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4011发布日期:2019-10-28 21:5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



背景技术: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七亿吨,但是秸秆的利用率却很低,仅占5%左右。每年有大量的秸秆焚烧都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数量庞大的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筑构件和部品部件工业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使用预制的构件和部品部件建造村镇和城镇建筑,可显著提高建造效率,减少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保证建筑质量。针对上述秸秆利用率低、燃烧污染环境的现状,将秸秆用于建筑的预制墙板应用而生。而目前将秸秆用于建筑领域的成果,多数是将秸秆纤维作为改性剂加入混凝土中,并未发货秸秆的优良性能,即使作为填充材料,但是由于强度不够,并不能用于承重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强度高、抗震性好、保温效果好、重量相对较轻。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包括秸秆层,将秸秆层从六个面包围的上混凝土层、下混凝土层、左混凝土层、右混凝土层、前混凝土层、后混凝土层,以及加强框架结构;所述加强框架结构包括左钢板、右钢板、下钢板、两层钢筋网,所述左钢板位于所述左混凝土层中,且两端分别插入所述上混凝土层和下混凝土层;所述右钢板位于所述右混凝土层中,且两端分别插入所述上混凝土层和下混凝土层;所述下钢板位于所述下混凝土层,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钢板和右钢板固定连接;所述钢筋网一层位于所述前混凝土层中,另一层位于所述后混凝土层中,所述钢筋网包括竖钢筋和横钢筋,所述竖钢筋的底端与所述下钢板固定连接,所述横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钢板、右钢板固定连接,所述竖钢筋与所述横钢筋的接触点焊接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秸秆层六面均被混凝土层包裹,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与传统装配式结构墙板保温隔热层采用的聚苯乙烯泡沫板(EPS)相比,秸秆层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和防火性,能够避免聚苯乙烯泡沫板在遭遇火灾时会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雾等现象。利用秸秆碎料制备而成的秸秆板还有利于扩大秸秆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秸秆焚烧。并且位于前、后混凝土层的钢筋网,从三个面进行固定连接(左钢板、右钢板、下钢板),增强墙板的强度;同时秸秆层六面均被混凝土层包裹,每一面之间都通过左钢板、右钢板、下钢板、两层钢筋网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墙板的整体强度和墙板构件本身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进一步限定,所述加强框架结构还包括一体成型的钢筋扣,所述钢筋扣呈“口”字形;两层所述钢筋网最顶部的横钢筋被所述钢筋扣圈在其中,并与钢筋扣焊接。

本实用新型在钢筋网的左、右、下三个面利用钢板来固定,因为钢板与混凝土层的接触面积相对于钢筋更大,更能增大墙板整体的力学性能。而仅在左、右、下三个面利用钢板来固定,而顶面利用钢筋扣来固定,是为了在制备过程中,方便将碾压密实的秸秆层从钢筋网顶部放下去,将秸秆层放下去后,再将钢筋扣焊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左钢板、右钢板、下钢板上还分别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自由端插入所述秸秆层。

加强筋可增加秸秆层与混凝土层之间的结合强度。

进一步限定,所述钢筋网还包括对角线钢筋,所述对角线钢筋位于竖钢筋和横钢筋组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左钢板、下钢板固定连接,右钢板、下钢板固定连接,其与竖钢筋和横钢筋的接触点焊接固定。

