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9630发布日期:2020-06-12 13:41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框架式帐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军警装备,具体涉及一种框架式帐篷。



背景技术:

帐篷是一种便携式的设备,主要为户外的宿营、工作等提供掩蔽所。

部队野外作战或野外训练场景下,对帐篷防水、防潮、防盐雾及抗风性能提出较高要求;部队冬训或寒区驻训场景下,又对帐篷使用温度范围及抗寒性能提出较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式帐篷,具有良好防水、防潮及抗风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架式帐篷,所述框架式帐篷为双坡面框架式结构,包括外篷体、内篷体、地布和篷架;所述内篷体铺设在所述篷架上;所述外篷体铺设在所述内篷体上;所述地布铺设于地面,且所述地布的边缘与所述篷架连接;所述外篷体采用通用迷彩帐篷布制作,所述内篷体采用涂铝阻燃牛津布制作;所述地布采用双面涂覆聚氯乙烯防水布制作;所述篷架的主体结构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管制作。

上述框架式帐篷,其中,所述框架式帐篷还包括保温内篷,所述保温内篷铺设在所述外篷体与所述内篷体之间。

上述框架式帐篷,其中,所述保温内篷采用含纤针刺毡制作。

上述框架式帐篷,其中,所述篷架包括顶立杆、顶通件、顶横杆、檐通件、檐横杆、斜面拉筋、边柱、山垟立柱、梁支架、底横杆和底通件;多根所述顶横杆通过多个所述顶通件依次连接;所述顶立杆一端连接所述顶通件,另一端连接所述檐通件;相邻两个檐通件之间连接有一根所述檐横杆;相邻两根顶立杆之间设置两根所述斜面拉筋,两根所述斜面拉筋相互交叉呈乘号结构;与同一顶通件连接的两根顶立杆成一定角度,所述梁支架设置在该两根顶立杆之间;所述边柱一端连接所述檐通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底通件;一梁支架配置两根所述山垟立柱,所述山垟立柱一端与所述梁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通件连接;该两根山垟立柱和该梁支架构成篷架的门框;相邻两个底通件之间连接有一根所述底横杆。

上述框架式帐篷,其中,所述篷架包括顶立杆、顶通件、顶横杆、檐通件、檐横杆、斜面拉筋、边柱、山垟立柱和梁支架;多根所述顶横杆通过多个所述顶通件依次连接;所述顶立杆一端连接所述顶通件,另一端连接所述檐通件;相邻两个檐通件之间连接有一根所述檐横杆;相邻两根顶立杆之间设置两根所述斜面拉筋,两根所述斜面拉筋相互交叉呈乘号结构;与同一顶通件连接的两根顶立杆成一定角度,所述梁支架设置在该两根顶立杆之间;所述边柱一端连接所述檐通件,另一端设置底脚撑;一梁支架配置两根所述山垟立柱,所述山垟立柱一端与所述梁支架连接,另一端设置底脚撑;该两根山垟立柱和该梁支架构成篷架的门框。

上述框架式帐篷,其中,所述外篷体包括屋顶部分、第一围墙、第二围墙、第二山墙和第一山墙;所述第一围墙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围墙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山墙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山墙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山墙与所述第一围墙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一山墙与所述第一围墙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所述第一山墙与所述第二围墙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一山墙与所述第二围墙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一围墙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一围墙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二围墙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二围墙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所述内篷体的结构与所述外篷体的结构相同。

上述框架式帐篷,其中,所述第一围墙和所述第二围墙均开设窗口,该窗口设有纱窗和卷帘;所述纱窗缝制在窗口处;所述卷帘一边缘缝制在窗口上,其余三条边缘均通过魔术贴与窗口粘贴连接;所述第一山墙开设门框,该门框设有卷门纱和卷门帘,所述卷门纱一边缘缝制在门框上,另有两边缘通过拉链与门框连接;所述卷门帘一边缘缝制在门框上,另有两边缘通过拉链与门框连接。

