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20527发布日期:2020-02-25 11:34阅读:955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楼板多使用混凝土桁架钢筋叠合楼板,该楼板虽然刚度大,但重量也大,板边仅伸出单层受力钢筋(俗称“胡子筋”),刚度较小,无法承担预制板以及施工工况下的板面荷载。因此在施工现场需在底部满堂脚手支撑,无法体现装配式建造的优势。

现有装配式钢结构中的楼板多使用压型钢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前者刚度小,后者虽刚度有所提高,在较小跨度下(3米以内)可以实现免撑,但适用范围狭窄,并且钢结构存在生锈的风险,不及混凝土楼板耐久性强。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可以方便施工、经久耐用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施工现场需在底部满堂脚手支撑,或是仅能实现较小跨度的免支撑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包括预制混凝土层、钢丝网以及至少两榀桁架钢筋;

所述桁架钢筋平行间隔设置,所述钢丝网绑扎于所述至少两榀桁架钢筋上,所述钢丝网埋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内,所述桁架钢筋埋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内;

所述桁架钢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外,并用作搁置端。

可选的,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所在平面沿垂直于所述桁架钢筋延伸方向的宽度为600mm。

可选的,所述预制混凝土层沿垂直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层所在平面方向的厚度为小于或等于30mm。

可选的,所述预制混凝土层为普通混凝土或轻质混凝土。

可选的,相邻的两榀所述桁架钢筋间的距离为小于或等于200mm。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包括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

可选的,还包括现浇混凝土层;

所述现浇混凝土层设置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上。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利用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

可选的,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s1:将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的搁置端放置在待施工位置;

s2:依次紧靠设置所有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

s3: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上浇筑现浇混凝土层。

本发明提出一种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所述桁架钢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外,并用作搁置端使用。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结构可以解决传统板边胡子钢筋刚度小无法在施工现场实现免撑的问题。为防止预制板过早开裂,在预制混凝土层中配有钢丝网。

将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的宽度设置为600mm,这样设计会使得预制叠合楼板的质量较轻,统一尺寸会使得标准化程度提高,可使得生产成本降低。

可利用轻质混凝土替换原有混凝土叠合楼板中的普通混凝土以减轻楼板自重,由于使用的是轻质混凝土,而轻质混凝土的强度一般低于普通混凝土,因此现场开洞比较方便,比传统叠合楼板更能应对突发的设计变更。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减少预制混凝土层厚度从而减少楼板自重,普通混凝土叠合楼板厚度一般为不小于60mm,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混凝土层厚度减少为不大于30mm,且由于钢丝网的存在,其性能不会减弱。

另外,为进一步提高楼板的刚度,可以减小桁架钢筋的间距,常规叠合板间距为600mm,在本发明中设计为不大于200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叠合楼板的施工现场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流程示意图;

100-预制混凝土层,200-钢丝网,300-桁架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包括预制混凝土层100、钢丝网200以及至少两榀桁架钢筋300。所述桁架钢筋300平行间隔设置,所述钢丝网200绑扎于所述至少两榀桁架钢筋300上,所述钢丝网200埋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100内,所述桁架钢筋300埋设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100内。所述桁架钢筋300的两端暴露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100外,并用作搁置端。

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所述桁架钢筋300的两端暴露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100外,并用作搁置端使用。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结构可以解决传统板边胡子钢筋刚度小无法在施工现场实现免撑的问题。为防止预制板过早开裂,还在预制混凝土层100中配有钢丝网200。

可选地,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所在平面沿垂直于所述桁架钢筋300延伸方向的宽度为600mm。将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的宽度统一设置为600mm,这样设计会使得预制叠合楼板的质量较轻,且统一尺寸会使得标准化程度提高,可使得生产成本降低。

可利用轻质混凝土替换原有混凝土叠合楼板中的普通混凝土以减轻楼板自重,由于使用的是轻质混凝土,而轻质混凝土的强度一般低于普通混凝土,因此现场开洞比较方便,比传统叠合楼板更能应对突发的设计变更。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减少预制混凝土层100从而减少楼板自重,普通混凝土叠合楼板厚度一般为不小于60mm,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混凝土层100厚度减少为不大于30mm,且由于钢丝网200的存在,其性能不会减弱。

可选地,相邻的两榀所述桁架钢筋300间的距离为小于或等于200mm。为进一步提高楼板的刚度,可以减小桁架钢筋300的间距,常规叠合板间距为600mm,在本发明中设计为不大于200mm。通过前述分析可知,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的宽度统一设置为600mm,那么一般一块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内会至少包含两榀桁架钢筋300。为了获得更好的刚度,还可以适当提高桁架钢筋300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数量。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包括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

可选地,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还包括现浇混凝土层,所述现浇混凝土层设置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利用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

具体地,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s1:将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的搁置端放置在待施工位置;

s2:依次紧靠设置所有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

s3:在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上浇筑现浇混凝土层。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来制作装配式叠合楼板,由于将所述桁架钢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外,并用作搁置端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板边胡子钢筋刚度小无法在施工现场实现免撑的问题,与现有技术中的施工方法相比,减少了在施工现场需在底部满堂脚手支撑的步骤,有效简化了施工流程,提高了施工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一种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所述桁架钢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预制混凝土层外,并用作搁置端使用。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结构可以解决传统板边胡子钢筋刚度小无法在施工现场实现免撑的问题。为防止预制板过早开裂,在预制混凝土层中配有钢丝网。

将所述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的宽度设置为600mm,这样设计会使得预制叠合楼板的质量较轻,统一尺寸会使得标准化程度提高,可使得生产成本降低。

可利用轻质混凝土替换原有混凝土叠合楼板中的普通混凝土以减轻楼板自重,由于使用的是轻质混凝土,而轻质混凝土的强度一般低于普通混凝土,因此现场开洞比较方便,比传统叠合楼板更能应对突发的设计变更。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减少预制混凝土层厚度从而减少楼板自重,普通混凝土叠合楼板厚度一般为不小于60mm,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混凝土层厚度减少为不大于30mm,且由于钢丝网的存在,其性能不会减弱。

另外,为进一步提高楼板的刚度,可以减小桁架钢筋的间距,常规叠合板间距为600mm,在本发明中设计为不大于200mm。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发明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发明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