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25126发布日期:2021-11-03 17:0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附着式脚手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


背景技术:

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设备是本世纪初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脚手架技术,对我国施工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它将高处作业变为低处作业,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具有显著的低碳性,高科技含量和更经济、更安全、更便捷等特点。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是指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的外脚手架;附着升降脚手架主要由导轨、附着升降脚手架架体结构、附墙支撑座、防倾装置、防坠落装置、提升机构及控制装置等构成。
3.现有的提升机构与导轨之间的辅助安装组件大都是采用焊接件的形式制作,安装组件固定设置在导轨的侧面。这种结构的安装组件由于焊缝多,对焊缝的质量和精度要求高,容易产生焊接不良,而且焊接加工耗时长,不能适应批量生产的产量和品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合理、一体成型、免去焊接步骤的提升机构安装架。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包括若干附墙座(1)、导轨(2)、上提升单元(3)、下提升单元(4)和提升机构(5);
6.附墙座(1)固定设置在墙体上,附墙座(1)沿着墙体的竖直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附墙座(1)远离墙体的一端嵌设有导轨(2),导轨(2)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导轨(2)与附墙座(1)滑动或者滚动连接,附墙座(1)将导轨(2)受力卸荷到墙体上;
7.上提升单元(3),设置在导轨(2)的一侧的表面,并与导轨(2)固定连接;
8.下提升单元(4),设置在与上提升单元(3)同一侧的导轨(2)一侧表面,下提升单元(4)与上提升单元(3)间隔设置,下提升单元(4)与导轨(2)固定连接;
9.提升机构(5),具有上连接端、下连接端和固定端,固定端与墙体固定连接,且固定端位于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之间;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分别挂设在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远离导轨(2)的一端;
10.其中,提升机构(5)驱动导轨(2)沿着附墙座(1)上升或者下降;上提升单元(3)、下提升单元(4)均为一体成型设置。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导轨(2)包括立板(21)、两侧板(22)、盖板(23)、翼缘板(24)和肋板(25),立板(21)靠近墙体设置,盖板(23)与立板(21)平行且远离墙体设置,两侧板(22)分别与立板(21)和盖板(23)连接且合围成一中空的结构;两侧板(22)靠近立板(21)的边缘处均设置有向外伸出形成的翼缘板(24),翼缘板(24)的一端与侧板(22)固定连接,翼缘板(24)的另一端向着远离立板(21)的方向向外延伸;翼缘板(24)与附墙座(1)滑动或者滚动连接;肋板(25)设置在立板(21)和盖板(23)之间,且肋板(25)的两端
分别与两侧板(22)相邻的表面固定连接;肋板(25)将导轨(2)内部分隔为平行的第一腔体(100)和第二腔体(200);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分别设置在同一个侧板(22)的不同高度的表面。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侧板(22)的横截面为阶梯型,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的表面还分别与侧板(22)的阶梯型表面相抵持。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提升单元(3)包括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一连接部(32),下提升单元(4)包括第二连接机构(41)和第二连接部(42),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二连接机构(41)的内部结构相同;第一连接部(32)与第二连接部(42)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二连接机构(41)均与侧板(2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32)与第二连接部(42)相对的设置在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二连接机构(41)远离导轨(2)且相邻的一端;第一连接部(32)与上连接端连接,第二连接部(42)与下连接端连接。
14.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31)包括第一管体(311)、第二管体(312)、第三管体(313)、两个第一连接板(314)和若干第二连接板(315),第一管体(311)和第二管体(312)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管体(311)与第二管体(312)之间设置有两第一连接板(314),两第一连接板(314)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连接板(3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体(311)和第二管体(312)相对的表面固定连接;两第一连接板(314)之间设置有第三管体(313)和若干第二连接板,第三管体(313)与第一管体(311)轴向方向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板(315)分别与第一连接板(314)或者第三管体(313)表面固定连接;第一管体(311)与侧板(22)固定连接,第二管体(312)与第一连接部(32)固定连接。
15.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314)表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强筋(3141),加强筋(3141)沿着第一管体(311)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
16.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3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6),第一通孔(316)沿着水平方向贯通两第一连接板(314)靠近导轨(2)一端的表面。
