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3391发布日期:2021-11-25 12:29阅读:64来源:国知局
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再生混凝土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


背景技术:

2.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主要是粗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而成的新的混凝土。
3.再生混凝土实现了对建筑垃圾的合理利用,具体施工步骤为:先将建筑垃圾按不同材质分类储放待处理,然后将大块体破碎预处理(锤击、切割),再筛分预处理,然后经过多级破碎处理、磁性分选清除废钢铁料以及非磁性杂物筛选得到破碎砂,再冲洗干净得到再生集料。
4.再生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再生混凝土搅拌加工时,通常需要先进行人工配比,以确定各组分的使用量,再将配比好的各组分投入搅拌装置内进行搅拌,人工配比时耗时费力,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再生混凝土搅拌加工前各组分的配比,本技术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包括搅拌罐以及设在搅拌罐内的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罐靠近地面的一端设有出料口,所述搅拌罐远离地面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固相储料斗以及至少一个液相储料斗,所述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均与搅拌罐间隔设置且均与搅拌罐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搅拌罐设有用于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固定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用于对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进行称重的称重传感器,所述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上均设有卸料阀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相储料斗用于储存再生骨料和水泥等固相物料,液相储料斗用于储存清水等液相物料,通过卸料阀机构控制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的送料,通过称重传感器对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的重量进行称量,以达到在物料用量达标时停止送料的目的,从而实现再生混凝土的自动配料,省时省力,更加便捷。
9.可选的,所述液相储料斗靠近搅拌罐的一端设有卸料管口,所述搅拌罐远离出料口的一端设有套设在卸料管口外的进料口,所述卸料管口与进料口之间设有间隙。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卸料管口用于将液相储料斗内的液相物料排出,卸料管口伸入进料口内,使得液相物料进入搅拌罐内时不易飞溅洒出。
11.可选的,所述液相储料斗上的卸料阀机构包括设在卸料管口上且用于控制卸料管口通断的电磁阀。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磁阀控制卸料管口的通断,即可达到对液相物料的送料进行控制的目的。
13.可选的,所述固相储料斗靠近搅拌罐的一端设有卸料口,所述搅拌罐远离出料口的一端设有位于卸料口正下方的接料口,所述卸料口沿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接料口所对应的区域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卸料口用于将固相储料斗内的固相物料排出,接料口的横截面积大于卸料口的横截面积,固相物料进入搅拌罐时不易洒落。
15.可选的,所述固相储料斗的卸料阀机构设在固相储料斗靠近卸料口的一端,所述卸料阀机构包括伸缩驱动件和封板,所述封板滑移且转动设置在卸料口远离固相储料斗的一端,所述伸缩驱动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固相储料斗的侧壁上,伸缩驱动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封板上,所述封板在伸缩驱动件的驱使下可以将卸料口封闭。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伸缩驱动件驱使封板在卸料口转动,即可达到使得封板对进料口进行封闭或者使得进料口开启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固相物料的送料进行控制。
