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给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5455发布日期:2023-03-14 23:29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给水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给水泵。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混凝土后,需要对其表面进行间隔一段时间的喷射处理,促进混凝土充分吸收水分,喷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细小的喷洒,一种是垂直排液的水流覆盖。现有的喷洒方式只有其中一种,不能适应各种使用场合。因此,设计可切换浇灌模式的一种建筑给水泵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给水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给水泵,包括外层壳体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喷洒口,所述外层壳体的一端贯通连接有输入管,所述外层壳体的两侧对应开设有细给水缝,当进行滴灌时,将外部水源通入外层壳体,水同时从细给水缝和喷洒口喷出,使得滴灌管具备混凝土和滴灌双重功能,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层壳体的两侧对应通过焊接固定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侧面挡水板,所述侧面挡水板覆盖在细给水缝的外部,所述外层壳体的两侧外壁通过焊接固定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与侧面挡水板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当调节喷洒的角度和范围时,启动电动伸缩杆,其输出轴拉伸或缩短,使得侧面挡水板的角度发生变化,此时从细给水缝喷出的水流会受到侧面挡水板的阻挡其喷洒的最高角度发生变化,且由于喷洒的最高角度决定喷洒的范围,侧面挡水板的角度变化会使得喷洒范围发生变化,从而可以精确控制喷洒范围。
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层壳体的内壁对应通过螺栓固定有弹性密封片,所述弹性密封片的横截面为l型,且两个弹性密封片的一端相接触,所述弹性密封片与外层壳体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弹性牵拉丝,所述外层壳体的内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内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的两侧对应开设有内流口,所述内层壳体的两侧对应设置有尖顶板,所述尖顶板与弹性密封片为配合结构,当转动内层壳体时,使得尖顶板与弹性密封片相对齐,由于弹性密封片的弹性形变作用,其不再密封细给水缝,水流可以从细给水缝直接喷洒出去,当需要进行滴灌时,只需将内层壳体继续转动一定的角度,此时弹性密封片由于弹性牵拉丝的挤压力,两个弹性密封片相互密合,阻止水流通过,使之具备两种喷洒模式,用途多样。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层壳体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主动轮,所述内层壳体的一端延伸出外层壳体的外壁,且内层壳体的一端外壁通过焊接固定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主动轮相啮合,所述内层壳体与输入管相邻的一端做成镂空结构,当调节内层壳体的角度时,只需将驱动马达开启,其输出轴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发生转动,并且带动内层壳体转动,可以起到自动控
制旋转的效果,无需人力。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层壳体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储水壳体,所述储水壳体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储水壳体的开口为配合结构,所述外层壳体的底部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安装有平移电机,所述平移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与密封板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输入管与储水壳体之间贯通设置有导通管,所述输入管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所述外层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当需要进行反向冲洗时,将第一控制阀关闭,水流从输入管直接被泵入导通管,接着进入储水壳体被反向冲洗,喷洒口内沉积的杂质被反向导入外层壳体内,打开第二控制阀后,水从出水管排出,当冲洗时开启平移电机,其输出轴带动丝杆转动,从而将密封板驱动发生平移,覆盖住储水壳体,便于进行冲洗。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外层壳体的外壁贯通连接,且连接处设置在弹性密封片处,所述侧面挡水板与细给水缝的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圈,当反向冲洗结束时水从出水管进入外层壳体,从细给水缝喷洒出去,避免冲洗后的水流浪费,密封圈用于提升密封性,防止水流发生溢出。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喷洒口的内部设置有喇叭口块,所述喇叭口块的一端与喷洒口的外壁相对齐,所述喇叭口块的一侧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连接有震动电机,所述震动电机安装在储水壳体的外壁,当开始滴灌作业时,启动震动电机,其带动喇叭口块震动,一方面震动可以使得沉淀的部分杂质被带动流动,避免沉积,一方面喇叭口移动时可以改变液滴的聚拢状态,具体表现为喇叭口伸入较深时可以使液滴均匀分布到其边沿,液滴变得小且滴灌速度慢,伸入较浅时液滴在其底部聚拢,液滴变大大且滴灌速度快,从而可以改变滴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农作物。
