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尾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5097发布日期:2022-12-28 05:2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尾帐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帐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尾帐篷。


背景技术:

2.随着自驾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驾车进行旅游,而在荒野露宿时,车内的空间往往不足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睡眠,为此,汽车帐篷因运而生。
3.汽车帐篷一般可以分为车顶帐篷、车侧帐篷、车尾帐篷等。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车尾帐篷主要是通过单层布料将车尾整个包裹在内,这种结构的帐篷结构简陋、功能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自驾游玩休闲的需求;并且不能使车与帐篷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无法起到防蚊防虫的作用,下雨时雨水也容易通过连接处渗入到帐篷内,对车尾帐篷的使用带来不便,同时,在夜间的寒冷时段,车内启动冷气或暖气后也难以快速进入到帐篷内,影响帐篷的使用体验。
4.因此,有必要设计在汽车与帐篷的连接处具有更高防水、防蚊虫性能,同时便于人们在帐篷与汽车车厢之间穿行的车尾帐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车尾帐篷与汽车连接处封闭性差,人难以在两者之间通行上述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车尾帐篷。
6.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车尾帐篷,包括帐篷主体、内通道和外罩;
8.所述帐篷主体内具有供人活动的帐篷空间;
9.所述内通道呈管状,并设置于帐篷主体的前侧;该内通道向前延伸,并能够自汽车后备箱口处伸入车厢内;该内通道将车厢与帐篷空间连通;
10.所述外罩设置于内通道的上方,所述外罩能够越过汽车后备箱门并向前延伸至汽车的前部。
11.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所述外罩与内通道之间形成空隙,该空隙用于容纳汽车后备箱门。
12.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所述外罩覆盖车厢的后部。
13.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外罩的前侧连接有风绳和/或挂钩。
14.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外罩的边沿通过风绳拉紧,以绷紧外罩的罩面。
15.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所述帐篷主体的前部设置有前拱架,所述帐篷主体的后部设置有后拱架;前拱架和后拱架配合支撑帐篷主体。
16.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在帐篷主体的四周设置有多个风绳,以绷紧帐篷主体;所述帐篷主体的后部向后下方倾斜,并形成后斜坡部。
17.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所述内通道前部的口沿挂接于车厢
内。
18.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在内通道的外壁上设置有挂绳扣,所述挂绳扣能够环扣于后备箱门的液压支撑杆处。
19.作为上述车尾帐篷的备选结构和补充设计:所述内通道和外罩与帐篷主体可拆卸连接,实现可拆卸的结构为拉链、子母扣、挂扣、绑绳或纽扣。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的结构中,内通道伸入车厢内并连接到车厢内,同时,利用外罩覆盖内通道、汽车车顶的后部、后备箱门,能够有效的遮挡帐篷本体与车厢之间的缝隙,使得两者之间连接处的封闭性更高,从而有效的阻碍雨水和蚊虫从两者之间的连接处进入,提高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图1是本方案中的车尾帐篷的爆炸结构图;
23.图2是本方案中的车尾帐篷的组合结构图;
24.图3是内通道的结构图;
25.图4是外罩的结构图;
26.图5是帐篷主体的结构图。
27.附图说明:2-风绳;3-外罩;4-内通道;5-前拱架;6-帐篷空间;7-帐篷主体;8-后拱架; 9-后斜坡部;10-挂绳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随着自驾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驾车进行旅游,而在荒野露宿时,车内的空间往往不足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睡眠,为此,汽车帐篷因运而生。
30.汽车帐篷一般可以分为车顶帐篷、车侧帐篷、车尾帐篷等。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车尾帐篷主要是通过单层布料将车尾整个包裹在内,这种结构的帐篷结构简陋、功能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自驾游玩休闲的需求;并且不能使车与帐篷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无法起到防蚊防虫的作用,下雨时雨水也容易通过连接处渗入到帐篷内,对车尾帐篷的使用带来不便,同时,在夜间的寒冷时段,车内启动冷气或暖气后也难以快速进入到帐篷内,影响帐篷的使用体验。
