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3107发布日期:2019-02-01 20:23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



背景技术:

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在如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线路需在工业区、居民密集区或尽量平行贴近已建线路走线,架设输电线路走廊异常紧张,输电线路走廊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如何在满足输电线路走廊宽度的情况下,节省土地资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来节省土地资源。

一种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包括塔身及沿塔身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担组和第二横担组,所述第一横担组高于第二横担组;所述第一横担组包括布置于塔身高度方向两侧的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所述第二横担组包括布置于塔身高度方向两侧的第三横担和第四横担,所述第三横担与第一横担对应,第三横担沿远离塔身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横担与第二横担对应,第四横担沿远离塔身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配合构成的输电线走廊宽度大于第三横担和第四横担配合构成的输电线走廊宽度。

上述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第一横担组和第二横担组沿塔身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横担组中的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构成的输线走廊宽度大于第二横担组中第三横担和第四横担构成的输线走廊的宽度。将宽输线走廊设置于塔身高处,将窄输线走廊设置于塔身低处,如此用户可以选取与窄输电走廊保持安全距离的位置修建低于宽输线走廊的建筑。如此,缓解了输电塔的建造数量,节省了土地资源。同时,通过此种将宽窄输线走廊由高到低依次间隔设置的方式提高了塔身附近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节省了土地资源。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底面设有向塔身高度方向内凹的第一走线空间;所述第二横担底面设有向塔身高度方向内凹的第二走线空间。使用中,可通过使输电线产生的电气间隙圆位于第一走线空间和第二走线空间内,来提高输电线的高度。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包括第一横担段和第二横担段,所述第一横担段的一端与塔身固接,第一横担段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担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担段的另一端向远离塔身方向延伸,第一横担段的底面与第二横担段的底面呈夹角设置,第一横担段的底面与第二横担段的底面配合构成所述第一走线空间;所述第二横担包括第三横担段和第四横担段,所述第三横担段的一端与塔身固接,第三横担段的另一端与第四横担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横担段的另一端向远离塔身方向延伸,第三横担段的底面与第四横担段的底面呈夹角设置,第三横担段的底面与第四横担段的底面配合构成所述第二走线空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塔身、第一横担组及第二横担组均为桁架结构。桁架结构结构稳定可靠。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从靠近塔身端到远离塔身端的截面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横担从靠近塔身端到远离塔身端的截面逐渐减小,第三横担从靠近塔身端到远离塔身端的截面逐渐减小,第四横担从靠近塔身端到远离塔身端的截面逐渐减小。如此可以有效减少横担主材的构件规格,节省塔重。

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极导绝缘子串、第二极导绝缘子串、第三极导绝缘子串、第四极导绝缘子串、第一线夹装置及第二线夹装置,所述第一线夹装置和第二线夹装置均用于悬挂直流导线;所述第一线夹装置位于第一横担下方,所述第一极导绝缘子串的一端与第一横担上远离塔身的一端连接,第一极导绝缘子串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夹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极导绝缘子串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横担与塔身的连接处,第二极导绝缘子串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夹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极导绝缘子串和第二极导绝缘子串呈V形布置;所述第二线夹装置位于第二横担下方,所述第三极导绝缘子串的一端与第二横担上远离塔身的一端连接,第三极导绝缘子串的另一端与第二线夹装置连接,所述第四极导绝缘子串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横担与塔身的连接处,第四极导绝缘子串的另一端与第二线夹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极导绝缘子串和第四极导绝缘子串呈V形布置。在第一极导绝缘子串和第二极导绝缘子串的夹角及第三极导绝缘子串和第四极导绝缘子串的夹角一定时,将输电线向第一走线空间和第二走线空间内调整时,能够缩短第一极导绝缘子串和第二极导绝缘子串的长度,同时能够缩短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长度,进而减小了输线走廊的宽度。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夹装置包括第一基座及第一悬垂线夹,所述第一基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一极导绝缘子串连接,所述第二极导绝缘子串与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一悬垂线夹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悬垂线夹位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下方,所述第一悬垂线夹用于安装直流导线;所述第二线夹装置包括第二基座及第二悬垂线夹,所述第二基座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第三绝缘子串连接,所述第四极导绝缘子串与第四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二悬垂线夹用于安装直流导线。第一悬垂线夹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二悬垂线夹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使用中,安装有直流导线的第一悬垂线夹和第二悬垂线夹在受力条件下自然下垂,由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位于第一悬垂线夹上方及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位于第二悬垂线夹上方,安装于第一悬垂线夹和第二悬垂线夹上的直流导向会在受重力条件下与第一极导绝缘子串、第二极导绝缘子串、第三极导绝缘子串及第四极导绝缘子串间隔,避免了各部件间相互干涉。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垂线夹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一悬垂线夹呈环形间隔分布;所述第二悬垂线夹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二悬垂线夹呈环形分布。第一悬垂线夹和第二悬垂线夹数量的增多能使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同时完成多个直流导线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塔身,200、第一横担组,210、第一横担,211、第一走线空间,212、第一横担段,213、第二横担段,220、第二横担,221、第二走线空间,222、第三横担段,223、第四横担段,300、第二横担组,310、第三横担,320、第四横担,410、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20、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30、第三极导绝缘子串,440、第四极导绝缘子串,510、第一线夹装置,511、第一基座,511a、第一连接孔,511b、第二连接孔,512、第一悬垂线夹,520、第二线夹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结合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包括塔身100及沿塔身100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担组200和第二横担组300,所述第一横担组200高于第二横担组300;所述第一横担组200包括布置于塔身100高度方向两侧的第一横担210和第二横担220;所述第二横担组300包括布置于塔身100高度方向两侧的第三横担310和第四横担320,所述第三横担310与第一横担210对应,第三横担310沿远离塔身100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横担320与第二横担220对应,第四横担320沿远离塔身100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担210和第二横担220配合构成的输电线走廊宽度大于第三横担310和第四横担320配合构成的输电线走廊宽度。

