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民用建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19098发布日期:2019-05-22 02:01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民用建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民用建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墙体主要包括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主要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墙承重结构建筑的墙体,承重与围护合一,骨架结构体系建筑墙体的作用是围护与分隔空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建筑能源规范的不断发展要求建筑更加高效,包括热效率。复合保温墙板能够有效地解决墙体的热效率问题。但是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墙体与保温材料之间的进行复合大多都是采用粘接的方式,而粘接方式就限定了墙体免拆是分成一块块的粘接在墙体上,既不美观,同时分块状的复合方式,使墙体与免拆模板之间的保温性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另外,在建筑业中很有名的保温混凝土墙板,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便于内部混凝土层和外部混凝土层的连接,混凝土层可与一个或多个抗剪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形成绝缘混凝土复合墙板。通常由复合保温墙板解决的建筑荷载是风荷载、恒荷载、活荷载和地震荷载。为了满足混凝土墙板的新热效率要求,建筑行业开始在墙板内使用更厚的隔热层(和更薄的混凝土层)和/或更热效率更高的隔热层。但是,减少面板中使用的混凝土量通常会降低面板的强度,因此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现在在民用建筑中,越来越多的墙体都采用混凝土一体墙体。

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保温功效的混凝土一体墙体的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民用建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民用建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制保温面板

制作保温层面板,并在保温层面板上均匀开设多个开口,并将多个连接器插入开口中;所述连接器包括插入段和连接段,所述插入段能够插入所述开口中,所述连接段有两个,两个连接段与插入段的两端螺纹连接;使得连接器的插入段贯穿保温层面板的开口,连接器的两个连接段外露在保温层面板内、外两侧壁外端,形成保温面板;其中,外侧壁的连接段为第一连接段,内侧壁的连接段为第二连接段;

步骤二:浇筑外层混凝土

制备外层混凝土,将保温面板竖直固定在保温墙体的预留位置;在保温面板外部绑扎轻集料钢筋;浇筑外层混凝土,形成外层混凝土层;其中,使得外部的第一连接段在浇筑外层混凝土时嵌入到外层混凝土中;

步骤三:浇筑内层混凝土

制备内层凝土,在保温面板内部绑扎轻集料钢筋,浇筑内层混凝土,形成内层混凝土层;其中,使得外部的第二连接段在浇筑内层混凝土时嵌入到内层混凝土中。

进一步地,开口呈矩阵分布,且每个开口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m;能够有效地避免连接器之间分担的负载过重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步骤二所述外层混凝土按重量份数计包括:水泥35-45份、骨料20-30份、珠光砂5-15份、碳纤维2-3.5份、水25-35分、减水剂0.05-0.08份;其中,骨料采用细骨料。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凝土按重量份数计包括:水泥35-45份、骨料20-30份、玻化微珠13-15份、珠光砂5-15份、碳纤维2-3.5份、水38-43分、减水剂0.08-0.1份;其中,骨料采用细骨料。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段为中空状的圆筒,插入段内部设置有隔热层、加强网,所述隔热层设置在插入段内部中心位置,所述加强网有两个,两个加强网分别位于隔热层的两端,且加强网为蜂窝状网;隔热层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加强网能够有效地提高插入段圆筒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段、加强网均采用氟树脂材料制成;氟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性能、化学稳定性、不燃性结和不粘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更好地担任连接内、外混凝土层的连接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采用钢铁金属材料材料制成;钢铁金属材料能够与混凝土更好的结合起来;同时,在绑扎轻集料钢筋时,能够将对连接段与位置对应的钢筋进行有效地焊接,进一步的加强稳固程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将复合保温板作为夹层,采用内、外混凝土包夹形成一体混凝土墙体,使用的连接器能够更好的将外层混凝土层和内层混凝土层进行有效地连接,在混凝土墙板中使用连接器传递剪切和拉/压荷载,以提高混凝土墙板的复合作用,从而使两层混凝土作为拉和压构件一起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墙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保温层面板、10-开口、2-外层混凝土层、3-内层混凝土层、4-连接器、41-插入段、410-隔热层、411-加强网、42-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民用建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制保温面板

