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模板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7011发布日期:2018-09-25 18:38阅读:15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体模板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体木模板加固,在一些特殊的位置需要进行单侧支模,或一些设计院图纸设计中外墙距支护的位置较近,外侧无法进行支模。现场实际支模时,由于层高、空间等一系列因素,会导致利用钢管进行单侧支设效果不佳,且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墙体模板加固结构,要解决传统的钢管进行单侧支模效果不佳以及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墙体模板加固结构,搭设在支护桩的外侧,包括有模板面板、一组沿着纵向平行间隔连接在模板面板外侧面的竖向龙骨、一组沿竖向平行间隔连接在竖向龙骨外侧的水平龙骨以及将三者共同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模板面板与支护桩平行间隔设置,且模板面板到支护桩的距离与待浇筑墙体的厚度相适应;

所述墙体模板加固结构还包括有水平支杆、预埋件、水平支撑和竖向支撑;

所述水平支杆平行间隔布置在支护桩与模板面板之间;水平支杆的一端连接在支护桩上、水平支杆的另一端顶在模板面板的内侧面上;

所述预埋件沿纵向埋设在模板面板外侧的结构地面上,且预埋件与模板面板之间的间距为3m~5m;

所述水平支撑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铺设在结构地面上;其中水平支撑的一端顶在竖向龙骨的底部,水平支撑的另一端顶在预埋件上;

所述竖向支撑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支撑在水平龙骨的外侧,并且一组竖向支撑与一组水平支撑对应设置;所述竖向支撑的下端支撑在水平支撑上;在每根竖向支撑与对应的水平支撑之间均平行间隔连接有一组斜撑;所述斜撑的上端支撑在竖向支撑上、斜撑的下端支撑在水平支撑上。

优选的,所述水平支杆有若干组、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在支护桩与模板面板之间;其中,每组水平支杆沿纵向平行间隔设置,并且上下相邻的两组水平支杆交错间隔布置。

优选的,所述水平支撑通过锚固件锚固在结构地面上;所述锚固件穿设在水平支撑中,并且锚固件的下端预埋在结构地面中。

优选的,所述竖向支撑上、对应斜撑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斜撑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连接板上。

优选的,所述水平支撑上、对应斜撑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斜撑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第二连接板上。

优选的,在每组斜撑之间还连接有一个斜杆;所述斜杆的倾斜方向与一组斜撑的倾斜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预埋件包括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水平支撑端部的竖杆以及一根连接在一组竖杆中部之间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位于水平支撑端面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竖向龙骨由槽钢或者工字钢制成;所述水平龙骨为双钢管龙骨。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螺杆、内螺母、山型卡和外螺母;所述螺杆依次穿在双钢管龙骨和模板面板中;所述内螺母套设在螺杆上,并且固定在模板面板的内侧面上;所述山型卡套设在螺杆,并通过外螺母固定在双钢管龙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模板面板与支护桩之间设置水平支杆,模板面板的外侧设置竖向支撑、水平支撑以及斜撑,本实用新型模板面板内外侧对模板面板进行固定,该支撑方式简单、进行单侧支设效果良好以及支撑结构牢固,安全性好。

2、本实用新型在竖向支撑的外侧设置水平支撑,并且在水平支撑的端部埋设预埋件,从而限制了水平支撑的向外的横向位移;另外,在水平支撑的中部位置处设置锚固件,水平支撑通过锚固件锚固在结构地面上,限制了水平支撑的纵向位移;本实用新型的这中设计保证了模板面板支设的牢固性以及位置的精确性。

3、本实用新型在一组斜撑中间加设斜杆,并且斜杆的倾斜方向与一组斜撑的倾斜方向相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保证了支撑的稳定性,更进一步的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斜撑与竖向支撑连接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支撑端部设置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护桩、2-模板面板、3-竖向龙骨、4-水平龙骨、5-待浇筑墙体、6-水平支杆、7-预埋件、7.1-竖杆、7.2-水平杆、8-水平支撑、9-竖向支撑、10-结构地面、11-斜撑、12-锚固件、13-第一连接板、14-第二连接板、15-斜杆、16-螺杆、17-内螺母、18-山型卡、19-外螺母、20-竖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墙体模板加固结构,搭设在支护桩1的外侧,包括有模板面板2、一组沿着纵向平行间隔连接在模板面板2外侧面的竖向龙骨3、一组沿竖向平行间隔连接在竖向龙骨3外侧的水平龙骨4以及将三者共同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模板面板2与支护桩1平行间隔设置,且模板面板2到支护桩1的距离与待浇筑墙体5的厚度相适应;

