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丝缝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24437发布日期:2019-07-10 09:49阅读:1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建丝缝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古建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古建丝缝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墙面有比较细小的灰缝的墙体称为丝缝墙,主要应用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施工中。

丝缝墙包括设置在内侧的内叶墙以及外侧的外叶墙,传统的古建丝缝墙是内叶墙和外叶墙内外同时施工并同步在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灌浆填筑,内叶墙是用糙砖和灰浆砌筑形成,同时在砌筑内叶墙的同时需要进行外叶墙的施工,内叶墙和外叶墙在砌筑时又需要在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的缝隙处填充砂浆进行粘结,使外叶墙与内叶墙之间相互固定。上述施工,在砌筑丝缝墙的过程中施工交叉作业比较多,施工繁琐,施工进度比较慢。

现在的古建结构形式已发生重大的改变,内叶墙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叶墙仅是维护结构和装饰作用,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新型的丝缝墙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古建丝缝墙结构,通过先砌筑内叶墙,在砌筑内叶墙时同步预埋拉结件,然后砌筑外叶墙,并通过拉结件将外叶墙与内叶墙固定,避免了传统的丝缝墙施工过程中施工交叉作业比较多,施工繁琐,施工进度比较慢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古建丝缝墙结构,包括内叶墙以及设置在内叶墙外侧的外叶墙,所述内叶墙与外叶墙之间设置有空气层,所述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用于将外叶墙固定在内叶墙上的拉结件,所述拉结件一端预埋在内叶墙内,另一端插入外叶墙内,所述拉结件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内叶墙和外叶墙的砖体接缝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内叶墙和外叶墙分开进行砌筑,并且利用拉结件将外叶墙的位置固定,避免了内叶墙和外叶墙交叉施工以及向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的空隙处进行灌浆的繁琐过程,该结构具有将内叶墙和外叶墙分开进行施工,施工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同时在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设置空气层,一是能够防止内叶墙受潮,二是在外叶墙的砌筑时,手指能够伸入空气层中调整砖的垂直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叶墙于设置拉结件的位置砌筑有拉接异形砖,所述拉接异形砖的顶面为台阶面,所述台阶面的凹陷处形成用于放置拉结件的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多孔砖之间的灰缝为3mm,而拉结件的直径大于灰缝的厚度,将拉结件置于容纳槽内,能够避免设置拉结件处对外叶墙上的灰缝大小产生影响,造成灰缝大小不均匀,影响丝缝墙的美观。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叶墙为保温砖砌筑形成的墙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墙体的保温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叶墙为多孔砖砌筑形成的墙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孔砖平整度较好,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对砖体打磨的工作量,同时多孔砖能够减轻外叶墙的自重,增加外叶墙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结件为钢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钢筋将外叶墙与内叶墙固定,钢筋的造价低,安装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结件为钢丝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丝网能够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的拉结面积,增强外叶墙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叶墙于窗口处设置有转角异形砖,所述转角异形砖成l形,所述转角异形砖一端与外叶墙的砖体拼接,另一端抵接在窗口的窗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转角异形砖,能够避免在窗口处多孔砖规格不适用,现场临时进行切割,尺寸不易控制,从而造成灰缝大小不一,影响墙体质量,而且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拉结件的竖向间距小于600mm,水平间距小于5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拉结件对外叶墙的拉结强度,增加外叶墙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结件预埋入内叶墙的长度至少为内叶墙厚度的2/3,所述拉结件插入外叶墙的长度至少为外叶墙厚度的2/3,并不应小于6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确保拉结件稳定的设置在两个墙体中。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古建丝缝墙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砌筑内叶墙,同时在砌筑内叶墙时在内叶墙上预埋拉结件,相邻拉结件的竖向间距小于600mm,水平间距小于500mm,完成之后将待砌的外叶墙基底清扫干净,按照建筑标高对基底进行找平,再弹出外叶墙的基础底脚线,弹线时与内叶墙之间留有空隙作为空气层;

s2、砂轮机打磨多孔砖,保证多孔砖边角整齐,大小相似,并采用多孔砖机械切割形成拉接异形砖和转角异形砖;

