm方钢管,长500mm,焊接在所述第一卸料斗131和所述第二卸料斗132的外侧,且与所述把手111垂直。所述骨料分离筛12为网孔10.6mmx10.6mm,丝径3mm的钢丝网制作,钢丝网边缘采用φ12的圆钢加固。

本发明所述料斗在使用时,将放置于保温结构一体化墙体的适当位置,并放置稳固;然后将传统作业的泵管大致对准所述料斗,通过所述泵管将混凝土输送至所述收料斗11内,即可完成保温结构一体化墙体混凝土的浇筑。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浇筑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料斗。因此所述料斗具有的优点,所述浇筑系统也全部具有。

本实施例所述浇筑系统,还包括混凝土保护层21、保温板20、内侧结构层22,其中所述第一卸料斗131的出口端正对所述混凝土保护层21,从而可以使从所述第一卸料口131排出的小粒径的骨料及砂浆流入所述混凝土保护层21内,分离出来的小粒径骨料和浆料更有利于外侧的混凝土浇筑密实提高拆模效果;且所述第二卸料斗132的出口端正对所述内侧结构层22,从而可以使较大粒径的骨料的混凝土进入所述内侧结构层22内,有利于显著提高内侧结构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减少外墙渗漏。所述保温板20位于所述混凝土保护层21与所述内侧结构层22之间,从而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所述浇筑系统还包括模板支撑系统23,所述模板支撑系统23均匀布置在剪力墙的两侧,其中所述卡固体15垂直放置在所述模板支撑系统23上,从而将料斗自重和混凝土的冲击荷载传递给所述模板支撑系统23,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手持所述把手111进行辅助固定,从而保证料斗的稳固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