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钢管剪力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7294发布日期:2021-03-23 11:21阅读:67来源:国知局
预制钢管剪力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墙体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预制钢管剪力墙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

在装配式建筑中,常常会涉及到预制钢管剪力墙,预制钢管剪力墙体系在装配式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预制钢管剪力墙与预制钢筋剪力墙类似,均具有两种类型的接缝连接形式:一种是连接上下预制钢管剪力墙的水平接缝连接;另一种是连接相同楼层相邻两片墙体的竖向接缝连接。

上下预制钢管剪力墙的连接时,由于上方预制钢管剪力墙需要依靠下方预制钢管剪力墙进行支撑,因此两者的连接强度直接影响剪力墙的整体强度;关于上下预制钢管剪力墙的连接,公告号为cn207829225u的中国专利公告的一种使用可靠的预制钢管剪力墙连接结构,其技术要点是,包括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上剪力墙内设有第一钢管,下剪力墙内设有第二钢管,第二钢管伸出下剪力墙的顶端面,且第二钢管伸出下剪力墙顶端面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孔洞,第二孔洞内设有销键,销键位于第二钢管内部的一端连接有弹性件,以带动销键伸缩滑动,第一钢管的上端伸至上剪力墙的顶部并与上剪力墙外部连通,且第一钢管的侧壁上设有能够与销键配合的第一孔洞,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通过销键连接,并通过混凝土进行加固。

上述方案中利用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相互插接,并结合销键的水平贯穿,实现初步固定,再将混凝土灌注入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内进行加固;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上述方案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完成初步固定后,上方预制钢管剪力墙与下方预制钢管剪力墙之间的抗折弯能力较弱,存在上方预制钢管剪力墙发生倾斜的隐患;其二,销键、第一孔洞以及第二孔洞均处在混凝土之内,为不可见状态,工人不易判断销键是否完全插入,存在安全隐患;其三,第二钢管顶端设置弹性件,可能导致第二钢管内部发生堵塞,影响混凝土的灌注;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钢管剪力墙连接结构,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的对齐更加便利,有效提高了抗折弯能力,能够直观地观察连接情况,不占用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内腔空间,避免堵塞问题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预制钢管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所述上剪力墙设置有多个第一钢管,所述下剪力墙对应每个第一钢管分别设置有第二钢管,所述第一钢管底端设置有上翼板,所述第二钢管顶端设置有下翼板,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相互贴合并固定,所述上剪力墙于每个第一钢管的底端均设置有操作窗,所述操作窗现场浇筑有后浇混凝土,所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内腔现场浇筑有加固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搭建时引导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上下竖直叠加,并调整上剪力墙直至上翼板对齐并贴合于下翼板,在调整时可以通过操作窗进行观察,从而为对齐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提供便利;完成叠加对齐后,利用螺栓固定连接各个上翼板与相应下翼板,从而实现各个第一钢管与相应第二钢管的面连接,相比于对比文件,利用插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有效提高了抗折弯能力,进而降低上方剪力墙发生倾斜的隐患;在利用螺栓固定上翼板和下翼板时,工人可以通过操作窗直观的观察到连接情况,有效消除因无法观察到连接情况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完成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的初步连接后,于操作窗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后浇混凝土,一方面消除操作窗的孔洞,另一方面利用后浇混凝土包裹上翼板和下翼板,实现对两者的进一步加固;最后由第一钢管顶端现场浇筑混凝土,贯穿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形成加固混凝土,从而实现对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的加固,此处需要说,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内部均为通畅状态,有效防止堵塞问题发生;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齐更加便利,有效提高了抗折弯能力,能够直观地观察连接情况,不占用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内腔空间,避免堵塞问题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钢管的底端延伸出上翼板,所述第一钢管底端插接于第二钢管顶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相互插接,进一步提高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之间的抗折弯能力,以及上剪力墙的抗移位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翼板上端面设置有定位插柱,所述上翼板开设有供定位插柱插入的定位插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翼板增设定位插柱与上翼板的定位插孔插接配合,结合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插接配合,根据两条平行线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有效确保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对齐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下翼板设置有至少三个埋入于下剪力墙的螺纹套管,上翼板和下翼板对应每个螺纹套管均开设有通孔,贯穿所述通孔并与螺纹套管螺纹配合有锁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翼板设置螺纹套管与锁紧螺栓配合,从而增大两者的螺纹连接量,进而提高上翼板和下翼板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钢管和上翼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所述第二钢管和下翼板之间设置多个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加强筋分别加固第一钢管和上翼板、第二钢管和下翼板,从而确保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窗于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完成连接后,呈仅一端开口结构,其另一端设置有浇筑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浇筑挡板阻挡操作窗的一端,一方面为浇筑后浇混凝土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使得剪力墙的外墙面更加一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钢管和下翼板整体下陷,所述下翼板配合下剪力墙形成有容纳槽,所述上翼板突出于上剪力墙下端面,并与容纳槽嵌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翼板和下剪力墙配合形成容纳槽,供上翼板嵌入,一方面实现对上翼板的定位,从而为对齐上翼板和下翼板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提高对于上翼板的限制效果,从而提高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的对齐更加便利,有效提高了抗折弯能力,能够直观地观察连接情况,不占用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内腔空间,避免堵塞问题发生;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相互插接,进一步提高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之间的抗折弯能力,以及上剪力墙的抗移位能力;下翼板增设定位插柱与上翼板的定位插孔插接配合,结合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插接配合,有效确保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对齐度;下翼板设置螺纹套管与锁紧螺栓配合,从而增大两者的螺纹连接量,进而提高上翼板和下翼板的连接强度;增设加强筋分别加固第一钢管和上翼板、第二钢管和下翼板,从而确保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安装强度;增设浇筑挡板阻挡操作窗的一端,一方面为浇筑后浇混凝土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使得剪力墙的外墙面更加一体;翼板和下剪力墙配合形成容纳槽,供上翼板嵌入,一方面实现对上翼板的定位,从而为对齐上翼板和下翼板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提高对于上翼板的限制效果,从而提高上剪力墙和下剪力墙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为便于表示进行有局部剖视处理;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连接关系;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完成初步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为便于表示截取部分区域;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剪力墙的结构示意图,为便于表示进行有局部剖视处理。