s3、根据砖缝及砖的排列方式对多孔砖进行试摆,在外叶墙的两端拉设绷紧的水平线,根据底脚线和挂线砌筑第一层多孔砖,在砌筑到设置拉结件的位置时,多孔砖选用拉接异形砖,将拉结件设置在容纳槽内并在容纳槽内填筑砂浆抹平,并通过3mm厚的控制片对外叶墙竖缝分缝进行试插、调整,确保竖缝大小均匀;

s4、从第二层多孔砖开始,外叶墙两端的多孔砖采用3mm厚的控制片支垫,确保水平缝一致,然后进行中间多孔砖的砌筑,在第三层多孔砖砌筑完成之后,每层逐块进行“打站尺”检查外叶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重复以上砌筑方式进行外叶墙砌筑;

s5、在整面外叶墙砌筑完成之后,用砂轮机对多孔砖与多孔砖接缝处凸出的部分抹平,并用砖粉浆液将砖的残缺部分填充,在填充部位干结之后,利用打磨机抹平,最后将整个外叶墙面清扫、冲洗干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砌筑内叶墙,在砌筑内叶墙时将拉结件预埋在内叶墙内,且另一端伸出内叶墙,然后进行外叶墙的砌筑,砌筑至拉结件的位置处时,将拉结件插入外叶墙砖体的拼缝处,将外叶墙固定拉结在内叶墙上,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将内叶墙和外叶墙分开进行砌筑,并且利用拉结件将外叶墙的位置固定,具有将内叶墙和外叶墙分开进行施工,施工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同时在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设置空气层,一是能够防止内叶墙受潮,二是在外叶墙的砌筑时,手指能够伸入空气层中调整砖的垂直度;

2.通过在设置拉结件的位置处设置拉接异形砖,将拉结件置于容纳槽内,能够避免设置拉结件处对外叶墙上的灰缝大小产生影响,造成灰缝大小不均匀,影响丝缝墙的美观;

3.通过多孔砖砌筑外叶墙,多孔砖平整度较好,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对砖体打磨的工作量,同时多孔砖能够减轻外叶墙的自重,增加外叶墙的稳定性;

4.通过设置转角异形砖,能够避免在窗口处多孔砖规格不适用,现场临时进行切割,尺寸不易控制,从而造成灰缝大小不一,影响墙体质量,而且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突出拉接异形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窗口处转角异性砖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叶墙;2、外叶墙;21、多孔砖;22、拉接异形砖;221、台阶面;222、容纳槽;23、转角异形砖;3、空气层;4、拉结件;5、窗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古建丝缝墙结构,包括内叶墙1以及设置在内叶墙1外侧的外叶墙2,在内叶墙1和外叶墙2之间留有15mm厚的空气层3,内叶墙1和外叶墙2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用于将外叶墙2固定在内叶墙1上的拉结件4,拉结件4一端预埋在内叶墙1内,另一端插入外叶墙2内,拉结件4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内叶墙1和外叶墙2的砖体接缝处。通过首先砌筑内叶墙1,在砌筑内叶墙1时将拉结件4预埋在内叶墙1内,且另一端伸出内叶墙1,然后进行外叶墙2的砌筑,砌筑至拉结件4的位置处时,将拉结件4插入外叶墙2砖体的拼缝处,将外叶墙2固定拉结在内叶墙1上;通过将内叶墙1和外叶墙2分开进行砌筑,并且利用拉结件4将外叶墙2的位置固定,避免了内叶墙1和外叶墙2交叉施工以及向内叶墙1和外叶墙2之间的空隙处进行灌浆的繁琐过程,该结构具有将内叶墙1和外叶墙2分开进行施工,施工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同时设置空气层3,一是能够防止内叶墙1受潮,二是在外叶墙2的砌筑时,手指能够伸入空气层3中调整砖的垂直度。

内叶墙1由厚度为90mm烧结页岩夹心保温砖砌筑形成,增加墙体的保温性能。拉结件4为直径为6.5mm的钢筋或者直径为4mm的镀锌钢筋网片,采用梅花形布置的方式设置在内叶墙1内,相邻拉结件4之间的竖向间距应小于600mm,水平间距应小于500mm,本实施例根据保温砖和多孔砖21的厚度以及宽度取竖向间距为500mm,水平间距为480mm;拉结件4预埋在内叶墙1内的长度至少为内叶墙1厚度的2/3,拉结件4插入外叶墙2的长度至少为外叶墙2厚度的2/3,并且不应小于60mm,以确保拉结件4稳定的设置在两个墙体中。

