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模具、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344445发布日期:2019-12-06 20:41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成型模具、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成型模具、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由于预制构件是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提前制作出来的,因此具有建筑速度快、受天气影响较小、降低施工现场的工作量等一系列优点,也使得装配式建筑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现有的预制墙板与楼板之间通常是通过座浆法连接,但是采用座浆法会在预制墙板落位时将大量的座浆料挤出,造成浪费,导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座浆法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避免座浆料浪费,降低成本的成型模具、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成型模具,设置于楼板上,所述成型模具包括:

内框,具有一围合空间;

外框,套设于所述内框外周,且与所述内框间隔开来,以使所述内框、所述外框及所述楼板围合形成一用于浇注座浆料的成型空间;

连接件,分别与所述内框及所述外框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外框相对所述内框固定。

通过设置上述的成型模具,将多个成型模具设置在楼板上,然后往模具中的成型空间内浇注座浆料,以形成多个座浆层,从而实现分仓。相较于传统的座浆法,使用模具进行形成座浆层并分仓,座浆层可对应分仓线设置,减少座浆料的使用,避免座浆料的浪费,降低材料成本以及后去清理的人工成本,而且使用模具能够保证分仓的精度,进一步减少座浆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框及所述外框的远离所述楼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框与外框均为矩形框,且所述外框的尺寸大于所述内框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框及所述外框均沿预设方向纵长布设所述楼板上,所述内框与所述外框的几何中心重合,且所述内框与所述外框在纵向方向及横向方向上的间距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沿所述预设方向的纵长长度为1000毫米。

一种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包括:

楼板;

至少两个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成型模具成型的座浆层,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座浆层均具有一注浆仓;

预制墙板,设置于所述座浆层上,且与所述座浆层的所述注浆仓形成一注浆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座浆层之间的间隔距离为所述外框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厚度尺寸的两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至少两个标高垫块,所述标高垫块设置于所述楼板上,且位于所述注浆空间内,所述标高垫块用于支撑预制墙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高垫块远离所述楼板的一侧表面的水平高度比所述座浆层远离所述楼板的一侧表面的水平高度低8毫米-12毫米。

一种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至少两个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内框以及套设于所述内框外周的外框;

将至少两个成型模具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楼板上,所述内框、所述外框及所述楼板围合形成一成型空间;

在所述成型空间内浇注座浆料,以形成座浆层;

拆离成型模具;

将预制墙板对应所述座浆层落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型模具10,设置于楼板20上,该成型模具10包括内框12、外框14及连接件16。

内框12具有一围合空间122;外框14套设于内框12外周,且与内框12间隔开来,以使内框12、外框14及楼板20围合形成一用于浇注座浆料的成型空间11;连接件16分别与内框12及外框14固定连接,以使外框14相对内框12固定。

通过设置上述的成型模具10,将多个成型模具10设置在楼板上,然后往模具中的成型空间11内浇注座浆料,以形成多个座浆层30,从而实现分仓。相较于传统的座浆法,使用模具进行形成座浆层30并分仓,座浆层30可对应分仓线设置,减少座浆料的使用,避免座浆料的浪费,降低材料成本以及后去清理的人工成本,而且使用模具能够保证分仓的精度,进一步减少座浆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中,在座浆层30成型后是需要将成型模具10拆离,拆离模具之后再将预制墙板对应座浆层30落位。使用模具的话,可以根据需求制作对应的模具,从而确保分仓的精度,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外框14沿预设方向的纵长长度为1000毫米,也就是每一个注浆的仓沿预设方向的长度为1000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框12与外框14均为矩形框,且外框14的尺寸大于内框12的尺寸,以使外框14套设于内框12的外周,并且在放置于楼板20上时外框14、内框12及楼板20围合形成成型空间11,且围合形成的成型空间11与内框12及外框14的形状相同,换而言之,就是成型与成型空间11内的座浆层30也为一矩形框结构。

进一步地,内框12及外框14均沿预设方向纵长布设,内框12与外框14的几何中心重合,以使内框12与外框14在纵向方向或横向方向上的两侧的间距相同,即内框12一长边与外框14同侧的长边之间的间距与内框12另一长边与外框14同侧的长边之间的间距相同。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的预设方向实际上为预制墙板纵长延伸方向,即为水平方向,具体来说就是预制墙板沿该方向纵长设置,而楼板20和预制墙板之间则需要沿该方向铺设座浆层30,也就需要将成型模具10沿该方向布设。

实际应用中,内框12与外框14在纵向方向及横向方向上的间距相同。如此,能保证形成的成型空间11各条边的宽度相同,即座浆层30纵长边的厚度和横向边的厚度相同,不会出现座浆料分布不均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一侧因座浆料过多而出现较多溢出的情况,从而减少了座浆料的使用,降低了材料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型模具10还包括连接件16,连接件16分别与内框12及外框14固定连接,以使内框12相对外框14固定。为了便于理解图纸,图2所示的连接节点的示意图未示出连接件16。

进一步地,连接件16固定连接于内框12及外框14远离楼板20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成型空间11内浇注成型座浆层30后,座浆层30是位于连接件16的下方的。如此,连接件16既可以用于固定内框12与外框14,也可以在座浆层30成型后,方便施工人员通过连接件16拆离成型模具10。

需要解释的是,通过连接件16拆离成型模具10,可以是施工人员使用钳子等工具夹住连接件16,然后将成型模具10抽离,更加的方便,而且不会对座浆层30产生破坏。

实际应用中,连接件16呈杆状,且连接件16的纵长的长度尺寸比外框14的横向的宽度尺寸大,连接件16与内框12的两条纵长边及外框14的两条纵长边固定连接,以使连接件16的两端会伸出外框14,从而使得施工人员可直接用手抽离成型模具10,更加方便。

