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预制楼板的剪力墙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44997发布日期:2020-04-10 22:3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基于全预制楼板的剪力墙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全预制楼板的剪力墙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多层房屋施工工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现浇式,另一种为装配式。其中,现浇式建筑施工工艺为整层的梁、楼板、柱一次浇筑完成。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楼板一般采用叠合板形式,然后在进行钢筋绑扎、电的铺设,最后整体浇筑混凝土,然后进行其他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现有的多层房屋装配式施工工艺是完成一层房屋的施工后,再对其上层房屋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剪力墙模板系统(包括剪力墙内模板和剪力墙外模板)一般采用木胶板结构或铝模板结构,但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材质的剪力墙模板系统,在完成一层房屋施工后需对其上层建筑进行施工时,都需要拆装模板,并将剪力墙模板系统跨层运输至上层楼板,由于此时上层楼板已经吊装完毕,剪力墙模板系统的跨层运输,尤其是剪力墙内模板的运输和安装较为麻烦,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造成施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基于全预制楼板的剪力墙施工工艺,通过对施工工艺的改进,可减小剪力墙模板系统跨层运输的难度,方便装配施工,降低施工过程的人力物力消耗,降低施工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全预制楼板的剪力墙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标准层施工完成后进行底层的剪力墙钢筋的绑扎,所述剪力墙钢筋上端预留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的上端高度超过其上层楼板的预设标高;

(2)在所述剪力墙钢筋的两侧分别安装剪力墙内模板和剪力墙外模板,所述剪力墙内模板和剪力墙外模板均设为分片式剪力墙模板;

(3)向所述剪力墙钢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完成,即完成底层的所述剪力墙施工;

(4)安装预制楼板的支撑体系,所述支撑体系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立柱;

(5)吊装靠近所述剪力墙一端的预制楼板以作为施工平台;

(6)拆除所述剪力墙内模板和剪力墙外模板,并采用吊运设备将其吊运至所述施工平台;

(7)在步骤(4)安装完成的支撑体系上吊装步骤(5)未安装的单个房间的预制楼板,即完成该层的楼板安装;

(8)在步骤(1)预留的所述连接钢筋基础上绑扎步骤(7)完成楼板安装层的剪力墙钢筋、梁钢筋、柱钢筋和楼板钢筋,所述剪力墙钢筋上端预留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的上端高度超过其上层楼板的预设标高;

(9)在步骤(8)的所述剪力墙钢筋的两侧分别安装剪力墙内模板和剪力墙外模板(剪力墙外模板吊装可采用常规爬模工艺),所述剪力墙内模板和剪力墙外模板均设为分片式剪力墙模板;

(10)向所述剪力墙钢筋、梁钢筋、柱钢筋和楼板钢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完成,即完成该层的所述剪力墙施工;

