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变阻尼旋转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2491发布日期:2019-11-01 20:5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电磁变阻尼旋转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系统中振动的抑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变阻尼旋转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等不断兴建,海洋平台、宇宙空间站等结构也迅速发展。这些工程设施、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在外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振动,严重的会产生摇摆,甚至发生破坏。为了解决由结构物振动引起的各种问题,振动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以及混合控制。对于各种工程结构,恰当地安装振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动力响应,减轻结构的破坏或者疲劳损伤。

结构的运动通常由平动以及扭转摆动组合而成。研究表明平动调谐质量阻尼器(英文名Tuned Mass Damper,TMD)、主动质量阻尼器/主动扭矩输出装置(英文名Active Mass Damper/Driver,AMD)由于在扭转摆动中需要提供向心力而大大减弱控制效果甚至完全失去作用,因此对回转摆振控制几乎无效。然而具有回转摆振运动特性的结构运动形式极为常见,如:悬吊结构(吊钩、吊车等)的摆动;不规则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扭转摆振;海洋平台在海浪、风、冰等耦合作用下的扭转摆振;宇宙飞船、空间结构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自身姿势调整以及太阳能帆板打开引起的扭转摆振运动;高速铁路机车,由于微小激励引起的车身的扭转摆振运动等。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使其可以自动克服(或摆脱)重力场对控制系统自身的影响(离心力作用),或者使控制系统自身的工作/运动规律与重力场解耦,系统自振不受重力影响,从而发挥控制系统有效控制作用。

总体来讲,现有的结构振动控制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不足:第一,平动TMD控制装置只能控制结构的平动运动而对回转摆振控制无效;第二,平动AMD控制装置虽然可以控制回转摆振,但是控制效率极低,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第三,被动转动惯量调谐阻尼器对回转摆振运动控制有效,但是其需要针对结构自身进行复杂的调频,对某些复杂结构控制效率较低,效果不佳,存在鲁棒性低,可控性低,适用范围小等缺点;第四,主动不可变阻尼控制系统适用范围小,控制力输出有限,控制效果有限;第五,主动阻尼不可变的控制系统能源利用率无法保证,无法满足经济性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电磁变阻尼旋转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变阻尼旋转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出力模块和电磁变阻尼模块,主动出力模块包括固定在装置管腔内的驱动器、编码器和变速器,电磁变阻尼模块包括永磁铁和电磁转动惯量轮;

驱动器固定在装置管腔内壁上,驱动器的一端安装有编码器,另一端与变速器连接,驱动器的转轴穿过变速器与电磁转动惯量轮的中心处垂直固定;

装置管腔外壁上对称固定有两个永磁场臂,永磁场臂的端部安装有高强永磁铁,两个高强永磁铁之间形成高强永磁场,高强永磁场内设置有电磁转动惯量轮,电磁转动惯量轮具有中间向内凹陷的圆饼状外壳,外壳内均布有电磁线网,电磁线网具有和磁感线相切的电磁线段,电磁转动惯量轮的中心处安装有固定盘,转轴与固定盘固定连接,转轴上套有与转轴同步转动的转环,电磁线网的正负接线沿转轴与转环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刷,转环与电刷保持接触,电刷与输电导线连接,为电磁线网供电。

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器支架,驱动器支架固定在装置管腔内,驱动器固定在驱动器支架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通过线路与驱动器、编码器和电磁线网连接。

进一步的,被控结构安装于装置管腔上,电磁转动惯量轮平行于被控结构的转动面。

进一步的,驱动器、变速器和编码器同轴。

进一步的,变速器为减速器。

进一步的,驱动器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磁转动惯量轮的转动阻尼可以自动调节,调节精度高,调节范围广,系统应用范围大;

(2)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大的鲁棒性,控制效果不会因结构形式改变以及外部荷载作用的改变而受到较大影响;

(3)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适合结构发生转动、扭转或回转摆振运动的情况,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磁转动惯量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单摆结构中安装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装置管腔;2、驱动器;3、编码器;4、变速器;5、高强永磁铁;6、电磁转动惯量轮;7、驱动器支架;8、永磁场臂;9、电磁线网;10、固定盘;11、转环;12、电刷;13、被控结构;14、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以单摆结构模型为基本力学模型原型的结构为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变阻尼旋转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出力模块和电磁变阻尼模块,主动出力模块包括固定在装置管腔1内的驱动器2、编码器3和变速器4,电磁变阻尼模块包括高强永磁铁5和电磁转动惯量轮6,被控结构13固定在装置管腔上。

驱动器通过驱动器支架7固定在装置管腔内壁上,驱动器的一端安装有编码器,另一端与变速器连接,驱动器、变速器和编码器同轴,驱动器的转轴穿过变速器与电磁转动惯量轮的中心处垂直固定;

装置管腔外壁上对称固定有两个永磁场臂8,永磁场臂的端部安装有高强永磁铁,两个高强永磁铁之间形成高强永磁场,高强永磁场内设置有电磁转动惯量轮,电磁转动惯量轮具有中间向内凹陷的圆饼状外壳,外壳内均布有电磁线网9,电磁线网具有和磁感线相切的电磁线段,电磁转动惯量轮的中心处安装有固定盘10,转轴与固定盘固定连接,转轴上套有与转轴同步转动的转环11,电磁线网的正负接线沿转轴与转环连接,为了给电磁线网供电,还包括与输电导线连接的电刷12,转环与电刷保持接触,为电磁线网供电。

本实施例中,除了设置于驱动器尾端用于采集转动惯量转动数据的编码器,吊点处也设置有一个传感器,用来采集被控结构的转动数据,此处的传感器可以采用但不限于光电轴角编码器、角加速度传感器或者陀螺仪。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控制器14,控制器通过线路与主动出力模块和电磁变阻尼模块连接,控制驱动器转动以及电磁线网的电流大小,驱动器通过转轴带动电磁转动惯量轮转动,在加速以及减速过程中产生作用力,作用力通过装置管腔作用在被控结构上。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如下:

被控结构吊点处设置的传感器采集被控结构的摆振运动状态即摆角以及摆角加速度数据,并把被控结构状态数据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主动控制,当被控结构发生回转摆振运动数据超出之前所设定的阈值的时候,控制器控制驱动器动作;驱动器末端同轴安装的编码器实时采集驱动器的转动情况,反馈给控制器,实现控制器与被控结构以及驱动器的闭环控制;驱动器可以根据实时测量的结构运动状态,控制电磁转动惯量轮发生回转转动,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改变电磁转动惯量轮转动的阻尼,实现变阻尼的效果,从而改变控制力的输出效率,在实现结构振动控制的同时保证较高的控制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到以下但不限于以下的力学问题基本原型运动模型中:单摆结构的自由摆动;受约束倒立摆结构的振动;刚体绕空间任意轴的定轴转动等,在实际工程中如:悬吊结构(吊钩、吊车等)的摆动;不规则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扭转摆振;海洋平台在海浪、风、冰等耦合作用下的扭转摇摆振动等;宇宙飞船、空间结构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自身姿势调整以及太阳能帆板打开引起的扭转摆振运动;高速铁路机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由于微小激励引起的车身的扭转摇摆振动运动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