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预制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6242发布日期:2019-10-12 23:4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预制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成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的预制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模具。



背景技术:

预制清水看台板安装完成后,便能一次性达到交工验收要求,并且看台板表面不需要做任何装饰处理,表面强度高,使用效果非常好,目前已成为许多大型场馆看台施工的主要形式。就大型体育文化演艺场馆对看台结构表面观感的要求较高而言,目前很难同时满足多种类预制看台构件施工质量又好、成本又低的要求。

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1821064104.9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混凝土预制件的组合模具,其包括:模台;固定于模台上的固定组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模台上的外模;以及通过固定组件固定的内模;内模由多个组合边模围合形成,组合边模包括底模板、上模板和位于底模板和上模板之间的中模板,底模板与中模板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条,以及中模板与上模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条。

上述专利生产的模具存在可调性与共用性差、周转率低、生产的构件精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生产精度高、周转率高、产出模具可调性与共用性高的可调节的预制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模具。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调节的预制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模具,包括固定底模、可调底模、行走侧模、下翻肋外侧模、L形端模、平板侧模、下翻肋内侧模、下翻肋端模及吊架;所述固定底模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可调底模与固定底模连接;所述行走侧模能在固定底模上沿纵向移动,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可调底模和吊架连接;所述下翻肋外侧模布置于行走侧模上,通过固定件与行走侧模连接;所述L形端模位于固定底模与行走侧模之间,放置于固定底模与可调底模上,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固定底模和行走侧模连接;所述平板侧模放置在固定底模上,通过固定件与固定底模及吊架连接;所述下翻肋内侧模安装于L形端模上,通过固定件与吊架连接;所述下翻肋端模放置于下翻肋内侧模上,镶嵌于下翻肋外侧模与下翻肋内侧模之间的空隙;所述吊架位于固定底模、下翻肋外侧模、下翻肋内侧模、行走侧模上,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固定底模、下翻肋外侧模、行走侧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

埋件固定件,所述埋件固定件焊接在平板侧模和L形端模上;

紧固磁盒,所述紧固磁盒一端通过磁性吸附在L形端模上;

安装孔磁盒,所述安装孔磁盒通过磁性吸附在可调底模12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模包括:

调节支座;底架,在所述底架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的调节支座用于支撑生产模具;

固定底模钢模板,所述固定底模钢模板焊接在底架上部且靠行走侧模的一侧;

悬挑操作架,所述悬挑操作架位于底架与平板侧模的一侧,与底架接触部位采用焊接固定;

爬梯,所述爬梯位于底架横向上,与底架接触部位采用焊接固定;

行走侧模限位件,所述行走侧模限位件位于底架的底部且靠行走侧模一端的末端处;

底模吊耳,所述底模吊耳设置在底架横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可调底模包括:

可调底模支撑架,所述可调底模支撑架焊接在底架中部的悬挑端上;

调节垫盒,所述调节垫盒焊接在可调底模支撑架上;

可调底模钢模板,所述可调底模钢模板焊接在调节垫盒上;

可调底模倒角,所述可调底模倒角焊接在可调底模钢模板与固定底模接触的边缘上,与固定底模紧贴。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侧模包括:

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放置于底架底部的横梁上,所述行走侧模通过行走装置在底架的底部上行走;

行走侧模支撑架,所述行走侧模支撑架焊接在行走装置上;

行走侧模骨架,所述行走侧模骨架焊接在行走装置上,且与行走侧模支撑架紧贴;

行走侧模操作架,所述行走侧模操作架焊接在行走装置上;

行走侧模钢模板,所述行走侧模钢模板焊接在行走侧模骨架靠固定底模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下翻肋外侧模包括:

下翻肋外侧模骨架,所述下翻肋外侧模骨架位于行走侧模骨架上方;

下翻肋外侧模钢模板,所述下翻肋外侧模钢模板焊接在下翻肋外侧模骨架靠近固定底模的一侧上;

下翻肋外侧模吊耳,若干的下翻肋外侧模吊耳焊接在下翻肋外侧模骨架的上方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L形端模包括:

L形端模骨架,所述L形端模骨架位于固定底模与行走侧模之间,放置于固定底模与可调底模上;

L形端模钢模板,所述L形端模钢模板焊接在L形端模骨架靠近模具内侧的一侧上;

L形端模吊耳,若干的所述L形端模吊耳焊接在L形端模骨架上方;

