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房房顶快速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282发布日期:2018-09-14 20:45阅读:15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阳光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房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阳光房也称为玻璃房,采用玻璃与金属框架搭建的全明非传统建筑,以达到享受阳光,亲近自然的目的。阳光房是国内外追求自然、时尚人士所推崇的建筑。阳光房是广泛在华北地区上海地区研究的胜利实业需要根据场所使用需求以及个人爱好进行设计和建造,室内布置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装饰。现有的阳光防安装过程繁琐,需要利用各种型材、角铝进行配件限定再进行组装,尤其是房顶安装过程,需要利用螺栓对各级型材锁定后方可对下级配件进行安装,否则容易导致配件定位不准确,影响阳光房整体组装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定位准确、安装便捷的阳光房房顶快速固定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阳光房房顶快速固定装置,包括房顶、第一转换梁、第二转换梁、靠墙梁和前梁座,所述第一转换梁和第二转换梁为相对布置在房顶两侧,并通过螺钉与房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换梁与第二转换梁底部均设有开口圆环薄壁,所述靠墙梁和前梁座上均设有沿各自长边卧倒的圆管状凸起,第一转换梁通过其开口圆环薄壁活动安装在靠墙梁的圆管状凸起上而与靠墙梁转动连接,第二转换梁通过其开口圆环薄壁活动安装在前梁座的圆管状凸起上而与前梁座转动连接,靠墙梁一侧设有用于将其固定在墙壁上的竖直档边,前梁座底部设有用于将其扣接在阳光房大梁上的倒勾。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换梁和第二转换梁的相邻面上均设有限位凹槽,所述房顶滑动安装在限位凹槽上,并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转换梁和第二转换梁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活动挡水板,所述第二转换梁顶部设有安装槽,所述活动挡水板安装在安装槽上并与第二转换梁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换梁和第二转换梁顶部侧面均设有用于连接侧梁的安装螺孔。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圆环薄壁的内壁曲面半径与圆管状凸起的外壁曲面半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靠墙梁和前梁座分别安装固定在阳光房顶部墙壁及前端大梁上,然后将第一转换梁和第二转换梁安装固定在房顶前后两侧,再将第一转换梁通过其开口圆环薄壁活动安装在靠墙梁的圆管状凸起上,最后将房顶上第二转换梁下摆扣压在前梁座上,即可完成定位安装,其过程便捷、定位准确;安装完成后,转动活动挡水板使其前端压紧前梁座,即能房顶前端防水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阳光房房顶快速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阳光房房顶快速固定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房顶;2、第一转换梁;3、第二转换梁;4、靠墙梁;5、前梁座;6、开口圆环薄壁;7、圆管状凸起;8、竖直档边;9、倒勾;10、限位凹槽;11、安装槽;12、活动挡水板;13、安装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阳光房房顶快速固定装置,包括房顶1、第一转换梁2、第二转换梁3、靠墙梁4和前梁座5,所述第一转换梁2和第二转换梁3为相对布置在房顶1两侧,并通过螺钉与房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换梁2与第二转换梁3底部均设有开口圆环薄壁6,所述靠墙梁4和前梁座5上均设有沿各自长边卧倒的圆管状凸起7,第一转换梁2通过其开口圆环薄壁6活动安装在靠墙梁4的圆管状凸起7上而与靠墙梁4转动连接,第二转换梁3通过其开口圆环薄壁6活动安装在前梁座5的圆管状凸起7上而与前梁座5转动连接,靠墙梁4一侧设有用于将其固定在墙壁上的竖直档边8,前梁座5底部设有用于将其扣接在阳光房大梁上的倒勾9。

更具体的,所述第一转换梁2和第二转换梁3的相邻面上均设有限位凹槽10,所述房顶1滑动安装在限位凹槽10上,并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转换梁2和第二转换梁3上。

更具体的,还包括活动挡水板12,所述第二转换梁3顶部设有安装槽11,所述活动挡水板12安装在安装槽11上并与第二转换梁3转动连接。

更具体的,所述第一转换梁2和第二转换梁3顶部侧面均设有用于连接侧梁的安装螺孔13。

更具体的,所述开口圆环薄壁6的内壁曲面半径与圆管状凸起7的外壁曲面半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靠墙梁4和前梁座5分别安装固定在阳光房顶部墙壁及前端大梁上,然后将第一转换梁2和第二转换梁3安装固定在房顶1前后两侧,再将第一转换梁2通过其开口圆环薄壁6活动安装在靠墙梁4的圆管状凸起7上,最后将房顶1上第二转换梁3下摆扣压在前梁座5上,即可完成定位安装,其过程便捷、定位准确;安装完成后,转动活动挡水板12使其前端压紧前梁座5,即能房顶前端防水功能。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