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隙消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9999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隙消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背隙消除装置。
现有常见的椅背与椅垫间的角度调整、座垫高度调整或汽车车窗升降调整等结构中通常会设置一组背隙消除装置,借以利用所述装置中两相啮合的齿部相对转动且使两齿部保持紧密啮合的状态来克服因调整动作或经长久使用而磨损所形成的背隙问题。
以现有的汽车座椅仰卧器为例,请参阅图8和9所示,它是一种利用偏心行星齿轮的传动机构来实现调整椅背角度,其中于二对应并合的托板60、70内环齿槽61、71中偏心组设一双阶行星齿轮80,于所述行星齿轮80内槽81中装设二直径较小的圆形行星臂82,二圆形行星臂82于其偏心的穿孔821中贯设一轴套90,轴套90一端的凸部91位于穿孔821侧边的扇状缺槽822中,另于二行星臂82的弧形长槽823中设置一弹簧83,托板70外侧再配合数个滚珠72结合一环套73。
请参阅图8、9所示,前述汽车座椅仰卧器通过一轴心带动轴套90旋转,利用轴套90凸部91经行星臂82推动行星齿轮80沿托板60、70的内环齿槽61、71旋转时,通过双阶行星齿轮80与二托板60、70内环齿轮的减速比不同而实现椅背调整角度。
但从前述汽车座椅仰卧器所揭示的结构中可清楚看出,其缺点在于所述座椅仰卧器于调整椅背角度时,是利用两行星臂受外力压缩位于弧形长槽内的弹簧,借以迫使行星齿轮与托板的内环齿槽间形成间隙,以供椅背角度的调整,但常因两行星臂间或两行星臂与托板间的磨擦力大于弹簧的外张力而使两行星臂无法回复,导致行星臂与托板内环齿槽间的间隙过大,使得椅背会有不稳、晃动的情形发生。
另外,其两平贴的行星臂在位移的过程中会因磨擦力过大造成使用者需施以较大的外力才能旋动的费力问题;且因行星臂接触面积过大,易因锈蚀而造成卡死的问题发生;因弹簧是横向迫入二行星臂的弧形长槽中,故在组装过程中易于发生弹簧弹出,而有组装不易的缺点,而且,弹簧两侧受力并非于同一平面上,以致弹簧因受力不均而有不易撑开背隙及易弹性疲劳的问题,而且于所述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弹簧便无足够的弹性将两行星臂回复原位,这样不但无法有效解决背隙问题,反而更会增大背隙。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构件间的磨擦力以防止卡死现象、施力容易、调整方便从而可靠有效消除背隙的背隙消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点是,它包括一具有内环齿槽的固定构件,内环齿槽中间设有枢孔;一具有环齿轮部的摇摆构件,中央设有内孔;一具有枢孔的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其一侧弧面形成楔形抵掣部,且所述侧设有至少一楔形部的承置座;至少一弧形块体的从动偏心楔形推块,其内弧面形成楔形受抵部,外弧面形成推抵部,对应于承置座的面设有相对应数量的楔形部;一具有枢孔的外盖板,外盖板固设于固定构件外侧,使摇摆构件介于外盖板与固定构件间; 至少一弹性构件,置于从动偏心楔形推块与外盖板之间;以及一枢轴,贯设于固定构件、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及外盖板的枢孔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是利用一组装置于固定构件、摇摆构件间的主、从动偏心楔形推块,于调整角度时通过其楔形部间直接的楔形配合并借助弹性构件于从动偏心推块侧面推抵摇摆构件内孔孔缘并迫使其环齿轮部紧抵于固定构件的内环齿轮部间,从而可减少彼此齿轮间的背隙而形成自锁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隙消除装置易于调整、不会卡死且可避免整体结构的松动而导致的不稳或晃动。
为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主动偏心楔形推块与承置座为分离式设计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使用弹片形态的弹性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示意图;图8是现有汽车座椅仰卧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是现有汽车座椅仰卧器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请参阅
