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9636发布日期:2020-05-26 18:45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粒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



背景技术:

陶粒是一种陶瓷质地的人造颗粒,综合强度高、防火性能好、耐风化等各项功能,陶粒是最优良的轻质建筑材料。

因为陶粒砖外表面过于粗糙,工人在使用陶粒砖搭建房屋的时候,需要抬动和搬运大量的陶粒砖,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工人的手掌被陶粒砖磨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使工人经过长时间的搬运陶粒砖也无需担心手掌被磨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包括陶粒砖砖体,所述陶粒砖砖体包括上下设置的陶粒砖上半部分和陶粒砖下半部分,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包括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的内侧设置有两个顶端相连的第一陶粒斜板和第二陶粒斜板,所述第一陶粒斜板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的底边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陶粒斜板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的顶端固定有陶粒垫杆,所述陶粒垫杆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的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所述陶粒垫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滑板,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的顶侧表面镶嵌有第二光滑板,所述第一陶粒斜板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之间设置有陶粒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光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由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所述第一陶粒斜板、所述第一光滑板、所述第二陶粒斜板、所述第二光滑板、所述陶粒支撑板和所述陶粒垫杆组成,且所述陶粒砖下半部分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具有相同的结构,且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与所述陶粒砖下半部分上下对称。

优选的,所述陶粒支撑板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陶粒斜板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所述陶粒支撑板的底端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的底边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光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圆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光滑板和所述第二光滑板均为铁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光滑板和第二光滑板可以避免工人长时间搬运陶粒砖而导致的手掌被磨伤,为工人提供一个较为光滑的地方,方便工人们搬运陶粒砖。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陶粒砖砖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陶粒砖上半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光滑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陶粒砖砖体,101-陶粒砖上半部分,1011-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2-陶粒砖下半部分,2-第一陶粒斜板,3-第一光滑板,4-第二陶粒斜板,5-第二光滑板,6-陶粒支撑板,7-陶粒垫杆,8-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伤手的陶粒砖,包括陶粒砖砖体1,陶粒砖砖体1包括上下设置的陶粒砖上半部分101和陶粒砖下半部分102,陶粒砖上半部分101包括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内侧设置有两个顶端相连的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与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底边构成等腰三角形,三角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提高了陶粒砖上半部分101的稳固性,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的顶端固定有陶粒垫杆7,陶粒垫杆7仅起到连接作用,使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顶边与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进行位置上的固定和连接,陶粒垫杆7与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内侧顶端固定连接,陶粒垫杆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滑板3,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顶侧表面镶嵌有第二光滑板5,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之间设置有陶粒支撑板6,陶粒支撑板6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光滑板5的上表面与陶粒砖上半部分10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这是为了不妨碍两块陶粒砖之间的连接,使水泥方便可以铺在两块陶粒砖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陶粒砖上半部分101由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第一陶粒斜板2、第一光滑板3、第二陶粒斜板4、第二光滑板5、陶粒支撑板6和陶粒垫杆7组成,且陶粒砖下半部分102与陶粒砖上半部分101具有相同的结构,且陶粒砖上半部分101与陶粒砖下半部分102上下对称,这是为了方便工人固定陶粒砖,使陶粒砖不存在正反面,可以随意的将陶粒砖与另外的陶粒砖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陶粒支撑板6的顶端与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的连接处固定连接,即陶粒支撑板6设置在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形成的三角形的内侧,陶粒支撑板6的底端与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底边固定连接,这是为了使陶粒支撑板6可以对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进行加固,配合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形成的三角结构,可以增加陶粒砖上半部分101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光滑板5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圆孔8,在不影响到工人手掌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水泥与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上表面的结合面积,使两个陶粒砖之间平铺的水泥范围量增加,从而提高两个陶粒砖之间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光滑板3和第二光滑板5均为铁片,因为铁片具有一定的光滑性,不像陶粒砖表面那样粗糙,而且铁片不会影响到两个陶粒砖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光滑板3设置在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内侧顶端,第二光滑板5与第一光滑板3的位置上下对应,且第二光滑板5位于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顶侧表面的邻边,这样是为了不妨碍到水泥对两块陶粒砖进行固定和粘合。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的使用流程为:

在抬动陶粒砖的时候,四个手指和手心分别握紧上下相邻的第一光滑板3和第二光滑板5,值得注意的是,手指应避开圆孔8所处的位置,然后抬动陶粒砖至合适的地点即可。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滑板3和第二光滑板5可以避免工人长时间搬运陶粒砖而导致的手掌被磨伤,为工人提供一个较为光滑的地方,方便工人们搬运陶粒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粒砖砖体(1),所述陶粒砖砖体(1)包括上下设置的陶粒砖上半部分(101)和陶粒砖下半部分(102),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101)包括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内侧设置有两个顶端相连的第一陶粒斜板(2)和第二陶粒斜板(4),所述第一陶粒斜板(2)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4)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底边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陶粒斜板(2)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4)的顶端固定有陶粒垫杆(7),所述陶粒垫杆(7)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所述陶粒垫杆(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滑板(3),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顶侧表面镶嵌有第二光滑板(5),所述第一陶粒斜板(2)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4)之间设置有陶粒支撑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伤手的陶粒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滑板(5)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10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伤手的陶粒砖,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101)由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所述第一陶粒斜板(2)、所述第一光滑板(3)、所述第二陶粒斜板(4)、所述第二光滑板(5)、所述陶粒支撑板(6)和所述陶粒垫杆(7)组成,且所述陶粒砖下半部分(102)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101)具有相同的结构,且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101)与所述陶粒砖下半部分(102)上下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伤手的陶粒砖,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支撑板(6)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陶粒斜板(2)和所述第二陶粒斜板(4)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所述陶粒支撑板(6)的底端与所述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1011)的底边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伤手的陶粒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滑板(5)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圆孔(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伤手的陶粒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滑板(3)和所述第二光滑板(5)均为铁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伤手的陶粒砖,涉及陶粒砖技术领域,包括陶粒砖砖体,陶粒砖砖体包括上下设置的陶粒砖上半部分和陶粒砖下半部分,陶粒砖上半部分包括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的内侧设置有两个顶端相连的第一陶粒斜板和第二陶粒斜板,第一陶粒斜板和第二陶粒斜板与陶粒砖上半部分砖体的底边构成等腰三角形,第一陶粒斜板和第二陶粒斜板的顶端固定有陶粒垫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光滑板和第二光滑板可以避免工人长时间搬运陶粒砖而导致的手掌被磨伤,为工人提供一个较为光滑的地方,方便工人们搬运陶粒砖。

技术研发人员:罗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镇江市雅盛节能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6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