(11)重复所述步骤(4)至所述步骤(10)以逐层完成剪力墙施工,直至整体建筑施工完成。

作为优选,所述剪力墙外模板竖直设置,所述剪力墙内模板包括与所述剪力墙外模板平行设置的竖向内模板,和垂直于所述竖向内模板设置的横向内模板,所述横向内模板设于所述竖向内模板远离所述剪力墙外模板一侧,且所述横向内模板的一端侧壁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步骤(7)中所述的预制楼板贴靠所述竖向内模板端设有缺口,所述缺口顶面和贴靠所述竖向内模板的侧面均敞口设置;步骤(9)中所述横向内模板设于所述缺口上方,且所述横向内模板底面固定于步骤(7)中所述的预制楼板的预设标高;步骤(10)中混凝土填充于所述剪力墙钢筋和所述缺口中。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和步骤(9)采用移动单元进行所述剪力墙内模板运输安装;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面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设有制动结构,所述底座安装有可将所述竖向内模板固定于所述底座一侧竖直位置的第一固定组件,以及将所述横向内模板固定于水平位置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内模板,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下表面,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横向内模板,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可将所述横向内模板底面固定于其下方预制楼板的预设标高,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将所述竖向内模板固定于竖直位置时,所述横向内模板的一端侧壁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在所述步骤(2)和步骤(9)中采用所述移动单元将所述剪力墙内模板运输至其预设安装位置,采用所述制动结构制动所述万向轮以固定所述移动单元位置;以所述竖向内模板预设的竖直安装位置作为竖向内模板安装位置,以所述横向内模板水平设置且其下表面位于其下方预制楼板的预设标高位置作为横向内模板安装位置,采用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将所述竖向内模板固定于所述竖向内模板安装位置,采用第二固定组件将所述横向内模板固定于所述横向内模板安装位置,即完成所述步骤(2)和步骤(9)中的所述剪力墙内模板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内模板上部的第一连杆,以及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内模板下部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连杆设有长度锁定结构,所述第二连杆长度固定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最小长度,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下端部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轴和第二铰接轴铰接于所述底座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杆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所述竖向内模板,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内模板,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水平设置的所述横向内模板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竖直设置,所述第三连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下表面和所述横向内模板上表面,所述竖向内模板设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横向内模板可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的侧壁设为竖直设置的竖直壁面,所述竖直壁面可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侧壁以将所述竖向内模板限定于竖直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杆垂直于所述竖向内模板设置,所述第三连杆设为伸缩杆,所述第三连杆设有长度锁定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设为电动伸缩推杆或液压伸缩推杆。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设有用于锁定所述第一连杆转到角度的角度锁定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铰接轴设为长螺栓,所述底座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铰接轴安装板,所述铰接轴安装板和所述第一连杆下端部均设有可穿设所述长螺栓的通孔,所述角度锁定部件包括可抵接所述铰接轴安装板的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长螺栓适配,所述长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杆下端部通孔和所述铰接轴安装板通孔后连接所述固定螺母。

作为优选,步骤(6)所述吊运设备包括用于吊装所述剪力墙内模板的旋转吊臂,所述旋转吊臂的立柱底部固定安装在步骤(5)所述的作为施工平台的所述预制楼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吊臂在步骤(5)前预先安装于作为施工平台的所述预制楼板上;所述旋转吊臂还包括斜支撑杆,所述斜支撑杆下端向远离所述立柱方向倾斜,所述斜支撑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侧壁和所述预制楼板上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提供了基于全预制楼板的剪力墙施工工艺,通过对施工工艺的改进,可减小剪力墙模板系统跨层运输的难度,方便装配施工,降低施工过程的人力物力消耗,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移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步骤(3)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步骤(5)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步骤(6)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步骤(8)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步骤(9)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步骤(10)完成状态示意图;

以上个图中:1-移动单元,11-底座,12-万向轮,13-第一连杆,14-连接板,15-第二连杆,16-第一铰接轴,17-第二铰接轴,18-第三铰接轴,19-第三连杆,2-剪力墙内模板,21-竖向内模板,22-横向内模板,3-旋转吊臂,31-立柱,32-斜支撑杆,4-剪力墙外模板,5-剪力墙,6-剪力墙钢筋,61-连接钢筋,7-标准层,8-支撑立柱,9-预制楼板,91-缺口,10-楼板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

如图1至7所示,一种基于全预制楼板的剪力墙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标准层7施工完成后进行底层的剪力墙钢筋6的绑扎,所述剪力墙钢筋6上端预留连接钢筋61,所述连接钢筋61的上端高度超过其上层楼板的预设标高;

(2)在所述剪力墙钢筋6的两侧分别安装剪力墙内模板2和剪力墙外模板4,所述剪力墙内模板2和剪力墙外模板4均设为分片式剪力墙模板;

(3)向所述剪力墙钢筋6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完成,即完成底层的所述剪力墙5施工(状态如图2所示);

(4)安装预制楼板9的支撑体系,所述支撑体系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立柱8;

(5)吊装靠近所述剪力墙5一端的预制楼板9以作为施工平台(状态如图3所示);

(6)拆除所述剪力墙内模板2和剪力墙外模板4,并采用吊运设备将其吊运至步骤(5)所述施工平台(状态如图4所示);

(7)在步骤(4)安装完成的支撑体系上吊装步骤(5)未安装的单个房间的预制楼板9,即完成该层的楼板安装;

