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洞口封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96099发布日期:2019-03-13 23:52阅读:10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洞口封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洞口封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施工过程中,下水管穿过楼板上预留的通孔,以实现下水管的安装。之后,需要对通孔处进行封堵,以达到一定的防水效果。一般是在通孔下方固定模板,以封好通孔底部,之后对通孔与下水管的间隙用膨胀混凝土进行一次性浇筑,以实现封堵和防水。但这种封堵处理措施比较粗糙,防水效果并不理想,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水的现象,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洞口封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能有效防止管道周围出现漏水现象,减少后期维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洞口封堵结构,包括楼板和管道,所述楼板上预留有通孔,所述管道穿设所述通孔,还包括若干模板,设于所述通孔的下方,用于封堵所述通孔的底部,所述通孔与所述管道之间依次浇筑有第一封堵层和第二封堵层,所述第一封堵层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通孔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封堵层填满所述通孔的剩余空间,所述第一封堵层与所述第二封堵层接触的表面、所述管道与所述第二封堵层接触的表面以及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封堵层接触的表面均涂刷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二封堵层的上部与所述管道周壁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堵漏剂,所述第二封堵层上设有第二防水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水层上设有水泥砂浆找平层。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封堵层接触的表面以及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防水层接触的表面均涂刷有素水泥浆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堵层和所述第二封堵层均为微膨胀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为倒锥体结构。

一种上述管道洞口封堵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所述楼板的上方支设支架,用铁丝或钢丝分别套住每块所述模板,将所述铁丝或钢丝从所述通孔的底部伸入并穿出所述通孔,将所述铁丝或钢丝绕绑在所述支架上,同时使所述模板分别与所述管道的外壁和所述楼板的下表面贴合,多块所述模板对所述通孔的底部进行封堵;

s2、浇筑所述第一封堵层,且所述第一封堵层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通孔高度的一半;

s3、拆除模板,并将露出所述第一封堵层的所述铁丝或钢丝都剪断;

s4、在所述第一封堵层的上表面、所述管道的外壁及所述通孔的内壁涂刷所述第一防水层;

s5、浇筑所述第二封堵层;

s6、于所述第二封堵层凝固前,在所述第二封堵层上部及所述管道周壁之间刮出凹槽;

s7、在所述凹槽内填充所述堵漏剂;

s8、在所述第二封堵层及所述堵漏剂上涂刷所述第二防水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基础上做水泥砂浆找平层。

进一步地,在浇筑所述第一封堵层之前,对所述通孔的内壁进行打毛处理,并在所述通孔的内壁上涂刷一层素水泥浆。

进一步地,在涂刷所述第二防水层后,进行至少7天的养护,期间防止碰撞所述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养护结束后,进行48小时蓄水试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管道洞口封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分两次浇筑,形成第一封堵层和第二封堵层。在浇筑第二封堵层之前,在第一封堵层的上表面、管道的外壁以及通孔的内壁涂刷第一防水层(即对洞口内部进行防水处理),并在第二封堵层上涂刷第二防水层(即对洞口上部进行防水处理),同时第二封堵层和管道外壁之间还填充有堵漏剂,采用该施工方法能对洞口进行多层防护,显著提高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洞口封堵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楼板;11-通孔;2-管道;3-模板;

4-第一封堵层;5-第一防水层;6-第二封堵层;7-堵漏剂;8-第二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其为管道洞口封堵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管道2主要为厨卫间的给排水管道或烟道等,该管道洞口封堵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楼板管道周围漏水的现象。该管道洞口封堵结构主要包括楼板1、楼板1上预留的通孔11、穿设于通孔11的管道2、设于通孔11底部以对通孔11底部进行封堵的若干模板3、填充于管道2和通孔11之间的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包括依次填充于通孔11内的第一封堵层4、第一防水层5、第二封堵层6、填充于第二封堵层6上部与管道2之间的堵漏剂7以及涂刷于第二封堵层6上方并延伸至楼板1上端面的第二防水层8。在第二防水层8的基础上,还设有水泥砂浆找平层(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通孔11与浇筑其内的填充结构的结合性,在通孔11的内壁还涂刷有素水泥浆(图中未示出)。

第一封堵层4的高度不小于通孔11高度的一半。第一封堵层4的高度优选为通孔11高度的三分之二,主要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第一封堵层4优选为膨胀混凝土,凝固后不易裂。为进一步改善管道2与第一封堵层4的结合情况,在浇筑第一封堵层4之前可先在管道2外壁上粘贴橡胶止水带(图中未示出)。