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隙消除装置,它包括一固定构件10,其一侧有内环齿槽11,于内环齿槽11中央设枢孔12;一摇摆构件20,一侧设中央具有内孔22的环齿轮部21,所述摇摆构件20装设于固定构件10的侧面,其环齿轮部21位于内环齿槽11中并呈部份啮合状;一具有枢孔301的主动偏心楔形推块30,置于摇摆构件20内孔22中,其一侧弧面形成楔形抵掣部302,同侧设承置座303,承置座303至少设一楔形部304,所述承置座303与主动偏心楔形推块30也可为分离式设计,如图4所示;至少一弧形块体的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其内弧面形成楔形受抵部321,外弧面形成推抵部322,所述楔形受抵部321则与对应的楔形抵掣部302相楔合,推抵部322则抵掣摇摆构件20的内孔22孔缘,使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与对应承置座303之间形成一间隙,又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对应承置座303的面设有楔形部323,并与楔形部304相对应,其中当楔形部304为凹状时,则对应的楔形部323则为凸状,反之,则当楔形部304为凸状时,则对应的楔形部323则为凹状;一外盖板40,其中间设有枢孔41,所述外盖板40固设于固定构件10外侧,使摇摆构件20介于外盖板40与固定构件10间;至少一弹性构件33,介于外盖板40及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之间,所述弹性构件33可为弹簧或如图5所示的弹片结构,所述弹性构件33为弹簧时,可于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的侧面设置相对弹性构件33数量的定位槽324,以提供弹性构件33组设定位;以及一枢轴31贯设于所述的枢孔12、301、41中。
前述背隙消除装置可于枢轴31端装置转轮或连接电动驱动装置,当人们通过转轮或驱动装置调整固定构件10及摇摆构件20间的相对角度时,请参看图2和3所示,它通过枢轴31带动主动偏心楔形推块30转动,利用承置座303上的楔形部304接触并推动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的楔形部323,而使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呈轴向位移,同时其楔形受抵部321呈径向抵紧于楔形抵掣部302,即使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的推抵部322与内孔22呈脱离状,借此摇摆构件20脱离从动偏心楔形块32的限制,使环齿轮部21与内环齿轮11有足够余隙,可由承置座303外缘以摩擦力带动而自由旋转,以实现角度调整。
当完成角度调整后,因外力不再施于枢轴31,故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即在弹性构件33的弹力作用下复位,使其推抵部322再推抵于内孔22孔缘,使其环齿轮部21紧抵固定构件10内环齿槽11的啮合处,形成自锁作用而呈一稳固定位的状态;另当内部结构因经长久使用而产生磨损时,自然会形成背隙,造成松动现象,此时弹性构件33会压掣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使楔形受抵部321抵紧楔形抵掣部302,借助楔形原理使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往外移,而填补因结构磨擦所产生的背隙,这样的结构可消除环齿轮部21及内环齿槽11间因调整或经长久磨损后所形成的背隙,达到确实稳固定位状态。
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消除背隙结构,请参阅图6、7所示,它包括一固定构件10a,其一侧有内环齿槽11a,于内环齿槽11a中央设枢孔12a;一摇摆构件20a,设一中央具有枢孔22a的内环齿槽21a,内环齿槽11a、22a两者的齿数不等;一具有内孔231a的行星齿轮23a,装设于固定构件10a、摇摆构件20a并置后内环齿槽11a、21a共同组成的容置空间中,且同时与内环齿槽11a、21a部份啮合;一具有枢孔301a的主动偏心楔形推块30a,置于行星齿轮23a的内孔231a中,其一侧弧面形成楔形抵掣部302a,同侧设承置座303a,承置座303a至少设一楔形部304a,所述承置座303a与主动偏心楔形推块30a也可为一体或分离式结构;至少一弧形块体的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a,其内弧面形成楔形受抵部321a,外弧面形成推抵部322a,所述楔形受抵部321a则与对应的楔形抵掣部302a相楔合,推抵部322a则抵掣行星齿轮23a的内孔231a孔缘,使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与对应承置座303之间形成一间隙,又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a对应承置座303a的面设有楔形部323a,并与楔形部304a相对应,其中当楔形部304a为凹状时,则对应的楔形部323a则为凸状,反之则当楔形部304a为凸状时,则对应的楔形部323a则为凹状;至少一弹性构件33a,介于摇摆构件20a及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a之间,所述弹性构件33a可为弹簧或弹片,其中弹性构件33a为弹簧时,可于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a的侧面设置相对弹性构件33a数量的定位槽324a,以提供弹性构件33a组设定位;以及一枢轴31a贯设于所述的枢孔12a、301a、22a。
另外,所述的行星齿轮23a也可为双阶不同齿数的结构,与其配合的固定构件10a及摇摆构件20a的二内环齿槽11a、21a齿数可为相等的结构,而能达到相同的调整效果。
