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轮组件及手扶抹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4784发布日期:2020-06-30 19:44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搬运轮组件及手扶抹光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搬运轮组件及手扶抹光机。



背景技术:

抹光机主要用于水泥混凝土抹光阶段,手扶抹光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抹光,因此在市场上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它的主要结构是汽油机通过减速器驱动抹刀旋转,一般手扶抹光机有4片抹刀,根据抹光阶段水泥的干湿程度,抹刀的倾斜角度需要不断的调节,抹刀外围设有防护圈。抹光机体积较大,底部具有锋利的刀片,搬运一般是通过抬杆双人操作抬起搬运,费时费力,很不方便,工作效率较低;目前,也有使用搬运轮组件对抹光机实施搬运,搬运轮组件是可拆卸式安装在抹光机上,当需要对抹光机进行搬运时,就将搬运轮组件安装到抹光机上,当搬运到位后,就需要将搬运轮组件拆下,不然就会影响抹光机的正常使用或摆放的稳定性,由于搬运轮组件在使用前后需要进行拆装,故而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在抹光机的搬运方面,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便于灵活切换姿态的搬运轮组件和采用该搬运轮组件的抹光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搬运轮组件及手扶抹光机,其能够根据需要切换搬运轮组件的姿态,在使用前后无需进行拆装。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搬运轮组件,包括:机架本体;滚轮;轮架,其一端活动安装在机架上,轮架的另一端安装所述滚轮,轮架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轮架移动至工作位,使得滚轮移至机架本体重心的下方,且位于机架本体外轮廓的内侧;其二为:轮架移动至与机架相靠近的折叠位,使得滚轮回缩至机架本体底面的上方;锁定限位组件,设置在机架本体与轮架之间,用于在轮架移至工作位和折叠位时,对轮架的移动到位进行限位/锁定。

优选地,轮架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机架上,转轴的轴向沿水平方向布置,轮架通过绕转轴上下翻转实现其在折叠位与工作位之间切换。

优选地,锁定限位组件包a限位件、b限位件和锁定件,a限位件与锁定件对应布置,a限位件、b限位件分别用于限制轮架向上翻转、向下翻转的极限位置,锁定件用于在轮架翻转至折叠位时将轮架锁定在机架本体上。

优选地,机架上装配有过渡安装架,转轴安装在过渡安装架上;a限位件包括对应布置的a1限位部和a2限位部,a1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过渡安装架上,a2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轮架上,a1限位部与a2限位部在轮架翻转至折叠位时构成限位配合连接;锁定件包括对应布置的a锁定部与b锁定部,a锁定部设置在过渡安装架上,b锁定部设置在轮架上,a锁定部与b锁定部在轮架翻转至折叠位时构成卡扣式锁定连接;b限位件包括对应布置的b1限位部和b2限位部,b1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过渡安装架上,b2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轮架上,b1限位部与b2限位部在轮架翻转至工作位时构成限位配合连接。

优选地,过渡安装架上固定设置有构成所述a1限位部的槽形件,轮架上固定设置有构成所述a2限位部的凸起,凸起在在轮架翻转至折叠位时插入槽形件并与槽形件的槽底抵靠连接,槽形件的内壁与凸起的外表面相配合。

优选地,a锁定部为设置在槽形件内壁上的a倒刺状结构构成,b锁定部为设置在凸起的外表面上的b倒刺状结构构成,a倒刺状结构与b倒刺状结构在凸起插入槽形件后构成咬合配合连接,用于限制轮架在自然状态下向下翻转。

优选地,槽形件为采用橡胶材料制成,a倒刺状结构与槽形件为一体成型式结构;凸起为尼龙材料制成,b倒刺状结构与凸起为一体成型式结构。

优选地,b1限位部为设置在过渡安装架上的连接板件构成,连接板件的板长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b2限位部为轮架的局部构成,轮架的局部在轮架翻转至工作位时与连接板件的中部抵靠连接。

优选地,机架本体上设置有a装配孔,过渡安装架上设置有与a装配孔对应布置的b装配孔,a装配孔与b装配孔通过螺栓连接来实现将过渡安装架装配在机架本体上。

优选地,b装配孔设置在连接板件上。

优选地,机架本体上还设置有c装配孔,c装配孔的孔深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过渡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与c装配孔构成插接配合连接的插接杆件;c装配孔位于a装配孔的上方。

