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8824发布日期:2020-04-17 16:5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汽车开始大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变化的产生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需要,但同时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公共停车位,经常出现“一位难求”的情况。面对此情此景,立体车库应运而生,立体车库既可以大面积使用,也可以见缝插针设置,还能与地面停车场、地下车库和停车楼组合实施,是解决城市停车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停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公告号为cn20522471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立体车库的链条传动系统,包括纵梁、第一循环轮、第二循环轮、第一提升轮、第二提升轮、过渡轮、第一提升链和第二提升链,所述过渡轮和第二循环轮分别安装在纵梁的两端,第一循环轮安装在过渡轮和第二循环轮之间并且靠近安装过渡轮的一端,所述第一提升轮和第二提升轮安装在第一循环轮和第二循环轮之间并且第一提升轮和第二提升轮的最高点不高于第一循环轮和第二循环轮的最低点,所述第一循环轮和第二循环轮上安装有循环链,第一提升链依次绕过第一提升轮和过渡轮通过连接器与循环链连接,第二提升链绕过第二提升轮通过连接器与循环链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循环轮和过渡轮配合使用,能够在相同的空间内增加链条的提升高度,但存在以下缺陷:载车板在提升过程中可能发生掉落,进而引发安全事故,为此,亟需一种双层立体车库,可减小载车板掉落时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而提高车库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立体车库,可减小载车板掉落时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而提高车库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层立体车库,包括四个立柱,水平间距较小两个所述立柱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横梁,水平间距较大两个所述立柱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纵梁,四个所述立柱的底部共同固定连接有下层载车板,所述纵梁相对的一侧上均安装有用于带动上层载车板升降的升降组件,所述横梁上安装有驱动升降组件运作的驱动组件,所述下层载车板的下方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多个液压缸,最上层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穿过下层载车板且连接有减震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多个液压杆,然后启动多个液压缸,将减震组件推升高于下层载车板上的车辆的位置;若上层载车板因意外情况掉落,则上层载车板首先与减震组件接触,以此可减小上层载车板坠落产生的冲击力,进而对下层载车板上的车辆形成一定的保护,减小了上层载车板掉落时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而提高了车库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与所述液压缸活塞杆固定连接的固定板、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的齿轮、与固定板固定连接的减震弹簧、与减震弹簧远离固定板端部固定连接且与齿轮啮合的齿条及与齿条远离减震弹簧一端固定连接的减震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减震组件设为固定板、齿轮、齿条、减震弹簧及减震板的组合,上层载车板下降掉落时首先与减震板接触,然后减震板将作用力通过齿条传递至减震弹簧上,减震弹簧受到作用力而产生压缩形变,以此可减小部分的作用力;减震弹簧压缩后,齿条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由于与齿轮的啮合,使运动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进一步削减了作用力,进而起到了减震的作用,提高了车库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横梁相对的一侧上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远离横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板。

上层载车板提升至靠近横梁所在高度位置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层载车板上的车辆发生向前或向后滑移时,车辆均与缓冲板首先接触,进而使缓冲弹簧产生压缩形变,以此削减部分的作用力,进而起到了保护车辆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任一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的一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缓冲板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支撑板端部套设且滑移连接的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可用于支撑缓冲板,缓冲弹簧压缩时,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缓冲板沿滑杆进行滑移,以此保证了支撑板滑移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纵梁靠近上层载车板的一侧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上层载车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与滑槽滑移连接的滑块。

在上层载车板升降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带动滑块沿纵梁侧壁的滑槽滑移,以此可对上层载车板进行限位,提高了上层载车板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横梁上的电机、与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主动轮、与主动轮转动连接的从动轮及用于连接主动轮与从动轮的第一循环链,所述从动轮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升降组件的传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驱动组件设为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及第一循环链的组合,电机转动可带动主动轮的转动,在第一循环链的传动作用下,可带动从动轮的转动,从动轮转动以此可带动两个传动杆的转动,进而驱动两组升降组件进行升降运动,保证了上层载车板的正常运动;利用一个电机完成两组升降组件的运动,使车库更加节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任一升降组件均包括与纵梁固定连接的第一链轮及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从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第二循环链,所述第二循环链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与上层载车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升降链条及第二升降链条,任一纵梁上均固定连接有分别与第一升降链条及第二升降链条转动连接的导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链轮在从动轮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在第二循环链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链轮的转动,以此可使第一循环链上的第一升降链轮及第二升降链轮均向上或向下运动,进而完成上层载车板的升降工作,保证了车库的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升降链条上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纵梁的上表面两端部分别固定有第一行程开关及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及所述第二行程开关的数量均为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块可随着第一升降链条的移动随着移动,当挡块碰触到第一行程开关或第二行程开关时,上层载车板处于最高或最低位置,第一行程开关或第二行程开关碰触到挡块后,电机关闭,防止上层载车板继续升降;第一行程开关及第二行程开关均设有两个,当任一第一行程开关及第二行程开关发生故障时,另一个可以正常对电机进行控制,以此提高了车库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距较远的两个所述纵梁的相对面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红外感应器,靠近车辆入口端的所述纵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红外感应器电连接的报警器。