17.可选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搅拌罐内的搅拌轴以及设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所述搅拌罐靠近出料口一端的外壁上设有驱使搅拌轴转动的驱动电机。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驱使搅拌轴转动,即可使得搅拌轴带动搅拌叶转动,从而实现搅拌叶对加入搅拌罐内的物料进行搅拌加工。
19.可选的,所述搅拌罐内设有过滤格栅,所述过滤格栅设在搅拌罐远离出料口的一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格栅用于对投入搅拌罐内的再生骨料和水泥进行缓冲,并将成块的再生骨料和水泥进行打散。
21.可选的,所述搅拌罐靠近出料口的一端设有支脚,所述支脚远离搅拌罐的一端与地面固定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脚用于对搅拌罐形成支撑,支脚与地面固定连接,即可达到将搅拌罐固定于地面上的目的,从而便于搅拌机构进行搅拌作业。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固相储料斗用于储存再生骨料和水泥等固相物料,液相储料斗用于储存清水等液相物料,通过卸料阀机构控制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的送料,通过称重传感器对固相储料斗和液相储料斗的重量进行称量,以达到在物料用量达标时停止送料的目的,从而实现再生混凝土的自动配料,省时省力,更加便捷;
25.2.通过设置过滤格栅,过滤格栅用于对投入搅拌罐内的再生骨料和水泥进行缓冲,并将成块的再生骨料和水泥进行打散。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的剖视图;
28.图3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29.图4是图2中b部的放大图;
30.图5是图2中c部的放大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搅拌罐;11、支脚;12、垫板;13、出料口;131、挡板;14、固定架;141、立柱;142、横梁;143、连接梁;15、进料口;16、接料口;2、搅拌机构;21、搅拌轴;22、搅拌叶;23、驱动电机;3、固相储料斗;31、卸料口;4、液相储料斗;41、卸料管口;5、称重传感器;6、电磁阀;7、伸缩驱动件;71、封板;8、过滤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参照图1和图2,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包括搅拌罐1、搅拌机构2、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
34.搅拌罐1用作再生混凝土搅拌加工的场所,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均固定在搅拌罐1上,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用于分别向搅拌罐1内添加固相物料和液相物料。搅拌机构2设在搅拌罐1内,搅拌机构2用于对搅拌罐1的物料进行搅拌,以形成所需的再生混凝土。
35.搅拌罐1采用钢板制成,以满足搅拌罐1的结构强度所需。搅拌罐1可以设置为矩形的罐体,且搅拌罐1靠近地面的一端固定有支脚11。支撑呈方杆状,且支脚11设在搅拌罐1端部的四角。支脚11用于对搅拌罐1形成支撑,以将搅拌罐1抬离地面。支脚11远离搅拌罐1的一端固定有垫板12,垫板12呈矩形,垫板12的横截面积大于支脚11的横截面积。垫板12通过螺栓等螺接件与地面固定连接,以使得搅拌罐1被固定在地面上。
36.搅拌罐1的侧壁上设有出料口13,出料口13设在搅拌罐1靠近地面的一端。出料口13呈方管状,且出料口13与搅拌罐1相连通,出料口13用于将搅拌罐1内搅拌加工完成后的再生混凝土排出。出料口13上滑移设置有挡板131,挡板131用于控制出料口13的启闭。为使得再生混凝土可以利用自身重力作用加速从出料口13中滑出,出料口13倾斜设置,且出料口13的高端为靠近搅拌罐1的一端,出料口13的底端为远离搅拌罐1的一端。
37.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均设在搅拌罐1远离出料口13的一端。固相储料斗3至少设有两个,液相储料斗4至少设有一个,本实施例中,以两个固相储料斗3和一个液相储料斗4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一个固相储料斗3用于储存再生骨料,另一个固相储料斗3用于储存水泥,液相储料斗4用于储存清水。若再生混凝土还需要添加其他物料,则相应地额外设置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即可。
38.参照图1和图3,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均与搅拌罐1间隔设置,搅拌罐1上固定有用于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固定的固定架14。固定架14对称设置在固相储料斗3或者液相储料斗4的两端,固定架14包括立柱141、横梁142和连接梁143。对称设置的立柱141和横梁142围合形成龙门架状,连接梁143固定在横梁142上,且连接梁143与立柱141和横梁142均垂直。连接梁143和固相储料斗3或者液相储料斗4之间设有称重传感器5。称重传感器5在将固相储料斗3或者液相储料斗4固定在固定架14上的同时,对固相储料斗3或者液相储料斗4进行称重。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上均设有卸料阀机构,卸料阀机构用于控制固相储料斗3或者液相储料斗4的出料。