优选地,插接杆件在c装配孔内的插入深度大于c装配孔的孔深。

优选地,所述轮架的另一端端部具有弯折部,弯折部与滚轮转动连接,弯折部所形成的弯折角在轮架处于工作位时指向机架本体一侧。

优选地,滚轮设置有两组,两组滚轮相对布置在轮架的外侧。

优选地,过渡安装架上远离机架本体的一表面固定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两连接耳,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耳。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手扶抹光机,包括:抹刀;上述的搬运轮组件;扶手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本体上;防护圈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本体上,其布置在抹刀回转轨迹的外周侧,所述a装配孔和c装配孔设置在防护圈组件上靠近扶手架的一侧,c装配孔为腰形孔,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插接部为扁平状的杆件构成,限位部朝向防护圈组件的一表面与防护圈组件的外表面相适配。

优选地,轮架上远离转轴的一端部设置有与扶手架相对应的空缺部,空缺部用于防止轮架在切换至折叠状态时与扶手架产生干涉,空缺部位于两组滚轮之间。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搬运轮组件,通过在机架本体上活动安装轮架,并在轮架上安装滚轮,当轮架移动至工作位时,滚轮处于机架本体重心的下方,便于对机架本体实施转运,当机架本体转运到位后,通过将轮架切换至折叠位,使得滚轮回缩至机架本体底面的上方,从而不必将其拆下,这样便于再次转运时使用;通过设置锁定限位组件,能够在轮架移至工作位和折叠位时,分别对轮架的移动到位进行限位/锁定,从而保持轮架的姿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扶抹光机,其安装有上述的搬运轮组件,在需要搬运抹光机时,通过将轮架切换至工作位,使得滚轮处于抹光机的机架本体重心下方,即可对抹光机实施转运,无需通过人工抬起进行搬运,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更加省时省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抹光机移动到位后,通过将轮架切换至折叠位,从而对抹光机的工作运行进行避让,并且由于无需拆下搬运轮组件,更加方便再次搬运抹光机时使用;通过锁定限位组件在轮架移动到位时将轮架锁定,从而有利于保持轮架的姿态,防止因搬运过程中/抹光机使用过程中的振动导致轮架随意变换姿态,从而提高轮架在工作位和折叠位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轮组件在轮架处于折叠位时的轴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轮组件在轮架处于工作位时的轴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槽形件与凸起相连接时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槽形件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起的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搬运组件的抹光机在轮架处于折叠位时的主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搬运组件的抹光机在轮架处于工作位时的主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搬运组件的抹光机在轮架处于工作位时的轴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熄火开关装置的抹光机的轴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熄火开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熄火开关装置在人手按压把手后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熄火开关装置在人手松开把手后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启停把手的一个视角的轴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启停把手的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座的一个视角的轴测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座的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抹光机中的发动机的控制原理图。

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0-机架本体,110-抹刀,120-扶手架,121-扶手,130-防护圈组件,131-a装配孔,132-c装配孔,200-滚轮,300-轮架,310-空缺部,320-支腿,400-过渡安装架,410-连接板件,411-b装配孔,420-插接杆件,430-连接耳,500-槽形件,510-a倒刺状结构,600-凸起,610-b倒刺状结构,700-转轴;800-开关,810-触发部,900-启停把手,910-操作部,920-抵靠部,930-a凹槽,940-b凹槽,950-安装孔,960-导位槽,970-连接耳,980-豁口,990-a加强筋,1000-复位件,1010-压缩弹簧,1020-安装槽,1030-安装柱,1100-开关座,1110-限位部,1120-固定柱,1121-楔形斜面,1130-固定板件,1140-b加强筋,1150-座体,1160-a卡箍,1161-筋槽,1170-b卡箍,1200-发动机开关,1300-机油报警系统,1400-点火线圈,1500-火花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参阅图1至图18,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抹光机,尤指手扶抹光机,其包括有机架本体100,机架本体100上设有发动机、抹刀110、扶手架120、防护圈组件130、熄火开关装置和搬运轮组件,其中,抹刀110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防护圈组件130固接在抹刀110外边部的回转面的外围,用于防止抹刀110因与外部结构磕碰发生损坏和误伤人身,扶手架120上具有供操作人员持握和移动抹光机的扶手121,扶手121上安装所述熄火开关装置,熄火开关装置与发动机的控制线路电连接,用于控制发动机的熄火状态和点火状态。

其中,熄火开关装置具有供人手操纵的启停把手900,当人手握住扶手121的同时拉动启停把手900时,发动机处于点火启动状态,用于控制发动机正常运行;当人手松开启停把手900时,使得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机器失控而脱手伤人、以及因机器失控必须要等到汽油耗尽才能使发动机熄火的技术问题,使得发动机的启停控制更为安全可靠。

