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混凝土漏浆的内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6673发布日期:2018-10-12 23:58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混凝土漏浆的内衬,特别涉及带有箍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成型模具用的内衬,属于混凝土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构件是以混凝土为基本材料预先在工厂制成的建筑构件,包括墙、梁、板、柱等装配式建筑部件。由于预制构件需要与其他构件连接形成强度,所以预制构件的外表面常常预留凸出的钢筋。这些预留的钢筋由于凸出的在预制构件的外表面,所以称为出筋。当预制件的两根出筋的末端又由钢筋连接形成封闭结构时,这时的出筋称为箍筋。

标准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一般是长方体结构,为六面体。根据不同的装配需求,混凝土预制构件表面的可以设一面出筋、两面出筋、直至六面出筋。除了出筋可以增强新老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外,在预制件的表面设粗糙面也可以进一步增强新老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

当混凝土表面出筋时,混凝土的模板就需要预留有供钢筋穿入的穿筋孔,而现有技术及实际生产中,这些穿筋孔的设计基本为通孔,会导致漏浆。为了防止注浆时模板松动,需要使模板连接得非常牢固。然而,混凝土固化后会与模板粘结,且混凝土固化后体积发生膨胀,这都会导致脱模困难,需要大力冲击模板才能脱模。这样工人的工作强度很大,且容易使模板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出筋混凝土的模板容易漏浆,模板与混凝土之间由于混凝土的固化粘结使得脱模变得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止混凝土漏浆的内衬,所述内衬为软质材料制成的膜层,所述内衬上设有供钢筋穿入的穿筋孔;所述穿筋孔由两个通孔和一条缝隙一组成,所述缝隙一将两个通孔连通。

通孔的尺寸应不超过待穿入的钢筋的横截面的尺寸。优选通孔的尺寸,小于钢筋的横截面的尺寸,实现过盈配合,可以更好的对混凝土浆液密封。

由于仅仅预留两个用于穿钢筋的通孔,无法穿过箍筋。故在两个钢筋孔之间用一条缝隙连接,穿过箍筋后,缝隙闭合,实现密封。

优选地,所述内衬为具有弹性的软质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内衬由聚乙烯材料或橡胶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内衬的一个表面具有粗糙面。

优选地,所述内衬的一个表面具有数个凸起和/或凹陷。

优选地,穿筋孔的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位于第二通孔的正上方。

优选地,所述通孔为圆孔或多边形孔。主要能实现密封即可。

优选地,所述膜层的厚度为0.1-2mm。更优选0.2-1mm。

优选地,所述缝隙为直缝。

优选地,在所述通孔的周围设置2-5条缝隙二,缝隙二的一端与通孔相连,另一端远离所述通孔,缝隙二的长度少于通孔的直径。

由于内衬为一膜层,也称为内衬层。本实用新型通过内衬层实现了穿筋孔处的密封,防止漏浆。模板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模板,也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要求设计,其主要作用是在注入混凝土以及后期混凝土固化时提供模板的作用,所以模板需要使用具有较高强度的材料,现有技术中大部分装配式模板使用钢材。内衬层可以将模板与混凝土隔离开,这样模板与混凝土不直接接触,混凝土固化不会粘结在模板上,使得容易脱模。可以选用与混凝土不易粘结的材料来制备内衬层,使得内衬层与混凝土容易分离。

钢材制成的模板便于装配,密封好,但是存在过于笨重,制备成本高的缺点,所以若能使用木板替代钢板,可以降低工作强度和生产成本。而使用内衬层之后,模板可以选择木板。

优选地,所述内衬层为软质材料制成。由于内衬层还可以起到密封作用,所以内衬层最好由具有弹性的软质材料制成,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防止漏浆。内衬层具体可以设计成橡胶膜层或塑料膜层,如PE膜层。

本实用新型的内衬层与模板配合使用,对于带有箍筋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成型,模板上同样也需要设置穿筋孔(称为第一穿筋孔),第一穿筋孔可以设计为盲孔,即模板的厚度大于混凝土出筋的长度,钢筋没有穿出模板。此时可以进一步防止漏浆。

内衬层上的穿筋孔称为第二穿筋孔。内衬层较软,当第二穿筋孔的尺寸小于钢筋出筋部分的尺寸,可更好地实现密封。对于出筋为箍筋时,第二穿筋孔设计成一道缝隙和位于缝隙两端的两个小圆孔的组合,这样箍筋穿过第二穿筋孔后,缝隙可以自行闭合,实现密封,两个小圆孔即代表钢筋的位置。由于内衬层的存在,浆液不会漏入第一穿筋孔内,可以避免堵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内衬层将模板与混凝土隔离开,通过内衬层上的穿筋孔的尺寸设计、软质材料的设计实现穿筋孔处的密封,防止漏浆,并防止模板与混凝土粘结,易于脱模。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一种成型模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2表示成型模具中带有定位部件的工作台。

