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16213发布日期:2021-06-18 16:3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



背景技术:

许多住宅项目在进行外墙施工时,需要在外墙体外安装附着脚手架,附着脚手架是设置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且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由架体结构、附着支座和升降机构等构成。

外墙体采用外墙外保温结构一体化系统,外保温结构与外墙体贴合,外保温结构与外墙体同时进行施工,即附着脚手架固定在外墙体上时,外保温结构已施工完成。

常见的附着脚手架在使用时,把附墙支座与外墙体连接处的外保温结构进行铲除,使得附墙支座固定连接在外墙体的混凝土结构上,而不是设置在外保温结构上,待外墙体施工结束后恢复外保温结构。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附着脚手架的结构安全,但铲除和恢复外保温结构施工时间长、施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以解决外墙体施工固定附着脚手架施工时间长、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包括:

附墙连接座,包括固定连接的支撑板和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板贴合外墙保温层远离结构外墙的一面,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外墙保温层内并且与所述结构外墙抵接;

支座,位于所述附墙连接座远离所述结构外墙的一侧,一端与所述附墙连接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脚手架架体固定连接;

附墙背板,贴合所述结构外墙远离所述外墙保温层的一侧;

多个穿墙连接件,穿设于所述外墙保温层和所述结构外墙内,固定连接所述支座、所述附墙连接座和所述附墙背板。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外墙内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外墙保温层内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穿墙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槽,所述穿墙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槽。

进一步地,所述穿墙连接件包括光杆部、设置于所述光杆部两端的螺纹部和固定连接在螺纹部上的螺母,所述光杆部穿设于所述外墙保温层和所述结构外墙内,所述螺纹部通过所述螺母将所述支座、所述附墙连接座和所述附墙背板锁紧。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二连接槽,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槽与所述螺母锁紧,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延伸方向呈交叉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附墙背板内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螺母锁紧。

进一步地,所述穿墙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和所述第三连接孔数量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外墙保温层内设有多个支撑通孔,所述支撑柱插入所述支撑通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焊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撑柱沿所述支撑板边缘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设置在结构外墙和脚手架架体之间,支撑板贴合外墙保温层远离结构外墙的一面,增大与外墙保温层的接触面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支撑柱位于外墙保温层内并且与结构外墙抵接,进一步增大与外墙保温层的接触面积,同时支撑柱与结构外墙抵接,以保证支座和结构外墙的刚性连接,即保证了脚手架架体与结构外墙的刚性稳定连接;附墙背板贴合结构外墙远离外墙保温层的一侧,增大与结构外墙的接触面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保护结构外墙的墙面不易受损;多个穿墙连接件穿设于外墙保温层和结构外墙内,固定连接支座、附墙连接座和附墙背板,实现支座与结构外墙的连接,便于安装拆卸。在保证附着脚手架的结构安全的情况下,不需要铲除外墙保温层,实现了缩短施工时间和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墙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中:

10、结构外墙;101、第一连接孔;

20、脚手架架体;

30、外墙保温层;301、第二连接孔;302、支撑通孔;

1、附墙连接座;11、支撑板;111、第一连接槽;12、支撑柱;

2、支座;21、第二连接槽;

3、附墙背板;31、第三连接孔;

4、穿墙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用于对带有外墙保温层的结构外墙的施工工程。

附着脚手架连墙装置包括附墙连接座1、支座2、附墙背板3和多个穿墙连接件4,附墙连接座1包括固定连接的支撑板11和多个支撑柱12,支撑板11贴合外墙保温层30远离结构外墙10的一面,支撑柱12位于外墙保温层30内;支座2位于附墙连接座1远离结构外墙10的一侧,一端与附墙连接座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脚手架架体20固定连接;附墙背板3贴合结构外墙10远离外墙保温层30的一侧;多个穿墙连接件4穿设于外墙保温层30和结构外墙10内,固定连接支座2、附墙连接座1和附墙背板3。

支撑板11贴合外墙保温层30远离结构外墙10的一面,增大与外墙保温层30的接触面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支撑柱12位于外墙保温层30内并且与结构外墙10抵接,进一步增大与外墙保温层30的接触面积,同时支撑柱12与结构外墙10抵接,以保证支座2和结构外墙10的刚性连接,即保证了脚手架架体20与结构外墙10的刚性稳定连接;附墙背板3贴合结构外墙10远离外墙保温层30的一侧,增大与结构外墙10的接触面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保护结构外墙10的墙面不易受损;多个穿墙连接件4穿设于外墙保温层30和结构外墙10内,固定连接支座2、附墙连接座1和附墙背板3,实现支座2与结构外墙10的连接,便于安装拆卸。在保证附着脚手架的结构安全的情况下,不需要铲除外墙保温层30,实现了缩短施工时间和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参见图1,穿墙连接件4包括光杆部、设置于光杆部两端的螺纹部和固定连接在螺纹部上的螺母,光杆部穿设于外墙保温层30和结构外墙10内,螺纹部通过螺母将支座2、附墙连接座1和附墙背板3锁紧,这样的结构简单、连接可靠并且便于安装和拆卸。

参见图2,支座2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二连接槽21,螺纹部穿过第二连接槽21与螺母锁紧,第二连接槽21为方形结构,方形结构方便对穿墙连接件4进行安装。

支撑板11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槽111,穿墙连接件4穿过第一连接槽111,第二连接槽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槽111的延伸方向呈交叉设置,穿墙连接件4位于第二连接槽21与第一连接槽111的交叉的孔内,便于安装和拆卸,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槽111与第二连接槽21分别为水平设置和竖直设置并且形成十字交叉的方形孔,便于加工。

此结构相较支座2和支撑板11都设置为两个圆形孔更加方便安装和拆卸。

结构外墙10内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01,外墙保温层30内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01,穿墙连接件4穿过第一连接孔101和第二连接孔301,第一连接孔101和第二连接孔301为圆形结构,占用空间小,便于后续施工完成后对第一连接孔101和第二连接孔301进行封堵。

可选地,附墙背板3内设有第三连接孔31,螺纹部穿过第三连接孔31与螺母锁紧,第三连接孔31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只要可以让螺纹部穿过第三连接孔31即可。

外墙保温层30内设有多个支撑通孔302,支撑柱12插入支撑通孔302中,外墙保温层30内打孔形结构占用空间小,便于后续施工完成后对支撑通孔302进行封堵。

可选地,支撑通孔302的数量与支撑柱12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为八个支撑柱12和八个支撑通孔30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支撑柱12和支撑通孔302的数量进行选择。

参见图3,多个支撑柱12沿支撑板11边缘分布,增大了支撑的面积,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参见图4,支撑柱12焊接在支撑板11上,焊缝采用一级焊缝,焊接接头形式为t型接头,采用穿孔塞焊,焊接连接方式的连接性能好、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生产率高并且成本较低。

参见图1至图4,穿墙连接件4、第一连接孔101、第二连接孔301、第一连接槽111、第二连接槽21和第三连接孔31数量相等,穿墙连接件4依次穿过第二连接槽21、第一连接槽111、第二连接孔301、第一连接孔101和第三连接孔31将支座2与结构外墙10稳定的固定连接。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