所述墙体模板加固结构还包括有水平支杆6、预埋件7、水平支撑8和竖向支撑9;

所述水平支杆6平行间隔布置在支护桩1与模板面板2之间;水平支杆6的一端连接在支护桩1上、水平支杆6的另一端顶在模板面板2的内侧面上;

所述预埋件7沿纵向埋设在模板面板2外侧的结构地面10上,且预埋件7与模板面板2之间的间距为4m;

所述水平支撑8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铺设在结构地面10上;其中水平支撑8的一端顶在竖向龙骨3的底部,水平支撑8的另一端顶在预埋件7上;

所述竖向支撑9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支撑在水平龙骨4的外侧,并且一组竖向支撑9与一组水平支撑8对应设置;所述竖向支撑9的下端支撑在水平支撑8上;在每根竖向支撑9与对应的水平支撑8之间均平行间隔连接有一组斜撑11;所述斜撑11的上端支撑在竖向支撑9上、斜撑11的下端支撑在水平支撑8上。

当然在其他事实例中,所述预埋件7与模板面板2之间的间距还可以在3m~5m中选取。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支杆6有若干组、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在支护桩1与模板面板2之间;其中,每组水平支杆6沿纵向平行间隔设置,并且上下相邻的两组水平支杆6交错间隔布置。

本实施例中,相邻水平支杆6之间的间距可以为500mm~7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支撑8通过锚固件12锚固在结构地面10上;所述锚固件12穿设在水平支撑8中,并且锚固件12的下端预埋在结构地面10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支撑9上、对应斜撑11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连接板13;所述斜撑1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3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支撑8上、对应斜撑11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二连接板14;所述斜撑1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第二连接板14上。

本实施例中,一组斜撑11中相邻斜撑11之间的间距可以为700mm~9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撑11与水平支撑8之间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45°。

本实施例中,在每组斜撑11之间还连接有一个斜杆15;所述斜杆15的倾斜方向与一组斜撑11的倾斜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埋件7包括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水平支撑8端部的竖杆7.1以及一根连接在一组竖杆7.1中部之间的水平杆7.2;所述水平杆7.2位于水平支撑8端面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埋件7的外侧埋设有纵向槽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龙骨3由槽钢;所述水平龙骨4为双钢管龙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竖向龙骨3还可以由工字钢制成。

本实施例中,相邻竖向支撑9之间的间距可以为700mm~9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螺杆16、内螺母17、山型卡18和外螺母19;所述螺杆16依次穿在双钢管龙骨和模板面板2中,并且螺杆16伸入待浇筑墙体5中的一端与墙体中竖向钢筋20焊接连接;所述内螺母17套设在螺杆16上,并且固定在模板面板2的内侧面上;所述山型卡18套设在螺杆16,并通过外螺母19固定在双钢管龙骨上。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墙体模板加固结构的设计:计算确定墙体模板加固结构中竖向龙骨3、水平龙骨4的间距以及连接组件的间距,根据结构构件尺寸选用相应长度的20#槽钢、20#工字钢,并加工500mm长φ25钢筋、第一连接板13、第二连接板14以及连接组件等。

步骤二、在结构地面10中埋设预埋件7:混凝土浇筑前,提前埋设竖杆7.1,采用焊接方式在竖杆7.1上连接水平杆7.2,在外侧预埋20#槽钢,并保证预埋件7中竖杆7.1的间距,以防止水平支撑8向外的横向位移。

步骤三、定位放线:筏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测设此部位墙体1m控制线,保证其精度,误差需满足规范要求。

步骤四、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绑扎。

步骤五、模板面板2的支设及加固:在待浇筑墙体5的外侧面位置处设置模板面板2,水平龙骨4采用48*3.0钢管,并利用连接组件将其与模板面板2固定牢靠;然后将螺杆16与竖向钢筋20进行焊接处理,然后将垂直于待浇筑墙体5的竖向龙骨3至于水平龙骨4的外侧与水平支撑8之间,并将竖向龙骨3顶在水平龙骨4上,间距800mm。

步骤六、以上步骤完成后,将斜撑11一端顶在水平支撑8处,其根部与水平支撑8相连,斜撑11与地面夹角小于等于45度;在一组斜撑11的中部连接斜向加强的斜杆15。

步骤七、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保证振捣密实,分层浇注,每层浇筑高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