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式构件内置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4350发布日期:2019-03-30 08:44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式构件内置节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式构件内置节点。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混的构件在工厂制造、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施工快、建筑质量高、受气候制约因素小。可运用在农村标准住宅及中、高层建筑等其它类似装配式建筑中。

目前,导致装配式建筑装配速度慢、现场配套施工工程量大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预混混凝土板式构件的连接节点设置不完备、现场支模量大、构件固定需用辅材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墙与墙之间的丁字和十字装配连接更为突出,直接关系到整个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施工速度,因此,装配式建筑中墙与墙之间的丁字、十字连接方法、将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式构件内置节点,能实现墙与墙之间的丁字连接和十字连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更利于安装,施工速度大大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埋设在主构墙内、并与主构墙内的加强筋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若干组合节点,相邻的组合节点通过定距钢筋连接;所述组合节点的横向尺寸与主构墙的厚度一致,所述组合节点上开设有螺栓孔,组合节点内设有装配所述螺栓孔的装配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组合节点包括中空的节点外壳和垂直设置在所述节点外壳中心的壳内节点板,壳内节点板与节点外壳之间的空间形成装配空间,所述螺栓孔开设在壳内节点板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组合节点横向贯穿在主构墙内,所述节点外壳和壳内节点板的长度均与主构墙的厚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节点外壳的上部均设有水平加强筋,所述水平加强筋与设置在主构墙内的横筋和竖筋固定连接,所述横筋和竖筋伸出主构墙的部分为胡子筋。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节点外壳的下部与壳内节点板对应处设有斜拉加强筋,所述斜拉加强筋与设置在主构墙内的横筋和竖筋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水平加强筋和斜拉加强筋均为两条,两条所述水平加强筋分别设置在节点外壳的上部并向两端外延,两条所述斜拉加强筋分别以壳内节点板为中心对应设置在节点外壳的下部并向两侧斜下方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距钢筋的长度等于所要匹配连接的节点距离,定距钢筋的根数为四根,分别对称设置在节点外壳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构墙上与连接墙接触面宽度一致且上下垂直的墙面设为毛面,所述毛面上设有与次墙连接的次胡子筋,所述次胡子筋设置在主构墙内且伸出毛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毛面设置在墙面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毛面设置在墙面的两侧。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科学新颖,能实现装配式建筑的不同形式的墙与墙之间的连接,有效减少了周转材料的用量、装配施工速度工程质量及抗震性能得到提高,以极小的革新创造、获取了最大的质量和经济收益,具有实用性高、绿色环保、施工安全的显著特点。

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廉、实施方便,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农村标准住宅建筑及中、高层建筑等类似其它装配式建筑中。该预制构件所用的原材料均为建筑通用材料,价格低廉,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为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十字节点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丁字节点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体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节点外壳;2、壳内节点板; 3、装配空间;4、螺栓孔; 5、斜拉加强筋; 6、水平加强筋;7、主构墙;7-1、毛面; 8、竖筋;9、横筋;10、胡子筋;10-1、次胡子筋;11、定距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式构件内置节点,包括埋设在主构墙7内、与主构墙7内加强筋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若干组合节点,相邻的组合节点通过定距钢筋11连接成在一起。如图1-5所示,以两个组合节点为例绘图,所述组合节点的横向尺寸与主构墙7的厚度一致,保证组合节点与主构墙7的厚度一致且不超出主构墙7。

所述组合节点包括中空的节点外壳1和垂直设置在所述节点外壳1内壁中心的壳内节点板2,所述节点外壳1可以设置成圆形、椭圆形、矩形或方形等对称结构,材质不限,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均可,所述节点外壳1的内壁与壳内节点板2的两侧均形成和主构墙7的厚度一致的装配空间3,装配空间3的设置给次墙螺栓连接提供了安装操作空间,要形成装配空间3才选择对称结构的节点外壳1。

所述壳内节点板2两端的端部开设有螺栓孔4,螺栓孔4的设置才能使组合节点与跨接板紧固连接。这样,跨接板的一端与组合节点的螺栓孔4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墙的连接板连接,之后与组成组合节点的节点外壳1、壳内节点板2、装配空间3一并浇注在主构墙7与连接墙形成的后浇段内填实凝固连接。

以两个组合节点为例进行详细的叙述,如图1-5所示,所述组合节点分别设置在主构墙7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并通过固定在节点外壳1上的定距钢筋11将组合节点连接在一起。所述定距钢筋11的长度等于所要匹配连接的节点距离,定距钢筋11的根数为四根,分别对称设置在节点外壳1的两侧将节点外壳1固定连接在一起制成一体节点后整体植入主构墙7与连接墙的对应位置。一体节点的设置可增强主构墙与连接墙之间的连接强度并能保障构件安装定位尺寸的准确性,其中定距钢筋还能起到加强节点之间和构件整体的连接强度。