上述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第一横担组200和第二横担组300沿塔身100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横担组200中的第一横担210和第二横担220构成的输线走廊宽度大于第二横担组300中第三横担310和第四横担320构成的输线走廊的宽度。将宽输线走廊设置于塔身100高处,将窄输线走廊设置于塔身100低处,如此用户可以选取与窄输电走廊保持安全距离的位置修建低于宽输线走廊的建筑。如此,缓解了输电塔的建造数量,节省了土地资源。同时,通过此种将宽窄输线走廊由高到低依次间隔设置的方式提高了塔身100附近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节省了土地资源。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210底面设有向塔身100高度方向内凹的第一走线空间211;所述第二横担220底面设有向塔身100高度方向内凹的第二走线空间221。使用中,可通过使输电线产生的电气间隙圆位于第一走线空间211和第二走线空间221内,来提高输电线的高度。

在实际使用中,第一走线空间211和第二走线空间221用于部分容纳电气间隙圆。较好地,与第一走线空间211配合的电气间隙圆与第一走线空间211的内壁相切,与第二走线空间221配合的电气间隙圆与第二走线空间221的内壁相切。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210包括第一横担段212和第二横担段213,所述第一横担段212的一端与塔身100固接,第一横担段212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担段2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担段213的另一端向远离塔身100方向延伸,第一横担段212的底面与第二横担段213的底面呈夹角设置,第一横担段212的底面与第二横担段213的底面配合构成所述第一走线空间211;所述第二横担220包括第三横担段222和第四横担段223,所述第三横担段222的一端与塔身100固接,第三横担段222的另一端与第四横担段2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横担段223的另一端向远离塔身100方向延伸,第三横担段222的底面与第四横担段223的底面呈夹角设置,第三横担段222的底面与第四横担段223的底面配合构成所述第二走线空间221。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一实施例中,所述塔身100、第一横担组200件及第二横担组300件均为桁架结构。桁架结构结构稳定可靠。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210从靠近塔身100端到远离塔身100端的截面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横担220从靠近塔身100端到远离塔身100端的截面逐渐减小,第三横担310从靠近塔身100端到远离塔身100端的截面逐渐减小,第四横担320从靠近塔身100端到远离塔身100端的截面逐渐减小。如此可以有效减少横担主材的构件规格,节省塔重。

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直流线路的输电直线塔还包括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第三极导绝缘子串430、第四极导绝缘子串440、第一线夹装置510及第二线夹装置520,所述第一线夹装置510和第二线夹装置520均用于悬挂直流导线;所述第一线夹装置510位于第一横担210下方,所述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的一端与第一横担210上远离塔身100的一端连接,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夹装置510连接,所述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横担210与塔身100的连接处,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夹装置510连接,所述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和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呈V形布置;所述第二线夹装置520位于第二横担220下方,所述第三极导绝缘子串430的一端与第二横担220上远离塔身100的一端连接,第三极导绝缘子串430的另一端与第二线夹装置520连接,所述第四极导绝缘子串44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横担220与塔身100的连接处,第四极导绝缘子串440的另一端与第二线夹装置520连接,所述第三极导绝缘子串430和第四极导绝缘子串440呈V形布置。在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和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的夹角及第三极导绝缘子串430和第四极导绝缘子串440的夹角一定时,将输电线向第一走线空间211和第二走线空间221内调整时,能够缩短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和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的长度,同时能够缩短第一横担210和第二横担220的长度,进而减小了输线走廊的宽度。

具体地,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线夹装置510和第二线夹装置520可用于悬挂±800KV直流线路。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夹装置510包括第一基座511及第一悬垂线夹512,所述第一基座51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511a和第二连接孔511b,所述第一连接孔511a与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连接,所述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与第二连接孔511b连接,所述第一悬垂线夹512与第一基座5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悬垂线夹512位于第一连接孔511a和第二连接孔511b下方,所述第一悬垂线夹512用于安装直流导线;所述第二线夹装置520包括第二基座及第二悬垂线夹,所述第二基座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第三绝缘子串连接,所述第四极导绝缘子串440与第四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二悬垂线夹用于安装直流导线。第一悬垂线夹512与第一基座511转动连接,第二悬垂线夹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使用中,安装有直流导线的第一悬垂线夹512和第二悬垂线夹在受力条件下自然下垂,由于第一连接孔511a和第二连接孔511b位于第一悬垂线夹512上方及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位于第二悬垂线夹上方,安装于第一悬垂线夹512和第二悬垂线夹上的直流导向会在受重力条件下与第一极导绝缘子串410、第二极导绝缘子串420、第三极导绝缘子串430及第四极导绝缘子串440间隔,避免了各部件间相互干涉。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垂线夹512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一悬垂线夹512呈环形间隔分布;所述第二悬垂线夹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二悬垂线夹呈环形分布。第一悬垂线夹512和第二悬垂线夹数量的增多能使第一基座511和第二基座同时完成多个直流导线的安装。具体地,前述的第一悬垂线夹512有六个,前述的第二悬垂线夹有六个。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