L形端模倒角,所述L形端模倒角焊接在L形端模钢模板与固定底模11、平板侧模接触的边缘上,与固定底模、平板侧模紧贴。

进一步的,所述平板侧模包括:

平板侧模骨架,所述平板侧模骨架位于固定底模的上方;

平板侧模钢模板,平板侧模钢模板焊接在平板侧模骨架靠近行走侧模的一侧上;

平板侧模吊耳,若干的所述平板侧模吊耳焊接在平板侧模骨架的上方对称布置;

平板侧模倒角,所述平板侧模倒角焊接在平板侧模钢模板纵向方向的边缘上。

进一步的,所述下翻肋内侧模包括:

下翻肋内侧模骨架,所述下翻肋内侧模骨架位于L形端模的上方;

下翻肋内侧模钢模板,所述下翻肋内侧模钢模板焊接在下翻肋内侧模骨架靠近行走侧模的一侧上;

下翻肋内侧模吊耳,所述下翻肋内侧模吊耳焊接在下翻肋内侧模骨架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下翻肋端模包括:

下翻肋端模骨架,所述下翻肋端模骨架嵌在下翻肋外侧模与下翻肋内侧模之间的空隙;

下翻肋端模钢模板,所述下翻肋端模钢模板焊接在下翻肋端模骨架内侧的一侧上;

下翻肋端模限位钢片,所述下翻肋端模限位钢片的一端焊接在下翻肋端模骨架上方,另一端悬挑出下翻肋端模骨架,悬挑端搭在下翻肋内侧模上。

进一步的,所述吊架包括:

吊柱;水平连梁,所述水平连梁呈水平放置,位于吊柱上方;

增高盒,所述增高盒与吊柱焊接固定,位于下翻肋内侧模上方,紧贴下翻肋内侧模;

转角加强片,所述转角加强片位于水平连梁与吊柱转角内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的生产模具采用槽钢、方钢、钢板与成品六角螺母作为模具的主要原材料,取材方便,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模具采用共模的设计理念,通过可调节的端模与底模等部件实现同种类型不同尺寸构件的生产模具共用,模具通用性强,减少了模具的总体数量,减低了构件生产的模具成本,模具的通用性使得模具种类减少,降低了模具加工难度;

3、本实用新型中的各部件连接固定方式可靠,模具结构受力合理,不易变形,模具可周转率高,每套模具周转次数约为300次,降低了模具成本;

4、本实用新型中的L形侧模、安装孔模具采用磁盒,避免了在钢模板上开洞,生产出的预制清水混凝土构件无其他印记,构件表面观感效果好;

5、本实用新型中各部件连接固定方式与拆卸方式简单,可操作性强,节省了模具装拆时间,节约了构件生产工期,从而节约了工程总体施工周期;

6、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模具生产出的预制清水混凝土构件具有观感好、成本低的特点,将促使更多的建设方采用预制清水混凝土构件,将构件生产工厂化,减少了对施工现场的污染与对大气的总体污染程度,节能环保,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7、本实用新型中的模具通用性强,构件生产质量高,对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构件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提供了优秀方案。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底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可调底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行走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翻肋外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L形端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平板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翻肋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翻肋端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预制成型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可调节的预制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模具1,包括固定底模11、可调底模12、行走侧模13、下翻肋外侧模14、L形端模15、平板侧模16、下翻肋内侧模17、下翻肋端模18及吊架19。所述固定底模11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可调底模12与固定底模11连接;所述行走侧模13能在固定底模11上沿纵向移动,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可调底模12和吊架19连接;所述下翻肋外侧模14布置于行走侧模13上,通过固定件与行走侧模13连接;所述L形端模15位于固定底模11与行走侧模13之间,放置于固定底模11与可调底模12上,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固定底模11和行走侧模13连接;所述平板侧模16放置在固定底模11上,通过固定件与固定底模11及吊架19连接;所述下翻肋内侧模17安装于L形端模15上,通过固定件与吊架19连接;所述下翻肋端模18放置于下翻肋内侧模17上,镶嵌于下翻肋外侧模14与下翻肋内侧模之间的空隙;所述吊架19位于固定底模11、下翻肋外侧模14、下翻肋内侧模17、行走侧模13上,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固定底模11、下翻肋外侧模14、行走侧模13连接。

