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扇及门窗扇的系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948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窗扇及门窗扇的系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在上下或左右连续配置窗的分段窗或联窗类似的门窗扇及门窗扇
的系列。
背景技术
已提出了排列在上下不同的开闭形式的窗(含不可开关的固定框格窗)而构成的 分段窗的构造(例如参照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190169号公报)。 文献1所述的分段窗构成为,具有分别上下左右四周框架组装的上窗框及下窗框 和设在上窗框的下框和下窗框的上框之间的横档,经由该横档连结上窗框和下窗框,同时 在上窗框的内部支承固定安装面材(Fix玻璃),在下窗框的内部以双槽推拉形式可开闭地 支承一对可动拉窗。 但是,在上述文献1中所述的现有的分段窗中,因为在横档的上下重叠配置上窗 框的下框和下窗框的上框,故而,这些部件合起来的立面尺寸变大,窗的外观性变差,同时 有效的开口面积变小,存在窗功能受到制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形成大开口面积且保证良好外观的门窗扇及门窗扇的 系列。 本发明的门窗扇,其特征在于,具有四周框架组装了上框、下框及左右纵框的窗
框,架设在上述左右纵框间而把上述窗框内部划分为上下开口区域的横材,和分别支承在
由上述横材划分成的上侧开口区域及下侧开口区域的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上述横材具有
支承上述上侧面材的上侧支承部和支承上述下侧面材的下侧支承部,而且形成为,从上下
划分这些上侧支承部和下侧支承部的假想分割位置起下侧的高度尺寸与上述上框的高度
尺寸相同,且从该假想分割位置起上侧的高度尺寸与上述下框的高度尺寸相同。 在此,作为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也可分别是以各种开闭形式被支承的可动面材
(可动拉窗),另外,也可以是不能开闭地被支承的固定面材(固定拉窗或固定板)。而且,
作为可动面材的开闭形式,可适用双槽推拉形式或外开形式、内开形式、纵滑形式、横滑形
式、突出形式、向内倒形式等任意形式。另外,可以是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两方都为可动面
材,也可以是任一方为可动面材而另一方为固定面材,也可以是两方都为固定面材。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通过由架设在纵框间的横材上下划分窗框内部,在由该横材
划分成的上侧开口区域及下侧开口区域分别设置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可在一个窗框内构
成分段窗。由此,不像用横档连结上窗框及下窗框的现有构造那样使框材(上窗框的下框、
下窗框的上框及横档)重叠,能够只由横材构成上下划分的部分,可使划分部分的立面尺
寸减小。因此,框材不显眼,可保持门窗扇的外观良好,同时可保证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的
开口面积较大。 另外,在本发明的门窗扇的横材中,假想分割位置以下侧的高度尺寸(下侧支承
4部的高度尺寸)与上框的高度尺寸相同,且假想分割位置以上侧的高度尺寸(上侧支承部 的高度尺寸)与下框的高度尺寸相同。即,通过把横材的高度尺寸(立面尺寸)设定成上 框及下框的立面尺寸相加的尺寸,以假想分割位置为基准的情况下的上侧开口区域及下侧 开口区域的高度尺寸可以与具有上述上框及下框的单窗的开口高度尺寸通用化。因此,由 于基于上侧开口区域及下侧开口区域的高度尺寸的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的制造尺寸(标 称尺寸)及基于单窗的开口高度尺寸的面材的标称尺寸可以用相同的算式算出,所以不存 在制造各种窗(含有分段窗及单窗的相同系列的窗)时的复杂性,可提高制造效率。