车辆由车库的入口处进入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远离车库入口端的红外感应器感测到信号,则车辆停靠位置过于靠后;若靠近车库入口端的红外感应器感测到信号,则车辆停靠位置过于靠前;任一情况均会引发报警器报警,以此提醒驾驶员调整车辆停放位置,从而使车辆停靠在合适的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中设有多个液压杆,然后启动多个液压缸,将减震组件推升高于下层载车板上的车辆的位置;然后利用减震组件可减小上层载车板坠落产生的冲击力,进而对下层载车板上的车辆形成一定的保护,减小了上层载车板掉落时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而提高了车库的安全性;

2.本方案中上层载车板提升至靠近横梁所在高度位置时,上层载车板上的车辆发生向前或向后滑移时,车辆均与缓冲板首先接触,进而使缓冲弹簧产生压缩形变,以此削减部分的作用力,进而起到了保护车辆的目的;

3.本方案中在上层载车板升降的过程中,可带动滑块沿纵梁侧壁的滑槽滑移,以此可对上层载车板进行限位,提高了上层载车板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凸显缓冲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立柱;11、纵梁;111、滑槽;112、红外感应器;113、报警器;12、横梁;121、缓冲弹簧;122、缓冲板;123、支撑板;124、凹槽;125、滑杆;2、下层载车板;3、上层载车板;31、滑块;4、驱动组件;41、电机;42、主动轮;43、从动轮;431、传动杆;44、第一循环链;5、升降组件;51、第一链轮;52、第二链轮;53、第二循环链;531、挡块;54、第一升降链条;55、第二升降链条;56、导向轮;6、第一行程开关;61、第二行程开关;7、液压缸;8、减震组件;81、固定板;82、齿轮;83、齿条;84、减震弹簧;85、减震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双层立体车库,包括立柱1,立柱1为长方体形结构,立柱1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立柱1呈矩形阵列竖直固定在地面上。水平间距较小的立柱1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梁12,水平间距较大的立柱1顶部固定连接有纵梁11,横梁12与纵梁11可将四个立柱1的顶部连接,以此构成车库框架。相对较远的纵梁11的相对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红外感应器112,靠近车辆入口端的纵梁11上固定连接有报警器113,红外感应器112与报警器113电连接,车辆由车库的入口处进入时,若远离车库入口端的红外感应器112感测到信号,则车辆停靠位置过于靠后;若靠近车库入口端的红外感应器112感测到信号,则车辆停靠位置过于靠前;任一情况均会引发报警器113报警,以此提醒驾驶员调整车辆停放位置,从而使车辆停靠在合适的位置。结合图2所示,四个立柱1的底部共同固定连接有下层载车板2,下层载车板2的长度方向与纵梁11的长度方向一致。横梁12的上表面上设有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包括电机41、主动轮42、从动轮43及第一循环链44。电机41固定安装在远离车辆入口的横梁12上,主动轮42与电机4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轮43与主动轮42转动连接,第一循环链44与主动轮42及从动轮43均转动连接。

