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防火复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4734发布日期:2019-08-23 22:0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防火复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体系装置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保温防火复合模板。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标准从30%逐步提高到75%,若依然采用原有材料,则必然需要增加保温板的厚度,厚度的增加必然带来重量的增加,增加后保温墙体容易与混凝土墙体脱落,而且厚度增加后重量势必同样增加,此时则会对混凝土墙体的承重、强度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采用更高要求的保温材料。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真空绝热板(VIP板),真空绝热板(VIP板)是由填充芯材与真空保护表层复合而成,它有效地避免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因此导热系数可大幅度降低,小于0.003w/m.k,并且不含有任何ODS材料,具有环保和高效节能的特性,同时有保温层厚度薄、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但是其在由于需要真空处理,因此该类板材单体面积小,同时由于其为真空板材,无法进行锚栓穿孔固定,因此大大限制了其在墙体保温防火中的应用。

对此,申请号为201720179273.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保温A级防火复合板,包括保温层,保温层的外部设有增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包括框架和保温板;所述保温板为真空绝热板,所述保温层的板面上设有增强层;所述框架包括横骨架和纵骨架;所述横骨架和纵骨架之间形成相互间隔的保温板放置空间,所述保温板设置在保温板放置空间内;所述框架的横骨架和纵骨架为条状保温板材;或所述框架是由模塑材料压制成的框架。

上述专利通过框架将真空绝热板进行固定,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真空绝热板体积小、强度低、生产工艺困难,施工过程中真空绝热板的穿孔问题。

但是上述专利的的保温板是放置在保温板放置空间内的,并没有其他的固定措施,仅仅依靠增强层进行固定,而增强层与保温层仅仅依靠增强层的粘度进行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造成保温层偏移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固定效果更好的保温防火复合模板,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框架将保温板初步固定,然后通过内侧混凝土层和外侧混凝土层将保温板进一步固定,支撑框的横梁和纵梁表面设置的凹槽,增加了内侧混凝土层、外侧混凝土层与支撑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保温防火复合模板,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侧设有内侧混凝土层,所述保温层外侧设有外侧混凝土层,所述保温层包括保温板和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厚度不小于保温板的厚度,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保温板设置在由横梁和纵梁交错形成的空间内,所述横梁和纵梁表面设有凹槽和固定孔。支撑框架的厚度不小于保温板的厚度,安装时保温板与支撑框架的一面平齐,另一面由混凝土层补齐即可,施工方便;凹槽可以增加内侧混凝土层、外侧混凝土层与支撑框架的接触面积,增加连接强度,防止脱落,造成保温板移动;预留固定孔则是用于将复合模板固定到墙体上。

进一步的,上述保温板为真空绝热板。

进一步的,上述凹槽为燕尾槽,燕尾槽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了内侧混凝土层、外侧混凝土层与支撑框架的接触面积,而且其开口处较窄,一旦混凝土凝结后很难脱落,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的,最外侧的两个相对横梁外侧分别设有配合的凸榫和榫槽。

进一步的,最外侧的两个相对纵梁外侧分别设有配合的凸榫和榫槽。

以上凸榫和榫槽的设置,便于复合模板之间的安装固定。

作为一种优化,上述支撑框架是由条状保温板材组合成几何尺寸的框架。

作为一种优化,上述支撑框架是由模塑材料压制成的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支撑框架将保温板初步固定,然后通过内侧混凝土层和外侧混凝土层将保温板进一步固定,支撑框的横梁和纵梁表面设置的凹槽,增加了内侧混凝土层、外侧混凝土层与支撑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效防止内侧混凝土层、外侧混凝土层松动,造成保温层偏移失效;由于内侧混凝土层、外侧混凝土层与支撑框架之间连接十分牢固,因此无需再增加如网格布等增加强度的其他材料,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1-支撑框架,2-保温板,3-内侧混凝土层,4-外侧混凝土层,5-横梁,6-纵梁,7-凹槽,8-固定孔,9-凸榫,10-凸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代理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

一种保温防火复合模板,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侧设有内侧混凝土层3,所述保温层外侧设有外侧混凝土层4,所述保温层包括保温板2和支撑框架1,所述保温板2为真空绝热板,所述支撑框架1的厚度不小于保温板2的厚度,所述支撑框架1包括横梁5和纵梁6,所述保温板2设置在由横梁5和纵梁6交错形成的空间内,所述横梁5和纵梁6表面设有凹槽7和固定孔8,上述凹槽7为燕尾槽,最外侧的两个相对横梁5外侧分别设有配合的凸榫9和榫槽,最外侧的两个相对纵梁6外侧分别设有配合的凸榫10和榫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