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4853发布日期:2022-09-21 05:01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


背景技术:

2.在当下,建筑行业一直在迅速发展,建筑工地上有很多防护棚以供工人休息,防护棚是在工地房屋建设中常用的一种保护辅助设备,然而,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防护棚拆卸安装复杂,运输不方便,给工地施工带来不便。
3.cn215212555u公开了一种组装式钢筋加工防护棚,其包括至少四根支撑立柱及连接于支撑立柱顶部的顶棚支撑框架,所述支撑立柱包括自下而上的固定支撑柱、滑动连接于固定支撑柱上的滑动支撑柱,固定支撑柱上设置有固定孔,滑动支撑柱对应固定支撑柱上的固定孔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调节孔,通过设置调节螺栓并将其穿过固定孔锁紧于调节孔内实现滑动支撑柱与固定支撑柱的固定连接。这种可拆卸连接方式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来将支撑立柱由螺栓固定到顶棚支撑框架上,拆卸的螺栓容易丢失,缺失螺栓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再次购买需要消耗更多人力及财力,增加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能够方便拆装及收纳。
5.一种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包括设置于顶部的板体,所述板体的底面设有连接件,所述板体下部设有收纳结构;所述连接件的底部可拆卸连接第一立柱,所述连接件的侧壁可拆卸连接第一横杆;所述连接件包括第四板体、第一插槽及插块;所述第四板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的两个相邻外壁上固定连接所述插块,所述插块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第一横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插块上。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可拆卸连接底座,所述底座包括第五板体,所述第五板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插槽,所述第五板体上设有螺栓孔。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底端套接于所述第二杆体上部的内腔中,所述第一杆体的一外侧壁设置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杆体设置多个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二圆孔。
8.进一步的,所述板体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底面的角部设有连接件;所述第二板体为具岩棉板,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均由粘结剂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板体底面均匀的设置四组用于收纳所述第一立柱的限位槽,每组所述限位槽设置两个限位块,所述第一立柱设置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
10.进一步的,两个相向的所述第一横杆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四个第一孔口和第二孔
口,所述第一孔口的孔径大小与所述第一杆体相适配,所述第二孔口的孔径大小与所述第二杆体相适配。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孔口之间可拆卸连接有第二横杆。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孔口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斜撑杆。
13.进一步的,相向的两个所述第一横杆之间固定连接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的侧壁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立柱置于所述第二横杆内部,所述第二横杆的侧壁上设置格挡。
14.使用时,将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之间用粘结剂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分别焊接至第三板体底面的四个角部,将所述第一横杆插接于所述插块上,将四个所述第一立柱的顶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第一立柱的底端插接于底座的所述第二插槽内,用地脚螺栓将底座固定至底面。在不使用时,将所述第一立柱从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内分离,收纳入限位槽内,再将结构整体吊装运输。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①
由于设置有所述第一插槽、第二插槽,所述第一立柱与凹槽可拆卸连接,简单方便,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完成安装。
17.②
由于所述第三板体的底面设置用于收纳所述第一立柱的所述限位槽,在拆卸所述第一立柱后将其收纳入所述限位槽内,方便运输,避免了部件丢失和在运输过程中所述第一立柱移位。
18.③
由于所述第一横杆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插块,安装时省时省力,加快了施工进度。由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之间设置具有保温隔热减震作用的所述第二板体,不仅能够对高空坠落物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而且能够对工人起到很好的消暑效果。
19.④
由于所述第一横杆的内侧壁上设置矩形孔,在防护使用时矩形孔内安装所述第二横杆或所述斜撑杆,以增加板体中部的支撑力,对上部结构承重。在不使用时将所述第一立柱的两端分别收纳于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孔口内,对所述第一立柱进行固定,防止移位变形,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所述第一立柱从所述第三板体上脱出。
20.⑤
由于设置有所述第二横杆,增加了结构柱整体的稳定性,由于所述第二横杆侧壁设置有可将所述第一立柱收纳的开口,减小了运输占用的空间。由于所述第二横杆上设置格挡,防止运输过程中所述第一立柱脱出,增加了运输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立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具体实施例一的仰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2中a处的左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具体实施例二的仰视图1。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具体实施例二的仰视图2。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具体实施例二的仰视图3。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图5、图6、图7中上下两个第一横
杆9的侧视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具体实施例三的仰视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图9中第二横杆的侧视放大图。