制作保温层面板1,并在保温层面板1上均匀开设多个开口10,如图1所示,并将多个连接器4插入开口10中;其中,开口10呈矩阵分布,每个开口10之间的距离相距0.5m;如图2、3所示,连接器4包括插入段41和连接段42,插入段41能够插入开口10中,连接段42有两个,如图3所示,两个连接段42与插入段41的两端螺纹连接;使得连接器4的插入段41贯穿保温层面板1的开口10,连接器4的两个连接段42外露在保温层面板1内、外两侧壁外端,形成保温面板;其中,外侧壁的连接段42为第一连接段,内侧壁的连接段42为第二连接段;如图2所示,插入段41为中空状的圆筒,插入段41内部设置有隔热层410、加强网411,隔热层410设置在插入段41内部中心位置,加强网411有两个,两个加强网411分别位于隔热层410的两端,且加强网411为蜂窝状网;插入段41、加强网411均采用氟树脂材料制成;连接段42采用钢铁金属材料材料制成;

步骤二:浇筑外层混凝土

制备外层混凝土,将保温面板竖直固定在保温墙体的预留位置;在保温面板外部绑扎轻集料钢筋;浇筑外层混凝土,形成外层混凝土层2;其中,使得外部的第一连接段在浇筑外层混凝土时嵌入到外层混凝土中;

步骤三:浇筑内层混凝土

制备内层凝土,在保温面板内部绑扎轻集料钢筋,浇筑内层混凝土,形成内层混凝土层3;其中,使得外部的第二连接段在浇筑内层混凝土时嵌入到内层混凝土中。

其中,保温层面板1采用复合保温板。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一种民用建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制保温面板

制作保温层面板1,并在保温层面板1上均匀开设多个开口10,如图1所示,并将多个连接器4插入开口10中;其中,开口10呈矩阵分布,每个开口10之间的距离相距0.5m;如图4所示,连接器4包括插入段41和连接段42,插入段41能够插入开口10中,连接段42有两个,如图3所示,两个连接段42与插入段41的两端螺纹连接;使得连接器4的插入段41贯穿保温层面板1的开口10,连接器4的两个连接段42外露在保温层面板1内、外两侧壁外端,形成保温面板;其中,外侧壁的连接段42为第一连接段,内侧壁的连接段42为第二连接段;如图2所示,插入段41为中空状的圆筒,插入段41内部设置有隔热层410、加强网411,隔热层410设置在插入段41内部中心位置,加强网411有两个,两个加强网411分别位于圆筒状插入段41的两端端口处,且加强网411为蜂窝状网;插入段41、加强网411均采用氟树脂材料制成;连接段42采用钢铁金属材料材料制成;

步骤二:预处理

按照图纸在剪力墙预留位置集料钢筋,具体为:将步骤一预制的保温面板放置在预留位置中,在保温面板的内、外两侧绑扎内层混凝土和外层混凝土的轻集料钢筋,然后将连接段与位置对应的钢筋进行焊接,并在对应位置设置混凝土模板;

步骤三:浇筑外层混凝土

制备外层混凝土,浇筑外层混凝土,形成外层混凝土层2;其中,使得外部的第一连接段在浇筑外层混凝土时嵌入到外层混凝土中;

步骤四:浇筑内层混凝土

制备内层凝土,浇筑内层混凝土,形成内层混凝土层3;其中,使得外部的第二连接段在浇筑内层混凝土时嵌入到内层混凝土中。

其中,步骤三和步骤四可同时进行。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步骤二外层混凝土按重量份数包括:水泥35份、骨料20份、珠光砂5份、碳纤维2份、水25分、减水剂0.05份;其中,骨料采用颗粒直径为0.5mm的细骨料;内层凝土按重量份数包括:水泥35-45份、骨料20-30份、玻化微珠13份、珠光砂5份、碳纤维2份、水38分、减水剂0.08份;其中,骨料采用颗粒直径为1mm的细骨料。

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步骤二外层混凝土按重量份数包括:水泥40份、骨料25份、珠光砂10份、碳纤维3份、水30分、减水剂0.06份;其中,骨料采用颗粒直径为1mm的细骨料;内层凝土按重量份数包括:水泥40份、骨料25份、玻化微珠14份、珠光砂10份、碳纤维3份、水40分、减水剂0.09份;其中,骨料采用颗粒直径为2mm的细骨料。

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步骤二外层混凝土按重量份数包括:水泥45份、骨料30份、珠光砂15份、碳纤维3.5份、水35分、减水剂0.08份;其中,骨料采用颗粒直径为2mm的细骨料;内层凝土按重量份数包括:水泥45份、骨料30份、玻化微珠15份、珠光砂15份、碳纤维3.5份、水43分、减水剂0.1份;其中,骨料采用颗粒直径为5mm的细骨料。

实验例:对实施例1-5进行做性能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

结论:由上表可以看出实施例1-5在性能测试评定中均合格。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