此时,在本发明的门窗扇中,在上述上框形成与贯通上述纵框的螺钉螺纹接合的 上框螺钉孔,在上述下框形成与贯通上述纵框的螺钉螺纹接合的下框螺钉孔;在上述横材 的上侧支承部形成与贯通上述纵框的螺钉螺纹接合的横材上侧螺钉孔,在该横材的下侧支 承部形成与贯通上述纵框的螺钉螺纹接合的横材下侧螺钉孔,上述下框螺钉孔和上述横材 上侧螺钉孔形成在彼此相同的进深位置,而且,使从上述下框的下端边缘到该下框螺钉孔 的距离与从上述横材的假想分割位置到该横材上侧螺钉孔的距离相同,上述上框螺钉孔和 上述横材下侧螺钉孔形成在彼此相同的进深位置,而且,从上述上框的上端边缘到该上框 螺钉孔的距离与从上述横材的假想分割位置到该横材下侧螺钉孔的距离相同,这样是理想 的。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在上框上的上框螺钉孔和在横材上的横材下侧螺钉孔形成 在相对相同的位置,在下框上的下框螺钉孔和在横材上的横材上侧螺钉孔形成在相对相同 的位置,可使对纵框的开孔加工的加工工序通用化,同时,可使窗框框架组装作业及横材固 定作业工序也通用化,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门窗扇具有四周框架组装有上框、下框及左右纵框的窗框,架设 在上述上框和下框间而把上述窗框内部划分为左右开口区域的纵材,和分别支承在由所述 纵材划分成的左右的一侧开口区域及另一侧开口区域上的一侧面材及另一侧面材;上述纵 材具有支承上述一侧面材的一侧支承部和支承上述另一侧面材的另一侧支承部,而且,形 成为,从上下划分这些一侧支承部和另一侧支承部的假想分割位置起一侧的立面尺寸与上 述左右一侧的纵框的立面尺寸相同,且从该假想分割位置起另一侧的立面尺寸与上述左右 另一侧的纵框的立面尺寸相同。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与前述分段窗同样,由于能够只由纵材构成左右划分的部分, 可使划分部分的立面尺寸减小,所以,能够构成框材不显眼而门窗扇的外观良好、同时能保 证在一侧面材及另一侧面材的开口面积较大的联窗。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门窗扇的系列,至少具有在窗框内自由开闭地支承一张可动 面材的开闭单窗,在窗框内不能开闭地支承一张固定面材的固定单窗,在把窗框内用横材 划分成上下的上侧开口区域及下侧开口区域分别支承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的分段窗;其 特征在于,上述开闭单窗、固定单窗及分段窗的窗框分别四周框架组装上框、下框及左右纵 框地形成,该开闭单窗的上框、固定单窗的上框及分段窗的上框形成彼此相同的高度尺寸 (hU),该开闭单窗的下框、固定单窗的下框及分段窗的下框形成彼此相同的高度尺寸(hU, 在上述分段窗中,上述横材具有支承上述上侧面材的上侧支承部和支承上述下侧面材的下 侧支承部,而且形成为,从上下划分这些上侧支承部和下侧支承部的假想分割位置起下侧 的高度尺寸(hML)与上述上框的高度尺寸(hU)相同,且从该假想分割位置起上侧的高度尺寸(hMU)与上述下框的高度尺寸(hL)相同。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在具有开闭单窗、固定单窗及分段窗的门窗扇的系列中,通过 使在各窗上的上框及下框形成相同的高度尺寸,可统一作为系列的外观设计,可实现在同 一建筑物设置各种窗时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另外,形成了使在分段窗上的横材的假想分 割位置以下侧的高度尺寸(hML)与上框的高度尺寸(hU)相同,且使假想分割位置以上侧的 高度尺寸(hMU)与下框的高度尺寸(hL)相同。因此,由于在分段窗上的上侧开口区域及下 侧开口区域高度尺寸和开闭单窗或固定单窗的开口高度尺寸能够用相同算式算出,所以, 在相同系列的窗中,可统一基准的标称尺寸,不存在制造上的复杂性,可提高制造效率。
此时,在本发明的门窗扇的系列中,在上述开闭单窗上的上述可动面材的高度尺 寸(HSO)以该开闭单窗的窗框的高度尺寸(HO)为基准,设定成从该高度尺寸(HO)减去规 定的减算值(Hdef)的尺寸,在上述分段窗上的下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可动面材的 情况下,该下侧可动面材的高度尺寸(HS1)以从该分段窗的下框的下端边缘到上述假想分 割位置的高度尺寸(HI)为基准,设定成从该高度尺寸(HI)减去上述减算值(Hdef)的尺 寸,在上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上侧可动面材的 高度尺寸(HS2)以从该分段窗的上框的上端边缘到上述假想分割位置的高度尺寸(H2)为 基准,设定成从该高度尺寸(H2)减去上述减算值(Hdef)的尺寸,这样是理想的。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开闭单窗的可动面材的高度尺寸(HSO)和在分段窗的上侧可 动面材的高度尺寸(HS2)及下侧的可动面材的高度尺寸(HS1)可用同一减算值(Hdef)算 出。