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4445发布日期:2020-06-30 19:4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建筑物旁侧设置辅助建设的爬架,为了提高爬架的稳定性,一般需要将爬架与建筑物之间进行连接,在建设过程中,爬架需拆除附墙导座并向上一层提升然后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在爬架提升时需要先拆除然后在下一层进行连接,目前关于爬架临时拉接问题体现比较明显的就是不正规,通常工地上都是使用钢管分别与建筑物和爬架进行连接,现有连接方式安装和拆卸比较麻烦,需要两端分别拆装,而且不能保证架体在意外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的连接方式拆装方便,会大大提升连接效率,而且可靠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应用于爬架与建筑之间的连接,所述爬架上设有立杆,所述建筑的每层内设有横杆,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立杆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杆可拆卸地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连接组件的一端与立杆可枢转地连接,在提升爬架时,只需要将连接组件与横杆相连的一端拆除即可,其另一端由于同立杆可枢转连接,在其一端拆除后在重力作用下会立于同立杆大致平行,从而不会影响立杆的提升;待至建筑的下一层时,再将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该层的横杆进行连接即可;这种连接方式拆装方便,会大大提升连接效率,而且可靠性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立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可转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立杆固定连接;

至少一个挂耳,所述挂耳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挂耳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连杆上设有与之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枢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挂耳包括第一挂耳和第二挂耳,所述第一挂耳和所述第二挂耳对称连接在所述连接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挂耳与所述第二挂耳之间限定出连接腔,所述连杆连接在所述连接腔内。

优选地,所述连杆与所述横杆之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连杆上设有第一插接孔,所述横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孔对应的第二插接孔,所述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插接孔和所述第二插接孔。

优选地,所述连杆与所述横杆之间通过锁扣相连,所述锁扣包括两个可相对旋转连接的卡环,两个卡环中的其中一个适于与所述连杆卡接连接,其中另一个适于与所述横杆卡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环包括第一半卡环和第二半卡环,所述第一半卡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卡环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一半卡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卡环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相连,以形成适于与所述连杆或者所述横杆配合的卡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卡环和所述第二半卡环的内环壁均配置有凸起。

优选地,所述凸起为条形状结构,在所述第一卡环、所述第二卡环的宽度方向上,由其一侧向其另一侧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其附加技术特征还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连接座可以方便连杆与立杆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凸起可以增大第一半卡环或第二半卡环的内环壁与连杆或横杆之间连接的摩擦力,从而提高锁扣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爬架的连接组件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爬架的连接组件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连接座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立杆10;建筑20;横杆21;连接组件30;连杆31;连接座32;连接板321;挂耳322;第一挂耳322a;第二挂耳322b;第一定位孔3221;锁扣40;卡环41;第一半卡环411;第二半卡环412;卡腔41a;紧固件42;转轴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附图提供以下描述,以助于对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全面理解。其包含各种特定的细节以助于该理解,但这些细节应当被视为仅是示范性的。相应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做出变化和改进。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可能省略对熟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与本申请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应理解的是,术语(比如常用词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和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这样限定。

爬架设置在建筑20物的外周围,为了提高爬架的稳定性,需要将爬架上的立杆10与建筑20内的横杆21进行连接,现有的连接方式,多为两端通过紧固螺栓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可靠性较差,由于爬架需要定期拆除并向上移动,现有的连接方式拆卸不方便,连接也较为困难,而且具有移动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连接组件30,如图1、图2所示,应用于爬架与建筑20之间的连接,所述爬架上设有立杆10,所述建筑20每层的外壁上设有窗口,位于窗口内设有横杆21,所述连接组件30包括连杆31,所述连杆31的一端与立杆10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连杆31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杆21可拆卸地连接。

也就是说,将连接组件30的一端与立杆10可枢转地连接,在提升爬架时,只需要将连接组件30与横杆21相连的一端拆除即可,其另一端由于同立杆10可枢转连接,在其一端拆除后在重力作用下会立于同立杆10大致平行,从而不会影响立杆10的提升;待至建筑20的下一层时,再将连接组件30的另一端与该层的横杆21进行连接即可;这种连接方式拆装方便,会大大提升连接效率,而且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30包括连接座32,所述连接座32的一端与所述立杆10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3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31可转动地连接;也就是说,将连接座32与立杆10进行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连杆31通过连接座32与立杆10进行连接,可以方便连杆31与立杆10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所述连接座32包括:连接板321,所述连接板321与所述立杆10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挂耳322,所述挂耳32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21固定连接,所述挂耳322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孔3221,所述连杆31上设有与之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枢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3221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也就是说,连杆31通过枢转轴与连接座32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能够实现连杆31与连接座32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而且可靠性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座32的可靠性,作为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挂耳322包括第一挂耳322a和第二挂耳322b,所述第一挂耳322a和所述第二挂耳322b对称连接在所述连接板321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挂耳322a与所述第二挂耳322b之间限定出连接腔,所述连杆31连接在所述连接腔内;具体地,所述枢转轴连接第一挂耳322a和第二挂耳322b上的第一定位孔3221,而连杆31连接在枢转轴位于连接腔的部分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31与所述横杆21之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连杆31上设有第一插接孔,所述横杆2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孔对应的第二插接孔,所述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插接孔和所述第二插接孔;通过插销连接可以方便实现连杆31与横杆21之间的连接,而且可靠性较高;值得说明的是,在插销的下端设置锁止端,例如,可以为锁止孔,在锁止孔内插接锁销,这样防止在连接过程中,连杆31和横杆21中的一个由插销上滑脱。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31与所述横杆21之间通过锁扣40相连,所述锁扣40包括两个可相对旋转连接的卡环41,两个卡环41中的其中一个适于与所述连杆31卡接连接,其中另一个适于与所述横杆21卡接连接;将两个卡环41设计成通过转轴43可相对旋转,即可以实现待连接的两个杆件在任何角度均可实现连接,通过旋转两个卡环41的相对角度即可,例如,连杆31与横杆21之间的连接角度为30度,90度,120度等。为通过锁扣40连接可以方便实现连杆31与横杆21之间的连接,而且拆装方便,可靠性较高。

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卡环41包括第一半卡环411和第二半卡环412,所述第一半卡环4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卡环412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一半卡环4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卡环412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42相连,以形成适于与所述连杆31或者所述横杆21配合的卡腔41a;具体地,第一半卡环41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半卡环41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相对设置,紧固件42适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从而通过调节紧固件42的松紧来调节卡腔41a的大小,换句话来说,通过紧固件42可以限定卡腔41a的大小,从而实现卡腔41a的夹紧或松弛。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卡环411和所述第二半卡环412的内环壁均配置有凸起,通过设置凸起可以增大第一半卡环411或第二半卡环412的内环壁与连杆31或横杆21之间连接的摩擦力,从而提高锁扣40连接的可靠性;作为优选地,所述凸起为条形状结构,在所述第一半卡环411、所述第二半卡环412的宽度方向上,由其一侧向其另一侧延伸。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文中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应地省去、添加或者以任意方式组合。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简单变换方式以及对现有技术做出适应性和功能性的结构变换的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虽然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其中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而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