其中,搬运轮组件安装在防护圈组件130上且靠近扶手架120一侧,用于在需要对抹光机进行转运时更加方便、省力的移动抹光机,并在其余应用环境下能够根据需要将其调整至收纳状态,以防止对抹光机的使用和/或存放产生影响。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搬运轮组件,包括:机架本体100;滚轮200;轮架300,其一端活动安装在机架上,轮架300的另一端安装滚轮200,轮架300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轮架300移动至工作位,使得滚轮200移至机架本体100重心的下方,且位于机架本体100外轮廓的内侧;其二为:轮架300移动至与机架相靠近的折叠位,使得滚轮200回缩至机架本体100底面的上方;锁定限位组件,设置在机架本体100与轮架300之间,用于在轮架300移至工作位和折叠位时,对轮架300的移动到位进行限位/锁定。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搬运轮组件在使用前后需要进行拆装操作,比较麻烦,会影响工作效率。因此,通过改进,将轮架300活动安装在机架本体100上,而轮架300的这种活动安装方式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轮架30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切换其所处的状态,即:当轮架300移动至工作位时,就能够使得滚轮200移至机架本体100重心的下方,且位于机架本体100外轮廓的内侧,从而便于对机架本体100实施转运,这样就能够更加省力的对机器进行搬运了;当轮架300移动至折叠位时,使得滚轮200回缩至机架本体100底面的上方,从而有利于机器的使用和摆放,并且不必将轮架300从机架本体100上拆卸,从而既节省了搬运轮组件的拆装时间,又能够方便再次使用。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轮组件能够根据需要调整所处的姿态,而不必拆卸和重新安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由于在轮架300切换到位后,能够通过锁定限位组件对轮架300的移动到位进行限位/锁定,从而能够有利于保证轮架300在工作位和折叠位时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轮组件,通过在机架本体100上活动安装轮架300,并在轮架300上安装滚轮200,当轮架300移动至工作位时,滚轮200处于机架本体100重心的下方,便于对机架本体100实施转运,当机架本体100转运到位后,通过将轮架300切换至折叠位,使得滚轮200回缩至机架本体100底面的上方,从而不必将其拆下,这样便于再次转运时使用;通过设置锁定限位组件,能够在轮架300移至工作位和折叠位时,分别对轮架300的移动到位进行限位/锁定,从而保持轮架300的姿态。

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使轮架300的姿态转换更加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轮架300通过转轴700转动安装在机架上,转轴700的轴向沿水平方向布置,轮架300通过绕转轴700上下翻转实现其在折叠位与工作位之间切换。

具体的,锁定限位组件包a限位件、b限位件和锁定件,a限位件与锁定件对应布置,a限位件、b限位件分别用于限制轮架300向上翻转、向下翻转的极限位置,锁定件用于在轮架300翻转至折叠位时将轮架300锁定在机架本体100上。

当然,还可以在轮架300向下翻转至工作位时,对轮架300实施锁定。只是相对而言,轮架300在翻转至折叠位后更需要对其进行锁定,因为在抹光机的搬运过程中,难免会有晃动,如果轮架300没有被锁定的话,就很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从而影响正常使用。

更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机架上装配有过渡安装架400,转轴700安装在过渡安装架400上;a限位件包括对应布置的a1限位部和a2限位部,a1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过渡安装架400上,a2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轮架300上,a1限位部与a2限位部在轮架300翻转至折叠位时构成限位配合连接;锁定件包括对应布置的a锁定部与b锁定部,a锁定部设置在过渡安装架400上,b锁定部设置在轮架300上,a锁定部与b锁定部在轮架300翻转至折叠位时构成卡扣式锁定连接;b限位件包括对应布置的b1限位部和b2限位部,b1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过渡安装架400上,b2限位部固定设置在轮架300上,b1限位部与b2限位部在轮架300翻转至工作位时构成限位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以及图8和图9所示,过渡安装架400上固定设置有构成所述a1限位部的槽形件500,轮架300上固定设置有构成所述a2限位部的凸起600,凸起600在轮架300翻转至折叠位时插入槽形件500并与槽形件500的槽底抵靠连接,槽形件500的内壁与凸起600的外表面相配合。其原理是:在轮架300向上翻转的过程中,当凸起600与槽形件500的槽底相抵靠时,说明轮架300已翻转至折叠位。