前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背隙消除装置于调整固定构件10a与摇摆构件20a的角度时,它通过枢轴31a驱动主动偏心楔形推块30a旋转推动从动偏心推块32a产生轴向及径向偏移,降低从动偏心推块32a推抵行星齿轮23a的作用力,使行星齿轮23a与固定构件10a、摇摆构件20a的内环齿槽11a、21a间具有有充足的余隙,使之可转动固定构件10a或摇摆构件20a,而借两者的齿数差所形成的角度,达到调整固定构件10a与摇摆构件20a相对角度的目的。
当固定构件10a与摇摆构件20a的角度调整确定后,因外力不再施于枢轴31a上,故从动偏心推块32a在弹性构件33a的回复弹力作用下复位,使其推抵部322a复推抵行星齿轮23a的内孔231a孔缘,使行星齿轮23a与固定构件10a、摇摆构件20a的内环齿槽11a、21a紧抵啮合,形成自锁作用而呈一稳固定位的状态;另当内部结构经长久使用而产生背隙时,弹性构件33a会压掣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a,使楔形受抵部321a抵紧楔形抵掣部302a,借助楔形原理,使从动偏心楔形推块32a往外移,而填补因结构磨擦所产生的背隙,使此设计可消除行星齿轮23a相对于固定构件10a、摇摆构件20a的内环齿槽间11a、21a间因调整或经长久磨损后所形成的背隙,达到确实稳固定位状态。
通过以上结构及使用说明并与现有的背隙消除装置相比较后,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及从动偏心楔形推块所利用的技术手段是利用主、从动偏心楔形推块的楔形部呈楔形的设计,于调整角度时,是利用主、从动偏心楔形推块间的楔形推掣确实降低构件间的磨擦力,使各构件的动作更为顺畅,操作省力,且不会因接触面积过大而有锈蚀卡死现象;当调整定位后,因彼此互为推掣使背隙消除而形成自锁作用,使所述装置呈稳固定位状态,而整体结构不会有松动而导致不稳或晃动等情事,进而提升所述背隙消除装置的实用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具有内环齿槽的固定构件,内环齿槽中间设有枢孔;一具有环齿轮部的摇摆构件,中央设有内孔;一具有枢孔的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其一侧弧面形成楔形抵掣部,且所述侧设有至少一楔形部的承置座;至少一弧形块体的从动偏心楔形推块,其内弧面形成楔形受抵部,外弧面形成推抵部,对应于承置座的面设有相对应数量的楔形部;一具有枢孔的外盖板,外盖板固设于固定构件外侧,使摇摆构件介于外盖板与固定构件间;至少一弹性构件,置于从动偏心楔形推块与外盖板之间;以及一枢轴,贯设于固定构件、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及外盖板的枢孔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承置座与主动偏心楔形推块设置成分离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承置座的楔形部呈凹状,而从动偏心楔形推块的楔形部呈凸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承置座的楔形部呈凸状,而从动偏心楔形推块的楔形部呈凹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为弹片。
6.一种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具有内环齿槽的固定构件,内环齿槽中间设有枢孔;一具有内环齿槽的摇摆构件,内环齿槽中间设有枢孔;一具有内孔的行星齿轮;一具有枢孔的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其一侧弧面形成楔形抵掣部,且所述侧设有至少一楔形部的承置座;至少一弧形块体的从动偏心楔形推块,其内弧面形成楔形受抵部,外弧面形成推抵部,对应于承置座的面设有相对数量的楔形部;至少一弹性构件,置于从动偏心楔形推块与摇摆构件之间;一枢轴,贯设于固定构件、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及摇摆构件的枢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承置座与主动偏心楔形推块设置成分离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承置座的楔形部呈凹状,而从动偏心楔形推块的楔形部呈凸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承置座的楔形部呈凸状,而从动偏心楔形推块的楔形部呈凹状。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构件为弹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背隙消除装置,用于消除因构件调整或经长久磨损所形成的背隙,它由一组并置一起的固定构件、摇摆构件,配合一组装置于前述二构件间的主动偏心楔形推块及从动偏心楔形推块所组成,通过主、从动偏心楔形推块间楔形面配合,以及弹性构件于从动偏心楔形推块侧面的压抵作用,使所述背隙消除装置不仅具有构件精简化的优点,并使整体结构于调整角度时较省力、不会卡死,调整定位后具有稳固的结合状态。
文档编号A47C7/00GK2479814SQ0122141
公开日2002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9日
发明者王亮雄, 王连霖 申请人:宏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