因此,基于在开闭单窗成为基准的窗框的高度尺寸(HO)和在分段窗成为基准的假想分 割位置的上侧高度尺寸(H2)及假想分割位置的下侧高度尺寸(Hl),在算出可动面材或上 侧可动面材、下侧可动面材的高度尺寸时不易发生错误,可进一步提高门窗扇的系列的制 造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门窗扇的系列中,在上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可开闭地支承的 下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下框由与上述开闭单窗的下框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 而且构成为具有把该下侧可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在上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 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下框由与所述固定单窗的下框通用 的通用部件构成,而且构成为具有支承该下侧固定面材的下端边缘的支承部件,在上述分 段窗的上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上框由与上述开闭单 窗的上框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而且形成为具有把该上侧可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 突片,在上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上 框由与上述固定单窗的上框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而且构成为具有支承该上侧固定面材的 上端边缘的支承部件,这样是理想的。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分段窗设置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的上框及设置下侧可动面 材的情况下的下框与开闭单窗的上框及下框由具有定位突片的通用部件构成。另外,在分 段窗设置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的上框及设置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的下框与固定单窗 的上框及下框由具有支承部件的通用部件构成。因此,可实现在门窗扇的系列中的部件通 用化,降低部件制造成本,同时减少部件管理上的麻烦。 另外,在本发明的门窗扇的系列中,在上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下 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在该分段窗的横材的下侧支承部构成为具有把该下侧可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在上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 下,在该分段窗的横材的下侧支承部构成为具有支承该下侧固定面材的上端边缘的支承部 件,在上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横材的 上侧支承部形成为具有把该上侧可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在上述分段窗的上 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横材的上侧支承部构成为具 有支承该上侧固定面材的下端边缘的支承部件,这样是理想的。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在分段窗设置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的横材的上侧支承部 及设置下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的横材的下侧支承部,构成为具有定位突片,所以,可以将可 动面材的定位构造与如前所述在上框及下框设置定位突片的情况通用化。