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梁板后浇带的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7521发布日期:2020-05-08 12:3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梁板后浇带的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模板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梁板后浇带的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梁板后浇带模板施工的常规做法为:后浇带梁板模板往往同两侧梁板结构模板同时封闭施工,后浇带下部搭设独立的落地式支撑架,该支撑架待后浇带浇筑完成,混凝土达到龄期后,方可拆除。特别是起减小建筑沉降影响作用的后浇带,其封闭浇筑的时间必须等到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导致后浇带独立支撑架支设留置的时间较长,材料租赁成本较高,且影响后浇带下部楼层平面交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传统的梁板后浇带下支设模板需独立搭设落地式支撑架,且架体留置时间较长、人工、材料租赁成本较高、影响后浇带下部楼层的平面交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梁板后浇带的模板支撑装置,通过后浇带吊支模结构有效代替传统后浇带独立支撑架支模的施工方式,有效提高了支撑功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梁板后浇带的模板支撑装置,包括上部受力件、下部受力件、底模板和对拉止水螺杆,所述上部受力件沿后浇带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上部受力件的两端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的上部接触,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的下部与底模板接触;所述底模板位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和下部受力件之间,且底模板的两侧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的下部接触,底模板的上部将后浇带的底部全部覆盖,底模板的下部与下部受力件接触;所述下部受力件与上部受力件对应设置,且下部受力件的两端位于底模板的外侧;所述对拉止水螺杆穿过上部受力件、后浇带、底模板和下部受力件,并将上部受力件、下部受力件和底模板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紧密连接,以此形成后浇带吊支模结构。

为进一步加固底模板,所述底模板和下部受力件之间均匀分布次楞,且所述次楞与下部受力件和底模板垂直固定连接。

为将上部受力件的承担力均匀传至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所述上部受力件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之间接触设有木垫板,所述木垫板具有一定的宽度并沿后浇带长度方向成条形布置。

优选地,所述对拉止水螺杆包括止水片、螺杆、山型卡扣和螺母,所述螺母和山型卡扣均套设在螺杆的两端,且螺母位于外侧,锁紧螺母和山型卡扣将上部受力件、底模板和下部受力件锁紧固定;所述止水片套设在螺杆上,且止水片位于后浇带内。

优选地,所述对拉止水螺杆分布于上部受力件的两侧,且靠近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的端部,以确保底模板能加密紧固后浇带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的悬挑端之间的接缝处,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漏浆问题,降低后期渗漏隐患。

为防止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因后浇带吊支模结构被拆除,后浇带及两侧楼板段下沉造成楼板面不平整的情况,所述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的悬挑端预先设置起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后浇带独立吊支模施工方法,待后浇带吊支模结构形成后从上部受力件之间倒入混凝土以浇筑后浇带,后浇带固定后,再拆卸螺母、山型卡扣、上部受力件、木垫板、底模板,然后割除对拉止水螺杆外露的螺杆即可完成整个施工过程。整个施工过程操作简单方便,且不影响其它地方的施工,有效地提高了工程施工进度,且所需的吊支模加固材料均为工程常见材料,易于周转且成本较低,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的悬挑端预起拱示意图。

图中,1为上部受力件,2为下部受力件,3为次楞,4为底模板,5为对拉止水螺杆,5-1为止水片,5-2为山型卡扣,5-3为螺母,6为木垫板,7为后浇带,8为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9为后浇带内止水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至4所示,一种用于梁板后浇带的模板支撑装置,包括上部受力件1、下部受力件2、底模板4和对拉止水螺杆5,所述上部受力件1沿后浇带7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上部受力件1的两端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的上部接触,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的下部与底模板4接触;所述底模板4位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和下部受力件2之间,且底模板4的两侧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接触,底模板4的上部将后浇带7的底部全部覆盖,底模板4的下部与下部受力件2接触;所述下部受力件2与上部受力件1对应设置,且下部受力件2的两端位于底模板4的外侧;所述对拉止水螺杆5穿过上部受力件1、后浇带7、底模板4和下部受力件2,并将上部受力件1、下部受力件2和底模板4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紧密连接,以此形成后浇带吊支模结构。

为了进一步加固底模板4,所述底模板4和下部受力件2之间设有次楞3,且所述次楞3与下部受力件2和底模板4垂直固定连接。

为了将上部受力件1的承担力均匀传至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所述上部受力件1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之间还设有木垫板6,且所述木垫板6的上下侧分别与上部受力件1和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接触,所述木垫板6具有一定的宽度并沿后浇带7长度方向成条形布置,且木垫板6并未覆盖后浇带7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对拉止水螺杆5包括止水片5-1、螺杆、山型卡扣5-2和螺母5-3,所述螺杆的两端均设有螺母5-3和山型卡扣5-2,且螺母5-3位于外侧,锁紧螺母5-3和山型卡扣5-2将上部受力件1和下部受力件2锁紧固定;所述止水片5-1套设在螺杆上,且止水片5-1位于后浇带7内。

优选地,所述对拉止水螺杆5分布于上部受力件1的两侧,且靠近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的端部,以确保底模板4能加密紧固后浇带7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的悬挑端之间的接缝处,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漏浆问题,降低后期渗漏隐患。

为了防止后浇带7浇筑混凝土后,因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的悬挑端支撑架拆除,后浇带7及两侧楼板段下沉造成楼板面不平整的情况,所述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楼板8的悬挑端预先设置起拱。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受力件1为方钢管,所述下部受力件2为方钢管主楞,所述底模板4为木质底模板,所述次楞3为方木次楞。

施工前,需先对已经预先起拱处理的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悬挑板8端部的侧面进行凿毛,后浇带内止水钢板9、钢筋、模板进行清理,作业面经验收合格后,开始后浇带吊支模结构安装,吊支模结构固定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成形后再拆卸螺母5-3、山型卡扣5-2、上部受力件1、木垫板6、底模板4,然后割除对拉止水螺杆5外露的螺杆即可完成整个施工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