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导通管上设置有管路换向装置,所述管路换向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所述导通管上设置有泵液轮,所述泵液轮的两端分别贯通连接有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的一端与第二换向阀的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三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另一端与第四换向阀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第四换向阀,当需要对导通管进行换向时,只需开启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而关闭第三换向阀和第四换向阀,此时液体的流向会发生变化,若此时使得泵液轮工作,管路内的液体会发生回流,从而起到了返流的效果,使得导通管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
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密封片上设置有凝胶垫,所述凝胶垫上开设有若干空腔,所述空腔内贯通设置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内设置有阀片,所述阀片与导气管的内壁设置有一定阻尼,当弹性密封片发生形变时,可以通过导气管将空腔内的气体挤出,使得阀片打开,此时能够更紧密的贴合,便于适应不同起伏高度的内层壳体外表面,提升其密封性和适应变形的能力。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
14.通过设置有细给水缝和喷洒口,可以使滴灌管具备混凝土和滴灌双重功能,适用于建筑的侧面洒水和底部给水的使用场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通过设置有侧面挡水板和电动伸缩杆等构件,可以通过调整侧面挡水板的角度来对喷洒的角度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层壳体与内层壳体安装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层壳体与储水壳体安装示意图;
20.图中:1、外层壳体;2、内层壳体;3、细给水缝;4、内流口;5、喷洒口;6、电动伸缩杆;7、侧面挡水板;8、尖顶板;9、弹性密封片;10、弹性牵拉丝;11、固定座;12、驱动马达;13、主动轮;14、从动轮;15、外齿圈;16、输入管;17、抽送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给水泵,包括外层壳体1,外层壳体1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喷洒口5,外层壳体1的一端贯通连接有输入管16,外层壳体1的两侧对应开设有细给水缝3,内层壳体2的一端内壁转动安装有抽送叶片17,且抽送叶片17的一端与外部转矩相连接,当进行滴灌时,启动抽送叶片17将外部水源通入外层壳体1,水同时从细给水缝3和喷洒口5喷出,使得滴灌管具备混凝土和滴灌混凝土双重功能,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23.外层壳体1的两侧对应通过焊接固定有固定座11,固定座11的一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侧面挡水板7,侧面挡水板7覆盖在细给水缝3的外部,外层壳体1的两侧外壁通过焊接固定有电动伸缩杆6,电动伸缩杆6的一端与侧面挡水板7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当调节喷洒的角度和范围时,启动电动伸缩杆6,其输出轴拉伸或缩短,使得侧面挡水板7的角度发生变化,此时从细给水缝3喷出的水流会受到侧面挡水板7的阻挡其喷洒的最高角度发生变化,且由于喷洒的最高角度决定喷洒的范围,侧面挡水板7的角度变化会使得喷洒范围发生变化,从而可以精确控制喷洒范围;
24.外层壳体1的内壁对应通过螺栓固定有弹性密封片9,弹性密封片9的横截面为l型,且两个弹性密封片9的一端相接触,外层壳体1的内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内层壳体2,内层壳体2的两侧对应开设有内流口4,内层壳体2的两侧对应设置有尖顶板8,尖顶板8与弹性密封片9为配合结构,当转动内层壳体2时,使得尖顶板8与弹性密封片9相对齐,由于弹性密封片9的弹性形变作用,其不再密封细给水缝3,水流可以从细给水缝3直接喷洒出去,当需要进行滴灌时,只需将内层壳体2继续转动一定的角度,此时弹性密封片9由于弹性牵拉丝10的挤压力,两个弹性密封片9相互密合,阻止水流通过,使之具备两种喷洒模式,用途多样;
25.外层壳体1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有驱动马达12,驱动马达1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主动轮13,内层壳体2的一端延伸出外层壳体1的外壁,且内层壳体2的一端外壁通过
焊接固定有从动轮14,从动轮14与主动轮13相啮合,当调节内层壳体1的角度时,只需将驱动马达12开启,其输出轴带动主动轮13转动,主动轮13带动从动轮14发生转动,并且带动内层壳体2转动,可以起到自动控制旋转的效果,无需人力;
26.内层壳体2与输入管16相邻的一端做成镂空结构,便于水流通过。
27.弹性密封片9与外层壳体1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弹性牵拉丝10,便于弹性密封片9进行弹性复位。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