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1559发布日期:2022-09-14 11:16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板加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代建筑施工进行混凝土梁浇筑是必不可少的操作,而混凝土梁浇筑通常流程为支模、架设钢筋和浇筑三个步骤,而支模是一个非常考验 技术性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梁的浇筑过程中,支模的好坏决定着浇筑的结果的好坏,例如女儿墙的支模和高低跨部梁的浇筑,其支模工作都非常的繁琐,而高低跨部梁的支模工作需要采用多个对拉螺杆将两侧的侧模板拉紧,但是采用对拉螺杆进行模板的加固非常的麻烦,需要在模板上开孔,进而穿过塑料管,再在塑料管内穿过对拉螺杆转动螺母进行拉紧,操作步骤繁琐,操作时间较长,且由于需要对模板进行开孔,对模板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包括上侧模板、下侧模板、上夹板、连接套、下夹框、夹紧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下侧模板设置在上侧模板的下方,所述上夹板设置在上侧模板表面的一侧,两个所述连接套对称固定在上夹板底部的两端,所述下夹框滑动插接在两个连接套的内壁,所述夹紧机构设置在上夹板的中部,用于夹紧上侧模板和下侧模板,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下夹框两侧的上端,用于连接下夹框和连接套。
6.优选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螺杆、压紧板和手轮,所述螺杆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在上夹板的中部,所述压紧板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螺杆的底部,且压紧板的底部与上侧模板的表面挤压接触,所述压紧板与上夹板滑动连接,所述手轮固定在螺杆的顶部。
7.优选的,所述压紧板的顶部对称固定有滑杆,所述滑杆通过滑孔与上夹板滑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活动槽、斜槽、锁紧辊、第一弹簧和解锁组件,四个所述活动槽呈两两一组分别开设在下夹框两侧的上端,所述斜槽开设在活动槽的内壁,且每个活动槽内侧的斜槽设置有两个,且呈对称布置,所述锁紧辊滚动连接在两个斜槽之间,且锁紧辊呈两端较细中间较粗的形状设置,所述锁紧辊的外壁与连接套的内壁挤压接触,所述第一弹簧固定在斜槽的内壁,且第一弹簧的顶部与锁紧辊的表面固定,所述解锁组件设置在下夹框的两端。
9.优选的,所述解锁组件包括连接槽、解锁杆、握把和第二弹簧,四个所述连接槽呈两两一组分别开设在下夹框的两端,且同一侧的两个连接槽均与同一侧的两个活动槽相连通,所述解锁杆滑动连接在活动槽的内壁,所述解锁杆的上端靠近活动槽的一侧依次固定有两个拉杆部,所述拉杆部延伸至活动槽内侧与锁紧辊相配合,所述握把固定在两个解锁
杆的底部,所述第二弹簧固定在握把的顶部,且第二弹簧的上端与下夹框的表面固定。
10.优选的,所述锁紧辊的表面等距开设有防滑纹。
11.优选的,所述握把的表面固定有防滑垫。
12.优选的,所述下夹框的两端均开设有倒角。
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传统的采用对拉螺杆完成侧模板的加固方式而言,能够减少加固时的步骤,方便人们操作,极大的提高了加固装置拆装的操作效率,且由于在安装的时候不需要在模板上开孔,避免了模板受到损害,保障了模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夹紧机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组件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图。
21.图中标号:1、上侧模板;2、下侧模板;3、上夹板;4、连接套;5、下夹框;6、夹紧机构;61、螺杆;62、压紧板;63、手轮;7、连接机构;71、活动槽;72、斜槽;73、锁紧辊;74、第一弹簧;75、解锁组件;751、连接槽;752、解锁杆;752a、拉杆部;753、握把;754、第二弹簧;8、滑杆;9、防滑纹;10、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包括上侧模板1、下侧模板2、上夹板3、连接套4、下夹框5、夹紧机构6和连接机构7,所述下侧模板2设置在上侧模板1的下方,所述上夹板3设置在上侧模板1表面的一侧,两个所述连接套4对称固定在上夹板3底部的两端,所述下夹框5滑动插接在两个连接套4的内壁,所述夹紧机构6设置在上夹板3 的中部,用于夹紧上侧模板1和下侧模板2,所述连接机构7设置在下夹框5 两侧的上端,用于连接下夹框5和连接套4。