图3表示一种模板的主视(a)和侧视(b)示意图。

图4表示另一种模板的主视(a)和侧视(b)示意图。

图5表示又一种模板的主视(a)、侧视(b)和俯视(c)示意图。

图6表示一种内衬层的主视示意图。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成型模具的模板打开时俯视的状态示意图。

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成型模具的模板闭合时俯视的状态示意图。

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内衬层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模板;2-外挡板;3-顶升机构;4-内衬层;5-定位部件;6-钢筋;7-工作台;8-第一穿筋孔;9-第二穿筋孔;10-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混凝土漏浆的内衬层,以及使用该内衬层的出筋混凝土预制件的成型模具。该内衬层如图6所示;该成型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成型模具包括模板1,外挡板2,顶升机构3,内衬层4,定位部件5,钢筋6;图1中的钢筋设计为四面出箍筋,图1表示模板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模具结构设置在一个工作台7上,工作台7为一个工作平面,用于支撑预制构件及其模具,工作台7上设置有位于待浇混凝土外周的模板1。模板1的结构如图3-5所示,模板1上设有供钢筋6穿入的第一穿筋孔8;模板1与待浇混凝土的表面之间设有内衬层4,内衬层4使模板1与待浇混凝土完全隔离。内衬层4的结构主视图如图6所示,内衬层4上设有供钢筋穿入第二穿筋孔9,第二穿筋孔9的面积小于第一穿筋孔8的面积;工作台7上设有位于模板1四周的外挡板2、以及设有位于模板1内侧的定位部件5,模板1与外挡板2之间设有顶升机构3。图1所示的状态是内衬层4已经穿入钢筋,而模板1尚未穿入钢筋的状态。具体来说,定位部件5为一种方形的定位块,位于模板1的四角,用于定位。如图7和图8分别表示未设钢筋时模板1打开和闭合的状态图。

如图3所示,模板1上的第一穿筋孔8设置为条形状的通孔;如图4所示,模板1上的第一穿筋孔8设置为条形状的盲孔;如图5所示,将模板1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模板1的两个侧面(也可以只在外侧面)设卡槽10结构用于将模板1的上、下两个部分连接;更优选地,也可以在将模板1的上、下两个部分设卯榫结构,用于模板1的上、下两个部分的连接。这样可以保持模板1的内、外侧面都是平面。

如图6所示,内衬层4上的第二穿筋孔9设计成一条缝,在缝的两端设计成两个通孔的结构,这样箍筋通过第二穿筋孔9后,缝的位置可以自行闭合,防止漏浆,而两个通孔的位置因被钢筋占据,也不会漏浆。内衬层4的表面设有凸起和/或凹陷,这样可以使得在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表面得到具有相应凹凸面(也称粗糙面)结构。

作为内衬层的一种变形,如图9所示,在内衬层的通孔周围设置2-5条缝隙(为区别连接两个通孔的缝(称为缝隙一),可以称此缝为缝隙二),以方便穿过比通孔尺寸大的钢筋,并形成密封。缝二的尺寸很小,一端与通孔相连,一端远离通孔,可设置沿通孔直径方向远离通孔。缝二与缝一均匀分布在通孔的周围。

本实施例利用上述成型模具进行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成型,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在工作台上固定外挡板和定位部件,在外挡板内侧安装内衬层和模板,然后在内衬层内侧布置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筋,并使待预制混凝土构件侧边伸出钢筋或伸出箍筋,伸出的钢筋或伸出的箍筋穿过内衬层的第二穿筋孔,并穿入或穿过模板的第一穿筋孔,通过工作台上的定位部件控制模板的位置;

(2)通过顶升机构将模板紧固在外挡板上,再在模板的内侧浇筑混凝土;

(3)待混凝土固化后松开顶升机构,再使模板及内衬层与预制混凝土构件分离,得出筋预制构件。

本实用新型及实施例中,“内”、“内侧”均是指靠近混凝土的一侧,相应地,“外”、“外侧”均是指远离混凝土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及实施例中,内衬层主要针对出筋(特别是箍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进行的改良设计。同样地,也可以适用于不出筋的预制构件。当应用在不出筋的预制构件时,内衬层上不设置穿筋孔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