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埋件固定件31、紧固磁盒32及安装孔磁盒;所述埋件固定件31焊接在平板侧模16和L形端模15上,所述埋件固定件在L形端模15与平板侧模16上根据埋件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紧固磁盒32在每个L形端模15上按照受力要求设置,不少于三个,在每个下翻肋端模18上设置一个(所述紧固磁盒32一端通过磁性吸附在生产模具上,所述紧固磁盒32为成品磁盒。);所述安装孔磁盒根据生产模具中的安装孔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所述安装孔磁盒通过磁性吸附在可调底模12上,所述安装孔磁盒内含永强磁芯,外壳为不锈钢,可吸附在模具上,安装孔磁盒形状与安装孔形状一致。)

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底模11包括有调节支座111、底架112、固定底模钢模板113、悬挑操作架114、爬梯115、行走侧模限位件116、底模吊耳117;在所述底架112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的调节支座111用于支撑生产模具;所述固定底模钢模板113焊接在底架112上部且靠行走侧模13的一侧;所述悬挑操作架114位于底架112与平板侧模16的一侧,与底架112接触部位采用连接固定,用于操作人员站立;所述爬梯115位于底架112横向上,与底架112接触部位采用焊接固定,作为操作人员到达操作平台的连接通道;所述行走侧模限位件116位于底架112的底部且靠行走侧模13一端的末端处,其数量不少于两个,用于限制行走侧模13滑出底架112;所述底模吊耳117设置在底架112横向上,两端横向分别设置不少于两个的吊耳117用于固定底模11的吊运。

如图4所示,所述可调底模12包括可调底模支撑架121、调节垫盒122、可调底模钢模板123、可调底模倒角124;所述可调底模支撑架121焊接在底架112中部的悬挑端上,用于支撑调节垫盒122;所述调节垫盒122焊接在可调底模支撑架121上,从可调底模支撑架121两端开始沿可调底模支撑架121等间距布置,间距大小根据承载力验算结果确定,用于支撑可调底模钢模板123;所述可调底模钢模板123焊接在调节垫盒122上,覆盖整个可调底模12顶面;所述可调底模倒角124焊接在可调底模钢模板123与固定底模11接触的边缘上,与固定底模11紧贴。

如图5所示,所述行走侧模13包括行走侧模支撑架131、行走侧模骨架132、行走侧模操作架133、行走装置134、行走侧模钢模板135;所述行走侧模支撑架131焊接在行走装置134上,且与行走侧模骨架132紧贴,支撑行走侧模骨架132;所述行走侧模骨架132焊接在行走装置134上,用于增大行走侧模钢模板135刚度;所述行走侧模操作架133焊接在行走装置134上用于操作人员站立;所述行走装置134放置于底架112底部的横梁上,所述行走侧模13通过行走装置在底架112的底部上行走,用于拆模;所述行走侧模钢模板135焊接在行走侧模骨架132靠固定底模11的一侧,覆盖整个行走侧模13侧面。

如图6所示,所述下翻肋外侧模14包括下翻肋外侧模骨架141、下翻肋外侧模钢模板142、下翻肋外侧模吊耳143;所述下翻肋外侧模骨架141位于行走侧模骨架132上方,用于增大下翻肋外侧模钢模板142的刚度;所述下翻肋外侧模钢模板142焊接在下翻肋外侧模骨架141靠近固定底模11的一侧上,覆盖整个下翻肋外侧模骨架141侧面;所述若干的下翻肋外侧模吊耳143焊接在下翻肋外侧模骨架141的上方对称布置。

如图7所示,所述L形端模15通过固定件与固定底模11连接,固定L形端模15上部水平位置;所述L形端模15通过固定件与固定底模11和行走侧模13连接,固定L形端模15下部水平位置;通过紧固磁盒32固定L形端模15竖向位置;所述L形端模15包括L形端模骨架151、L形端模钢模板152、L形端模吊耳153及L形端模倒角154;所述L形端模骨架151位于固定底模11与行走侧模13之间,放置于固定底模11与可调底模12上,用于增大L形端模钢模板152的刚度;所述L形端模钢模板152焊接在L形端模骨架151靠近模具内侧的一侧上,覆盖整个L形端模骨架151侧面;所述L形端模吊耳153焊接在L形端模骨架151上方,不少于两个;所述L形端模倒角154焊接在L形端模钢模板152与固定底模11、平板侧模16接触的边缘上,与固定底模11、平板侧模16紧贴。

