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及结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26971发布日期:2019-04-17 02:59阅读:1438来源:国知局
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及结构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及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超长超厚混凝土工程,温度应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设置施工后浇带能将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注前期由于水泥水化热升温膨胀后,在降温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予以消散。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地下室无法及时回填,后浇带部位的垃圾清理及两侧混凝土凿毛困难,成为底板及侧壁防水的薄弱环节等一系列问题,均对施工质量及进度造成不利影响。

跳仓法利用了混凝土在5到10天期间性能尚未稳定和没有彻底凝固前容易将内应力释放出来的“抗与放”特性原理,将建筑物地基或大面积砼平面机构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按照“分块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原则施工。相邻两段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温差及干燥作用,这样就不用留后浇带了。地下室“跳仓法”不仅能有效控制有害裂缝产生,而且能克服后浇带施工的困难,给施工带来诸多便利。

现有的地下室外墙在施工时,在基坑支护中的地下连续墙面向基坑的一侧搭设地下室外墙外模板和内模板,内模板位于靠近基坑内部的一侧,往内外模板之间建筑混凝土形成地下室外墙,并在地下室外墙形成后拆除内外模板。

但是,在混凝土的凝结过程中,混凝土的水化热膨胀会对成型中的地下室外墙造成预压应力,容易使得外模板开裂,影响外模板的拆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地下室外墙开裂的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地下连续墙面向基坑内一侧搭设内模板;

对内模板进行加固;

往地下连续墙与内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地下室外墙;

内模板拆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基坑支护中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侧壁的一部分,不仅减薄了地下室外墙,而且直接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底板、楼层板及外墙的外模板,使得地下室底板、楼层板及外墙的混凝土在浇注凝结的过程中产生膨胀力受到有效抵御,同时,地下室底板、楼层板及外墙混凝土在外侧没有裸露部分,使混凝土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进而使得地下室底板、楼层板及外墙混凝土不易开裂。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地下连续墙和内模板之间对应的位置沿水平方向铺设横梁钢筋,并在往地下连续墙与内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地下室外墙后形成暗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暗梁对地下室外墙起到良好的模箍的作用,在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凝结的过程中,横梁钢筋对混凝土水平向的应力进行抵消,提高地下室外墙结构的抗裂能力并控制裂缝的扩展。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梁钢筋对应于地下室楼层板的高度铺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应于地下室楼层板的高度设置暗梁,提高连接节点处的结构强度,提高地下室的结构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基坑底部铺设柔性卷材,并在柔性卷材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地下室底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卷材减少基坑底部对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时的约束作用,为地下室底板底部的混凝土提供可形变的空间,使得形成的地下室底板更平整,减少地下室底板开裂的情况,并且地下连续墙对形成地下室底板的混凝土水化热时起到约束作用,提高地下室外墙结构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柔性卷材为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地下室底板的防水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对内模板进行加固时,往地下连续墙植入模板钢筋,模板钢筋穿过内模板并套接山型卡,并利用螺母拧入模板钢筋,将山型卡抵住内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山型卡抵住内模板,对内模板进行加固,提高内模板的抗开裂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内模板为内外双层交错叠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内模板的抗开裂能力,从而减少形成的地下室外墙开裂的情况。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内模板与基坑底部之间设置斜支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内模板进行斜支撑,提高内模板的抗压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地下室外墙采用跳仓法施工形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控制有害裂缝产生,并克服后浇带施工的困难。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包括在地下连续墙面向基坑内一侧搭设内模板并往地下连续墙与内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外墙内沿水平方向铺设横梁钢筋形成的暗梁、在基坑底部铺设的柔性卷材和在柔性卷材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地下室底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基坑支护中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侧壁的一部分,使得地下室外墙与地下连续墙形成复合墙结构,并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外模板,避免了边缘温度梯度下降过快的情况,在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凝结的过程中,横梁钢筋对混凝土水平向的应力进行抵消,提高地下室外墙结构的抗裂能力,柔性卷材减少基坑底部对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时的约束作用,使得形成的地下室底板更平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侧壁的一部分,不仅减薄了地下室外墙,而且使地下室底板、楼层板及外墙的混凝土在浇注凝结的过程中产生膨胀力受到有效抵御,使后期混凝土拉应力大为减少;

2.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外模板,避免了边缘温度梯度下降过快的情况,使外墙混凝土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