17.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31)在铅垂面上的投影为梯形,第一连接机构(31)靠近导轨(2)一端的高度大于远离导轨(2)一端的高度;第一连接机构(31)在铅垂面上的投影为矩形。
1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轨(2)底部还设置有下支撑装置(6),下支撑装置(6)包括框体(61)、第一支撑件(62)和第二支撑件(63);框体(61)内部中空,框体(61)设置在导轨(2)靠近地面的一端,且框体(61)抵持在导轨(2)靠近地面的端面;第一支撑件(62)一端与框体(6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件(62)的另一端伸入第一腔体(100)内,并与导轨(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63)的一端与框体(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63)的另一端伸入第二腔体(200)内;第二支撑件(63)的表面分别与肋板(25)和立板(21)的相邻的表面相抵持;框体(61)的侧面还与下提升单元(4)的表面固定连接;下提升单元(4)远离下支撑装置(6)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三连接板(317),第三连接板(317)的一端与下提升单元(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向着远离下提升单元(4)的方向延伸,第三连接板(317)为梯形。
19.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62)的水平截面为h形,框体(61)远离地面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支撑件(62)向吻合的卡槽(64);第一支撑件(62)嵌设在卡槽(64)内,第一支撑件(62)的表面还分别与侧板(22)、肋板(25)和盖板(23)的表面相抵持。
20.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轨(2)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二窗口(26),第二窗口(26)沿着
立板(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窗口(26)水平的贯通立板(21)并与第二腔体(200)连通;所述附墙座(1)上还设置有支顶器(11),支顶器(11)的一端与附墙座(1)远离墙体的一端铰连接,支顶器(11)的另一端与导轨(2)滑动连接,支顶器(11)选择性的伸入第二窗口(26)内。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体成型结构的上提升单元和下提升单元,分别对提升机构的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提供支撑;一体成型结构的上提升单元和下提升单元结构稳固,易于批量生产,精度高可避免焊接导致的漏焊、错焊或者焊接不良等现象;
23.(2)导轨采用带有翼缘板的阶梯状外形,翼缘板能够嵌设在附墙座上;阶梯状的外形能够增大与上提升单元或者下提升单元的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上提升单元或者下提升单元与导轨连接的稳定性;
24.(3)上提升单元或者下提升单元均采用中空管状主体加连接板的复合结构,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导轨的负荷;
25.(4)下支撑装置方便下提升单元安装的同时,便于附墙座与导轨的拆卸和循环使用;
26.(5)支顶器伸入第二窗口,可进行卸荷的作用。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立体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导轨与下支撑装置的组合状态立体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导轨的半剖俯视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上提升单元的立体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上提升单元的俯视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下提升单元的立体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下提升单元的俯视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附墙座的立体图;
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下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的下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撑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构安装架,包括若干附墙座1、导轨2、上提升单元3、下提升单元4和提升机构5;
41.附墙座1固定设置在墙体上,附墙座1沿着墙体的竖直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附墙座1远离墙体的一端嵌设有导轨2,导轨2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导轨2与附墙座1滑动或者滚动连接,附墙座1将导轨2受力卸荷到墙体上;附墙座1可将导轨2及其附属设置的力转移至墙体上。
42.上提升单元3,设置在导轨2的一侧的表面,并与导轨2固定连接;上提升单元3用于固定提升机构5的一端。
43.下提升单元4,设置在与上提升单元3同一侧的导轨2一侧表面,下提升单元4与上提升单元3间隔设置,下提升单元4与导轨2固定连接;下提升单元4位于上提升单元3同一侧方向,有利于提升机构5向侧面悬挑出导轨2外侧,避免提升机构5安装以及工作时发生干涉现象。下提升机构4用于固定提升机构5的另一端。
44.提升机构5,具有上连接端、下连接端和固定端,固定端与墙体固定连接,且固定端位于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之间;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分别挂设在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远离导轨2的一端;图示的提升机构5的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是挂钩。
45.其中,提升机构5驱动导轨2沿着附墙座1上升或者下降;上提升单元3、下提升单元4均为一体成型设置。上提升单元3、下提升单元4可采用型材一体挤压成型制成,免去现有型材焊接成型方式众多焊缝导致的焊接不良现象,提高加工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提升机构5可以来用葫芦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线性提升机构去动导轨2相对于墙体滑动。
