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厚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3202发布日期:2020-12-08 13:53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厚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现浇混凝土板厚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厚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混凝土板厚控制措施也越来越得到开发商以及施工企业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控制现浇混凝土板厚,有的工程采用成品板厚控制器按一定间距布置在模板上并进行固定,浇筑混凝土时,操作工人依据板厚控制器的高度找平,从而实现对板厚的控制。板厚控制器是留在混凝土板内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板厚控制器的顶面和底面均外露可见。

现有板厚控制器的底面和顶面的形状主要有圆形和环形,且面积较大。混凝土成型后,板厚控制器所外露的环形或者圆形面对混凝土观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有的工程非常谨慎使用甚至不愿使用板厚控制器进行混凝土板厚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板厚控制器,能够解决现有板厚控制器在混凝土板面和板底外露面积过大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至少三个环向间隔分布的立柱,所述立柱顶部呈向中心聚拢状;所述立柱底部均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底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立柱顶部均设有上端板,上端板的顶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支撑板的底面平行,所述上端板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板底面的垂直高度与混凝土板厚匹配;所述上端板和支撑板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若干与立柱连接为一体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至少有两个且所述连接环均与支撑板平行。

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包括有两个,分别为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上连接环距离所述上端板一定距离,下连接环距离支撑板一定距离。

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截面为t型。t型截面立柱更有利于提高板厚控制器整体刚度以及上连接环以上与下连接环以下悬空立柱的强度和刚度。

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立柱向中心倾斜一定角度,数个所述立柱顶端的上端板向中心靠拢。所述上端板之间的间距缩小,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找平时所用的方铝刮尺落入4个上端板之间的空隙,同时保证板厚控制器整体稳固性也更好。

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均设有用于与模板表面连接的固定孔。便于通过铁钉将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模板表面。

本实用新型在用于匹配较厚的混凝土板时,在所述板厚控制器的上连接环与下连接环之间设置数个中间连接环,这样可以保证上连接环与下连接环之间的所述立柱的稳定性。

具体应用时,在混凝土楼板的模板表面按照一定距离布置所述板厚控制器,板厚控制器的上端板顶面作为混凝土找平依据,从而达到控制混凝土厚度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暴露在混凝土楼面和板底的分别是上端板和支撑板,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板厚控制器在混凝土楼面和板底的外露面积,对混凝土观感影响更小,相较于传统板圆形或者环形外露于混凝土表面的厚控制器,本实用新型更容易被接受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面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上端板,2-立柱,3-支撑板,4-上连接环,5-下连接环,6-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板厚控制器,包括有四个环向间隔分布的立柱2,所述立柱2顶部呈向中心聚拢状;所述立柱2底部均设有支撑板3,支撑板3的底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立柱2顶部均设有上端板1,上端板1的顶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支撑板3的底面平行,所述上端板1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板3底面的垂直高度与混凝土板厚匹配;所述上端板1和支撑板3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立柱连接为一体的上、下连接环4、5,所述上、下连接环4、5均与支撑板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立柱2数量至少在3个及以上,与所述立柱2数量匹配的支撑板3支撑在模板表面时能形成稳固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厚控制器有4个所述立柱2。

所述板厚控制器的上连接环4距离上端板1一定距离,所述板厚控制器的下连接环5距离支撑板3一定距离,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连接环外露在混凝土的表面。

所述支撑板3上设有固定孔6,便于支撑板3通过铁钉固定于模板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端板1与所述支撑板3面积较小,所述板厚控制器在混凝土板面仅外露四个所述上端板1顶面,在混凝土板底仅外露4个所述支撑板3底面,相对于现有板厚控制器在混凝土表面外露圆形面或者环形面,本实用新型在混凝土板面和板底外露面积更小,对混凝土观感影响更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至少三个环向间隔分布的立柱,所述立柱顶部呈向中心聚拢状;所述立柱底部均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底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立柱顶部均设有上端板,上端板的顶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支撑板的底面平行,所述上端板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板底面的垂直高度与混凝土板厚匹配;所述上端板和支撑板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若干与立柱连接为一体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至少有两个且所述连接环均与支撑板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包括有两个,分别为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上连接环距离所述上端板一定距离,下连接环距离支撑板一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截面为t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立柱向中心倾斜一定角度,数个所述立柱顶端的上端板向中心靠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均设有用于与模板表面连接的固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厚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有四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厚控制器,包括有至少三个环向间隔分布的立柱,所述立柱顶部呈向中心聚拢状,立柱底部均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底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立柱顶部均设有上端板,上端板的顶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支撑板的底面平行,所述上端板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板底面的垂直高度与混凝土板厚匹配;上端板和支撑板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若干与立柱连接为一体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均与支撑板平行。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暴露在混凝土楼面和板底的分别是上端板和支撑板,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板厚控制器在混凝土楼面和板底的外露面积,对混凝土观感影响更小,相较于传统板圆形或者环形外露于混凝土表面的厚控制器,本实用新型更容易被接受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春;王飞;张朝君;杨洋;潘豪杰;陶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新鑫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26
技术公布日:2020.12.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