3.暗梁对混凝土水平向的应力进行抵消,提高地下室外墙结构的抗裂能力并控制裂缝的扩展;

4.柔性卷材减少基坑底部对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时的约束作用,使得形成的地下室底板更平整。

附图说明

图1是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中内模板与地下连续墙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中相邻内模板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4是地下室施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下连续墙;2、内模板;3、地下室外墙;4、横梁钢筋;5、暗梁;6、地下室楼层板;7、柔性卷材;8、模板钢筋;9、山型卡;10、螺母;11、斜支撑;12、地下室底板;13、垫层;14、止水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参照图1和图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铺设柔性卷材7并浇筑地下室底板12:在基坑底部进行素土夯实形成垫层13,在垫层13上铺设柔性卷材7,并在柔性卷材7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地下室底板12,柔性卷材7优选为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

步骤二:往基坑支护中的地下连续墙1植入模板钢筋8,模板钢筋8的一端伸出于地下连续墙1,在钢筋模板伸出地下连续墙1处设置有止水件14。

步骤三:地下连续墙1面向基坑内一侧搭设用于与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室外墙3的结构钢筋。

步骤四:对应于后续施工中地下室楼层板6的高度位置沿水平方向铺设横梁钢筋4,横梁钢筋4设置有若干根,并围绕成矩形设置,相邻横梁钢筋4之间绑扎钢筋。

步骤五:在地下连续墙1面向基坑内一侧搭设内模板2,结构钢筋和横梁钢筋4均位于地下连续墙1与内模板2之间,并且内模板2的搭设按照跳仓法的施工要求布置。

内模板2共设置为与地下连续墙1平行的内外两层,并且内外两层内模板2呈交错叠合设置(见图2和图3)。

步骤六:对内模板2进行加固,令模板钢筋8穿过内模板2,模板钢筋8穿出于内模板2的部分设置有螺纹,并且在模板钢筋8穿出于内模板2的部分套接山型卡9,并利用螺母10拧入模板钢筋8,拧紧螺母10并抵紧山型卡9,使山型卡9抵住内模板2。

步骤七:在内模板2与基坑底部之间设置木杆或型钢,两端分别抵紧内模板2和基坑,形成斜支撑11。

往地下连续墙1与内模板2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地下室外墙3,并在横梁钢筋4处形成暗梁5。并且地下室外墙3采用跳仓法施工形成。

步骤八:拆除内模板2与斜支撑11,并锯除模板横梁多处的部分。

有益效果:

柔性卷材7减少基坑底部对地下室底板12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时的约束作用,为地下室底板12底部的混凝土提供可形变的空间,使得形成的地下室底板12更平整,减少地下室底板12开裂的情况。

基坑支护中的地下连续墙1作为地下室侧壁的一部分,使得地下室外墙3与地下连续墙1形成复合墙结构。

地下连续墙1在地下室底板12、楼层板6、外墙3混凝土凝结的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水化热膨胀造成的预压应力进行抵御,使后期混凝土拉应力大为减少,使地下室底板12、楼层板6及外墙3不易开裂。

利用地下连续墙1作为外模板,避免了边缘温度梯度下降过快的情况,使外墙混凝土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

暗梁5对地下室外墙3起到良好的模箍的作用,在地下室外墙3混凝土凝结的过程中,横梁钢筋4对混凝土水平向的应力进行抵消,提高地下室外墙3结构的抗裂能力并控制裂缝的扩展。

跳仓法施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产生,并克服后浇带施工的困难。

实施例2:地下室外墙结构,如图4所示,其根据实施例1的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施工所得出,包括地下室外墙3、暗梁5和地下室底板12,其中:

地下室外墙3经在地下连续墙1面向基坑内一侧搭设内模板2并往地下连续墙1与内模板2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

暗梁5经地下室外墙3内沿水平方向铺设横梁钢筋4形成。

地下室底板12经在基坑底部铺设的柔性卷材7和在柔性卷材7上浇筑混凝土形成。

有益效果:利用基坑支护中的地下连续墙1作为地下室侧壁的一部分,使得地下室外墙3与地下连续墙1形成复合墙结构,并利用地下连续墙1作为外模板,使外墙混凝土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在地下室外墙3混凝土凝结的过程中,横梁钢筋4对混凝土水平向的应力进行抵消,提高地下室外墙3结构的抗裂能力,柔性卷材7减少基坑底部对地下室底板12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时的约束作用,使得形成的地下室底板12更平整。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