第一防水层5的涂刷是在填充第二封堵层6之前进行的。第一防水层5涂刷于第一封堵层4的上表面、管道2的外壁以及通孔11的内壁,以提高防水效果。第一防水层5优选为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5也可采用如聚氨酯防水涂料及其他防水材料。

第二封堵层6也优选为膨胀混凝土,凝固后不易裂。对于第二封堵层6的上表面,从管道2四周200mm的范围内,第二封堵层6具有一定的坡度,且第二封堵层6上表面的中部高于其余部分,以促进管道2周围的排水,利于防水。

在第二封堵层6上部与管道2四周之间设有凹槽。凹槽的截面形状优选为三角形,三角形水平边的尺寸为30-50mm,竖直边的尺寸为20m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截面也可为矩形、梯形等形状。

凹槽内填充有堵漏剂7,以在管道2根部形成封闭层。堵漏剂7优选为硅酮密封胶。

第二防水层8设于第二封堵层6的上方,并延伸至楼板1的上端面。具体为,第二防水层8优选为常用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5也可采用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及其他防水材料。

通过分两次浇筑形成第一封堵层4和第二封堵层6,在第一封堵层4与第二封堵层6之间(即洞口内部)设置第一防水层5,在第二封堵层6(及洞口上部)设置第二防水层8,以及在第二封堵层6上部与管道2之间填充堵漏剂7,对洞口进行多道防护,大大提高防水效果。

模板3的数量取决于模板3的形状,若模板3为半圆环状,则只需两块模板3,将两个半圆环状的模板3对拼,使其正好卡住管道2外壁并贴合在楼板1的下表面即可。

通孔11可为倒锥体结构或圆柱体结构等,孔与管道2周边的间隙一般为30-50mm。楼板1浇筑前,先在预先设计好开设通孔11的位置放置通孔11成型模具,使通孔11成型模具的中心线与预先设计好的通孔11的中心线重合,用铁丝或钢丝将通孔11成型模具固定。通孔11成型模具放置好后,浇筑得到楼板1,在楼板1混凝土凝固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剪断铁丝或钢丝,取下通孔11成型模具,得到预留通孔11。将管道2穿过预留的通孔11,对管道2安装完毕后,对管道2和通孔11的间隙进行封堵,以防止漏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管道洞口封堵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封堵时,首先在通孔11的下方固定若干模板3,以对通孔11的底部进行封堵。模板3的固定方式为:先在楼板1的上方支设支架(图中未示出),将铁丝或钢丝(图中未示出)套住模板3,再将铁丝或钢丝穿过通孔11并固定于支架上,并使模板3与楼板1的下表面贴合,实现模板3的固定。

之后浇筑封堵结构,本实施例分两次浇筑。浇筑前,先对通孔11的内壁进行打毛处理,并涂刷一层素水泥浆,以提高与后续填充结构的结合性。在管道2的外壁粘贴橡胶止水带,以提高管道2与后续即将浇筑的第一封堵层4的结合情况。首先,浇筑第一封堵层4,并使其高度不小于通孔11高度的一半。浇筑后,用钢筋不断搅捣密实,24小时后应已凝固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可进行常规的蓄水试验,来检验第一封堵层4是否漏水。之后,剪断铁丝或钢丝,拆除模板3,将露出第一封堵层4的铁丝或钢丝都剪掉,以防止铁丝或钢丝留在即将浇筑的第二封堵层6中。

在进行第二次浇筑之前,先将第一封堵层4的上表面、管道2的外壁以及通孔11的内周面清理干净,并涂刷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以形成第一防水层5。

进行第二次浇筑,并用钢筋不断搅捣密实,以形成第二封堵层6。在管道2四周200mm的范围内由管外壁向外适当找坡,有设计要求的按设计要求找坡,以使第二封堵层6上表面的中部高于其余部分,促进管道2周围的排水,利于防水。同时,在第二封堵层6上部与管道2四周之间刮出一个凹槽。在凹槽内填充堵漏剂7,以在管道2根部形成封闭层。

再在第二封堵层6的上方且位于管道2四周200mm的范围内涂刷两道防水剂,以形成第二防水层8。设置第一防水层5和第二防水层8两层防水处理,提高防渗效果。之后,对管道2洞口进行7天以上的养护,同时做好防护工作,期间防止碰撞管道2。之后进行48小时蓄水试验。试验合格后,在第二防水层8的基础上,进行水泥砂浆找平,以形成水泥砂浆找平层(图中未示出)。管道2外壁周围的水泥砂浆找平层的高度应高出楼板1高度20mm左右,以利于防水。在之后如铺设地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防水层的保护。

本实施例采用分两次浇筑并分两次涂刷防水层,以及在管道2根部涂刷堵漏剂7的方式,形成多层设防,能显著提高防渗漏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