如图4至图6所示,为了在减少零件数量的前提下实现对轮架300的锁定,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是:a锁定部为设置在槽形件500内壁上的a倒刺状结构510构成,b锁定部为设置在凸起600的外表面上的b倒刺状结构610构成,a倒刺状结构510与b倒刺状结构610在凸起600插入槽形件500后构成咬合配合连接,用于限制轮架300在自然状态下向下翻转。其原理是:通过在槽形件500内和凸起600上设置相互咬合配合的结构,来实现轮架300在翻转至折叠位时的位置锁定,这样有利于减少零件数量,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槽形件500内设置a倒刺状结构510、在凸起600的外表面设置b倒刺状结构610,两者通过咬合配合实现锁定连接,为了使a倒刺状结构510与槽形件500的连接更加稳固、凸起600与b倒刺状结构610的连接更稳固、以及使槽形件500与凸起600的锁定连接和解锁更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槽形件500为采用橡胶材料制成,a倒刺状结构510与槽形件500为一体成型式结构;凸起600为尼龙材料制成,b倒刺状结构610与凸起600为一体成型式结构。

具体实施时,如图1至图3所示,b1限位部为设置在过渡安装架400上的连接板件410构成,连接板件410的板长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b2限位部为轮架300的局部构成,轮架300的局部在轮架300翻转至工作位时与连接板件410的中部抵靠连接。其原理是:当轮架300翻转至工作位时,通过轮架300的局部与连接板件410的抵靠实现对轮架300翻转到位的位置限定,而由于轮架300翻转到位后,滚轮200是处于机架本体100重心的下方,这样就能够在转运机器的过程中防止轮架300向上翻转,因此,无需通过增设锁定结构对处于工作位的轮架300实施锁定,从而有利于简化搬运轮组件的结构,也方便操作和使用;而且,一个操作人员就可以完成轮架300在折叠位与工作位的切换操作,因此有利于减少人力成本。

搬运轮组件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拆下来进行维护保养,因此,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之间的连接结构需要满足方便拆装的要求,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为:机架本体100上设置有a装配孔131,过渡安装架400上设置有与a装配孔131对应布置的b装配孔411,a装配孔131与b装配孔411通过螺栓连接来实现将过渡安装架400装配在机架本体100上。

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对已有零部件的合理利用率,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b装配孔411设置在连接板件410上。这样不仅使得连接板件410具有对轮架300的限位功能,还使其具有与机架本体100装配连接的功能。

如图7至图10所示,根据上述方案,由于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只有一处相连接,即连接板件410通过螺栓与机架本体100的连接,这样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之间的连接结构可能不够稳固,因此,为了提高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稳固性,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机架本体100上还设置有c装配孔132,c装配孔132的孔深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过渡安装架400上设置有用于与c装配孔132构成插接配合连接的插接杆件420;c装配孔132位于a装配孔131的上方。其原理是:通过在机架本体100上设置c装配孔132,并在过渡安装架400上设置插接杆件420,两者之间插接配合连接,这样不但没有增加装配难度,而且在装配时,先通过插接杆件420与c装配孔132之间插接装配,使得过渡安装架400如同悬挂在机架本体100上一样,从而有利于后续a装配孔131与b装配孔411的定位,进而提高螺栓在a装配孔131和b装配孔411中的装配效率,装配过程更加方便省力;在装配完成后,由于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之间增加了连接部位,使得机架本体100的受力点增加,从而提高机架本体100与过渡安装架400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固性。

当轮架300翻转至工作位时,轮架300的局部与连接板件410相抵靠,并且机架本体100的重心落在了滚轮200上,从而以转轴700为支点,插接杆件420受到了过渡安装架400将其向背离机架本体100的拉力,若插接杆件420在c装配孔132内的插入深度较浅,那么在这种拉力的作用下,插接杆件420很可能从c装配孔132中脱离,在这种情况下,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的连接点就只剩下了连接板件410与机架本体100相连的这一处连接点了,从而使得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的连接结构的稳固性下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更为优选的方案为:插接杆件420在c装配孔132内的插入深度大于c装配孔132的孔深。其原理是:只要插接杆件420的杆身始终在c装配孔132内,就能够利用插接杆件420的杆身与c装配孔132的内壁的支撑作用,为过渡安装架400与机架本体100之间的稳固性提供保证。