如图1所示,所述主构墙7在一体节点与连接墙的连接处墙面垂直设为毛面7-1,也就是主构墙7上与内置组合节点的宽度和连接墙接触面宽度一致且上下垂直的墙面设为毛面7-1,所述毛面7-1上设有与连接墙连接的次胡子筋10-1,所述次胡子筋10-1设置在主构墙7内且超出毛面7-1。所述次胡子筋10-1与连接墙固定连接能增强主构墙7与连接墙的连接强度。当所述毛面7-1设置在墙面的一侧时形成丁字节点如图4所示,此时主构墙7与一体节点连接处的墙面的另一侧为光面,只需要将毛面7-1上的次胡子筋10-1与连接墙连接,壳内节点板2上的螺栓孔4经跨接板与连接墙牢固连接,连接完成以后将毛面7-1、次胡子筋10-1、壳内节点板2、装配空间3等与连接墙胡子筋浇注在后浇段内填实凝固连接在一起,实现主构墙7与连接墙之间的丁字连接。

当所述毛面7-1设置在墙面的两侧时形成十字节点如图3所示,需要将主构墙7两侧毛面7-1上的次胡子筋10-1分别与连接墙连接,壳内节点板2上的螺栓孔10经跨接板与两侧连接墙牢固连接,连接完成以后将毛面7-1、次胡子筋10-1、壳内节点板2、装配空间3等与连接墙胡子筋浇注在后浇段内填空凝固连接在一起,实现主构墙与连接墙之间的十字连接。

可见,此一体节点既能实现墙与墙之间的丁字连接也可实现墙与墙之间的十字连接,在保证建筑主构墙节点质量的前提下,改变节点连接方式、方法能使装配施工的速度大大加快。

如图2-5所示,所述定距钢筋11为四条,对称设置在节点外壳1的两侧,所述节点外壳1的上部均设有水平加强筋6,所述水平加强筋6为两条,分别设置在节点外壳1的上部并向两侧延伸。向两侧延伸的水平加强筋6与设置在主构墙7内的横筋9和竖筋8固定连接,所述横筋9和竖筋8伸出主构墙7的部分为胡子筋10,横筋9与竖筋8的设置可增加主构墙7的强度,胡子筋10的设置可增加主构墙7与连接墙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了整体建筑物节点的结构强度、增强了建筑物节点结构的抗震、抗剪性能。

所述节点外壳1的下部与壳内节点板2对应处设有斜拉加强筋5,所述斜拉加强筋5为两条,分别以壳内节点板2为中心对应设置在壳内节点板2的下方并向斜下方延伸。向斜下方延伸的斜拉加强筋5与设置在主构墙7内的横筋9和竖筋8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能提高建筑物节点的结构强度和抗震、抗剪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先选择长度与主构墙7厚度一致的节点外壳1和壳内节点板2,在壳内节点板2的两端开设螺栓孔4,然后在节点外壳1的中心线处固定开设螺栓孔4的壳内节点板2,使节点外壳1与壳内节点板2之间形成与主构墙7厚度一致的装配空间3,所述装配空间3为节点外壳1与壳内节点板2之间形成的通孔,所述节点外壳1、壳内节点板2、装配空间3的横向尺寸均与主构墙7的厚度一致。

将节点外壳1通过两侧的定距连接筋11上下垂直固定连接使主构墙7内的组合节点形成一体节点如图5所示。在一体节点的节点外壳1的上端分别对称焊接两条水平加强筋6,在节点外壳1的下方与壳内节点板2对应处对称固定焊接两条斜拉加强筋5,两条水平加强筋6向两侧水平延伸和两条斜拉加强筋5向斜下方延伸均与主构墙7内的横筋9和竖筋8固定连接。之后,将一体节点与主构墙7内设置的横筋9与竖筋8固定连接。

所述一体节点与主构墙7处的墙面上设置次胡子筋10-1,所述次胡子筋10-1向墙面的两侧延伸如图3所示形成十字节点,当次胡子筋10-1向墙面的一侧延伸时如图4所示形成丁字节点,把次胡子筋10-1与主构墙7内的竖筋8、横筋9固定连接,然后浇注混凝土使伸出主构墙7的次胡子筋10-1的墙面设为毛面7-1;使装配空间3留做组合节点与跨接板装配时用。装配完成以后,还需要把次胡子筋10-1与连接墙牢固连接,最后将组合节点、毛面7-1和次胡子筋10-1一并密实浇筑于后浇段内凝固成为一体。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为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做的举例,绝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在此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进行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