46.如图2—4所示,导轨2包括立板21、两侧板22、盖板23、翼缘板24和肋板25,立板21靠近墙体设置,盖板23与立板21平行且远离墙体设置,两侧板22分别与立板21和盖板23连接且合围成一中空的结构;两侧板22靠近立板21的边缘处均设置有向外伸出形成的翼缘板24,翼缘板24的一端与侧板22固定连接,翼缘板24的另一端向着远离立板21的方向向外延伸;翼缘板24与附墙座1滑动或者滚动连接;肋板25设置在立板21和盖板23之间,且肋板25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板22相邻的表面固定连接;肋板25将导轨2内部分隔为平行的第一腔体100和第二腔体200;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分别设置在同一个侧板22的不同高度的表面。导轨2采用带翼缘板24的凸出结构,可以伸入附墙座1的滑轮之间,实现导轨2与附墙座1的滑动或者滚动连接,对导轨2的运动方向进行竖直限定。
47.进一步改进的,为了增大侧板22与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的接触面积,提升安装精度和导轨2的抗弯扭性能,侧板22的横截面为阶梯型,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的表面还分别与侧板22的阶梯型表面相抵持。
48.上提升单元3包括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一连接部32,下提升单元4包括第二连接机构41和第二连接部42,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二连接机构41的内部结构相同;第一连接部32与第二连接部42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二连接机构41均与侧板2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32与第二连接部42相对的设置在第一连接机构31和第二连接机构41远离导轨2且相邻的一端;第一连接部32与上连接端连接,第二连接部42与下连接端连接。第一连接部32与第二连接部42均采用型材一体成型,如铝合金挤压成型。
49.如图5—8所示,具体的,以第一连接机构3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连接机构31包括第一管体311、第二管体312、第三管体313、两个第一连接板314和若干第二连接板315,第一管
体311和第二管体312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管体311与第二管体312之间设置有两第一连接板314,两第一连接板314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连接板3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体311和第二管体312相对的表面固定连接;两第一连接板314之间设置有第三管体313和若干第二连接板,第三管体313与第一管体311轴向方向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板315分别与第一连接板314或者第三管体313表面固定连接;第一管体311与侧板22固定连接,第二管体312与第一连接部3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机构31与第二连接机构41的结构相同,第一管体311和第二管体31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314连接,进一步的在两个第一连接板314之间通过设置第三管体313再通过放射状的315进行结构强化,保障上提升单元3和下提升单元4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减重目的。
50.第一连接板314表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强筋3141,加强筋3141沿着第一管体311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加强筋3141能够增强第一连接板314的强度和抗弯扭能力。
51.第一连接机构3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6,第一通孔316沿着水平方向贯通两第一连接板314靠近导轨2一端的表面。第一通孔316可以便于将第一连接机构31与导轨2进行紧固连接,同样的第二连接机构41同样开设有第一通孔316,同样用于紧固连接。
52.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机构31在铅垂面上的投影为梯形,第一连接机构31靠近导轨2一端的高度大于远离导轨2一端的高度;第一连接机构31在铅垂面上的投影为矩形。为了便于与提升机构5连接,可以在第一连接部32或者第二连接部42上进一步设置延长组件,可便于提升机构5的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的安装。
53.导轨2底部还设置有下支撑装置6,下支撑装置6包括框体61、第一支撑件62和第二支撑件63;框体61内部中空,框体61设置在导轨2靠近地面的一端,且框体61抵持在导轨2靠近地面的端面;第一支撑件62一端与框体6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件62的另一端伸入第一腔体100内,并与导轨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63的一端与框体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63的另一端伸入第二腔体200内;第二支撑件63的表面分别与肋板25和立板21的相邻的表面相抵持;框体61的侧面还与下提升单元4的表面固定连接;下提升单元4远离下支撑装置6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三连接板317,第三连接板317的一端与下提升单元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向着远离下提升单元4的方向延伸,第三连接板317为梯形。
54.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支撑件62的水平截面为h形,框体61远离地面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支撑件62向吻合的卡槽64;第一支撑件62嵌设在卡槽64内,第一支撑件62的表面还分别与侧板22、肋板25和盖板23的表面相抵持。第一支撑件62抵持并伸入第一腔体100内,增大与导轨2的接触面积。第一支撑件62的h形结构更加稳固。
55.如图3和图9所示,导轨2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二窗口26,第二窗口26沿着立板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窗口26水平的贯通立板21并与第二腔体200连通;附墙座1上还设置有支顶器11,支顶器11的一端与附墙座1远离墙体的一端铰连接,支顶器11的另一端与导轨2滑动连接,支顶器11选择性的伸入第二窗口26内。支顶器11伸入第二窗口26内能进行卸荷,还能防止导轨2从附墙座1意外坠落。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