如图8至图10所示,根据前述方案已知,轮架300的一端部是通过转轴700转动安装在过渡安装架400上,轮架300的另一端端部转动安装滚轮200,为了进一步确保轮架300翻转至工作位时,滚轮200能落入机架本体100重心的下方,以防止轮架300在受到振动时向上翻转,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轮架300的另一端端部具有弯折部,弯折部与滚轮200转动连接,弯折部所形成的弯折角在轮架300处于工作位时指向机架本体100一侧。其原理是:由于弯折部所形成的弯折角在轮架300处于工作位时指向机架本体100一侧,使得轮架300处于工作位时滚轮200更靠近机架本体100重心的正下方;而且,由于轮架300的另一端部在轮架300处于工作位时是朝向机架本体100外轮廓的内侧弯折的,这样当滚轮200在承受机架本体100的重量时,轮架300的另一端端部就会受到向上的作用力,从而使得轮架300更加稳定的保持在工作位。

为了使机器在转运过程中更加平稳,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滚轮200设置有两组,两组滚轮200相对布置在轮架300的外侧。

如图1至图3所示,具体实施时,过渡安装架400上远离机架本体100的一表面固定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两连接耳430,转轴700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耳430相连。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扶抹光机,包括:抹刀110;上述的搬运轮组件;扶手架120,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本体100上;防护圈组件130,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本体100上,其布置在抹刀110回转轨迹的外周侧,所述a装配孔131和c装配孔132设置在防护圈组件130上靠近扶手架120的一侧,c装配孔132为腰形孔,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插接部为扁平状的杆件构成,限位部朝向防护圈组件130的一表面与防护圈组件130的外表面相适配。

如图7至图10所示,防护圈组件130由多个沿铅锤方向间隔布置的各防护圈和用于固定连接相邻防护圈的连接件构成,防护圈的直径由上到下逐渐增大,c装配孔132开设在其中一个防护圈的局部,且用于开设c装配孔132的该防护圈的局部为板件构成;限位部与最下方的防护圈对应布置,且构成该限位部的连接板件410弯制呈弧形,连接板件410的内弧面朝向防护圈,且弧度与防护圈相匹配;最下方的防护圈为板件弯制而成,a装配孔131开设在最下方的防护圈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扶抹光机,其安装有上述的搬运轮组件,在需要搬运抹光机时,通过将轮架300切换至工作位,使得滚轮200处于抹光机的机架本体100重心下方,即可对抹光机实施转运,无需通过人工抬起进行搬运,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更加省时省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抹光机移动到位后,通过将轮架300切换至折叠位,从而对抹光机的工作运行进行避让,并且由于无需拆下搬运轮组件,更加方便再次搬运抹光机时使用;通过锁定限位组件在轮架300移动到位时将轮架300锁定,从而有利于保持轮架300的姿态,防止因搬运过程中/抹光机使用过程中的振动导致轮架300随意变换姿态,从而提高轮架300在工作位和折叠位时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防止轮架300在翻转至折叠位时与扶手架120之间发生干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优选方案为:轮架300上远离转轴700的一端部设置有与扶手架120相对应的空缺部310,空缺部310用于防止轮架300在切换至折叠状态时与扶手架120产生干涉,空缺部310位于两组滚轮200之间。

具体实施时,如图1至图3所示,轮架300的另一端端部具有两个沿转轴700的轴向间隔布置的支腿320,支腿320与轮架300的本体之间形成所述弯折部,支腿320的末端装配滚轮200,两个支腿320之间形成有用于避让扶手架120的空缺部310。两个支腿320构成前述的弯折部。

如图7至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熄火开关装置,该熄火开关装置包括:开关800,具有可自动复位的触发部810,触发部810设置在供人手持握的扶手上,触发部810用于调控发动机在熄火和点火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此处的开关800,是指能够最终实现调控发动机启停状态的开关800总体,它可以是一种集成式开关800,也可以是由各个通过电线连接的独立开关800的总和,但是发动机的启停全部是由触发部810的动作决定。

启停把手900,其中部转动安装在扶手上,启停把手900的一端构成供人手操纵的操作部910。

由于启停把手900是转动安装在扶手上的,能够方便人手在持握扶手时进行灵活控制;相比于直接操控触发部810而言,操控启停把手900更为方便容易,而且只要对启停把手900上的操作部910的造型稍作改进,还能够提高操控的舒适度。

抵靠部920,其设置在启停把手900的另一端,且与触发部810对应布置。

之所以设置抵靠部920,是为了借助启停把手900间接控制触发部810,也是利用启停把手900的翻转实现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抵靠/分离。