另外,由于在分 段窗设置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的横材的上侧支承部及设置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的横 材的下侧支承部,构成为具有支承部件,所以,可以将固定面材的支承构造与如前所述在上 框及下框设置支承部件的情况通用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门窗扇的系列中,上述开闭单窗的纵框形成为具有把上述可动 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上述分段窗的纵框由与上述开闭单窗的纵框通用的通用 部件构成,在上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在上述下 侧的开口区域的该分段窗的纵框设置支承上述下侧固定面材的侧端边缘的支承部件,在上 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在上述上侧开口区域的该 分段窗的纵框设置支承上述上侧固定面材的侧端边缘的支承部件,上述支承部件与上述定 位突片卡合地安装在上述分段窗的纵框上,这样是理想的。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分段窗的纵框和开闭单窗的纵框由具有定位突片的通用部 件构成,所以可实现部件的通用化。而且,在分段窗设置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或设置下侧 固定面材的情况下,因为由卡合于定位突片的支承部件支承上侧固定面材或下侧固定面材 的侧端边缘,所以,不必在设置可动面材的情况下和设置固定面材的情况下对纵框进行大 规模的加工,可以保持良好的制造效率。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门窗扇的外观状态图。 图2是表示上述门窗扇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门窗扇的上部的横剖面图。 图4是表示上述门窗扇的下部的横剖面图。 图5是放大表示上述门窗扇的上框、下框、横材的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与上述门窗扇相同系列的门窗扇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与上述门窗扇相同系列的另一门窗扇的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与上述门窗扇相同系列的另一门窗扇的纵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门窗扇的横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门窗扇的分段窗1的外观状态图。图2是表示分段窗l的纵剖面图。图3是表示分段窗1的上部窗10的横剖面图。图4是表示分段窗1的下部窗20的横剖面图。 在图1至图4中,分段窗1是设在建筑物的外壁开口部、划分建筑物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门窗扇,具有呈向外开的开闭形式的上部窗io和以固定安装方式不能开闭的下部窗20,构成把上部窗10及下部窗20上下并设在单一的窗框5的内部。
分段窗1构成为具有窗框5、作为横材的横档6、作为上侧面材的上部拉窗11和作为下侧面材的固定玻璃板21。该窗框5四周框架组装上框2、下框3及左右纵框4,该横档6架设在左右纵框4间而把窗框5的内部划分为上下开口区域(上侧开口区域5A和下侧开口区域5B),该上部拉窗11被支承于上侧开口区域5A,该固定玻璃板21被支承于下侧开口区域5B。 S卩,上部窗10是具有作为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面材的上部拉窗11而构成的开窗,下部窗20是具有作为不能开闭支承的下侧固定面材的固定玻璃板21而构成的固定框格窗(Fix窗)。 如图2所示,窗框5的上框2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室内部件2A和室外部件2B以及连结这些部件的树脂制的绝热部件(绝热桥)2C。在上框2的室内部件2A形成从其室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上框延伸片2D,设在该上框延伸片2D的末端部室外侧的气密件2E可与上部拉窗11的室内面抵接,即,由上框延伸片2D构成把上部拉窗11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下框3构成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室内部件3A和室外部件3B及连结这些部件的两个树脂制的绝热部件(绝热桥)3C。