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陶粒生产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597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合陶粒生产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人工集料---陶粒的生产技术,其特征是采取了复合成球的生产技术。
陶粒是一种人工集料。由于陶粒制品具有多种特性而且可以利用废物,取代天然集料后又具有比天然集料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因此正在日益引起重视。但是国内制造陶粒的工艺比较落后。以烧结法制造粉煤灰陶粒为例,普遍存在工艺复杂,能耗高,成本高的缺陷,免烧法制造陶粒存在性能不稳定、强度差、成本高,一次投资大的缺陷。
本发明利用球壳受力后其座力首先是沿着球壳向四周扩散的原理,在陶粒制造过程中通过两次成球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胶凝物质在陶粒外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外壳,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陶粒筒压强度的目的。通过改变陶粒内蕊材料,又可以使陶粒容重下降。两者结合起来便可能制造出来适应各种建筑要求的人工集料。下边以实例说明其优良特性(实例一)烧结法制轻质粗粘土陶粒。内蕊用掺入γ=1.05g/cm3纸浆废液15%,原状粉煤灰85%,一次成球后入下成球盘复以等量经球磨机粉磨的粘土80%,未煤20%外壳材料。经竖窑烧结可以制成轻质粗骨料。其松散容重为700kg/m3,筒压强度为6Mpa。
(实例二)烧结法制轻质粗粘土陶粒。内蕊改用纸浆废液30%,粉状植物桔杆60%,粘土粉10%。成球后复以等重的粘土90%,未煤10%的外壳材料。烧结后,松散容重为450kg/m3,筒压强度为7Mpa。和(实例一)相比,容重下降而强度提高。
(实例三)免烧结轻质粗粉煤灰陶粒。内蕊用100%粉煤灰一次成球后入下成球盘复以用和内蕊等重的85%粉煤灰,15%生石灰形成外壳。采取防止干燥措施养护12h后用含有co2气体进行炭酸化处理12-24h。松散容重750kg/m3,筒压强度9Mpa。
(实例四)免烧结轻质粗粉煤灰陶粒。内蕊改用予先湿润处理的膨胀珍珠岩95%,消石灰粉5%。成球后复以内蕊等重量的425#水泥30%,粉煤灰70%的外壳材料。潮湿养护3d后,自然养护28d。松散容量300kg/m3筒压强度9Mpa。
(实例五)烧结结合免烧结法制取轻质粗陶粒。内蕊用经粉碎处理后粒径不大于10mm的玉米蕊,复以2mm厚粘土90%,植物桔杆粉10%的外壳材料,烧结处理后的产品作内蕊球体再按(实例三)方法复以由85%粉煤灰,15%磨细生石类粉的1.5mm厚外壳体并进行炭酸化处理。松散容重350kg/m3筒压强度9Mpa。
利用复合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原料还可以制成其他多种具有不同容重和力学性能的复合陶粒以满足现代工业及民用建筑的特别要求。和传统陶粒工艺相比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陶粒生产技术,其特征在于这种陶粒是由至少两层以上复合而成,各层所用原料及原料的配合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所制陶粒可以采用烧结方法或免烧结方法制成产品。内蕊多为工农业生产的废物资源或轻质材料。烧结法陶粒的外壳为掺有可燃物质的粘土类材料。免烧结法陶粒外壳多对水硬性或气硬性胶凝物质结合包括粉煤灰在内的其他细集料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陶粒,其内层材料可以是无机材料,也可以是有机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陶粒,其内蕊球体可以是用滚动成球法成形的球体或近似球形的椭球体,也可以是不经成球工艺便在三维方向上尺寸相差不大的不规则球体、多面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陶粒,除内蕊及外壳以外增加的各层,或者是出于考虑内蕊形状不规则,为了减少外壳材料消耗量,或者是为了改变外壳以内备层所组成的球蕊的强度以满足陶粒在经济、物理性能、技术指标方面的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陶粒,除内蕊外的其他各层,都必须通过滚动成球法成型或用浸泡的方法复合到前一层的外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陶粒的养护条件,完全是按照所用的胶凝物质材料和制造工艺过程要求的养护条件决定。
全文摘要
利用薄壳原理,经过二次成球在陶粒外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外壳,可以大幅度提高陶粒的筒压强度,改变陶粒内芯用料又可以使陶粒的容重大幅度下降。两者结合便能制造出适应各种建筑要求的人工集料。因此本发明对于建材工业及建筑业的发展将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广泛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C04B20/00GK1232807SQ9812292
公开日1999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5日
发明者许绍良 申请人:许绍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