31.实施例1
32.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设计了一种车尾帐篷,包括帐篷主体7、内通道4和外罩 3等部件。
33.所述帐篷主体7内具有供人活动的帐篷空间6;所述帐篷主体7的前部设置有前拱架5,所述帐篷主体7的后部设置有后拱架8;前拱架5和后拱架8配合支撑帐篷主体7;在帐篷主体7的四周设置有多个风绳2,以绷紧帐篷主体7;所述帐篷主体7的后部向后下方倾斜,并形成后斜坡部9。在帐篷主体7的侧壁上可以布置帐门,从而方便于人员进出帐篷空间6。前拱架5和后拱架8可以采用铝杆或充气柱,具体的,帐篷主体7由至少两根铝杆或充气柱进行支撑,在帐篷主体7靠近汽车一侧的侧壁处设置连通门,连通门处可以设置纽扣及拉链等结构,使得帐篷主体7在使用时可与内通道4相连,不用时也便于拆卸。帐篷主体7两侧均可以设置帐门,远离汽车的一侧设置风绳2或拉力带,以便于将帐篷主体7固定在地面上,从而稳固帐篷空间6。
34.所述内通道4呈管状,并设置于帐篷主体7的前侧;该内通道4向前延伸,并能够自汽车后备箱口处伸入车厢内;该内通道4将车厢内的空间与帐篷空间6连通;在内通道4的外壁上设置有挂绳扣10,在车尾帐篷安装在汽车尾部时,挂绳扣10能够环扣于后备箱门的液压支撑杆处,所述内通道4前部的口沿挂接于车厢内,使得车厢内的空间能够通过内通道4 与帐篷空间6连通,该内通道4供人从车厢内进入到帐篷空间6,或者从帐篷空间6返回到车厢内。
35.内通道4的主要是作为将车厢空间与帐篷空间6连通的通道,内通道4的前部口沿处可以通过绳子及织带等部件系在车内后排座椅、拉手等位置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内通道4呈敞口状,内通道4的后部伸入与帐篷相连,该内通道4可以采用木扣、拉链、子母扣、挂扣、绑绳或纽扣等结构与帐篷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采用缝合的方式固定连接到上;该内通道4在使用时,能够形成一个喇叭口形状的结构。内通道4在靠近车后备箱门一侧的设置的挂绳扣 10可以采用织带、松紧绳及魔术贴等结构,将内通道4与后备箱门框两侧的液压支撑杆紧密的固定在一起,进而,使得内通道4的外壁能够更加贴合于车厢的内壁,达到更好的封闭效果;此外,内通道4下方可以通过魔术贴牢牢的贴紧后备箱的底壁。当内通道4采用可拆卸式的结构时,使得帐篷主体7能够独立使用,把连接车尾的内通道4拆卸后,能够使帐篷主体7模块成为一个标准的露营帐篷。
36.所述外罩3设置于内通道4的上方,所述外罩3能够越过汽车后备箱门,外罩3的前侧向前延伸至车厢外壁处并覆盖车厢的后部。外罩3是罩在车尾上方的形成保护罩的部分,用以防晒防雨。外罩3的一端通过尼龙拉链与帐篷主体7相连,与内通道4一样可脱卸;另一端通过风绳2分别系在汽车的前轮及后轮等地方使得外罩3包裹住车身以防大风浪摆及雨水渗漏。末端缝纫了魔术贴及排水槽,魔术贴便于用户根据不同车型进行尺寸调节;排水槽使得雨水顺着外罩3方向排向两侧。外罩3两侧与车身有一定距离,让面料离开阳光下发烫的车身,使得面料延长老化期。外罩3落地加地钉的设计,可以让外罩3在大风大雨的情况下稳定性更好,排水槽更顺畅,饱满的罩形避免了面料和防风绳2伤到车漆。
37.所述外罩3与内通道4之间形成空隙,该空隙用于容纳汽车后备箱门。所述外罩3覆盖车厢的后部上;外罩3的前侧边沿处连接有风绳和挂钩;外罩3的前部能够通过风绳2拉紧到地面上同时绷紧外罩3的罩面,外罩3还可以通过挂钩挂连到汽车的车体上。所述外罩3 与帐篷主体7可拆卸连接,实现可拆卸的结构为拉链、子母扣、挂扣、绑绳或纽扣等。
38.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在使用时:先将帐篷主体7连通门的一侧放置于汽车尾部处,保证汽车尾部与连通门处于相对齐平的位置,再将帐篷本体的铝杆撑起或是将充气柱充气;
将内通道4的后端与帐篷主体7通过拉链或木扣进行固定,内通道4的前端与车内拉手等地方固定连接。然后,将外罩3后端与帐篷本体的另一拉链固定相连,外罩3的前侧通过风绳2和挂钩实现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车尾帐篷主要适配于suv车型,经实验,车尾帐篷能够与大部分 suv车型适配;此外,帐篷主体7也可独立使用,适用场景多样,可防蚊防虫、防雨水渗漏,大大提升了用户在车载露营时的舒适体验。
39.实施例2
40.本实施例设计了一种汽车与车尾帐篷的组合结构,包括suv车型的汽车和车尾帐篷,所述车尾帐篷的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
41.汽车具有车厢,并且车厢内部具有车厢空间,在汽车的后部设置有后备箱口,在后备箱口处设置有后备箱门,所述后备箱门通过铰接件和液压支撑杆与车厢相连。
42.车尾帐篷包括帐篷主体7、内通道4和外罩3等部件。
43.所述帐篷主体7内具有供人活动的帐篷空间6;所述帐篷主体7的前部设置有前拱架5,所述帐篷主体7的后部设置有后拱架8;前拱架5和后拱架8配合支撑帐篷主体7。
44.所述内通道4呈管状,并设置于帐篷主体7的前侧;该内通道4向前延伸,并能够自汽车后备箱口处伸入车厢内;该内通道4将车厢与帐篷空间6连通;所述内通道4前部的口沿挂接于车厢的内壁、后排座椅、拉手等位置。在内通道4的外壁上设置有挂绳扣10,所述挂绳扣10能够环扣于后备箱门的液压支撑杆处。
45.所述外罩3设置于内通道4的上方,所述外罩3能够越过汽车后备箱门,外罩3的前侧能够向前延伸车厢外壁处并覆盖车厢的后部。外罩3的前侧连接有风绳和/或挂钩,以固定外罩3,同时绷紧外罩3的罩面。
46.所述外罩3与内通道4之间形成空隙,该空隙用于容纳汽车后备箱门和车厢顶壁的后部。
47.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所做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