(8)在步骤(1)预留的所述连接钢筋61基础上绑扎步骤(7)完成楼板安装层的剪力墙钢筋6、梁钢筋、柱钢筋和楼板钢筋10,所述剪力墙钢筋6上端预留连接钢筋61,所述连接钢筋61的上端高度超过其上层楼板的预设标高(状态如图5所示);

(9)在步骤(8)的所述剪力墙钢筋6的两侧分别安装剪力墙内模板2和剪力墙外模板4(剪力墙外模板4吊装可采用常规爬模工艺),所述剪力墙内模板2和剪力墙外模板4均设为分片式剪力墙模板(状态如图6所示);

(10)向所述剪力墙钢筋6、梁钢筋、柱钢筋和楼板钢筋10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完成,即完成该层的所述剪力墙5施工(状态如图7所示);

(11)重复所述步骤(4)至所述步骤(10)以逐层完成剪力墙5施工,直至整体建筑施工完成。

现有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是完成一层房屋的施工后,再对其上层房屋进行施工,然而此时剪力墙内模板2和剪力墙外模板4上层的预制楼板9已经吊装完成,预制楼板9在建筑内部将剪力墙内模板2和剪力墙外模板4所在层与其上层分隔开了,在此情况下要将位于建筑内部的剪力墙内模板2跨层运输至上层预制楼板9上,施工较为困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采用上述施工工艺,在完成步骤(4)的支撑体系安装后,在步骤(5)中未将其上层的预制楼板一次性进行全部吊装,仅吊装了靠近所述剪力墙5一端的部分预制楼板9以作为施工平台,从而使施工平台构建完成后,其上、下两层的施工空间仍为连通状态,可方便的在建筑内部采用吊运设备实现剪力墙内模板2的跨楼层运输,而建筑外的剪力墙外模板4也可通过常规的吊运设备如塔吊等实现跨层吊运安装,故采用上述施工工艺可减小剪力墙模板系统跨层运输的难度,方便装配施工,降低施工过程的人力物力消耗,降低施工成本。

具体的,所述剪力墙外模板4竖直设置,所述剪力墙内模板2包括与所述剪力墙外模板4平行设置的竖向内模板21,和垂直于所述竖向内模板21设置的横向内模板22,所述横向内模板22设于所述竖向内模板21远离所述剪力墙外模板4一侧,且所述横向内模板22的一端侧壁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步骤(7)中所述的预制楼板9贴靠所述竖向内模板21端设有缺口91,所述缺口91顶面和贴靠所述竖向内模板21的侧面均敞口设置;步骤(9)中所述横向内模板22设于所述缺口91上方,且所述横向内模板22底面固定于步骤(7)中所述的楼板的预设标高;步骤(10)中混凝土填充于所述剪力墙钢筋6和所述缺口91中已将二者固定为一体。横向内模板22的设置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更加方便的将预制楼板9的缺口91中浇筑的混凝土高度限制于预制楼板9的预设标高,方便在预制楼板9预留缺口91的情况下的混凝土浇筑操作。

具体的,所述步骤(2)和步骤(9)采用移动单元1进行所述剪力墙内模板2运输安装;所述移动单元1包括底座11,所述底座11底面安装有万向轮12,所述万向轮12设有制动结构(可采用任意现有万向轮12制动结构),所述底座11安装有可将所述竖向内模板21固定于所述底座11一侧竖直位置的第一固定组件,以及将所述横向内模板22固定于水平位置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11下表面,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横向内模板22,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可将所述横向内模板22底面固定于其下方预制楼板9的预设标高,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将所述竖向内模板21固定于竖直位置时,所述横向内模板22的一端侧壁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在所述步骤(2)和步骤(9)中采用所述移动单元1将所述剪力墙内模板2运输至其预设安装位置,采用所述制动结构制动所述万向轮12以固定所述移动单元1位置;以所述竖向内模板21预设的竖直安装位置作为竖向内模板21安装位置,以所述横向内模板22水平设置且其下表面位于其下方预制楼板9的预设标高位置作为横向内模板22安装位置,采用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将所述竖向内模板21固定于所述竖向内模板安装位置,采用第二固定组件将所述横向内模板22固定于所述横向内模板安装位置,即完成所述步骤(2)和步骤(9)中的所述剪力墙内模板安装。在剪力墙内模板2的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采用上述移动单元1可方便的在同层的标准层7或预制楼板9上移动剪力墙内模板2的位置,同时可通过所述移动单元1的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方便的将所述竖向内模板21和横向内模板22定位固定于其预设安装位置,方便剪力墙内模板2的安装和拆卸。