附图说明:1、上剪力墙;2、下剪力墙;3、第一钢管;4、第二钢管;5、上翼板;6、下翼板;7、操作窗;8、后浇混凝土;9、加固混凝土;10、定位插柱;11、定位插孔;12、螺纹套管;13、通孔;14、锁紧螺栓;15、加强筋;16、浇筑挡板;17、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预制钢管剪力墙连接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上剪力墙1埋设有多个第一钢管3,下剪力墙2对应每个第一钢管3分别埋设有第二钢管4,第一钢管3底端焊接固定有上翼板5,第二钢管4顶端焊接固定有下翼板6,上翼板5和下翼板6相互贴合并固定,上剪力墙1于每个第一钢管3的底端均留有操作窗7,操作窗7现场浇筑有后浇混凝土8,第一钢管3和第二钢管4内腔现场浇筑有加固混凝土9。

在搭建时引导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上下竖直叠加,并调整上剪力墙1直至上翼板5对齐并贴合于下翼板6,在调整时可以通过操作窗7进行观察,从而为对齐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提供便利;完成叠加对齐后,利用螺栓固定连接各个上翼板5与相应下翼板6,从而实现各个第一钢管3与相应第二钢管4的面连接,相比于对比文件,利用插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有效提高了抗折弯能力,进而降低上剪力墙1发生倾斜的隐患;在利用螺栓固定上翼板5和下翼板6时,工人可以通过操作窗7直观的观察到连接情况,有效消除因无法观察到连接情况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完成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的初步连接后,于操作窗7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后浇混凝土8,一方面消除操作窗7的孔洞,另一方面利用后浇混凝土8包裹上翼板5和下翼板6,实现对两者的进一步加固;最后由第一钢管3顶端现场浇筑混凝土,贯穿第一钢管3和第二钢管4形成加固混凝土,从而实现对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的加固,此处需要说,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浇筑加固混凝土9之前,第一钢管3和第二钢管4内部均为通畅状态,有效防止堵塞问题发生。

为进一步提高抗折弯能力,如图3、图4、图5所示,第一钢管3的底端延伸出上翼板5,第一钢管3底端插接于第二钢管4顶端,从而利用第一钢管3和第二钢管4的相互插接,进一步提高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之间的抗折弯能力,以及上剪力墙1的抗移位能力。

为提高上翼板5和下翼板6的对齐度,如图3、图4、图5所示,下翼板6上端面焊接固定有定位插柱10,上翼板5开设有供定位插柱10插入的定位插孔11,从而结合第一钢管3和第二钢管4的插接配合,根据两条平行线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有效确保上翼板5和下翼板6的对齐度。

上翼板5和下翼板6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螺栓固定,如图2、图4、图5所示,下翼板6设置有至少三个埋入于下剪力墙2的螺纹套管12,上翼板5和下翼板6对应每个螺纹套管12均开设有通孔13,贯穿通孔13并与螺纹套管12螺纹配合有锁紧螺栓14,从而下翼板6和上翼板5通过螺纹套管12与锁紧螺栓14配合,增大两者的螺纹连接量,进而提高上翼板5和下翼板6的连接强度。

为提高上翼板5和下翼板6的各自安装强度,如图4、图5所示,第一钢管3和上翼板5之间焊接固定有多个加强筋15,第二钢管4和下翼板6之间焊接固定多个加强筋15,从而通过增设加强筋15提高上翼板5和下翼板6的安装强度。

为便于现场浇筑后浇混凝土8,如图3、图4所示,操作窗7于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完成连接后,呈仅一端开口结构,其另一端一体成型有浇筑挡板16,一方面为浇筑后浇混凝土8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使得上剪力墙1的外墙面更加一体。

为便于对齐上翼板5和下翼板6,如图3、图5所示,第二钢管4和下翼板6整体下陷,下翼板6配合下剪力墙2形成有容纳槽17,上翼板5突出于上剪力墙1下端面,并与容纳槽17嵌合,一方面实现对上翼板5的定位,从而为对齐上翼板5和下翼板6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提高对于上翼板5的限制效果,从而提高上剪力墙1和下剪力墙2的连接强度。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