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1770发布日期:2019-05-17 21:0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墙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有墙体结构要么是砖混结构,要么是钢构铁皮结构,而砖混结构的墙体笨重,工人施工劳动强度大,钢构铁皮结构的墙体在遇大风天气会发出刺耳的声音,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冬天不能有效保温,为此本人研究一款了智能化建筑墙体,可以克服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劳动强度小,可以保温,还能避免大风天气所产生噪音的智能化建筑墙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其结构由:上横梁(1),下横梁(2),中横梁(3),左纵梁(4),右纵梁(5),上纵梁(6),下纵梁(7),墙面砖(8),填充保温料(9),泥土(10),三角稳定脚(11) 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横梁(1)和下横梁(2)通过焊接方式与左纵梁(4)和右纵梁(5)相连,所述的中横梁(3)两端通过焊接与左纵梁 (4)和右纵梁(5)相连,所述的上纵梁(6)两端通过焊接与上横梁(1) 和中横梁(3)相连,所述的下纵梁(7)两端通过焊接与中横梁(3)和下横梁(2)相连,所述的上横梁(1),下横梁(2),中横梁(3),左纵梁(4),右纵梁(5),上纵梁(6),下纵梁(7)焊接连成一体即智能化建筑墙体骨架,所述墙体骨架内侧平面和外侧平面平整且平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其所述的上纵梁(6)和下纵梁(7)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的左纵梁(4)中心线与上纵梁(6) 和下纵梁(7)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等于墙面砖(8)的宽度,所述的墙面砖(8)通过建筑强力胶粘贴在各纵梁上,且墙面砖(8)的两端与各纵梁中心线平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其所述的填充保温料(9)设置在墙面砖(8)与墙体骨架所构成的内镂空结构内,所述的下横梁(2)下方设有三角稳定脚(11),所述的三角稳定脚(11)埋设在泥土(10)内,所述的三角稳定脚(11)由三个三角支脚(11-2)均匀焊接在与主支杆(11-1)底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仰视图。

图3是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边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边框结构及填充示意图。

图5是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骨架埋设示意图。

图6是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中所述的三角稳定脚(11)侧面示意图。

图7是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中所述的三角稳定脚(11)俯视图。

图1至图7中所标序号表示为:上横梁(1),下横梁(2),中横梁(3),左纵梁(4),右纵梁(5),上纵梁(6),下纵梁(7),墙面砖(8),填充保温料(9),泥土(10),三角稳定脚(11),三角支脚(11-2),主支杆(11-1)。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优选的实施例中,其结构由:上横梁1,下横梁2,中横梁3,左纵梁4,右纵梁5,上纵梁6,下纵梁7,墙面砖8,填充保温料9,泥土10,三角稳定脚11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横梁1和下横梁2通过焊接方式与左纵梁4和右纵梁5相连,所述的中横梁3两端通过焊接与左纵梁4和右纵梁5相连,所述的上纵梁6两端通过焊接与上横梁1和中横梁3相连,所述的下纵梁7两端通过焊接与中横梁3和下横梁2相连,所述的上横梁1,下横梁2,中横梁3,左纵梁 4,右纵梁5,上纵梁6,下纵梁7焊接连成一体即智能化建筑墙体骨架,所述墙体骨架内侧平面和外侧平面平整且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优选的实施例中,其所述的上纵梁6和下纵梁7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的左纵梁4中心线与上纵梁6 和下纵梁7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等于墙面砖8的宽度,所述的墙面砖8通过建筑强力胶粘贴在各纵梁上,且墙面砖8的两端与各纵梁中心线平齐。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建筑墙体优选的实施例中,其

所述的填充保温料9设置在墙面砖8与墙体骨架所构成的内镂空结构内,所述的下横梁2下方设有三角稳定脚11,所述的三角稳定脚11埋设在泥土 10内,所述的三角稳定脚11由三个三角支脚11-2均匀焊接在与主支杆11-1 底部。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劳动强度小,可以保温,还能避免大风天气所产生噪音的智能化建筑墙体。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