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73207发布日期:2020-12-22 10:5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重,政府和民间养老机构存在巨大缺口,居家养老必然是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很多老年人包括残障人群,需要借助轮椅行走。通过调查,多数住宅户门采用子母防盗门;一方面防盗门门槛与楼层公共通道的地坪存在50mm的高差,导致绝大多数乘坐轮椅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通过50mm的门槛;另一方面,轮椅要通过户门,不仅要开启子母防盗门主门扇,同时要开启子母防盗门的子门扇,才能满足轮椅通行户门的尺寸要求,但是,主流子母防盗门的子门扇,通过设置在门扇上下端部的手动保险栓固定和开启子门,同样给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造成通行障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其能够在升起时满足独自通行,而且在收回状态下,不影响正常人的通行,结构稳定性强,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包括:

底板;

支撑板,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板的其中一侧铰接设置;以及

执行单元,所述执行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开合动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执行单元包括:

第一壳体;

驱动臂,其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驱动臂驱动所述支撑板摆动动作;

释放钩,其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释放钩的第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臂对应的卡钩;

第一驱动部,其驱动所述驱动臂旋转摆动动作;以及

第二驱动部,其驱动所述释放钩旋转摆动动作;

所述支撑板开启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驱动臂动作,并带动所述支撑板开启,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释放钩锁紧所述驱动臂;所述支撑板闭合时,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释放钩释放所述驱动臂,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驱动臂复位,并带动所述支撑板闭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铰接设置有合页板,所述合页板上设置有拨片轴,所述驱动臂通过所述拨片轴驱动所述合页板翻转动作,实现所述支撑板的开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驱动臂包括驱动轴、拨片和卡盘,所述驱动轴铰接设置在第一壳体上;所述拨片设置在所述驱动轴的第一端部,所述拨片上设置有条形孔,所述拨片轴匹配设置在所述条形孔内;所述卡盘的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卡盘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卡轴,所述卡轴与所述释放钩对应,所述驱动轴、拨片和卡盘同步转动动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复位扭簧和第一绳索,所述复位扭簧套设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复位扭簧的两作业端分别与所述卡盘和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绳索的第一端部与卡盘连接,所述第一绳索的第二端部通过导向管引出;

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绳索,所述第二绳索的第一端部与释放钩的第二端部连接,第二绳索的第二端部通过导向管引出;

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的第二端部均设置有拉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部还包括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在所述释放钩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电磁铁对应的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吸附板,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微动开关,通过所述微动开关检测所述卡盘旋转到位,并使所述电磁铁处于接通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旋转阻尼器;所述卡盘与对应的导向管之间的第一绳索上、所述释放钩与对应的导向管之间的第二绳索上均设置有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滑道和导向杆,所述滑道和导向杆上匹配设置有滑块,所述导向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第一绳索的第二端部与滑块连接,在第二壳体内还设置有两组第三绳索,第三绳索的第一端部与滑块连接,第三绳索的第二端部连接有拉手;

所述第二绳索的第二端部和对应的导向管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弧形通槽,所述卡轴的两端匹配卡设在弧形通槽内,所述第一壳体底部设置有释放器固定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部为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驱动所述驱动臂旋转动作;所述第二驱动部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设置在所述释放钩的第二端部和第一壳体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其能够在升起时满足独自通行,而且在收回状态下,不影响正常人的通行,整体结构稳定性强,操作方便,实用性强,整个产品能够通过隐藏式设计,不会对其他人员的通行或者门体结构造成影响。

本申请通过对执行单元的结构设计,使得其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更好,驱动臂和释放钩的结构设计,能够保障支撑板的开合支撑的稳定性,结构装配紧凑,占用空间小,更便于进行隐藏式设计,旋转阻尼器能够避免支撑板复位时产生撞击的噪音,闭合过程中能够实现缓释缓放,还能够避免各部件因为剧烈的动作导致结构变形或损坏的问题的发生。

本申请通过手动操作,更为便捷,故障率低,无需配套过多的电气元件,整体生产成本可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板与执行单元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板与执行单元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4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执行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操作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

110为底板、120为支撑板、130为合页板、140为拨片轴;

201为第一壳体、202为驱动轴、203为拨片、204为卡盘、205为条形孔、206为复位扭簧、207为第一绳索、208为导向管、209为第二绳索、210为拉手、211为电磁铁、212为微动开关、213为旋转阻尼器、214为弹簧、215为弧形通槽、216为释放器固定片、217为释放钩、218为卡轴、219为卡钩;

301为第二壳体、302为滑道、303为导向杆、304为滑块、305为第三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第一”、“第二”的表述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元件,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的限制,而只是用来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应注意到,当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存在“连接”、“耦合”或者“相连”的表述时,可以意味着其直接连接、耦合或相连,但应当理解的是,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中间元件;即涵盖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的位置关系。

应当注意到,使用“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应注意到,“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其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的改变。

参见图1-图7,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障碍门槛前隐藏式坡道装置,包括底板110、支撑板120和执行单元,底板110和支撑板120的其中一侧铰接设置;执行单元用于驱动支撑板120相对于底板110开合动作。

