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内隔振实验室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779624发布日期:2024-01-23 11:5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内隔振实验室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内隔振实验室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大的地质灾害,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发生地震时,建筑物会产生巨大的地震反应,建筑物会产生很大的内力变化,从而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2、尤其是一些用于超细微加工、测试的实验室,由于在实验内经常放置有一些高精密的设备,这些设备对防微振动的要求较高,因此对实验室的稳定性具有较高要求,实验室隔振的好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3、现有的隔振建筑,包括地基、设置于地基内的基础以及设置于基础的隔振层。当地震来临时,通过隔振层来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从而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起到隔振效果。

4、然而,现有的隔振建筑通常是将地面与建筑物间进行隔振,隔振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实验室的隔振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现有的隔振建筑的隔振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实验室的隔振需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隔振效果的隔振实验室及施工方法。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内隔振实验室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本技术目的一提供的一种建筑内隔振实验室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4、一种建筑内隔振实验室,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设置有外房体,所述外房体的内部形成有房体空腔,所述房体空腔内设置有用于隔振的隔振层,所述隔振层上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上设置有内房体,所述内防体与所述外房体间形成有晃动间隙,所述晃动间隙内设置有用于防止内房体侧向晃动的防护件,令所述外房体活动连接于内房体,所述外房体与所述内房体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水电以及通风的连通组件。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震时,通过外房体中现有技术的隔振功能进行初次消振,接着通过隔振件将来自外房体底部的震动进行二次消振,同时将来自外房体上震动通过防护件进行消振,从而防止外房体晃动的过程中对内房体造成碰撞,从而有效提高内房体的隔振效果,更好地应对实验室的隔振需求。

6、优选的,所述隔振层包括若干个设置于所述房体空腔的隔振支座,若干个所述隔振支座均匀分布于房体空腔的腔底,所述隔振支座包括设置于一端连接于外房体的下支墩、设置于所述下支墩上的隔振件以及设置于隔振件上用于连接支撑梁以及内房体的上支墩,所述上支墩连接于所述内房体,所述上支墩和下支墩均围设有用于保护隔振件的防火隔板,所述防火隔板呈相对设置于上支墩和下支墩。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地震时,通过隔振件进行消振,减少传入上支墩的震动,从而减少传入内房体的震动。

8、优选的,所述隔振件包括用于连接的下连接板、上连接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之间的隔振组织,所述下连接板固定连接于下支墩,所述上连接板固定连接于上支墩;所述隔振组织包括用于消振的隔振件、隔振芯以及用于支撑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橡胶件依次交替堆叠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所述隔振件包括橡胶片,所述隔振芯包括铅芯,所述支撑板包括骨架钢板。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震时,地震波传出的能量通过橡胶片柔软特性,从而提供以柔克刚的抗震保护,同时通过骨架钢板3124使隔振组织在竖直方向上具备十足的承载力,从而使位于上支墩上的结构保持稳定,以及通过铅芯吸收、耗散地震能量,进一步减弱地震带来的震动。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梁包括用于支撑内房体的横梁以及纵梁,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呈横纵交错设置,所述横梁与纵梁连接于所述上支墩。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梁与纵梁呈纵横交错,以便于更好地对内房体进行支撑。

12、优选的,所述内房体包括设置于支撑梁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支撑柱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支撑柱间的面板,所述底板铺设于支撑梁上,所述底板与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沿竖直方向分布,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底板,所述支撑柱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支撑柱均匀分布于底板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造内房体时,分别通过底板、支撑梁以及面板进行固定连接,从而方便地将内房体进行组装,并通过隔振件活动连接于外房体内。

14、优选的,所述面板包括若干个面板单元,所述面板单元一体成型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均伸出于面板单元的两侧。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拼接时,接着通过将相邻两个面板单元的连接钢筋相互对齐并固定连接,即可快速预留相邻两个面板单元合适的拼接距离,同时加强拼接间隙的结构强度。

16、优选的,所述防护件包括空气弹簧减震器,所述空气弹簧减震器的一端连接于外房体,令一端连接于所述内房体。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在减震过程中,吸附周边噪音,从而降低内房体的噪音,使内房体更符合实验室的噪音隔绝需求。

18、优选的,所述连通组件包括穿设于外房体的第一连通管、穿设于所述内房体的第二连通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管间的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连接于外部能源端,另一端朝向所述内房体,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用于连接能源使用端,另一端朝向所述外房体。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输能源时,通过第一连通管输入至柔性连接件,接着从柔性连接件输入至内房体内使用,即可将水电等其他能源运输至内房体,以提供实验室使用。

20、优选的,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柔性连接管,所述柔性连接管的两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管朝向内房体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管朝向外房体(1)的一端,所述柔性连接管预留有一定长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震时,通过柔性连接管的晃动,从而防止内房体与外房体间有刚性连接,防止外房体带动内房体震动,同时柔性连接管预留有一定长度,以便于提供地震晃动过程中的屈伸距离。

22、本技术目的二提供的一种建筑内隔振实验室及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3、s1、在地基上搭建外房体,并预留有第一预留口;

24、s2、在外房体内部搭建隔振层,通过在外房体的底面使用混凝土浇筑出下支墩,并将下连接板上的第一预埋螺栓伸入未成形的下支墩内,等待成型后即可隔振件装设于下支墩上,同时第二预埋螺栓伸出上连接板的一端朝向上伸出,接着对下支墩以及隔振件进行支撑,并使用混凝土在第二预埋螺栓处进行浇筑,等待成型后即可;

25、s3、在上支墩处搭建支撑梁,将多根横梁与多根纵梁分别连接于上支墩处;

26、s4、接着建造内房体,通过第一预留口将底板单元运入房体空腔,将底板单元逐个对齐连接,并固定连接于支撑梁上,形成底板,然后通过第一预留口将支撑柱运入房体空腔,接着通过将支撑柱浇筑于底板上,最后通过将面板单元从第一预留口运入,面板单元通过混凝土进行拼接,并预留有第二预留口,同时将防护件装设于面板与外房体之间,从而形成内房体;

27、s5、将第一连通管穿设于外房体,将第二连通管道穿设于内房体,通过法兰盘将柔性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即可完成施工搭建。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建造时,在地基上搭建外房体,并预留有第一预留口,通过第一预留口有利于将工件运输至房体空腔进行后续搭建,在外房体内部搭建隔振层,通过在外房体的底面使用混凝土浇筑出下支墩,并将下连接板上的第一预埋螺栓伸入未成形的下支墩内,等待成型后即可隔振件装设于下支墩上,同时第二预埋螺栓伸出上连接板的一端朝向上伸出,接着对下支墩以及隔振件进行支撑,并使用混凝土在第二预埋螺栓处进行浇筑,等待成型后即可,从而使地震时,通过隔振件进行消振,减少传入上支墩的震动,从而减少传入内房体的震动;

30、2.通过第一预留口将底板单元运入房体空腔,将底板单元逐个对齐连接,并固定连接于支撑梁上,形成底板,然后通过第一预留口将支撑柱运入房体空腔,接着通过将支撑柱浇筑于底板上,最后通过将面板单元从第一预留口运入,面板单元通过混凝土进行拼接,同时将防护件装设于面板与外房体之间,从而拼装形成内房体,地震时,通过外房体进行初次消振,接着通过隔振件将来自外房体底部的震动进行二次消振,同时将来自外房体上震动通过防护件进行消振,从而防止外房体晃动的过程中对内房体造成碰撞,从而有效提高内房体的隔振效果,更好地应对实验室的隔振需求;

31、3.柔性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有利于防止内房体与外房体间有刚性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