39.具体施工时,先在两个固相储料斗3内分别添加再生骨料和水泥,并在液相储料斗4内添加清水,称重传感器5对再生骨料、水泥和清水均进行称重,然后根据已经计算好的各
组分的配比,并通过控制各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的卸料阀机构,以达到控制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加入搅拌罐1内的各组分的使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再生混凝土搅拌加工过程中的自动配料。
40.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均可以设置为大小端状,且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靠近搅拌罐1的一端为小端,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远离搅拌罐1的一端为大端。
41.参照图2和图4,液相储料斗4靠近搅拌罐1的一端设有卸料管口41,液相储料斗4远离搅拌罐1的一端用于液相的进料。卸料管口41可以设置为圆管状,搅拌罐1远离出料口13的一端固定有进料口15,进料口15为套设在卸料管口41外的圆管,且卸料管口41和进料口15之间设有间隙,即卸料管口41的直径大于进料口15的直径,以避免进料口15与卸料管口41接触致使称重传感器5对液相储料斗4的称重不准。
42.液相储料斗4上的卸料阀机构包括固定在卸料管口41远离进料口15一端的电磁阀6。电磁阀6用于控制卸料管口41的通断,搅拌加工时,确定清水的使用量后,将电磁阀6开启,即可使得液相储料斗4内的清水依次经由卸料管口41和进料口15进入搅拌罐1内,通过称重传感器5确认清水的用量达标后,将电磁阀6关闭,即可达到对清水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43.参照图2和图5,固相储料斗3靠近搅拌罐1的一端设有卸料口31,固相储料斗3远离搅拌罐1的一端用于固相的进料,卸料口31的横截面可以设置为矩形,卸料口31远离固相储料斗3的一端设置为弧形。搅拌罐1远离出料口13的一端设有接料口16,接料口16的横截面同样设置为矩形,接料口16设在卸料口31的正下方,且卸料口31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接料口16所对应的区域内,即接料口16的长度均大于卸料口31的长宽。卸料口31与接料口16间隔设置。
44.固相储料斗3的卸料阀机构设在固相储料斗3靠近卸料口31的一端,固相储料斗3上的卸料阀机构包括伸缩驱动件7和封板71。伸缩驱动件7可以采用气缸、电杆以及液压杆中的任意一种。封板71为滑移且转动设置在卸料口31远离固相储料斗3一端的弧形板,封板71轴向的两端设有用于与固相储料斗3铰接的翼板。伸缩驱动件7的固定座一端铰接在固相储料斗3上,伸缩驱动件7的输出端一端与封板71铰接固定。
45.伸缩驱动件7伸缩时,可以驱使封板71在卸料口31上转动,以使得封板71将卸料口31封闭或者开启。确定再生骨料和水泥的使用量后,可以通过伸缩驱动件7驱使封板71开启,使得再生骨料和水泥被投入搅拌罐1内。通过称重传感器5的重力变化确定再生骨料和水泥的使用量达标后,再通过伸缩驱动件7驱使封板71将进料口15封闭即可。
46.参照图2,搅拌罐1内固定有过滤格栅8。过滤格栅8设置为矩形状,且过滤格栅8的大小与搅拌罐1的横截面大小相等。过滤格栅8可以采用钢材制成,以使得过滤格栅8不易受压变形。过滤格栅8用于对投入搅拌罐1内的再生骨料和水泥进行缓冲,并将成块的再生骨料和水泥进行打散。
47.搅拌机构2包括搅拌轴21和搅拌叶22。搅拌轴21转动设置在搅拌罐1内,且搅拌轴21沿竖直方向进行设置。搅拌叶22固定在搅拌轴21上,搅拌叶22与搅拌轴21相互垂直,且搅拌叶22沿搅拌轴21的轴向等间距设置。搅拌轴21转动时,可以带动搅拌叶22对加入搅拌罐1内的各组分进行搅拌混合,以得到所需的再生混凝土。搅拌罐1的罐底设有用于驱使搅拌轴21转动的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穿过搅拌罐1的罐底且与搅拌轴21固定连接。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再生混凝土自动配料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具体施工时,先将再生骨料和水泥分别加入两个固相储料斗3内,同时将清水加入液相储料斗4内,固相储料斗3和液相储料斗4上的称重传感器5分别对再生骨料、水泥和清水进行称重,以得到各组分的初始重量,然后根据已知配比控制两个固相储料斗3上的伸缩驱动件7以及液相储料斗4上的电磁阀6,通过伸缩驱动件7驱使封板71的转动,达到控制卸料口31启闭的目的,以使得再生骨料或者水泥在用量达标后即停止固相的送料;通过电磁阀6控制卸料管口41的启闭,以使得清水在用量达标后即停止液相的送料。各组分进入搅拌后,过滤格栅8可以对各组分形成缓冲。通过驱动电机23驱使搅拌轴21转动,可以使得搅拌轴21带动搅拌叶22对搅拌罐1内加入的各组分进行搅拌,以得到所需的再生混凝土。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