参照图1和图2,外叶墙2由长、宽、高依次为240mm、115mm、53mm的多孔砖21砌筑形成,同时由于多孔砖21之间的灰缝为3mm,而拉结件4的直径大于灰缝的厚度,为了保证灰缝的均匀,采用多孔砖21进行机械切割形成拉接异形砖22,拉接异形砖22的顶面为台阶面221,且台阶面221的凹陷处形成长95mm,深10mm的容纳槽222。拉接异形砖22设置在外叶墙2上于设置拉接件的位置,拉结件4置于容纳槽222内,然后利用砂浆将容纳槽222填充,将拉结件4置于容纳槽222内,能够避免设置拉结件4处对外叶墙2上的灰缝大小产生影响,造成灰缝大小不均匀。

参照图3,在外叶墙2于窗口处设置有转角异形砖23,转角异形砖23为多孔砖21切割形成,转角异形砖23呈l形,转角异形砖23一端宽度为115mm,另一端宽度为20mm,转角异型砖一端与外叶墙2的砖体拼接,另一端抵接在窗口的窗框5上,通过设置转角异形砖23,能够避免在窗口处多孔砖21规格不适用,现场临时进行切割,尺寸不易控制,从而造成灰缝大小不一,影响墙体质量,而且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

实施例二:

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古建丝缝墙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参照图1,砌筑内叶墙1,同时在砌筑内叶墙1时在内叶墙1上预埋拉结件4,相邻拉结件4的竖向间距500mm,水平间距480mm,完成之后将待砌的外叶墙2基底清扫干净,按照建筑标高对基底进行找平,再用墨斗弹出外叶墙2的基础底脚线,弹线时与内叶墙1之间留有15mm的空隙作为空气层3。

s2、参照图2和图3,用砂轮机打磨多孔砖21,保证多孔砖21边角整齐,大小相似,采用多孔砖21机械切割形成拉接异形砖22和转角异形砖23,以便施工过程中直接使用,避免临时进行切割,影响施工效率。

s3、参照图1,将打磨完成的多孔砖21浇水阴干后运至外叶墙2施工处,根据砖缝及砖的排列方式对多孔砖21进行试摆,确定多孔砖21的砌筑方法,使砖错缝合理,外形美观。在外叶墙2的两端进行拉设一条处于绷紧状态的水平线,便于砌筑外叶墙2时,找平、找直,根据底脚线和水平线砌筑第一层多孔砖21,在砌筑到设置拉结件4的位置时,多孔砖21选用拉接异形砖22,将拉结件4设置在容纳槽222内并在容纳槽222内填筑砂浆抹平,并通过3mm厚的控制片,控制片可以为薄竹片,对外叶墙2竖缝分缝进行试插、调整,确保竖缝大小均匀。

s4、从第二层多孔砖21开始,外叶墙2两端的多孔砖21采用3mm厚的控制片进行支垫,确保水平缝一致,再根据“上跟线、下跟棱、侧看绳”进行中间部位的多孔砖21摆砌,这样可以减少操作人的手法误差,确保水平缝一致。在第三层多孔砖21砌筑完成之后,每层逐块进行“打站尺”检查外叶墙2面的平整度、垂直度,重复以上砌筑方式进行外叶墙2砌筑,打站尺是将平板尺的下面与基础上弹出的砖墙外皮墨线贴近,中间与卧线贴近,上面与罩线贴近,检查砖的上下棱是否也贴近平板尺,如未贴近或顶尺,必须纠正,纠正时,可以调整多孔砖21靠近或者远离空气层3的距离即可。

s5、在整面外叶墙2砌筑完成之后,用砂轮机对多孔砖21与多孔砖21接缝处凸出的部分抹平,并用砖粉浆液将砖的残缺部分填充,在填充部位干结之后,利用打磨机抹平,先将外叶墙2墙根处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将整个外叶墙2面用清水清扫、冲洗干净。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