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方式可采用铆接等固定连接方式)所述竖向内模板21上部的第一连杆13,以及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下部的第二连杆15,所述第一连杆13设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连杆13设有长度锁定结构(可采用任意现有可固定伸缩杆长度的锁紧结构),所述第二连杆15长度固定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杆15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杆13的最小长度,所述第一连杆13和所述第二连杆15下端部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轴16和第二铰接轴17铰接于所述底座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杆13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板14,所述连接板14通过第三铰接轴18铰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所述第二连杆1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水平设置的所述横向内模板22的第三连杆19,所述第三连杆19竖直设置,所述第三连杆19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1下表面和所述横向内模板22上表面,所述竖向内模板21设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横向内模板22可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的侧壁设为竖直设置的竖直壁面,所述竖直壁面可抵接所述竖向内模板21侧壁以将所述竖向内模板21限定于竖直位置。第一固定组件采用上述的铰接结构,可方便在运输过程中调节竖向内模板21的倾斜角度,以调整移动单元1的重心位置,保持移动单元1的在运输过程中稳定性,采用竖直设置的第三连接杆的下端部连接横向内模板22,可方便的将横向内模板22固定于水平位置,同时,被固定的横向内模板22靠近竖向内模板21的竖直壁面可作为将竖向内模板21限制于竖直位置的限位部件,当所述竖向内模板21转至抵接于所述竖直壁面时,即可约束竖向内模板21停止转动,并将其限制于竖直位置,以方便剪力墙内模板2的安装定位。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杆15垂直于所述竖向内模板21设置,所述第三连杆19设为伸缩杆,所述第三连杆19设有长度锁定结构。第三连杆19设为伸缩杆可以更好的适用于不同的预设楼板标高施工要求。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杆13设为电动伸缩推杆或液压伸缩推杆。

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设有用于锁定所述第一连杆13转到角度的角度锁定部件。

具体的,所述第一铰接轴16设为长螺栓,所述底座11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铰接轴安装板,所述铰接轴安装板和所述第一连杆13下端部均设有可穿设所述长螺栓的通孔,所述角度锁定部件包括可抵接所述铰接轴安装板的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长螺栓适配,所述长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杆13下端部通孔和所述铰接轴安装板通孔后连接所述固定螺母。采用上述结构,当需要转动竖向内模板21角度时,可拧松固定螺母以转动第一连杆13,待角度调整完成需固定竖向内模板21角度时可拧紧固定螺母使其抵接铰接轴安装板,以方便在运输过程中固定第一连杆13的角度,从而固定竖向内模板21角度,更好的保持移动单元稳定性。

具体的,步骤(6)所述吊运设备包括用于吊装所述剪力墙内模板2的旋转吊臂3,所述旋转吊臂3的立柱31底部固定安装在步骤(5)所述的作为施工平台的所述预制楼板9上。在作为施工平台的所述预制楼板9上装配旋转吊臂3可方便进行剪力墙内模板2的吊运,采用移动单元1和旋转吊臂3配合,完成步骤(5)后无需将剪力墙内模板2自所述移动单元1上拆下,在步骤(6)中采用旋转吊臂3整体吊运移动单元1和安装在移动单元1上的剪力墙内模板2,可方便在施工平台上继续进行剪力墙内模板2运输和安装。

具体的,所述旋转吊臂3在步骤(5)前预先安装于作为施工平台的所述预制楼板9上;所述旋转吊臂3还包括斜支撑杆32,所述斜支撑杆32下端向远离所述立柱31方向倾斜,所述斜支撑杆32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立柱31侧壁和所述预制楼板9上表面。将旋转吊臂3预先安装于作为施工平台的所述预制楼板9上,可在步骤(5)吊装预制楼板9的过程中同步完成旋转吊臂3的安装,方便施工,节约施工时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