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埋连接件、混凝土构件和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50974发布日期:2019-04-09 21:10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预埋连接件、混凝土构件和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构件拼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埋连接件、一种混凝土构件和一种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地铁车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传统的施工工艺为采用施工现场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站台结构施工,在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时需预埋站台结构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钢筋,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车站两端区间施工不需占用站台结构区域时才能进行站台结构施工。传统的施工工艺需在施工现场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施工,施工工序较多,且所有站台结构构件均需在施工现场制作完成,需等待混凝土龄期。这种生产方式工业化程度低,建设效率低,施工周期长。另外,利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建造地铁车站站台还存在材料、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建筑垃圾量大、施工环境差、现场粉尘污染大,及存在与区间施工交叉作业,施工工期彼此相互制约等问题;不能满足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

现有技术中的拼装式地铁站或民用建筑,通过预制地铁车站或民用建筑的框架混凝土构件,然后以“搭积木”的方式能够快速地实现地铁站或民用建筑的搭建,同时还能够满足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因此关于研发预制混凝土构件和混凝土构件之间的预埋连接件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埋连接件、一种混凝土构件和一种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接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预埋连接件,包括:第一c型槽钢臂、第二c型槽钢臂和预埋钢筋组件;

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和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的一端设有倾斜度为45°的第一连接截面;

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的一端设有倾斜度为45°的第二连接截面;

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和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截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截面的拼接构成预埋槽钢构件;

所述预埋槽钢构件的槽道构成所述预埋槽钢构件夹角的外侧面;

所述预埋钢筋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预埋槽钢构件夹角的内侧面。

优选地,所述预埋钢筋组件包括:u形预埋连接钢筋、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

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的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固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和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连接,用以加固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与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的连接;

所述第二加固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和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连接,用以加固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与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的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多个预埋钢筋组件;

每一所述预埋钢筋组件均与所述预埋槽钢构件连接。

一种混凝土构件,包括混凝土块组、上述方案所述的预埋连接件;

所述混凝土块组包第一混凝土块和第二混凝土块;

所述第一混凝土块的边角上预埋所述预埋连接件;

所述第二混凝土块上设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连接的螺栓穿孔和预留操作空间;

所述第一混凝土块能够借助于所述预埋连接件和设置在所述预埋连接件槽道上的t型螺栓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预埋连接件的每一c型槽钢臂上均设有t型螺栓;

所述第一混凝土块能够借助于所述预埋连接件在连接第二混凝土块的同时连接第三混凝土块;

所述第三混凝土块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块的结构相同。

优选地,所述预埋连接件的预埋钢筋组件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内的钢筋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混凝土块和所述第二混凝土块的边角均为直角;

所述预埋连接件的预埋槽钢构件夹角为直角;

所述预留操作空间为正方形手孔,且所述正方形手孔的其中一直角与其所在的混凝土块的直角边角对应;

所述第二混凝土块能够借助于所述预留操作空间和所述预埋连接件在连接所述第一混凝土块的同时连接第四混凝土块;

所述第四混凝土块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四混凝土块上设有预埋连接件。

一种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的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接方法,将两个混凝土块组借助于t型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第一混凝土块和所述第四混凝土块对角设置;

将第二混凝土块和所述第三混凝土块对角设置。

优选地,在两个混凝土块组连接固定时,采用双螺母锁紧机构。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预埋连接件、混凝土构件和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接方法,其中预埋连接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和使用方便的效果;混凝土构件具有预制简单应用广泛的优点,比如,应用于地铁车站或民用建筑的拼装式快速搭建等;此外,本发明还提供的混凝土构件的拼装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方便实施,同时还能够满足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埋连接件中的第一c型槽钢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混凝土块;

2:第二混凝土块;201:预留操作空间;

3:第三混凝土块;4:第四混凝土块;

5:预埋连接件;501:第一c型槽钢臂;502:第二c型槽钢臂;503:预埋钢筋构件;5031:第一加固件;5032:第二加固件;

6:t型螺栓;

7:双螺母锁紧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预埋连接件,包括:第一c型槽钢臂501、第二c型槽钢臂502和预埋钢筋组件503。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501和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502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501的一端设有倾斜度为45°的第一连接截面。

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502的一端设有倾斜度为45°的第二连接截面。

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501和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50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截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截面的拼接构成预埋槽钢构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连接截面的倾斜度为45°;

所述第二连接截面的倾斜度为45°。这里所述的第一连接截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截面的最佳角度为45°,当两者采用焊接或其它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后,使得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501和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502连接为一个整体,其两者的夹角为直角,当然在夹角为直角的实例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埋连接件5只能够应用于边角为直角的预制混凝土块。

所述预埋槽钢构件的槽道构成所述预埋槽钢构件夹角的外侧面;

所述预埋钢筋组件503固定设置在所述预埋槽钢构件夹角的内侧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埋钢筋组件503包括:u形预埋连接钢筋、第一加固件5031和第二加固件5032。

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501、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502的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固件50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501和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连接,用以加固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与所述第一c型槽钢臂501的连接。

所述第二加固件50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502和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连接,用以加固所述u形预埋连接钢筋与所述第二c型槽钢臂502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埋连接件还包括多个预埋钢筋组件。

每一所述预埋钢筋组件均与所述预埋槽钢构件连接。

应说明的是:这里设置多个预埋钢构件的目的在于增强预埋槽钢构件与预制混凝土块之间的结合强度。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构件,包括混凝土块组、上述方案所述的预埋连接件5。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凝土块组包第一混凝土块1和第二混凝土块2。

所述第一混凝土块1的边角上预埋所述预埋连接件5。

所述第二混凝土块2上设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1连接的螺栓穿孔和预留操作空间201。

所述第一混凝土块1能够借助于所述预埋连接件5和设置在所述预埋连接件5槽道上的t型螺栓6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块2连接。

此外,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埋连接件5的每一c型槽钢臂上均设有t型螺栓6。

所述第一混凝土块1能够借助于所述预埋连接件5在连接第二混凝土块2的同时连接第三混凝土块3。

所述第三混凝土块3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块2的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埋连接件5的预埋钢筋组件503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1内的钢筋固定连接。

当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混凝土块1和所述第二混凝土块2的边角均为直角。

所述预埋连接件5的预埋槽钢构件夹角为直角。

所述预留操作空间201为正方形手孔,且所述正方形手孔的其中一直角与其所在的混凝土块的直角边角对应;

所述第二混凝土块2能够借助于所述预留操作空间201和所述预埋连接件5在连接所述第一混凝土块1的同时连接第四混凝土块4;

所述第四混凝土块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1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四混凝土块4上设有预埋连接件5。

详细地,用双螺母、垫片、t型螺栓将预制混凝土块牢固连接在一起。同时还具有防腐功能,可达百年使用效果。

所述正方形手孔,便于安装t型螺栓6,同时采用双螺锁紧机构8固定,防止松动。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中所述的混凝土构件的十字拼接方法,将两个混凝土块组借助于t型螺栓6固定连接。

详细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第一混凝土块1和所述第四混凝土块4对角设置。

将第二混凝土块2和所述第三混凝土块3对角设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两个混凝土块组连接固定时,采用双螺锁紧机构。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