在下框3的室外部件3B,形成从其室外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下框延伸片3D,设在该下框延伸片3D的末端部室内侧的气密件3E可与固定玻璃板21的室外面抵接。另外,在室内部件3A的上侧安装与固定玻璃板21的室内面抵接的作为支承部件的下框压边件3F,由下框延伸片3D和下框压边件3F在进深方向夹持固定玻璃板21的下端边缘。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窗框5的纵框4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室内部件4A及室外部件4B和连接这些部件的树脂制的绝热部件(绝热桥)4C。在纵框4的室内部件4A形成从其室内侧端部向立面方向内侧延伸的纵框延伸片4D。而且,如图3所示,在上部窗10,在纵框延伸片4D的末端部室外侧,设置可与上部拉窗11的室内面抵接的气密件4E。 S卩,由纵框延伸片4D构成把上部拉窗11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另外,如图4所示,在下部窗20,作为支承固定玻璃板21的侧端边缘的支承部件的纵框附件4F与纵框延伸片4D卡合地安装在纵框4上。该纵框附件4F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室内部件4G及室外部件4H和连接这些部件的树脂制的绝热部件(绝热桥)4J。而且,在室外部件4H,安装与固定玻璃板21的室外面抵接的气密件4K,在室内部件4G,安装与固定玻璃板21的室内面抵接的纵框压边件4L。 另外,如图2所示,横档6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中空状的室内部件6A及室外部件6B和连结这些部件的两个树脂制的绝热部件(绝热桥)6C。在横档6的室内部件6A,形成从其室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室内延伸片6D,设在该室内延伸片6D的末端部室外侧的气密件6E可与上部拉窗11的室内面抵接,即,由室内延伸片6D构成把上部拉窗11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另外,在横档6的室外部件6B,形成从其室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室外延伸片6F,设置在该室外延伸片6F的末端部室内侧的气密件6G可与固定玻璃板21的室外面抵接。另外,在室内部件6A的下侧,安装与固定玻璃板21的室内面抵接的作为支承部
8件的横档压边件6H,由室外延伸片6F和横档压边件6H在进深方向夹持固定玻璃板21的上端边缘。 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上部拉窗11构成为,在四周框架组装了上框12、下框13和左右纵框14的内部嵌入玻璃板15。该上部拉窗11经由设在一方(图1中,左侧)的纵框14上下端部的转动铰链16 (图2)支承在上框2及横档6上,能够以转动铰链16的转动轴为中心向室外侧转动地进行开闭。另外,在上部拉窗11的另一方(图1中,右侧)的纵框14设置操作手柄17,通过操作手柄17的操作可进行开闭操作,另外,能够由设在纵框4的加锁装置18进行加锁。 上框12、下框13及纵框14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室内部件12A、13A、14A及室外部件12B、 13B、 14B和连接这些部件的两个树脂制的绝热部件(绝热桥)12C、 13C、 14C。在各室外部件12B、 13B、 14B,形成从其室外侧端部向立面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片12D、 13D、 14D,设在这些延伸片12D、13D、14D的末端部室内侧的气密件12E、13E、14E可与玻璃板15的室外面抵接。另外,在室内部件12A、13A、14A的立面方向内侧,安装与玻璃板15的室内面抵接的压边件12F、 13F、 14F,由延伸片12D、 13D、 14D和压边件12F、 13F、 14F在进深方向夹持玻璃板15的四周端边缘。 以上,上框2、下框3、纵框4、横档6及上部拉窗11的上框12、下框13、纵框14形成为具有彼此相同的进深尺寸。另外,下框3的下框压边件3F、纵框4的纵框压边件4L、横档6的横档压边件6H和上部拉窗11的压边件12F、13F、14F,由具有相同剖面的通用部件构成。另外,上框2的上框延伸片2D和纵框4的纵框延伸片4D形成相同剖面。进而,下框3的下框延伸片3D、横档6的室外延伸片6F和上部拉窗11的延伸片12D、13D、14D形成相同剖面。