32.图1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快拆式建筑工程用防护棚的图10中第二横杆的剖视放大图。
33.图中:1-第一立柱、2-第一板体、3-第二板体、4-第三板体、41-第一杆体、42-第二杆体、5-第四板体、6-第一插槽、7-插块、8-第一限位凸起、9-第一横杆、91-第一孔口、92-第二孔口、10-第一圆孔、11-限位块、12-第五板体、13-第二插槽、14-第二限位凸起、15-第二圆孔、16-第六板体、17-第二横杆、171-格挡、1711-限位块、1712-铰轴、1713-挡板、18-斜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具体实施例一:
36.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立柱1,第一立柱1上部可拆卸连接板体,板体包括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第三板体4,第一板体2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板体3,第二板体3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三板体4,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以及第三板体4均为尺寸相同的矩形板体,如图2所示,第三板体4底面均匀的设置四组用于收纳第一立柱1的限位槽,每组限位槽设置两个限位块11,两个限位块1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立柱1底部矩形的最大边长,两个限位块11的顶部相向设置至少两个用于穿入螺栓的通孔。在不使用时,四个第一立柱1收纳于四组限位槽内,用螺栓穿过通孔将限位块11的开口处隔档,防止第一立柱1在运输中脱出。第三板体4底面的四个角部设有连接件,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立柱1及第一横杆9,参阅图3。连接件包括第四板体5、第一插槽6及插块7,第四板体5上固定连接中空矩形盒体状的由内壁、外壁组成的第一插槽6,第一插槽6与第一立柱1顶端的矩形侧壁相适配,使得第一立柱1的上缘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插槽6内。第一插槽6的两个相邻外壁上固定连接矩形体插块7,插块7的两个相向的竖直侧壁上均设有第一限位凸起8,第一横杆9可拆卸连接于插块7上,插块7外缘边长略小于第一横杆9外缘边长,第一横杆9的两侧壁上均设有与第一限位凸起8相对应的第一圆孔10,参阅图4;第一横杆9连接至插块7上时,按压第一限位凸起8,使第一限位凸起8进入第一横杆9的内壁,向前滑动第一横杆9使第一限位凸起8滑动至第一圆孔10处,第一限位凸起8经第一圆孔10弹出,第一横杆9即固定至插块7上。
37.如图1所示,第一立柱1底部可拆卸连接底座,底座包括矩形的第五板体12和第二插槽13,第二插槽13固定连接于第五板体12的上表面,且第五板体12的矩形面积大于第二插槽13外侧壁的矩形面积,第五板体12的四个角部均设有螺栓孔,用地脚螺栓穿入螺栓孔将第五板体12固定至地面。第一立柱1包括中空的第一杆体41和第二杆体42,第一杆体41底端套接于第二杆体42上部的内腔中,第一杆体41的一外侧壁设置第二限位凸起14,第二杆
体42设置多个与第二限位凸起14相适配的第二圆孔15,按压第二限位凸起14将第一杆体41在第二杆体42内上下滑动可调整第一立柱1的长短,根据现场搭设高度的需要来调整第一立柱1的高度。
38.具体而言,第一板体2、第三板体4为彩钢板,第二板体3为具有保温隔热减震功能的岩棉板,第一板体2与第二板体3、第二板体3与第三板体4之间均由粘结剂固定连接。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第三板体4主视面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第六板体16,第六板体16为轻型彩钢板或塑料板,彩钢板焊接于板体的外侧壁上,塑料板粘结于板体的外侧壁上,第六板体16表面喷涂文字及公司徽标。
39.使用时,将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第三板体4之间用粘结剂固定连接,连接件分别焊接至第三板体底面的四个角部,将第一横杆9插接于插块7上,将四个第一立柱1的顶端插接于第一插槽6内,第一立柱1的底端插接于底座的第二插槽13内,用地脚螺栓将底座固定至底面。在不使用时,将第一立柱1从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13内分离,收纳入限位槽内,再将结构整体吊装运输。
4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第一插槽6,第一立柱1与凹槽可拆卸连接,简单方便,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完成安装。由于第三板体4的底面设置用于收纳第一立柱1的限位槽,在拆卸第一立柱1后将其收纳入限位槽内,将底座的第二插槽13与第一插槽6插接,第一插槽6插接至第二插槽13的内部,方便运输,避免了部件丢失和在运输过程中第一立柱1移位。由于第一横杆9两端可拆卸连接插块7,安装时省时省力,加快了施工进度。由于第一板体2、第三板体4之间设置具有保温隔热减震作用的第二板体3,不仅能够对高空坠落物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而且能够对工人起到很好的消暑效果。
41.具体实施例二:
42.如图5所示,与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4的底面未设置限位槽,两个相向的第一横杆9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四个第一孔口91和第二孔口92,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立柱1为四棱柱体,也可设置为圆柱体。具体为:第一孔口91的孔径大小与第一杆体41相适配,使得第一杆体41正好穿入第一孔口91中;第二孔口92的孔径大小与第二杆体42相适配,使得第二杆体42正好穿入第二孔口92中,第一立柱的41通过第二限位凸起14及第二圆孔15调节好长度后,第一杆体41的端部外露于第二杆体42上部,并且调整好的第一立柱1的整体长度刚好可以放入第一孔口91、第二孔口92内,在拆除第一立柱1后将其收纳至第一横杆9的两个矩形孔内,防止第一立柱1在运输过程中移位。第一孔口91、第二孔口92之间也可用于可拆卸连接第二横杆17或斜撑杆18,增加板体之间的支撑力,参阅图6、图7。
43.安装使用时同具体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由于第一横杆9的内侧壁上设置矩形孔,在防护使用时矩形孔内设置第二横杆17或斜撑杆18,以增加板体中部的支撑力,对上部结构承重。在不使用时将第一立柱1的两端分别收纳于第一孔口91、第二孔口92内,对第一立柱1进行固定,防止移位变形,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第一立柱1从第三板体4上脱出。
44.具体实施例三:
45.与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体4的底面未设置限位槽,相向的两个第一横杆9之间固定连接四个中空的第二横杆17,参阅图9。第二横杆17的一侧壁设置用于收纳第一立柱1的开口,第二横杆17的规格大于第一立柱1,四个第一立柱1收缩后分别置于四
个第二横杆17的内部,第二横杆17上设置至少两个格挡171,格挡包括l型限位块1711,铰轴1712、挡板1713,参阅图10。挡板1713铰接于第二横杆17侧壁的开口处,l型限位块1711设置于挡板1713的末端,当第一立柱1收纳于第二横杆17内部后,旋转挡板1713至限位块处1711,使挡板1713卡接于限位块1711,防止第一立柱1在运输过程中从第二横杆17内脱出,参阅图11。
46.由于设置有第二横杆17,增加了结构柱整体的稳定性,由于第二横杆17侧壁设置有可将第一立柱1收纳的开口,减小了运输占用的空间。由于第二横杆17上设置格挡171,防止运输过程中第一立柱1脱出,增加了运输中的安全性。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