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幕墙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9953发布日期:2019-02-22 21:09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幕墙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幕墙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玻璃幕墙具有美观新颖,透光性好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墙体中。众所周知,建筑物低层和高层所受的噪音污染程度不同,低层噪音强度大,高层噪音强度小。而现有建筑物上采用的玻璃幕墙从低层到高层厚度一样,这就导致低层隔音降噪效果不足,而高层虽然满足隔音降噪效果,但由于玻璃幕墙厚度较厚,成本上升。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楼层高度的隔音降噪要求选择不同厚度的玻璃幕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玻璃幕墙安装组件,其隔音降噪效果好,选择性强,使用者自主性高,可以满足不同楼层高度的隔音降噪要求。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玻璃幕墙安装组件,包括龙骨架,所述龙骨架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竖直支撑板A和竖直支撑板B,所述竖直支撑板A和竖直支撑板B的上端面横向安装有上支撑板,下端面横向安装有下支撑板,所述竖直支撑板A与竖直支撑板B相对的侧面两两对正竖向间隔设有若干组凹槽导轨,每组凹槽导轨内安装玻璃幕墙,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与凹槽导轨配合的凹槽,所述竖直支撑板A和竖直支撑板B内侧面上分别设有安装玻璃幕墙的卡槽。

所述竖直支撑板A与竖直支撑板B相对的侧面两两对正竖向间隔设有两组凹槽导轨,每组凹槽导轨包括设置在竖直支撑板A上的凹槽导轨A和设置在竖直支撑板B上与凹槽导轨A配合的凹槽导轨B。

所述凹槽导轨A和凹槽导轨B内设有凹型垫条。

所述凹槽内设有橡胶垫。

所述竖直支撑板A和竖直支撑板B上的卡槽上卡接有玻璃幕墙,所述玻璃幕墙通过螺栓固定在龙骨架上。

所述螺栓与龙骨架之间设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竖直支撑板A和竖直支撑板B相对侧面上设有的若干组凹槽导轨,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玻璃幕墙的数量,满足了不同楼层之间选择不同玻璃幕墙厚度的需要;卡槽与内侧玻璃幕墙通过螺栓连接使用者可以自主进行拆装,使用者选择性强,自主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F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玻璃幕墙,2、凹槽导轨B,3、卡槽,4、竖直支撑板B,5、凹型垫条,6、螺栓,7、密封垫,8、凹槽导轨A,9、下支撑板,10、凹槽,11、竖直支撑板A,12、上支撑板,13、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玻璃幕墙安装组件,包括龙骨架,所述龙骨架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竖直支撑板A11和竖直支撑板B4,所述竖直支撑板A11和竖直支撑板B4的上端面横向安装有上支撑板12,下端面横向安装有下支撑板9,所述竖直支撑板A11与竖直支撑板B4相对的侧面两两对正竖向间隔设有若干组凹槽导轨,每组凹槽导轨内安装玻璃幕墙1,上支撑板12和下支撑板9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与若干组凹槽导轨配合的凹槽10,所述竖直支撑板A11和竖直支撑板B4内侧面上分别设有安装玻璃幕墙1的卡槽3。

所述竖直支撑板A11与竖直支撑板B4相对的侧面两两对正竖向间隔设有两组凹槽导轨,每组凹槽导轨包括设置在竖直支撑板A11上的凹槽导轨A8和设置在竖直支撑板B4上与凹槽导轨A8配合的凹槽导轨B2,凹槽导轨与玻璃幕墙的活动连接可以使安装人员安装方便。

所述凹槽导轨A8和凹槽导轨B2内设有凹型垫条5,不仅可以增加外部与室内的密闭性起到保温的效果,而且还解决了因玻璃幕墙的加工原因导致的尺寸不契合的情况。

所述凹槽10内设有橡胶垫13,可以防止因气温原因导致玻璃幕墙的涨缩,尤其因为高温带来的体积增大导致的涨裂。

所述竖直支撑板A11和竖直支撑板B4上的卡槽3上卡接有玻璃幕墙,所述玻璃幕墙通过螺栓6固定在龙骨架上,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进行拆装,简单方便。

所述螺栓6与龙骨架之间设有密封垫7,增强外部与室内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

选择阶段,处于低层的使用者,例如在1-5层,可以选择3层玻璃幕墙,处在高层的使用者,例如在5-10层可以选择2层玻璃幕墙,在10-20层可以选择1层玻璃幕墙。

自主拆装阶段,处于低层的使用者,由于噪音相比高层噪音强度较大,使用者可以根据龙骨架的尺寸大小剪裁合适大小的玻璃幕墙,自主将该玻璃幕墙卡入卡槽中,然后将该玻璃幕墙通过螺栓固定在龙骨架上;处于高层的使用者,由于噪音相比低层噪音较小,使用者可以自主将螺栓拧下,将卡槽中的玻璃幕墙取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进行玻璃幕墙厚度的选择,这样既可实现隔音降噪的功用,又能降低成本、节能环保,选择性强,满足了不同楼层高度之间玻璃幕墙的厚度选择。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