2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文件提供的加固装置相较于传统的采用对拉螺杆 61进行侧模板加固的方式而言能够极大的提高加固装置拆装的效率,同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会对模板造成损害,保证了模板的使用寿命。
26.请参阅图2,所述夹紧机构6包括螺杆61、压紧板62和手轮63,所述螺杆61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在上夹板3的中部,所述压紧板6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螺杆61的底部,且压紧板62的底部与上侧模板1的表面挤压接触,所述压紧板62与上夹板3滑动连接,所述手轮63固
定在螺杆61的顶部。
2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上夹板3和下夹框5连接在一起围在上侧模板1 和下侧模板2外侧后,通过转动手轮63,可以使得压紧板62压紧在上侧模板1的表面,同时可以拉紧下夹框5压紧在下侧模板2的表面,从而完成模板的拉紧加固工作。
28.请参阅图2,所述压紧板62的顶部对称固定有滑杆8,所述滑杆8通过滑孔与上夹板3滑动连接,使得压紧板62可以稳定的上下滑动。
29.请参阅图3、图4和图6,所述连接机构7包括活动槽71、斜槽72、锁紧辊73、第一弹簧74和解锁组件75,四个所述活动槽71呈两两一组分别开设在下夹框5两侧的上端,所述斜槽72开设在活动槽71的内壁,且每个活动槽 71内侧的斜槽72设置有两个,且呈对称布置,所述锁紧辊73滚动连接在两个斜槽72之间,且锁紧辊73呈两端较细中间较粗的形状设置,所述锁紧辊 73的外壁与连接套4的内壁挤压接触,所述第一弹簧74固定在斜槽72的内壁,且第一弹簧74的顶部与锁紧辊73的表面固定,所述解锁组件75设置在下夹框5的两端。
30.需要说明的是,在将下夹框5插入到两个连接套4的过程中,连接机构7 能够在 下夹框5插入到位后自动将下夹框5锁紧在连接套4内侧,且在需要拆卸的时候通过拉动握把753既可以完成下夹框5和连接套4的解锁工作。
31.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解锁组件75包括连接槽751、解锁杆752、握把 753和第二弹簧754,四个所述连接槽751呈两两一组分别开设在下夹框5的两端,且同一侧的两个连接槽751均与同一侧的两个活动槽71相连通,所述解锁杆752滑动连接在活动槽71的内壁,所述解锁杆752的上端靠近活动槽 71的一侧依次固定有两个拉杆部752a,所述拉杆部752a延伸至活动槽71内侧与锁紧辊73相配合,所述握把753固定在两个解锁杆752的底部,所述第二弹簧754固定在握把753的顶部,且第二弹簧754的上端与下夹框5的表面固定,用于在拆卸下夹框5的时候拉动锁紧辊73向下移动完成解锁工作。
32.请参阅图4,所述锁紧辊73的表面等距开设有防滑纹9,能够提高锁紧辊 73与连接套4内壁之间的摩擦力。
33.请参阅图5,所述握把753的表面固定有防滑垫10,能够提高人手与握把 753表面的摩擦力。
34.请参阅图3,所述下夹框5的两端均开设有倒角,能够便于下夹框5插入到连接套4内侧。
3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低跨部位模板加固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6.使用的时候,首先将上夹板3放置在上侧模板1的顶部,进而拿起下夹框 5,将下夹框5的两端插入到连接套4内侧,插入的过程中受到连接套4端部的挤压能够使得锁紧辊73沿着斜槽72向下滑动,而其向下滑动的过程中能够在斜槽72的作用下同时向活动槽71的内侧移动,从而使得锁紧辊73收缩到活动槽71内侧,进而下夹框5顺利的插入到连接套4内侧,直至下夹框5的表面与下侧模板2的底部表面接触后即停止继续插入,进而松开下夹框5,在松开的同时,由于第一弹簧74的弹力作用使得锁紧辊73会始终保持沿着斜槽 72向上滑动的势能,即在下夹框5插入的过程中,锁紧辊73也是始终与连接套4的内壁接触,而在松开下夹框5的时候,锁紧辊73能够压紧在连接套4 的内壁,从而使得下夹框5锁紧连接在连接套4内侧;
37.而后转动手轮63,带动螺杆61转动,从而推动压紧板62向下移动直至压紧在上侧
模板1的表面,同时拉动下夹框5压紧在下侧模板2的表面,从而完成模板的加固工作,且压紧板62压的越紧,锁紧辊73压在连接套4的内壁压的越紧;
38.在拆模的时候,通过同时向下拉动两个握把753,且顶住下夹框5保持其稳定,握把753向下移动拉动解锁杆752向下滑动,从而带动拉杆部752a向下拨动锁紧辊73,从而使得锁紧辊73解除压紧在连接套4内壁的状态,完成解锁工作,进而保持住拉动握把753的状态,缓慢向下放下下夹框5,从而完成拆卸工作,拆卸完成松开握把753,在第二弹簧754回弹力的作用下使得握把753向上移动复位。
39.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电路以及控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