因此,上部窗10的上部拉窗11的玻璃板15和下部窗20的固定玻璃板21设置在彼此相同的进深位置。 接着,基于图1、图2及图5,详细说明分段窗1的各部尺寸。在此,图5是放大表示上框2、下框3及横档6的纵剖面图。 在分段窗1中,如图1及图2所示,窗框5的高度尺寸(H0)规定为从上框2的上端边缘到下框3的下端边缘的尺寸,基于该高度尺寸(H0)确定纵框4的切断尺寸。另外,如图2所示,在横档6的高度方向中间位置,设定上下划分该横档6的假想分割位置S,该假想分割位置S的上侧成为支承作为上侧面材的上部拉窗11的上侧支承部61,该假想分割位置S的下侧成为支承作为下侧面材的固定玻璃板21的下侧支承部62。而且,在窗框5,假想分割位置S的下侧的高度尺寸、即从下框3的下端边缘到假想分割位置S的高度尺寸(Hl)成为下部窗20的基准高度尺寸(Hl),假想分割位置S的上侧的高度尺寸、即从上框的上端边缘到假想分割位置的高度尺寸(H2)成为上部窗10的基准高度尺寸(H2)。
另外,上部拉窗11的高度尺寸(HS2)是基于上部窗10的基准高度尺寸(H2)设定的尺寸,设定成从高度尺寸(H2)减去规定的减算值(Hdef)的尺寸。该减算值(Hdef)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段窗1和作为与该分段窗1相同系列制造的后述的开窗1A中是通用的。而且,减算值(Hdef)例如设定成45mm等的值,因此,只要确定了上部窗10的基准高度尺寸(H2),就毫无疑义地算出了上部拉窗11的高度尺寸(HS2),即(HS2 = H2-Hdef)。基于这样算出的上部拉窗11的高度尺寸(HS2)可确定上部拉窗11的纵框14的切断尺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作为下侧面材设置了固定玻璃板21,但与作为下侧面材把下侧可动面材(下部拉窗)设在下部窗20的情况同样,下部拉窗的高度尺寸(HS1)基于下部窗20的基准高度尺寸(Hl),设定成从该高度尺寸(HI)减去减算值(Hdef)的尺寸(HS1 = Hl-Hdef)。而且,基于下部拉窗的高度尺寸(HS1)确定下部拉窗的纵框的切断尺寸。
另外,如图2及图5所示,上框2的高度尺寸(hU),是从该上框2的上端边缘到上框延伸片2D的末端的尺寸,下框3的高度尺寸(hL),是从该下框3的下端边缘到下框延伸片3D的末端的尺寸,设定成各自与后述的开窗IA及固定框格窗IB的上框2、8及下框3、7相同的尺寸。另外,横档6的上侧支承部61的高度尺寸(hMU)由从假想分割位置S到室内延伸片6D的上端的尺寸设定,下侧支承部62的高度尺寸(hML)由从假想分割位置S到室外延伸片6F及横档压边件6H的下端的尺寸设定。而且,上侧支承部61的高度尺寸(hMU)设定成与下框3的高度尺寸(hL)相同,下侧支承部62的高度尺寸(hML)设定成与上框2的高度尺寸(hU)相同。S卩,横档6的高度尺寸(hMU+hML)设定成把上框2和下框3相加的高度尺寸(hU+hL)。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框2形成螺纹接合贯通纵框4的螺钉的两个上框螺钉孔Bl、 B2,在下框3形成螺纹接合贯通纵框4的螺钉的两个下框螺钉孔B3、 B4。另外,在横档6的上侧支承部61,形成两个横材上侧螺钉孔B5、 B6,在下侧支承部62也形成两个横材下侧螺钉孔B7、 B8。以上的螺钉孔Bl B8中,上框螺钉孔Bl、 B2和横档6的横材下侧螺钉孔B7、B8设在相对相同的位置,下框螺钉孔B3、B4和横档6的横材上侧螺钉孔B5、B6设在相对相同的位置。 S卩,上框螺钉孔B1形成在进入室内侧距上框2的室外端为距离L1的进深位置、且下降距上框2的上端边缘为距离VI的高度位置,横材下侧螺钉孔B7也形成在进入室内侧距横档6的室外端为距离Ll的进深位置、且下降距假想分割位置S为距离VI的高度位置。另外,上框螺钉孔B2形成在靠近室外侧距上框2的室内端为距离L2的进深位置、且下降距上框2的上端边缘为距离V2的高度位置,横材下侧螺钉孔B8也形成在靠近室外侧距横档6的室内端为距离L2的进深位置、且下降距假想分割位置S为距离V2的高度位置。
进而,下框螺钉孔B3形成在进入室内侧距下框3的室外端为距离L3的进深位置、且上升距下框3的下端边缘为距离V3的高度位置,横材上侧螺钉孔B5也形成在进入室内侧距横档6的室外端为距离L3的进深位置、且上升距假想分割位置S为距离V3的高度位置。另外,下框螺钉孔B4形成在靠近室外侧距下框3的室内端为距离L4的进深位置、且上升距下框3的下端边缘为距离V4的高度位置,横材上侧螺钉孔B6也形成在靠近室外侧距横档6的室内端为距离L4的进深位置、且上升距假想分割位置S为距离V4的高度位置。
接着,基于图6至图8说明与本实施方式的分段窗1相同的门窗扇系列制造的作为开闭单窗的开窗1A、作为固定单窗的固定框格窗1B及另一形态的分段窗1C。