上述框架式帐篷,其中,所述框架式帐篷还包括圆立柱,所述第一围墙接触地面的边缘与所述圆立柱一端连接,所述圆立柱另一端立在地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采用框架式结构,稳固性好,抗风能力强;篷体采用双层结构(外篷体+内篷体),外篷体、内篷体、地布、篷架的主体结构均采用防水、防潮、防盐雾材料制作,具有良好防水、防潮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设置保温内篷,适用于高寒地区。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框架式帐篷展开状态全貌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篷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篷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为双坡面框架式结构,包括外篷体、内篷体、地布和篷架;所述内篷体铺设在所述篷架上;所述外篷体铺设在所述内篷体上;所述地布铺设于地面,且所述地布的边缘与所述篷架连接;所述外篷体采用通用迷彩帐篷布制作,所述内篷体采用涂铝阻燃牛津布制作;所述地布采用双面涂覆聚氯乙烯防水布制作;所述篷架的主体结构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管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采用框架式结构,稳固性好,抗风能力强;篷体采用双层结构(外篷体+内篷体),外篷体、内篷体、地布和篷架的主体结构均采用防水、防潮、防盐雾材料制作,具有良好防水、防潮性能。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还包括保温内篷,所述保温内篷铺设在所述外篷体与所述内篷体之间。所述保温内篷采用含纤针刺毡制作,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帐篷适用于高寒地区。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框架式帐篷展开状态全貌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篷架示意图。

参见图2,所述篷架包括顶立杆11、顶通件12、顶横杆13、檐通件14、檐横杆15、斜面拉筋16、边柱17、山垟立柱18、梁支架19、底横杆110和底通件111。

所述顶横杆13的两端各连接一所述顶通件12,多根所述顶横杆13通过多个所述顶通件12依次连接,形成篷架屋顶中心线;

所述顶立杆11一端连接所述顶通件12,另一端连接所述檐通件14;

所述檐横杆15的两端各连接一所述檐通件14;

每个所述顶通件12与两根所述顶立杆11连接,与同一顶通件12连接的两根顶立杆11成一定角度(锐角);相邻两个顶通件12之间连接有一根顶横杆13;相邻两个檐通件14之间连接有一根檐横杆15;相邻两根顶立杆11之间设置两根所述斜面拉筋16,两根所述斜面拉筋16相互交叉呈乘号结构(即“×”),每根斜面拉筋16,其一端与所述顶通件12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檐通件14;与同一顶通件12连接的两根顶立杆11之间设置一个所述梁支架19,所述梁支架19与该两根顶立杆11及连接该两根顶立杆的顶通件12均连接,用于支撑并稳固该两根顶立杆11形成的夹角;

顶立杆11、顶通件12、顶横杆13、檐通件14、檐横杆15、斜面拉筋16和梁支架19组合构成帐篷的双坡面屋顶架构。

所述边柱17一端连接所述檐通件14,另一端连接所述底通件111;所述底横杆110的两端各连接一所述底通件111;

为双坡面屋顶架构某一头的梁支架19配置两根所述山垟立柱18,所述山垟立柱18一端与所述梁支架19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通件111连接;该两根山垟立柱18和该梁支架19构成篷架的门框;

相邻两个底通件111之间连接有一根底横杆110;

边柱17、山垟立柱18、底横杆110和底通件111的组合支撑起帐篷的双坡面屋顶架构。

参见图1,所述外篷体包括屋顶部分21、第一围墙22、第二围墙23、第二山墙和第一山墙24;

所述第一围墙22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21固定连接(即缝制在一起);所述第二围墙23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山墙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山墙24的一边缘与所述屋顶部分2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围墙22与所述第二围墙2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一山墙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山墙24位于篷架门框的一侧;

所述第一山墙24与所述第一围墙22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一山墙24与所述第一围墙22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所述第一山墙24与所述第二围墙23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一山墙24与所述第二围墙23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