复位件,其设置在扶手与启停把手900之间,用于驱使启停把手900进行复位。通过设置复位件,使得松开启停把手900之后,启停把手900能够自动翻转复位。

而且,启停把手900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人手按压操作部910,调节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分离使得发动机处于点火状态;其二为:人手松开操作部910,启停把手900复位,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相抵靠使得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熄火开关装置,其通过设置具有触发部810的开关800,并将触发部810设置在扶手上,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在扶手上直接调控发动机的启停;通过在扶手上转动安装启停把手900,并在其另一端设置与触发部810对应布置的抵靠部920,通过按下操作部910可以调节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分离,以使得发动机处于点火状态;又通过在扶手与启停把手900之间设置复位件,能够实现人松开把手后驱使启停把手900翻转复位,并使得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相抵靠,从而调节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通过上述方案,不仅能够在扶手上很方便地调控发动机的启停状态,而且由于人松开启停把手900后,就能调节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这大大提高了发动机启停控制的安全性,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机器失控而脱手伤人、以及因机器失控必须要等到汽油耗尽才能使发动机熄火的技术问题,使得发动机的启停控制更为安全可靠。

如图11至图13以及图15所示,为了提高对开关800的防护,延长开关800的使用寿命,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启停把手900的另一端上开设有与开关800对应布置的a凹槽930,抵靠部920固定设置在a凹槽930内,a凹槽930用于容纳所述开关800的局部/全部。

具体的,如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开关800装置还包括开关座1100,所述开关800通过开关座1100与扶手装配连接,启停把手900与开关座1100转动连接。通过设置开关座1100,用以将开关800装配在扶手上以及安装启停把手900,从而有利于在不改变现有扶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开关800的安装,同时还有利于开关800和启停把手900的维修更换。

如图12、图13、图16和图17所示,由于抵靠部920是随着启停把手900的翻转复位而与触发部810抵靠,从而调节开关800的状态进行切换,为了防止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抵靠后继续移动并导致每次复位后的位置不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开关座1100上固定设置有限位部1110,限位部1110设置在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相抵靠后继续移动的路径上,并在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相抵靠后,与抵靠部920构成抵靠配合,用于对启停把手900复位后的位置进行限制。

如图14和图15所示,关于启停把手900与开关座1100之间的装配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a凹槽930内沿其槽宽方向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安装孔950,两处的安装孔950相对布置,a凹槽930的槽宽方向与启停把手900的身长方向相交布置;开关座110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安装孔950相适配的固定柱1120,固定柱1120用于构成启停把手900翻转时的转轴。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6所示,所述启停把手900采用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材料制成,所述固定柱1120上靠近启停把手900的一表面设有撑开导向部,撑开导向部用于在其分别与所述a凹槽930内沿其槽宽方向两侧壁的边部相抵靠并增大相互之间的抵靠力时,将两侧壁沿a凹槽930的槽宽方向撑开,使得固定柱1120卡入安装孔950中。其原理在于:通过采用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材料制成的,有利于在将启停把手900安装到开关座1100上时,通过撑开导向部分别与a凹槽930内沿其槽宽方向两侧壁的边部相抵靠,从而将两侧壁沿a凹槽930的槽宽方向撑开,使得固定柱1120顺利划入安装孔950中,相对于用人手直接将将两侧壁沿a凹槽930的槽宽方向掰开而言,更加省力和快捷。

具体的,如图11和图16所示,所述撑开导向部为固定柱1120的外端部上设置的楔形斜面1121构成,楔形斜面1121与所述a凹槽930的槽底对应布置,且楔形斜面1121与a凹槽930的槽底的间距沿着远离开关座1100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采用楔形斜面1121作为撑开导向部,有利于在a凹槽930内沿其槽宽方向两侧壁的边部与固定柱1120抵靠时,通过按压启停把手900,使得两侧壁沿a凹槽930的槽宽方向逐渐撑开,从而使得固定柱1120更加顺利移入,并且能够对a凹槽930内沿其槽宽方向两侧壁的边部的撑开实施导向,进一步提高撑开效率。

如图15所示,为了对固定柱1120划入安装孔950的路径进行导向和定位,进一步提高装配效率,本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a凹槽930内沿其槽宽方向两侧壁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固定柱1120相适配的导位槽960,导位槽960的一端与安装孔950相连通,导位槽960的另一端延伸至a凹槽930的侧壁的外边部,a凹槽930的槽底与固定柱1120的间距方向与导位槽960的槽长方向保持一致。通过设置导位槽960,在装配启停把手900时,有利于固定柱1120可沿着导位槽960划入安装孔950中,进而完成装配操作,且装配效率有效提高;假如没有导位槽960,固定柱1120在装配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方向偏移等情况,导致装配效率降低,因此,导位槽960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导位槽960与楔形斜面1121相配合使用,装配起来会更方便。

