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88028发布日期:2021-08-17 13:3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建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作为一种当代极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大量且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当中,混凝土在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水泥在逐渐硬化的过程水化作用属于放热反应,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在热量不均匀或高温膨胀条件下容易产生裂缝,浇水降温可以有效减小或杜绝裂缝;混凝土的浇水养护不及时,一方面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产生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因此需要定时对混凝土精心喷水,以防止其开裂。

如现有公开号为cn20919505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包括:底座、旋转盘、支撑柱、喷水管道、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销轴、喷头、管道接口、握把、万向轮;所述底座呈x形板状结构;所述旋转盘设置在底座的上侧,且旋转盘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接;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旋转盘的上侧,且支撑柱与旋转盘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喷水管道设置在支撑柱的上侧,且喷水管道与支撑柱通过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及销轴相连接;所述喷头设置在喷水管道的前端,且喷头与喷水管道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管道接口设置在喷水管道的一侧,且管道接口与喷水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握把设置在喷水管道的尾部,且握把与喷水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万向轮设置在底座的下侧,且万向轮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接,其可避免水经喷水管道喷出后呈块状下落对混凝土造成损坏,而是被喷头分割成较细的水流喷出,减小了对混凝土的冲击,解决了现有的建筑混凝土喷水中,尤其是较小规模的建筑中通常是由施工人员手持水管进行喷淋浇灌,其使用极为不方便,易劳累,且通过水管直接喷水时,水是呈块状下落,其易对未干燥的混凝土造成损坏的问题。

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规模建筑中对混凝土人工浇水造成的损坏问题,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面对大片区域混凝土喷淋浇灌时,需要操作人员不断更换浇灌位置,加大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要解决现有装置浇灌位置难于调整、浇灌范围窄、装置难于移动,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这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包括底座和旋转台,所述底座和所述旋转台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旋转台远离底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气缸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靠近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第一连接管的一侧开设注水口,注水口固定连接有注水管,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定型软管,所述金属定型软管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所述金属定型软管一端连接有喷水管。

进一步,所述旋转台包括外侧的旋转套和内部的旋转柱,旋转套底部外周设有固定台,固定台与底座由螺栓连接,旋转柱远离底座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气缸。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管下部铰接有支撑架,且所述支撑架为伸缩杆。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靠近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带有圆弧状底托,所述支撑架靠近地面一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定位杆。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滑套、手柄和螺栓,所述螺栓贯穿所述滑套一侧的侧壁且抵接于所述支撑杆,所述螺栓与所述滑套螺纹连接,所述滑套与所述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手柄固定连接在滑套外侧壁。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套接,外管与支撑杆固定连接,内管一端与第二气缸固定连接,内管另一端与金属定型软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喷水管上连接有喷水支管,所述喷水支管套设在喷水管中且与喷水管滑动连接,所述喷水管与所述喷水支管上均固定连接有喷头,相邻喷头交错设置。

进一步,所述喷水支管由多个直径递减的支管套接构成。

进一步,所述喷水管与第二连接管相互垂直,并由螺纹连接,喷水管中间外表面固定设置接管,接管带有外螺纹,第二连接管靠近接管的一端开设有内螺纹。

进一步,所述底座靠近地面一侧设有滚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浇灌的区域大小,可以直接对支撑杆高度和第一连接管长度进行调节到合适位置,而不用操作人员更换浇灌位置;通过设置金属定型软管及在第二连接管设置支撑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较高墙面进行浇灌时,可将第二连接管直接通过金属定型软管调节到适当角度。

