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6637发布日期:2021-10-12 19:01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施工中,尤其是大型的建筑工程,对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在中国,钢筋混凝土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占总数的绝大多数。钢筋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质决定的。首先钢筋与混凝土有着近似相同的线膨胀系数,不会由环境不同产生过大的应力。其次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此外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提供的碱性环境,在钢筋表面形成了一层钝化保护膜,使钢筋相对于中性与酸性环境下更不易腐蚀。
3.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认为法国园丁约瑟夫
·
莫尼尔于1849年发明钢筋混凝土并于1867年取得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4.楼板,又称为预制板,就是工程要用到的模件或板块。因为是在预制场生产加工成型的混凝土预制件,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所以叫预制板。制作预制板时,先用木板钉制空心模型,在模型的空心部分布上钢筋后,用水泥灌满空心部分,等干后敲去木板,剩下的就是预制板了。预制板在建筑上的用处很多,如公路旁边的水沟上盖住的水泥板;房顶上做隔热层的水泥板都是预制板。现如今房屋建筑已经淘汰这种方式,改为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作为主体结构中重要的承重构件,其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会直接影响到楼板使用的耐久性、防火性甚至是安全性。
5.因此控制好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在主体结构施工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常规楼板厚度控制施工方法是使用混凝土垫块或者是塑料垫块。大部分的垫块均只布置在底筋处,无法满足双层板筋的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且当两层钢筋绑扎好后,再单独加设马镫筋进行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双层板筋的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的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
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包括有带肋钢筋,及套设于带肋钢筋上的钢筋套筒,及设置于带肋钢筋下方的底部定位薄钢板,及设置于底部定位薄钢板下方
的混凝土垫块,及设置于带肋钢筋上方的顶部定位薄钢板,及设置于顶部定位薄钢板周侧的细钢棒。
9.作为优选,所述钢筋套筒设置于带肋钢筋的中部位置。
10.作为优选,所述底部定位薄钢板呈倒u型设置,且呈盖状设置于混凝土垫块的上方。
11.作为优选,所述带肋钢筋连接于底部定位薄钢板的中间位置,且与底部定位薄钢板的连接处设有底部角焊缝。
12.作为优选,所述带肋钢筋连接于顶部定位薄钢板的中间位置,且与顶部定位薄钢板的连接处设有顶部角焊缝。
13.作为优选,所述细钢棒设有四根,且分别位于顶部定位薄钢板的边侧位置。
14.进一步的,所述细钢棒与顶部定位薄钢板之间采用焊接固定。
15.更进一步的,四根所述细钢棒在顶部定位薄钢板上呈十字状分布。
16.优选的,所述顶部定位薄钢板上安装有混凝土楼板面筋,所述混凝土楼板面筋与细钢棒之间形成十字交叉状。
17.作为优选,所述带肋钢筋靠近顶部定位薄钢板和底部定位薄钢板的一侧设有套丝。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1)采用现场已有废弃钢筋连接套筒及钢筋,套筒双向连接可调动已套丝钢筋,从而达到不同厚度楼板使用要求;(2)钢筋顶部焊接薄钢板,薄钢板四边的中部焊接细钢棒,保证混凝土楼板面筋可顺利交叉并放置于u型顶托上部,保证上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3)钢筋底部焊接倒u型卡座,卡座下部套住高度为25mm的混凝土垫块,保证下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4)可灵活放置与混凝土楼板钢筋绑扎处。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3.实施例1
24.参阅图1

2所示,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装置,包括有带肋钢筋1,及套设于带肋钢筋1上的钢筋套筒2,及设置于带肋钢筋1下方的底部定位薄钢板3,及设置于底部定位薄钢板3下方的混凝土垫块4,及设置于带肋钢筋1上方的顶部定位薄钢板5,及设置于顶部定位薄钢板5周侧的细钢棒6,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细钢棒6可用钢丝绳替代。
25.所述钢筋套筒2设置于带肋钢筋1的中部位置,所述底部定位薄钢板3呈倒u型设置,且呈盖状设置于混凝土垫块4的上方,卡座下部套住高度为25mm的混凝土垫块4,保证下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26.所述带肋钢筋1连接于底部定位薄钢板3的中间位置,且与底部定位薄钢板3的连
接处设有底部角焊缝31,所述带肋钢筋1连接于顶部定位薄钢板5的中间位置,且与顶部定位薄钢板5的连接处设有顶部角焊缝51,两两之间采用焊接配合固定。
27.所述细钢棒6设有四根,且分别位于顶部定位薄钢板5的边侧位置,所述细钢棒6与顶部定位薄钢板5之间采用焊接固定,四根所述细钢棒6在顶部定位薄钢板5上呈十字状分布,所述顶部定位薄钢板5上安装有混凝土楼板面筋,所述混凝土楼板面筋与细钢棒6之间形成十字交叉状,所述带肋钢筋1靠近顶部定位薄钢板5和底部定位薄钢板3的一侧设有套丝,通过四根细钢棒6配合混凝土楼板面筋的定位,保证混凝土楼板面筋可顺利交叉并放置于u型顶托上部,保证上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28.实施例2
29.参阅图1

2所示,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板间厚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1)选定一带肋钢筋1,并在带肋钢筋1上套入钢筋套筒2;
31.2)在带肋钢筋1的底部焊接倒u型定位薄钢板;
32.3)将倒u型定位薄钢板安装于混凝土楼板底筋上;
33.4)在带肋钢筋1的顶部焊接平板式定位薄钢板;
34.5)在平板式定位薄钢板的外周边焊接细钢棒6;
35.6)将混凝土楼板面筋放置于顶部薄钢板上,穿过细钢棒6并形成十字交叉形状;
36.7)在混凝土模板上浇捣混凝土,并将以上结构埋入混凝土楼面中形成整体。
37.在步骤1)中,所述带肋钢筋1的上下两端设有套丝,所述的钢筋套筒2设置于带肋钢筋1的中间位置。
38.在步骤2)中,所述的带肋钢筋1与倒u型定位薄钢板焊接时形成底部角焊缝31,所述的带肋钢筋1焊接于倒u型定位薄钢板的中心位置。
39.在步骤4)中,所述的带肋钢筋1与平板式定位薄钢板焊接时形成顶部角焊缝51,所述的带肋钢筋1焊接于平板式定位薄钢板的中心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平板式定位薄钢板为正方形结构。
40.在步骤5)中,所述的细钢棒6设有四个,且分别焊接于平板式定位薄钢板的外周边中部位置,并呈十字交叉状分布,该细钢棒6可采用钢丝绳替代,但优选为细钢棒6。
41.在步骤7)中,所述的混凝土模板为混凝土楼板面筋和混凝土楼板底筋所构成的浇捣模板,所述的倒u型定位薄钢板下方浇捣形成有混凝土垫块4。
4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43.(1)采用现场已有废弃钢筋连接套筒及钢筋,套筒双向连接可调动已套丝钢筋,从而达到不同厚度楼板使用要求;(2)钢筋顶部焊接薄钢板,薄钢板四边的中部焊接细钢棒,保证混凝土楼板面筋可顺利交叉并放置于u型顶托上部,保证上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3)钢筋底部焊接倒u型卡座,卡座下部套住高度为25mm的混凝土垫块,保证下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4)可灵活放置与混凝土楼板钢筋绑扎处。
44.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发明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