本实施例中的执行单元包括第一壳体201、驱动臂、释放钩217、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驱动臂铰接设置在第一壳体201上,驱动臂驱动支撑板120摆动动作;释放钩217铰接设置在第一壳体201内,释放钩217的第一端部设置有与驱动臂对应的卡钩219;第一驱动部驱动驱动臂旋转摆动动作;第二驱动部驱动释放钩217旋转摆动动作;支撑板120开启时,第一驱动部驱动驱动臂动作,并带动支撑板120开启,第二驱动部驱动释放钩锁紧驱动臂;支撑板120闭合时,第二驱动部驱动释放钩217释放驱动臂,第一驱动部驱动驱动臂复位,并带动支撑板120闭合。

如图所示,本申请的底板110上设置有铰接设置有合页板130,合页板可以相对于底板旋转摆动,通过合页板的摆动从而顶撑支撑板生气或者落下,为了便于驱动合页板动作,在合页板130上设置有拨片轴140,驱动臂通过拨片轴140驱动合页板130翻转动作,实现支撑板120的开合。

本申请中的驱动臂包括驱动轴202、拨片203和卡盘204,驱动轴202铰接设置在第一壳体201上;拨片设203置在驱动轴202的第一端部,拨片203上设置有条形孔205,拨片轴140匹配设置在条形孔205内,由于需要拨片轴与拨片直接配合,因此,拨片位于第一壳体的外侧;卡盘204的第一端部设置在驱动轴202上,卡盘204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卡轴218,卡轴218与释放钩217对应,驱动轴202、拨片203和卡盘204同步转动动作,与卡盘对应的驱动轴的截面可以为多边形结构,此时通过套接后,即可实现同步旋转,也可以通过键连接或者固定焊接均可。

本实施例的第一壳体201上设置有弧形通槽215,卡轴218的两端匹配卡设在弧形通槽215内,第一壳体201底部设置有释放器固定片216,通过弧形通槽能够对卡轴进行定位,避免在受力情况下发生偏摆,导致整个结构卡死,结构稳定性更好,释放器固定片用于安装第一壳体。

如何实现驱动臂和释放钩的的动作,本申请给出了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为:第一驱动部包括复位扭簧206和第一绳索207,复位扭簧206套设在驱动轴上,复位扭簧206的两作业端分别与卡盘204和第一壳体201连接,即复位扭簧对卡盘始终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使得卡盘处于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支撑板处于闭合状态;第一绳索207的第一端部与卡盘204连接,第一绳索207的第二端部通过导向管208引出;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绳索209,第二绳索209的第一端部与释放钩217的第二端部连接,第二绳索209的第二端部通过导向管208引出;第一绳索207和第二绳索209的第二端部均设置有拉手210。

有上述结构可知,当需要支撑板升起时,通过拉动第一绳索,克服复位扭簧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卡盘、拨片和驱动轴旋转,直至旋转到与释放钩对应的位置,此时释放钩勾住卡轴,松开第一绳索即可,完成了支撑板的升起的过程操作。

当需要放下支撑板时,通过拉动第二绳索,第二绳索带动释放钩摆动,从而使得卡钩与卡轴脱离,在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卡盘、拨片和驱动轴复位至初始状态,此时支撑板回落至闭合状态。

为了便于进行控制,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还包括电磁铁211,电磁铁211设置在释放钩217的第二端部,与电磁铁211对应的第一壳体201上设置有吸附板,在第一壳体201内设置有微动开关212,通过微动开关212检测卡盘204旋转到位,并使电磁铁211处于接通状态。初始状态下电磁铁不通电,当支撑板升起后,卡轴与微动开关触碰,从而使得电磁铁导通并处于待命状态,通过遥控器控制电磁铁通电,则电磁铁与吸附板的作用,使得卡钩释放卡轴,达到复位的目的。当同时设置第二绳索和电磁铁时,在操作过程中,以电磁铁释放为主,手动释放为辅,当停电时采用手动释放,因此,上述结构设计,能够保障其实用性,并且操作便捷,整体的结构紧凑。

为了实现缓释缓放,避免部件之间发生剧烈的碰撞,使得整个过程中缓慢匀速进行,在驱动轴202与第一壳体201之间设置有旋转阻尼器213;卡盘204与对应的导向管208之间的第一绳索207上、释放钩217与对应的导向管208之间的第二绳索209上均设置有弹簧214,弹簧的作用是为了保持绳索操作更为顺畅,结构更加协调,对作用力起到一定的均衡作用。

由于是采用手动操作门的内外侧的支撑板动作,因此需要设置操作盒,以便于进行功能划分和规整,本申请中设置有第二壳体301;第二壳体301内设置有滑道302和导向杆303,滑道302和导向杆303上匹配设置有滑块304,导向杆303上套设有弹簧214,第一绳索207的第二端部与滑块304连接,在第二壳体301内还设置有两组第三绳索305,第三绳索305的第一端部与滑块304连接,第三绳索305的第二端部连接有拉手210;第二绳索209的第二端部和对应的导向管208延伸至第二壳体301上。通过第三绳索的操作可以实现同步拉起内外侧的支撑板,也能够将拉手的位置进行规整划分,从而更便于人性化操作和控制

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驱动方式,如:第一驱动部为旋转电机,旋转电机驱动驱动臂旋转动作;第二驱动部为电动推杆,电动推杆设置在释放钩的第二端部和第一壳体之间。

上文已详细描述了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这些实施例的作用仅在于举例,而不在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适用或构造。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式限定。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对前述各实施例作出诸多改变,这些改变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