为了节约成本,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a凹槽930侧壁的外边部沿着远离a凹槽930槽底的方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耳970,安装孔950设置在连接耳970上。本方案是通过设置连接耳970,并将安装孔950布置在连接耳970上,从而构成用于与固定柱1120连接的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小a凹槽930的槽深,从而减少用来制作启停把手900的材料,还更加方便启停把手900的装配,因为连接耳970的识别度更高,便于将其与固定柱1120之间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方便装配操作。

如图11和图14所示,由于开关800通常是连接电线的,而启停把手900的翻转动作将会对开关800的线路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启停把手900对开关800的线路产生干涉,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启停把手900上远离操作部910的端部端面上开设有用于穿设线路的豁口980,豁口980与所述a凹槽930相通。通过设置豁口980,便于对连接开关800的线路进行避让,也更加有利于在布设线路时根据线路走向对线路的姿态进行调整和定位,从而有利于保证线路的合理布设以及延长线路的使用寿命。

如图11至图13所示,为了增大操作部910在人手按压时的操作空间,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操作部910相对于启停把手900的本体向远离开关座1100的一侧弯折。

为了降低启停把手900的重量,以及节约生产成本,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启停把手900为一表面向内凹陷、相对的另一表面向外隆起的板件构成,所述操作部910上朝向开关座1100的一表面为b凹槽940构成,b凹槽940与a凹槽930相通,且a凹槽930的槽深大于b凹槽940的槽深。由于启停把手900是采用板件制成,那么可以采用注塑或经剪切和冲压制成,不仅有利于减轻启停把手900的重量,还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12、图13和图15所示,由于启停把手900为板件制成,为了保证启停把手900的结构强度,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a凹槽930内设有用于增强板件刚度的a加强筋990。如果启停把手900本身的强度不够,很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因此,通过设置a加强筋990,能够很好的提高启停把手900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保持启停把手900的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启停把手900的使用寿命。

为了使复位件易于获得,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复位件为弹簧构成。

如图12和图1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1010,压缩弹簧1010位于启停把手900与开关座1100的连接处靠近操作部910的一侧,a凹槽930的槽底固定设置有安装槽1020,开关座1100上朝向启停把手900的一表面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柱1030,压缩弹簧1010的一端限位安装在安装槽1020内,另一端套设在安装柱1030上。

当然,本方案中,还可以将压缩弹簧1010换成拉伸弹簧或扭转弹簧,若采用拉伸弹簧,则需要将拉伸弹簧安装在启停把手900与开关800的连接处远离操作部910的一侧;若采用扭转弹簧,则需要将扭转弹簧安装在启停把手900与开关座1100的转动连接处。

如图12、图13、图16和图17所示,为了便于开关800的拆换,本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开关800可拆卸式装配在开关座1100上。

具体的,开关座1100上设有用于安装开关800的固定板件1130,固定板件1130是由开关座1100的本体向靠近a凹槽930的槽底的方向延伸形成,固定板件1130倾斜布置,固定板件1130与a凹槽930的槽底的间距沿着靠近操作部910的方向逐渐增大。

如图16所示,为了增强开关座1100分别与固定板件1130、限位部111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稳固性,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地优选的方案为:固定板件1130与开关座1100的本体之间、限位部1110与开关座1100的本体之间固定连接有b加强筋1140。

具体实施时,所述开关800选用按通型按钮开关,按通型按钮开关就是指,当按钮按下时开关触点呈闭合状态的按钮开关。按通型按钮开关通过电线与用于控制发动机供电的继电器相连,而继电器与发动机的供电回路相连,触发部810为所述按通型按钮开关上的按钮构成,通过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的抵靠/分离来调控继电器线圈的失电/得电,继而控制继电器上串联于发动机供电回路中的触点的启闭状态,最终控制发动机的熄火/点火状态。其原理是:当按通型按钮开关的按钮被抵靠部920按下时,能够控制继电器的线圈失电,进而使得继电器上串联在发动机供电回路中的开关800触点呈断开状态,即切断了发动机的供电回路,继而控制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当按通型按钮开关的按钮与抵靠部920分离后,能够控制继电器的线圈得电,进而使得继电器上串联在发动机供电回路中的开关800触点呈闭合状态,即连通了发动机的供电回路,继而控制发动机处于点火启动状态。

