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7717发布日期:2018-09-11 20:1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气囊。



背景技术: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了一大批桥梁、码头、房屋等结构,到如今,这批建筑已经遭受严重的腐蚀破损,亟需修补加固,特别是码头结构,腐蚀环境特别恶劣,设计寿命也较短,为了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粘贴碳纤维加固无疑是最有效的加固手段之一。碳纤维是一种高强、耐腐蚀、耐高温的轻质复合材料,只要在结构加固过程中,发挥出碳纤维的优势,就能大大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

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用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粘结性能的优劣。在粘结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碳纤维布的优良物理性能可以充分发挥,加固的可靠性高;反之,粘结性能差时可能会导致碳纤维布性能充分发挥前就发生粘结剥离破坏,既造成材料浪费,又降低了加固的可靠性。目前改善碳纤维的粘结效果,一般从材料方面着手,如提高粘结胶的粘结强度、缩短粘结胶的固化时间等,但施工现场情况复杂,温度、湿度、工人操作的熟练性等都可能令胶粘剂的粘结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且材料性能的改良无法完全抵消碳纤维和粘结胶在自重作用下与混凝土结构脱离的趋势。

在加固水位变动区混凝土结构时,由于水压下形成大量的水汽孔,碳纤维粘贴效果会显著降低。目前的技术手段往往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气囊,能够加强碳纤维布的粘结效果,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气囊,所述气囊充气后为凹形,包括用于安装碳纤维布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两侧壁,所述侧壁位于在所述底壁两侧。

所述底壁宽度小于混凝土结构的宽度。

所述气囊的底部厚度为15-25cm。

所述气囊的底壁到侧壁顶端的距离与气囊的底部厚度的比值为0.8~1.2。

所述气囊外包裹防粘塑料薄膜。

所述气囊的侧壁充气后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气囊,充气后可以将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结构粘结,并能够对碳纤维布提供朝向混凝土结构的顶压力,保证所有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结构充分接触,使得粘结胶在均匀持续的压力作用下凝固,提高粘结效果,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气囊的结构图;

图2为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图;

图3为将未充气的带有碳纤维布的气囊安放在混凝土结构的下方的示意图;

图4为对气囊充气后使碳纤维布紧密贴合混凝土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气囊1,气囊1充气后为凹形,包括用于安装碳纤维布3的底壁11和与底壁11连接的两侧壁12,侧壁12位于底壁11的两侧。

气囊1由乳胶材料制成,充气后为凹型,外壁厚度在3mm以下,内壁厚度为5mm左右,底壁11的宽度小于混凝土结构2的宽度。底壁11的长度大于碳纤维粘贴长度,气囊1的底部13的厚度为15cm-25cm。气囊1的底壁11到侧壁12顶端的距离与气囊1的底部13的厚度的比值为0.8~1.2。气囊1的侧壁12充气后向外突出形成突出部,用于夹紧混凝土结构2。气囊1外包裹防粘塑料薄膜。在气囊上还设置有充气嘴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所述的气囊在混凝土结构上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气囊1的底壁11上安装碳纤维布3;

(2)按照施工方案在混凝土结构预粘布部位放线定位;

(3)对混凝土结构2的预粘布部位进行表面处理,包括:

(31)打磨预粘布部位的梁体,清除劣化的混凝土结构;

(32)将梁体错台处接缝凸出部分凿除,使错台部分坡度减少,平顺;

(33)打磨混凝土结构表面至露出新鲜层;

(34)对混凝土结构转角粘贴处进行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

(35)对打磨后混凝土结构出现大面积凹陷较大的位置用环氧类材料进行修平。

(4)配制并在混凝土结构的预粘布部位涂刷底胶,包括:

(41)用酒精清理混凝土结构的预粘布部位,使其保持干燥;

(42)配制底胶,每次配制的量以一片梁用量为准;

(43)在预粘布部位上涂刷底胶,涂刷时应力求薄而均匀,钢筋及凹凸不平等难于涂刷部位须反复涂刷,涂刷厚度在1mm以内。

(5)涂刷底胶后半个小时内,将未充气的气囊1放置于混凝土结构底下方,调整气囊1位置确保充气后气囊1能够夹紧混凝土结构,并完全压紧碳纤维布3。

(6)使用空压机对气囊1充气,使气囊1与混凝土结构2相互紧贴并充分接触;待碳纤维布3与混凝土结构2混凝土结构充分接触后,气压保持在0.3MPa以上,持续半小时以上的步骤。

(7)解除气囊1与碳纤维布3的连接,对气囊1放气,拆除气囊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