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3167发布日期:2020-05-20 00:2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间接空冷塔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



背景技术:

现有间接空冷塔多为双曲线间接空冷塔,在塔筒上设置有斜支柱,来提高塔筒的结构强度。斜支柱通常采用x支柱,x支柱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x支柱的交叉点通常设置距离地面15-25m高空处。位于交叉点上方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均与塔筒连接,位于交叉点下方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均与环基支墩连接。在交叉点处存在空间交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多层交叠(最多时五层)以及汇聚,在斜支柱上增加箍筋后,交叉点处更加密集,厚度更大,造成施工难度大,不利于力的传递,不利于间接空冷塔的结构稳定,很难达到设计要求。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支撑力能够有效传递,提高间接空冷塔的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包括:

所述钢筋体包括钢筋笼、多个第一支撑柱和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钢筋笼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和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分别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钢筋笼内,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和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分别沿着所述第一端的周向和所述第二端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支撑柱包括第一插入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支撑柱包括第二插入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插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端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分别与塔筒和环基支墩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和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均通过混凝土层固定在所述钢筋笼内。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层由浇注在所述钢筋笼、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内的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和第三混凝土层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两者的数量相等,且位于所述第一端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和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沿着所述钢筋笼的轴线呈镜像对称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两者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均为锐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两者的角度相等,且范围为45°~60°。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从所述第一端伸出所述钢筋笼内的长度为2.5~3.6m;所述第二支撑柱从所述第二端伸出所述钢筋笼内的长度为2.5~3.6m。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上套设有第一箍筋,所述第一箍筋沿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柱上套设有第二箍筋,所述第二箍筋沿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口和第二导向口,所述第一导向口的宽度向着所述第二端由远及近呈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导向口的宽度向着所述第一端由远及近呈逐渐增加。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口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环梁,多个所述第一环梁沿着所述第一导向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向口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环梁,多个所述第二环梁沿着所述第二导向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钢筋笼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之间存在间隙,避免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在钢筋笼内产生交叉,避免在交叉点处重叠汇聚;通过钢筋笼和混凝土层共同约束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来增加钢筋体的一体性;同时,由钢筋笼与混凝土层共同将第一支撑柱的载荷稳定传递到第二支撑柱上,以便保证稳定地传递支撑力。采用上述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可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支撑力能够有效传递,提高间接空冷塔的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钢筋笼;2:第一支撑柱;3:第二支撑柱;

4:第一端;5:第二端;6:第一箍筋;7:第二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包括:钢筋笼1、多个第一支撑柱2和多个第二支撑柱3。

钢筋体包括钢筋笼1、多个第一支撑柱2和多个第二支撑柱3,钢筋笼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4和第二端5,多个第一支撑柱2和多个第二支撑柱3分别从第一端4和第二端5插入钢筋笼1内,多个第一支撑柱2和多个第二支撑柱5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多个第一支撑柱2和多个第二支撑柱5分别沿第一端4的周向和第二端5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支撑柱2包括第一插入端和第一自由端,第二支撑柱3包括第二插入端和第二自由端,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之间均设置有间隙,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分别与塔筒和环基支墩连接;多个第一支撑柱2和多个第二支撑柱3均通过混凝土层固定在钢筋笼1内。

在钢筋笼1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将多个第一支撑柱2沿钢筋笼1的第一端4的周向间隔分布,将多个第二支撑柱3沿钢筋笼1的第二端5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之间存在间隙,进而避免在交叉点处重叠汇聚,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分别用于与塔筒和环基支墩连接,然后,向钢筋笼1、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内同时浇注混凝土,以便将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固定在钢筋笼1内。钢筋笼1与混凝土层共同约束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并由钢筋笼1与混凝土层共同作用使载荷在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稳定传递,以便实现稳定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2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柱3的长度,多个第一支撑柱2沿着第一端4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支撑柱3沿着第二端5的周向均匀分布,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的延伸方向,为塔筒提供稳定的支撑。

