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83697发布日期:2021-08-31 17:39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



背景技术:

停车位就是相关部门规划整齐用来专门停车的位置。有的在地下停车场,有的在普通小区。一般居民住宅的停车位,又分为车位与车库两种类别。

一般地在车库中停车位是比较常见的,而现有的车库比较大,随着近年来车辆的不断增多,车库里面的车位成了稀缺资源,传统的停车位都是在地表上划分一个区域,车辆一增多就会拥堵在里面,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技术人员设计了一款双层停车位,在停车时候方便将地表停车位叠层,使得停车位在原有的基础上上层安装了另一个停车位,但是随着使用情况也随之问题出现,双层停车位必须留出一个空位来挪车,而一般车库里面的车很多,调动起来程序有点复杂,而且需要挪动上层车辆的时候一次只能取一辆车,电机一般承载并且传动力矩过大,使得车辆调动起来必须得缓慢,届时诺要有很多车继续用车位,会很拥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包括第一承重板和底板,安装于第一承重板内的第二承重板,活动安装在第二承重板内部安置件,以及与驱动安置件前进后退的驱动组件;

安置件包括两节由铰链连接一起且互相活动的第一轮毂安放板,和连接于其中一块第一轮毂安放板上的第二轮毂安放板,以及设于另外一块第一轮毂安放板上的平移板,平移板上设有滑轮,第二承重板两侧内部均设有滚动滑轨,且平移板通过滚动滑轨与第二承重板活动连接;

驱动组件包括安放于底板两侧上的电机,套接在电机上且由驱动轴驱动的第一传送带,水平放置于第一承重板两侧内且由连接轴挂套在第一传送带上的第二传送带,设在第二传送带上的固定块,以及支撑安置件前进后退的支撑组,固定块通过贯穿第二承重板于平移板固定,且第二传送带通过固定块与平移板滑动连接。

优选的,支撑组包括设置在底板一侧上的第一液压杆,以及安装于底板另一侧上的第二液压杆,第二液压杆由增高台抬起液压输出轴滑动连接于平移板上,第一液压杆输出轴滑动连接于第一轮毂安放板和第二轮毂安放板底部。

优选的,第一承重板和底板之间安装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的两侧均安装有第二支撑柱,且每个第二支撑柱均与第一支撑柱组成上下三角形形状。

优选的,底板在靠近引导条的位置安装有引导条。

优选的,第一承重板外部一侧安装有接触滑槽,第一承重板外部另外一侧安装有卡条,且接触滑槽的内径和卡条外径大小相同,接触滑槽和卡条上均开设有孔径大小等同的小孔。

优选的,第一承重板上开设有通过轮毂的滑轨,且第二承重板上对应滑轨的相同的位置开设有滑槽。

优选的,第一承重板内壁于第二传送带在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处安装有光感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通过由液压杆驱动两块能相互调节的第一轮毂安放板,使得上下两层能同时进车,有利于有效的解决了很多车继续用车位,会很拥堵的问题,通过第二传送带带动固定块将第一轮毂安放板收入到第二承重板内部,同时上下两层能同步进车解决了现有的必须留出一个空位来挪车的问题,通过在底板两侧安装有第一液压杆和第二液压杆,方便了第一轮毂安放板能快速的回收并且稳定,而且有利于分配只用电机驱动带来力矩过大的问题,给电机提供高效的输出环境,此设备能通过同步进行上下层车位,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的另一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承重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安置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a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b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承重板;2-底板;3-第一支撑柱;4-第二支撑柱;5-引导条;6-接触滑槽;7-卡条;8-第二承重板;9-第一轮毂安放板;10-电机;11-第一传送带;12-固定块;13-第二传送带;14-光感传感器;15-第一液压杆;1501-第二液压杆;16-滚动滑轨;17-平移板;18-第二轮毂安放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技术方案:一种双层智能停车位,包括第一承重板1和底板2,安装于第一承重板1内的第二承重板8,活动安装在第二承重板8内部安置件,以及与驱动安置件前进后退的驱动组件,此方案通过在安置件上运送汽车,然后驱动装置将汽车安全的送往第一承重板1上,其中过程简单,与其他技术方案不同的是,本方案中汽车在开进安置件上的时候需要稍微倾斜,然后下车即可,安置件上设有防滑带,具体如下:

由图纸4可知,所述安置件包括两节由铰链连接一起且互相活动的第一轮毂安放板9,和连接于其中一块第一轮毂安放板9上的第二轮毂安放板18,以及设于另外一块第一轮毂安放板9上的平移板17,所述平移板17上设有滑轮,所述第二承重板8两侧内部均设有滚动滑轨16,且平移板17通过滚动滑轨16与第二承重板8活动连接,汽车通过第二轮毂安放板18进入到两块第一轮毂安放板9上,其中第二轮毂安放板18上设有防滑物质,当汽车前轮通过与第二轮毂安放板18接触的一块第一轮毂安放板9上时,即可停止然后驾驶员下车,两节第一轮毂安放板9的目地在于在于通过铰链将两块第一轮毂安放板9拱起,能使得上下两层均能够同时停车,节约了时间。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安放于底板2两侧上的电机10,套接在电机10上且由驱动轴驱动的第一传送带11,水平放置于第一承重板1两侧内且由连接轴挂套在第一传送带11上的第二传送带13,设在第二传送带13上的固定块12,以及支撑安置件前进后退的支撑组,所述固定块12通过贯穿第二承重板8于平移板17固定,且第二传送带13通过固定块12与平移板17滑动连接,其中第二传送带13的材质为合金同步带,类似坦克的履带,通过固定在第二传送带13上的固定块12将平移板17上的滑轮沿着滚动滑轨16内壁里滑动,其中平移板17能穿过第二承重板8与第一承重板1接触,第二轮毂安放板18则是能被第二传送带13收缩到第二承重板8的内部,通过电机10与第一传送带11和第二传送带13配合连传动简单快捷。

所述支撑组包括设置在底板2一侧上的第一液压杆15,以及安装于底板2另一侧上的第二液压杆1501,所述第二液压杆1501由增高台抬起液压输出轴滑动连接于平移板17上,所述第一液压杆15输出轴滑动连接于第一轮毂安放板9和第二轮毂安放板18底部,第一液压杆15和第二液压杆1501均能在第一轮毂安放板9和第二轮毂安放板18底部滑动,只是由于角度限制,滑动连接于平移板17上的第二液压杆1501相对另一根而言滑动范围更广泛,另一根只能通过在前轮毂的进入到第一轮毂安放板9时于其底部滑动并且起到支撑作用,当前轮毂的进入到第一轮毂安放板9时处于两者底部的液压杆15开始作用,然后将第二轮毂安放板18顶起,然后由另外一个连接于平移板17上的第二液压杆1501将进行辅助作用,防止一跟液压杆15传力不均,导致汽车摔落,两块第一轮毂安放板9能通过第一液压杆15拱起,下层进车,并且通过进车之后通过第二轮毂安放板18上车,由第一液压杆15顶起通过第二传送带13将汽车滑动到上层。

所述第一承重板1和底板2之间安装有第一支撑柱3,所述第一支撑柱3两侧均安装有第二支撑柱4,且每个第二支撑柱4均与第一支撑柱3组成上下三角形形状,第一承重板1和底板2之间安装有第一支撑柱3之间为三角形,固受力不均容易倾倒,然后在其中一根第一支撑柱3上安装了加固第二支撑柱4,三角形形状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防止倾倒。

所述底板2在靠近引导条5的位置安装有引导条5,引导条5的作用是方便新手司机停车,于上述的第一承重板1和底板2之间安装有第一支撑柱3之间为三角形所知,将底板2上留有一定的空间方便新手司机操作。

所述第一承重板1外部一侧安装有接触滑槽6,所述第一承重板1外部另外一侧安装有卡条7,且接触滑槽6内径和卡条7外径大小相同,所述接触滑槽6和卡条7上均开设有孔径大小等同的小孔,接触滑槽6与卡条7接触能使得装置间可以拼接,节约占地空间。

所述第一承重板1上开设有通过轮毂的滑轨,且第一承重板1上对应滑轨相同的位置开设有滑槽,第一承重板1和第一承重板1均开设有滑槽,方便对轮毂进行限位作用,防止出现手刹没刹紧,车辆摔落。

第一承重板1内壁于所述第二传送带13在远离固定块12一端处安装有光感传感器14,当平移板17上的滑轮上经过光感传感器14时,提出报警,作为提示作用,平移板17已经滑动到了极限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