如图8所示,所述平板侧模16通过固定件与固定底模11连接,固定水平位置;所述平板侧模16通过固定件与吊架19顶紧,固定竖向位置;所述平板侧模16包括平板侧模骨架161、平板侧模钢模板162、平板侧模吊耳163及平板侧模倒角164;所述平板侧模骨架161位于固定底模11的上方,用于增大平板侧模钢模板162刚度;所述平板侧模钢模板162焊接在平板侧模骨架161靠近行走侧模13的一侧上,覆盖整个平板侧模骨架161侧面;若干的所述平板侧模吊耳163焊接在平板侧模骨架161的上方对称布置;所述平板侧模倒角164焊接在平板侧模钢模板162纵向方向的边缘上,每个边缘设置一条平板侧模倒角164,与固定底模11接触的平板侧模倒角164应与固定底模11紧贴。

如图9所示,所述下翻肋内侧模17包括下翻肋内侧模骨架171、下翻肋内侧模钢模板172及下翻肋内侧模吊耳173;所述下翻肋内侧模骨架171位于L形端模15的上方,用于增大下翻肋内侧模钢模板172的刚度;所述下翻肋内侧模钢模板172焊接在下翻肋内侧模骨架171靠近行走侧模13的一侧上,覆盖整个下翻肋内侧模骨架171侧面;所述下翻肋内侧模吊耳173焊接在下翻肋内侧模骨架171上方,不少于两个,对称布置。

如图10所示,所述下翻肋端模18放置于下翻肋内侧模17上,通过嵌入下翻肋外侧模14与下翻肋内侧模15之间的空隙固定水平位置;所述下翻肋端模18包括下翻肋端模骨架181、下翻肋端模钢模板182及下翻肋端模限位钢片183;所述下翻肋端模骨架181嵌在下翻肋外侧模14与下翻肋内侧模15之间的空隙,用于增大下翻肋内侧模钢模板172的刚度;所述下翻肋端模钢模板182焊接在下翻肋端模骨架181靠近内侧的一侧上,覆盖整个下翻肋端模骨架181的侧面;所述下翻肋端模限位钢片183的一端焊接在下翻肋端模骨架181上方,另一端悬挑出下翻肋端模骨架181,悬挑端搭在下翻肋内侧模17上,支撑下翻肋端模18。

如图11所示,所述吊架19包括有水平连梁191、吊柱192、增高盒193及转角加强片194;所述水平连梁191呈水平放置,位于吊柱192上方;所述吊柱192焊接在水平连梁191下方,分布在下翻肋内侧模17、平板侧模16和固定底模11边缘位置;所述增高盒193与吊柱192焊接固定,位于下翻肋内侧模17上方,紧贴下翻肋内侧模17,用于增强下翻肋内侧模17与吊架19连接的抗转动刚度;所述转角加强片194位于水平连梁191与吊柱192转角内侧,用于增强转角刚度。

所述固定底模11纵向长度不小于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2长度+500mm;所述可调底模12纵向长度与固定底模11纵向长度相同,横向长度与上翻肋梁21宽度相同;所述行走侧模13纵向长度与固定底模11纵向长度相同,顶面与平板侧模16顶面齐平;所述下翻肋外侧模14纵向长度与固定底模11纵向长度相同,高度与下翻肋梁22最大高度相同;所述L形端模15在模具两端各设置一个,顶面与行走侧模13顶面齐平,外形尺寸与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2侧面形状相同,呈L形;所述平板侧模16高度与平板23厚度相同,纵向长度与固定底模11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下翻肋内侧模17高度与下翻肋梁22最大高度相同,纵向长度与固定底模11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下翻肋端模18在模具两端各设置一个,高度与下翻肋梁22最大高度相同,模板面倾斜角度与下翻肋梁22倾斜角度相同;所述吊架19从模具两端开始沿模具纵向等间距布置。

如图12所示,图12位生产模具制造出的看台板2。

以上实施例仅为充分公开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作主旨、未经创造性劳动的等效技术特征的替换,应当视为本申请揭露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右”、“左”、“上”、“下”等方位词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位置关系而以专利保护的主题在特定视角下的方位进行描述,当本专利保护的主题放置视角发生改变,上述方位词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但结构特征未发生实质改变,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