优选地,混凝土层由浇注在钢筋笼1、多个第一支撑柱2、多个第二支撑柱3内的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和第三混凝土层构成。同时向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以及钢筋笼1内浇筑混凝土,提高钢筋体的一体性。

优选地,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两者的数量相等,且位于第一端4的多个第一支撑柱2和位于第二端5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沿着钢筋笼1的轴线呈镜像对称分布。钢筋体采用对称结构,以便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以便支撑力有效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均包括左侧支柱和右侧支柱。第一支撑柱2的左侧支柱与第二支撑柱3的右侧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重合,第一支撑柱2的右侧支柱与第二支撑柱3的左侧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重合。

优选地,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两者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柱2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和两个第二支撑柱3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均为锐角。将第一端4和第二端5内的支撑柱的数量均控制为两个,以便为塔筒提供稳定的支撑;为方便钢筋笼1约束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将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设置为锐角,同时有助于传递载荷。

优选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两者的角度相等,且范围为45°~60°。通过设置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范围,可以控制第一支撑柱2以及第二支撑柱3插入钢筋笼1内的深度,来提高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支撑柱2从第一端4伸出钢筋笼1内的长度为2.5~3.6m;第二支撑柱3从第二端5伸出钢筋笼1内的长度为2.5~3.6m。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插入钢筋笼1内过短,影响连接强度;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插入钢筋笼1内过长,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容易发生干涉。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插入钢筋笼1内的长度,可进一步增强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与钢筋笼1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第一支撑柱2上套设有第一箍筋6,第一箍筋6沿第一支撑柱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柱3上套设有第二箍筋7,第二箍筋7沿第二支撑柱3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设置第一箍筋6和第二箍筋7,可以分别提高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的抗剪切性能,提高结构强度和一体性,提高钢筋体的整体性能。

优选地,第一端4和第二端5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口和第二导向口,第一导向口的宽度向着第二端5由远及近呈逐渐增加,第二导向口的宽度向着第一端4由远及近呈逐渐增加。第一导向口为第一支撑柱2进入钢筋笼1内提供导向作用,降低安装难度,提高组装速度;第二导向口为第二支撑柱3进入钢筋笼1内提供导向作用,降低安装难度,提高组装速度。

优选地,第一导向口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环梁,多个第一环梁沿着第一导向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第一环梁,沿第一导向口周向提供压力,以便第一支撑柱2与钢筋笼1紧密结合,提高钢筋体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端4产生形变。

另外,优选地,第二导向口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环梁,多个第二环梁沿着第二导向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第二环梁,沿第二导向口周向提供压力,以便第二支撑柱3与钢筋笼1紧密结合,提高钢筋体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端4产生形变。

下面进一步介绍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的使用过程。

将现有的一体的支撑柱分割为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将两个第一支撑柱2的第一插入端均从第一端4插入到钢筋笼1内,两个第一支撑柱2之间形成锐角,将两个第二支撑柱3的第二插入端从第二端5插入到钢筋笼1内,两个第二支撑柱之间形成锐角,其中,左侧的第一支撑柱2与右侧的第二支撑柱3的延伸方向相同,右侧的第一支撑柱2与左侧的第二支撑柱3的延伸方向相同。然后,同时向钢筋笼1、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内浇注混凝土,钢筋笼1和第一混凝土层形成第一混凝土结构,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混凝土层形成第二混凝土结构,第二支撑柱3和第三混凝土层形成第三混凝土结构,待冷却成型时,将钢筋笼1、第一支撑柱2和第二支撑柱3固定形成钢筋体的一体结构。第一支撑柱2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支撑柱3的第二自由端分别连接在塔筒和环基支墩。多个斜支柱沿塔筒的周向依次设置。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钢筋笼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之间存在间隙,避免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在钢筋笼内产生交叉,避免在交叉点处重叠汇聚;通过钢筋笼和混凝土层共同约束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来增加钢筋体的一体性;并由钢筋笼与混凝土层共同作用使载荷在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稳定传递,以便实现稳定支撑。采用上述用于间接空冷塔的斜支柱,可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支撑力能够有效传递,提高间接空冷塔的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