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一围墙22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一围墙22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二围墙23相邻,在相邻处,所述第二山墙与所述第二围墙23通过魔术贴粘贴连接。

如图1所示,在帐篷使用过程中,可将所述第一围墙22和所述第二围墙23支起来。例如,所述第一围墙22接触地面的边缘与所述圆立柱112一端连接,所述圆立柱112另一端立在地面上,利用所述圆立柱112可将所述第一围墙22朝外翻起,沿第一围墙22长度方向设置多根圆立柱112;所述第一围墙22接触地面的边缘设有篷圈,拉绳4一端连接篷圈,另一端固定在地面,利用拉绳4可拉直第一围墙22。所述圆立柱112另一端可设置底脚撑,以便圆立柱112更稳固地立在地面上。同理,可利用圆立柱112和拉绳4将第二围墙23支起来。

所述第一围墙22和所述第二围墙23均开设窗口25,该窗口25设有纱窗和卷帘;所述纱窗缝制在窗口25处;所述卷帘一边缘缝制在窗口25上,其余三条边缘均通过魔术贴与窗口25粘贴连接。需要采光时,将卷帘卷起,并利用卷帘上的绑带将卷帘捆扎,不需要采光时,解开绑带,将卷帘放下即可。

所述第一山墙24开设门框26,该门框26的位置与篷架门框的位置对应,该门框26设有卷门纱和卷门帘,所述卷门纱一边缘缝制在门框26上,另有两边缘通过拉链与门框26连接,所述卷门纱设有绑带,卷门纱卷起时利用该绑带捆扎卷门纱;所述卷门帘一边缘缝制在门框26上,另有两边缘通过拉链与门框26连接,所述卷门帘设有绑带,卷门帘卷起时利用该绑带捆扎卷门帘。

如图1所示,根据实际需要,可在围墙或山墙上开孔27,用作风管口、电缆洞,在开孔处设置卷盖,当开孔不使用时,卷盖将开孔封住,当开孔使用时,卷盖卷起。

所述内篷体可采用与外篷体相同的结构设计,在围墙和山墙的内表面设置绑带,绑带系在篷架上,使内篷体整体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更稳固,内篷体的窗口只需设置纱窗。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对内篷体的围墙也可进行不用于外篷体围墙的结构设计,例如,在内篷体围墙上开设两个大窗口,一大窗口设置纱窗,另一大窗口设置窗薄膜。综上可知,无论是内篷体,还是外篷体,其围墙、山墙的结构可根据需要灵活设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所述地布的边缘设有篷圈,绑带穿过篷圈再系到篷架上,防止地布使用过程中褶皱。

为进一步稳固整个帐篷,提高帐篷抗风能力,可在帐篷外使用拉绳5拉帐篷,如图1所示。

在关闭帐篷门及各孔口的状态下,经受风速为20.7m/s、持续时间为20min的模拟风载试验,本实施例的帐篷整体结构保持稳定,篷架、拉绳等无损坏,未出现影响正常使用的永久变形;经受120mm厚积雪荷载模拟试验,本实施例的帐篷整体结构保持稳定,篷架杆件和连接件无永久变形;经受降雨强度为16mm/h、持续时间为5h的淋雨试验,3h内外篷内表面无渗漏水现象,5h内外篷内表面无滴漏水现象。

实施例一的框架式帐篷既适用于水泥地城市硬化场地,又适用于山区泥土地自然环境,实现两用。

实施例2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篷架示意图。

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的篷架包括顶立杆11a、顶通件12a、顶横杆13a、檐通件14a、檐横杆15a、斜面拉筋16a、边柱17a、山垟立柱18a、梁支架19a和底脚撑113a。

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二的篷架未设有底横杆和底通件,另外,边柱17a和山垟立柱18a均设有底脚撑113a,在底脚撑113a上设置桩钉孔,利用桩钉将底脚撑113a固定在地面。所述底脚撑113a采用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模塑料制作。

实施例二的帐篷适用于山区泥土地自然环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