2.通过设置支撑架和定位杆,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通过金属定型软管调节好角度的第二连接管,进行定位支撑,同时可通过伸缩调节使支撑架满足支撑要求,通过定位杆稳定在地面上,从而使连接在第二连接管另一端的喷水管对墙面进行浇灌,操作方便,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通过设置若干喷水支管和喷头,在使用过程中将若干套接的喷水支管滑动伸长,增大对混凝土浇灌范围,进一步的设置交错的喷头,可再一次增大浇灌过程的过水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喷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滑套及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旋转台;3、第一气缸;4、支撑杆;5、第一连接管;6、第二气缸;7、金属定型软管;8、第二连接管;9、喷水管;10、注水口;11、注水管;12、支撑架;13、定位杆;14、喷水支管;15、喷头;16、滑套;17、手柄;18、滚轮;19、螺栓;20、内管;21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这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包括底座1和旋转台2,所述底座1和所述旋转台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旋转台2远离底座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气缸3,较优为所述旋转台2包括外侧的旋转套和内部的旋转柱,旋转套底部外周设有固定台,固定台与底座1由螺栓连接,旋转柱远离底座1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气缸3;所述第一气缸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远离第一气缸3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5,所述第一连接管5靠近所述支撑杆4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6,较优为第一气缸3和第二气缸6可分别调节装置竖直高度和水平长度,能够满足操作人员及使用场地的需求;第一连接管5的一侧开设注水口10,注水口10固定连接有注水管11,较优为注水管11可设置为不锈钢管,直径小于工地用水管直径,意在使用过程中可使工地用水管快速套接在注水管11上,操作简单快捷;第一连接管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定型软管7,所述金属定型软管7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管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8,较优为金属定型软管7可调节第二连接管8,在使用中确需对墙面进行浇灌时,可通过金属定型软管7使第二连接管8扬起一定角度来完成墙面的浇灌;所述第二连接管8远离所述金属定型软管7一端连接有喷水管9,较优为所述喷水管9与第二连接管8相互垂直,并由螺纹连接,喷水管9中间外表面固定设置接管,接管带有外螺纹,第二连接管8靠近接管的一端开设有内螺纹。

参见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管5包括内管20和外管21,内管20和外管21套接,外管21与支撑杆4固定连接,内管20一端与第二气缸6固定连接,内管20另一端与金属定型软管7固定连接。

参见图1、图3所示,所述喷水管9上连接有喷水支管14,所述喷水支管14套设在喷水管9中且与喷水管9滑动连接,较优为所述喷水支管14可由多个直径递减的支管套接构成,来实现浇灌面积。所述喷水管9与所述喷水支管14上均固定连接有喷头15,相邻喷头15交错设置,进一步的喷头15喷出的水柱呈雾状,不会对混凝土造成破坏。

参见图1、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管8下部铰接有支撑架12,且所述支撑架12为伸缩杆。所述支撑架12靠近第二连接管8的一端带有圆弧状底托,在第二连接管8倾向一个需要角度时,金属定型软管7不能长时间定型,支撑架12可托起第二连接管8,进一步在圆弧结构两端与第二连接管8铰接,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架12靠近地面一端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定位杆13,来实现支撑架12的进一步稳定,较优为将支撑架12设为多个支杆并具有可伸缩功能,进一步来实现支撑架12的支撑功能。

参见图1、图5所示,所述支撑杆4上套设有滑套16、手柄17和螺栓19,所述螺栓19贯穿所述滑套16一侧的侧壁且抵接于所述支撑杆4,所述螺栓19与所述滑套16螺纹连接,所述滑套16与所述支撑杆4滑动连接,所述手柄17固定连接在滑套16外侧壁。较优为可根据操作人员身高,来调节滑套16在支撑杆4上的位置,以满足操作人员使用,简单操作。

参见图1所示,底座1面向地面一侧设有滚轮18,较优为滚轮18可设为万向轮,来实现装置的快速移动,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通过在旋转台2远离底座1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气缸3,第一气缸3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4,使支撑杆4可以升降一定高度,在支撑杆4远离第一气缸3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管5,第一连接管5设有内管20和外管21,在第一连接管5靠近支撑杆4一端设有第二气缸6,第二气缸6的输出端与内管20固定连接,可实现对第二连接管8的内管20水平伸长,在内管20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定型软管7,金属定型软管7远离第一连接管5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管8,通过金属定型软管7可使第二连接管8实现不同角度的变换,第二连接管8另一端螺纹连接喷水管9,喷水管9套接多个喷水支管14以及每个支管交错设置有喷头15,来增大浇灌区域,以实现大区域混凝土浇灌,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操作简单。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