如图1、图2所示,纵梁11相对的两侧上均设有升降组件5,任一升降组件5包括第一链轮51、第二链轮52及第二循环链53。第一链轮51及第二链轮52均与纵梁11固定连接,且第一链轮51与第二链轮52竖直高度相同。第二循环链53与第一链轮51及第二链轮52均转动连接。从动轮4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431,两个传动杆431分别与两组升降组件5的第一链轮51固定连接。利用电机41输出轴的转动可带动主动轮42的转动,在第一循环链44的带动下,从动轮43随之转动,进而可带动第一链轮51的转动,以此带动第二循环链53沿第一链轮51及第二链轮52进行转动。第二循环链53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升降链条54及第二升降链条55,第一升降链条54固定设于第二循环链53位于第一链轮51与第二链轮52上方的链节上,第二升降链条55固定设于第二循环链53位于第一链轮51与第二链轮52下方的链节上。任一纵梁11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轮56,两个导向轮56分别与第一升降链条54及第二升降链条55转动连接,且第一升降链条54与第二升降链条55位于导向轮56下方的端部共同固定连接有上层载车板3,上层载车板3与下层载车板2的形状相同,用于停放车辆。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升降链条54上固定连接有挡块531,挡块531的截面为l形,挡块531的水平部分与第一升降链条54固定连接,挡块531的竖直部分竖直向上,且挡块531的竖直部分高度高于纵梁11的高度。纵梁11的上表面上远离车辆入口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行程开关6,纵梁11的上表面上靠近车辆入口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行程开关61。挡块531运动至第一行程开关6所在位置时,上层载车板3处于最高位置;挡块531运动中第二行程开关61所在位置时,上层载车板3处于最低位置。当挡块531碰触到第一行程开关6或第二行程开关61时,电机41关闭,防止上层载车板3继续升降,以此提高了上层载车板3的安全性,且第一行程开关6及第二行程开关61均设有两个,当任一第一行程开关6及第二行程开关61发生故障时,另一个可以正常对电机41进行控制,以此提高了车库的安全性。

如图1、图3所示,两个横梁12相对的一侧上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121,且任一横梁12上至少固定两个缓冲弹簧121,缓冲弹簧121的长度方向与横梁12的长度方向垂直。缓冲弹簧121远离横梁1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板122,缓冲板12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缓冲板122的长度方向与横梁12的长度方向相等。横梁12固定有缓冲弹簧1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23,支撑板123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支撑板123与横梁12垂直设置,且支撑板123的长度方向与横梁12的长度方向一致,支撑板123用于支撑缓冲板122。支撑板123的上表面上盖开设有凹槽124,凹槽124呈长方体形,凹槽124的长度方向与缓冲弹簧121的长度方向相同。凹槽12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杆125,滑杆125为圆柱形结构,滑杆125的长度方向与凹槽124的长度方向相同。缓冲板122的下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凸块(未示出),凸块与凹槽124卡接配合,且滑杆125穿设凸块,滑杆125的外表面与凸块接触。上层载车板3提升至靠近横梁12所在高度位置时,上层载车板3上的车辆发生向前或向后滑移时,车辆均与缓冲板122首先接触,进而使缓冲弹簧121产生压缩形变,缓冲弹簧121压缩时,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缓冲板122滑移,以此使凸块沿着滑杆125进行滑移,从而保证了支撑板123滑移时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任一纵梁11靠近上层载车板3的一侧上均开设有滑槽111,滑槽111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滑槽111的长度方向及大小与纵梁11的长度方向及大小均相同。上层载车板3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滑块31,滑块31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滑块31一一对应与四个纵梁11上的滑槽111滑移连接。在上层载车板3升降的过程中,可带动滑块31沿纵梁11侧壁的滑槽111滑移,以此可对上层载车板3进行限位,提高了上层载车板3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1、图4所示,下层载车板2的下方设有多个液压缸7,且多个液压缸7竖直堆叠放置,下层载车板2上设有方孔(未示出),方孔可供液压缸7穿过,最上层液压缸7的活塞杆上设有减震组件8。减震组件8包括固定板81、齿轮82、减震弹簧84、齿条83及减震板85。固定板8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固定板81的长度方向与下层载车板2的长度方向相同,固定板81的底面与最上层液压缸7的活塞杆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81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支柱(未示出),支柱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支柱的长度方向与纵梁11的长度方向相同。减震弹簧84竖直设置,减震弹簧84的底部与固定板8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齿条83的底部与减震弹簧84的顶部固定连接。齿轮82与支柱的顶部转动连接,且齿轮82与齿条83啮合。减震板85与固定板81的形状相同,且减震板85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81的长度方向相同,减震板85的下表面与齿条83的顶部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启动多个液压缸7,将减震组件8推升高于下层载车板2上的车辆的位置;若上层载车板3因意外情况掉落,上层载车板3下降掉落时首先与减震板85接触,然后减震板85将作用力通过齿条83传递至减震弹簧84上,减震弹簧84受到作用力而产生压缩形变,以此可减小部分的作用力;减震弹簧84压缩后,齿条83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由于与齿轮82的啮合,使运动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进一步削减了作用力,进而起到了减震的作用,提高了车库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