具体实施时,如图11至图13、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开关座1100包括座体1150、a卡箍1160和b卡箍1170,a卡箍1160的外箍面与座体1150上远离开关800的一表面固定连接,a、b卡箍1170的内箍面相对布置组成夹持装配部,a卡箍1160的两端分别与b卡箍1170的两端通过通过螺栓连接,通过拧松/拧紧螺栓调节所述夹持装配部的大小。由于开关座1100是通过夹持方式装配到扶手上的,有利于在维修时拆装更换,又由于夹持装配的大小可调,而调节方式就是通过拧松/拧紧螺栓,从而有利于开关座1100对于多种粗细不同的扶手的适应性。

为了在保证开关座1100本身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将开关座1100的重量减轻,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为:a卡箍1160与座体1150为一体式结构,a卡箍1160的内箍面向座体1150一侧凹陷形成筋槽1161,如图17所示。

如图7至图10所示,并参阅图11至图1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手扶抹光机,包括:机架;扶手121,固定安装在机架的一侧,用于人持握和移动抹光机;发动机,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电源,安装在机架上;上述的熄火开关装置,其中,所述开关800通过开关座1100装配在所述扶手121上,所述开关800分别与发动机、电源电连接,用于调控发动机的熄火/点火状态。

其中,扶手121安装在扶手架120上,供人手持握和推拉抹光机。启停把手900的身长方向与扶手121的身长方向一致,这样便于操作人员抓握扶手121时灵活波动启停把手900,而且更加节省空间。

具体实施时,所述开关800选用按通型按钮开关,按通型按钮开关通过电线与用于控制发动机供电的继电器相连,而继电器与发动机的供电回路相连,触发部810为所述按通型按钮开关上的按钮构成,通过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的抵靠/分离来调控继电器线圈的失电/得电,继而控制继电器上串联于发动机供电回路中的触点的启闭状态,最终控制发动机的熄火/点火状态。

如果是将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串联在发动机的供电回路中,其原理是:当按通型按钮开关的按钮被抵靠部920按下时,能够控制继电器的线圈得电,进而使得继电器上串联在发动机供电回路中的开关800触点呈断开状态,即切断了发动机的供电回路,继而控制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当按通型按钮开关的按钮与抵靠部920分离后,能够控制继电器的线圈失电,进而使得继电器上串联在发动机供电回路中的开关800触点呈闭合状态,即连通了发动机的供电回路,继而控制发动机处于点火启动状态。

如果是将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将发动机的供电回路与接地线相连时,其原理是:当按通型按钮开关的按钮被抵靠部920按下时,能够控制继电器的线圈得电,使得常开触点闭合,发动机的供电回路接地,继而控制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当按通型按钮开关的按钮与抵靠部920分离后,能够控制继电器的线圈失电,进而使得开关800触点呈断开状态,即发动机的供电回路正常工作,继而控制发动机处于点火启动状态。

如图18所示,为抹光机中的发动机的一种控制原理图,其中发动机开关1200和开关800分别具有两个接线端子,发动机开关1200中的一个接线端子和开关800的一个接线端子均接地,发动机开关1200中的另一个接线端子和开关800中的另一个接线端子均与机油报警系统1300相连,机油报警系统1300通过点火线圈1400与火花塞1500相连。在该原理图中,发动机开关1200是设置在发动机的旁侧,是现有发动机的熄火/点火控制时常用的开关,发动机开关1200中的两个接线端子短接(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使得发动机的供电回路处于接地状态,从而控制发动机熄火;发动机开关1200中的两个接线端子断开时,使得发动机的供电回路对发动机正常供电,从而控制发动机点火启动。经改进后,通过开关800对发动机进行控制,控制原理为:无论发动机开关1200中的两个接线端子是否短接,只要开关800的按钮按下(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相抵靠),就能够使得发动机的供电回路处于接地状态,从而控制发动机熄火;只要开关800的按钮松开(抵靠部920与触发部810脱离),就能够使得发动机的供电回路对发动机正常供电,从而控制发动机点火启动。

其中,发动机的供电回路是指,发动机通过电线与电源相连的电路,该电路满足:电源通过电线能够给发动机正常供电,发动机能够正常启动和运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扶抹光机,采用上述的熄火开关装置,能够有利于操作人员更加安全地操控和使用抹光机,有效降低出现因机器失控脱手伤人、以及因机器失控必须要等到汽油耗尽才能使发动机熄火情况的几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