对角线钢筋使得左面混凝土层与下面混凝土层,右面混凝土层与下面混凝土层之间连接更牢固,整体性更强,进一步增加墙板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墙板整体性好、强度高、抗震性好、保温效果好、重量相对较轻。并且,工程实践表明其采用的混凝土材料相比于土木砖石等材料形成的结构具有强度更高,耐久性更好,抗震性能更强等特点;试验表明秸秆板导热系数基本在0.08~0.12W/(m·K)之间,达到国家标准关于保温材料不大于0.12W/(m·K)的规定,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加强框架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4中D-D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4中E-E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实施1和实施例2中钢筋扣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1和实施例2中钢筋扣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加强框架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秸秆层1、上混凝土层2、下混凝土层3、左混凝土层4、右混凝土层5、前混凝土层6、后混凝土层7、左钢板81、右钢板82、下钢板83、竖钢筋841、横钢筋842、对角线钢筋843、钢筋扣85、加强筋8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一种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包括秸秆层1,将秸秆层1从六个面包围的上混凝土层2、下混凝土层3、左混凝土层4、右混凝土层5、前混凝土层6、后混凝土层7,以及加强框架结构;加强框架结构包括左钢板81、右钢板82、下钢板83、两层钢筋网,左钢板81位于左混凝土层4中,且两端分别插入上混凝土层2和下混凝土层3;右钢板82位于右混凝土层5中,且两端分别插入上混凝土层2和下混凝土层3;下钢板83位于下混凝土层3,且两端分别与左钢板81和右钢板82固定连接;钢筋网一层位于前混凝土层6中,另一层位于后混凝土层7中,钢筋网包括竖钢筋841和横钢筋842,竖钢筋841的底端与下钢板83固定连接,横钢筋842的两端分别与左钢板81、右钢板82固定连接,竖钢筋841与横钢筋842的接触点焊接固定。

其中,加强框架结构还包括一体成型的钢筋扣85,钢筋扣85呈“口”字形;两层钢筋网最顶部的横钢筋842被钢筋扣85圈在其中,并与钢筋扣85焊接。

左钢板81、右钢板82、下钢板83上还分别设置有加强筋86,加强筋86的自由端插入秸秆层1。

实施例2

如图1、2、3、8、9、10所示,一种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包括秸秆层1,将秸秆层1从六个面包围的上混凝土层2、下混凝土层3、左混凝土层4、右混凝土层5、前混凝土层6、后混凝土层7,以及加强框架结构;加强框架结构包括左钢板81、右钢板82、下钢板83、两层钢筋网,左钢板81位于左混凝土层4中,且两端分别插入上混凝土层2和下混凝土层3;右钢板82位于右混凝土层5中,且两端分别插入上混凝土层2和下混凝土层3;下钢板83位于下混凝土层3,且两端分别与左钢板81和右钢板82固定连接;钢筋网一层位于前混凝土层6中,另一层位于后混凝土层7中,钢筋网包括竖钢筋841和横钢筋842,竖钢筋841的底端与下钢板83固定连接,横钢筋842的两端分别与左钢板81、右钢板82固定连接,竖钢筋841与横钢筋842的接触点焊接固定。

其中,加强框架结构还包括一体成型的钢筋扣85,钢筋扣85呈“口”字形;两层钢筋网最顶部的横钢筋842被钢筋扣85圈在其中,并与钢筋扣85焊接。

左钢板81、右钢板82、下钢板83上还分别设置有加强筋86,加强筋86的自由端插入秸秆层1。

其中,钢筋网还包括对角线钢筋843,对角线钢筋843位于竖钢筋841和横钢筋842组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左钢板81、下钢板83固定连接,右钢板82、下钢板83固定连接,其与竖钢筋841和横钢筋842的接触点焊接固定。

上述实施例中的墙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1)秸秆层1制备

将胶结材料和秸秆碎料,搅拌均匀倒入模具中,并滚压密实;

(2)混凝土浇筑

先在模具中倒入第一部分混凝土,振荡均匀,然后将加强框架结构放入到模具中,让加强框架结构的底部与第一部分混凝土接触,再倒入第二部分混凝土,振荡均匀,形成下缓凝土层;接着将步骤(1)制备好的秸秆层1从两层钢筋网的顶部(此时钢筋扣85还未焊接闭合,悬挂在其中一个钢筋网顶部的横钢筋842上)放入,然后将另一个钢筋网顶部的横钢筋842从钢筋扣85的开口端滑入(如图8、9所示),将钢筋扣85焊接封口,同时将钢筋扣85与横钢筋842进行焊接;接着继续浇筑余下的混凝土。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框架结构从六个面之间相互连接,增加墙板的整体性、强度、以及抗震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短切秸秆纤维轻质混凝土墙板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