具体地,连接件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件16均沿垂直于预设方向的方向设置,且两个连接件16分别位于内框12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以方便在抽离时,通过两个连接件16作用,确保成型模具10能够稳定的沿竖直方向抽离,不会在抽离时发生倾斜而破坏座浆层30。

需要解释的是,上述的相对两端并不是指内框12的端面位置,即不是指内框12的横向边处,而是纵长边上靠近横向边的位置,如图2所示。同时,由于内框12纵长方向的长度比外框14的短,连接件16只需要确保连接于内框12,肯定能与外框14连接,而连接件16是需要同时与内框12及外框14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框14及内框12均为矩形钢框,而连接件16为连接钢筋。具体地,连接钢筋分别与外框14及内框12焊接。

请参阅图2,基于上述的成型模具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楼板20和预制墙板(图未示)的连接节点100,包括楼板20、至少两个座浆层30及预制墙板。

座浆层30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成型模具10成型,即在成型模具10与楼板20围合形成的成型空间11内浇注座浆料成型,至少两个座浆层30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每一座浆层30均具有一注浆仓。

预制墙板设置于座浆层30上,且与座浆层30的注浆仓形成一注浆空间。

需要进行解释的是,座浆层30的注浆仓实际上就是拆离成型模具10后,座浆层30与楼板20围合形成的。而通过采用上述的连接节点,至少两个座浆层30通过成型模具10成型,可减少座浆料的使用,避免座浆料的浪费,降低材料成本以及后去清理的人工成本,而且使用模具能够保证分仓的精度,进一步减少座浆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此外,拆离成型模具10之后,相邻的两个座浆层30之间由于之前外框14的存在,拆离模具后会存在一沟槽,沟槽的存在使得座浆层30被预制墙板压紧时,部分座浆料会进入沟槽内,从而进一步的减少座浆料的溢出,避免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节点还包括至少两个标高垫块40,标高垫块40设置于楼板20上,且位于注浆空间内,标高垫块40用于支撑预制墙板。进一步地,每一注浆空间内至多放置一个标高垫块40。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预制墙板的重量比较大,如果直接将预制墙板压至座浆层30上,绝大部分座浆料会被挤出,且可能由于预制墙板下压时没保持水平,从而导致将原本均匀布置的座浆层30压至混乱,进而使得预制墙板落位后难以保持水平。

因此,设置至少两个标高垫块40,两个标高垫块40设置于楼板20上,且位于注浆空间内,预制墙板对应座浆层30落位后,会压在两个标高垫块40上,而两个标高垫块40的水平高度是相同的,从而既保证预制墙板落位后保持水平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标高垫块40远离楼板20的一侧表面的水平高度比座浆层30远离楼板20的一侧表面的水平高度低8毫米到12毫米。具体地,标高垫块40远离楼板20的一侧表面的水平高度比座浆层30远离楼板20的一侧表面的水平高度低10毫米。也就是说,预制墙板落位后,会将座浆层30下压10毫米,以压在标高垫块40上,如此,可减少座浆料被挤出的量,减少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标高垫块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标高垫块40设置于沿预设方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成型模具10的注浆空间内。使得两个标高垫块40能够支撑在预制墙板的下底面的两端的位置,使得两个支撑点快对预制墙板的支撑更加的稳定。

基于上述的楼板20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预制墙板与楼板20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提供至少两个成型模具10,成型模具10包括内框12以及套设于内框12外周的外框14。

具体地,该成型模具10还包括同时固定连接内框12及外框14的连接件16。成型模具10的具体结构上述实施例已进行说明,故不再赘述。

s120,将至少两个成型模具10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于楼板20上,内框12、外框14及楼板20围合形成一成型空间11。

具体地,相邻的两个的外框14相抵接,且在将成型模具10设置于楼板20上之前,需要先对楼板20的预设位置进行清理,并且对预设位置进行凿毛处理,以保证后续座浆料及灌浆与楼板20连接的强度。

需要进行解释的是,如图1所示,注浆仓内伸出有多根钢筋50,对应预制墙板中设有多个与钢筋对应的套筒,预制墙板落位后,钢筋50穿设于套筒。预设位置就是预制墙板需要安装的位置,也就是预制墙板对应多个钢筋50落位的位置。

s130,在成型空间11内浇注座浆料,以形成座浆层30。

具体地,座浆料可以是砂浆,且座浆料是铺满整个成型空间11的。

s140,拆离成型模具10。

具体的,两个施工人员用手拿住或者钳子等工具夹持于两个连接件16,然后将成型模具10沿竖直方向抽离,以避免破坏座浆层30。

s150,将预制墙板对应座浆层30落位。

具体地,使用吊装器械将预制墙板吊起并对应多根钢筋50落位。

通过采用上述的施工方法,每一个注浆仓是通过少量的座浆料浇注在成型模具10内形成的,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同时也能减少座浆料的使用,避免浪费,降低成本;而且座浆料使用量虽然减少,但是仍能保证分仓线位置座浆料的饱满度,从而保证预制墙板落位后各个注浆仓的密封性,确保后续注浆时不会发生泄漏的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成型模具、楼板和预制墙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每一个注浆仓是通过少量的座浆料浇注在成型模具内形成的,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同时也能减少座浆料的使用,避免浪费,降低成本;

2)能保证分仓线处的座浆料的饱满度,从而保证预制墙板落位后各个注浆仓的密封性,确保后续注浆时不会发生泄漏的情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