图6是表示开窗1A的纵剖面图。图7是表示固定框格窗1B的纵剖面图。图8是表示分段窗1C的纵剖面图。 在图6中,开窗1A具有四周框架组装了由与上述分段窗l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的上框2及纵框4和与分段窗1不同的下框7的窗框5,是在窗框5内自由开闭支承作为一片可动面材的可动拉窗11A的开闭单窗。可动拉窗11A具有与分段窗1的上部拉窗11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的上框12、下框13、纵框14及玻璃板15。 开窗1A的下框7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室内部件7A及室外部件7B和连结这些
10部件的树脂制的绝热部件(绝热桥)7C。在下框7的室内部件7A形成从其室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下框延伸片7D,设在该下框延伸片7D的末端部室外侧的气密件7E可与可动拉窗11A的室内面抵接,S卩,由下框延伸片7D构成把可动拉窗11A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这样的下框7形成具有与上述横档6的上侧支承部61大致相同的剖面形状,下框7的高度尺寸(hL)也设定成与下框3及上侧支承部61的高度尺寸(hMU)相同。而且,在开窗1A,可动拉窗11A的高度尺寸(HS)以窗框5的高度尺寸(H0)为基准,设定为从该高度尺寸(H0)减去减算值(Hdef)的尺寸(HS = H0-Hdef)。而且,基于可动拉窗11A的高度尺寸(HS),确定可动拉窗11A的纵框14的切断尺寸。 接着,在图7中,固定框格窗1B具有四周框架组装了由与上述分段窗1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的下框3及纵框4和与分段窗1不同的上框8的窗框5,是在窗框5内不可开闭支承作为一片固定面材的固定玻璃板21A的固定单窗。固定框格窗1B的上框8具有各自为铝型材制的室内部件8A及室外部件8B和连结这些部件的树脂制的断热部件(断热桥)8C。在上框8的室外部件8B,形成从该室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上框延伸片8D,设在该上框延伸片8D的末端部室内侧的气密件8E可与固定玻璃板21A的室外面抵接。另外,在室内部件8A的下侧,安装与固定玻璃板21A的室内面抵接的作为支承部件的上框压边件8F,由上框延伸片8D和上框压边件8F在进深方向夹持固定玻璃板21A的上端边缘。这样的上框8形成具有与所述横档6的下侧支承部62大致相同的剖面形状,上框8的高度尺寸(hU)也设定成与上框2及下侧支承部62的高度尺寸(hMU)相同。 接着,在图8中,分段窗1C具有四周框架组装有由与所述分段窗1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的上框2、下框3及纵框4的窗框5,横档6,构成下部窗20的固定玻璃板21 ;所述分段窗1是由上部窗IO支承的作为上侧可部面材的上部拉窗11C的开闭形式不同的窗。该上部拉窗IIC构成具有由与分段窗1的上部拉窗11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的上框12、下框13、纵框14及玻璃板15。而且,上部拉窗IIC,经设置在上框12的左右端部的转动铰链(没有图示)被支承在纵框4,形成可向室外侧转动而进行开闭。S卩,上部拉窗11C是以突出形式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拉窗。另外,在上部拉窗11C中的下框13设置操作手柄17,通过操作操作手柄17可进行开闭操作,成为能够由设在横档6的上侧支承部61的加锁装置18进行加锁的状态。在这样的分段窗1C中,上部拉窗11C的高度尺寸(HS2)与上述分段窗1的上部拉窗11同样,基于上部窗10的高度尺寸(H2),设定成由该高度尺寸(H2)减去减算值(Hdef)的尺寸(HS2 = H2-Hdef)。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效果。 (1) S卩,在由横档6划分的窗框5的内部中,在上侧开口区域5A设置上部拉窗11构成上部窗10,在下侧开口区域5B设置固定玻璃板21构成下部窗20,所以,可只由横档6构成上部窗10和下部窗20的划分部分,可把划分部分的立面尺寸作小。因此,划分部分的框材不显眼,使分段窗1的外观良好,同时,可保证在上部窗10及下部窗20的开口面积较大。 (2)另夕卜,由于分段窗1、1C中的横档6的高度尺寸(hML+hMU)形成为与把上框2及下框3相加的高度尺寸(hU+hL)相同,所以,设在分段窗1、1C中上部拉窗11、11C的高度尺寸(HS2)和设在开窗1A中的可动拉窗11A的高度尺寸(HS)可用相同算式算出。S卩,在开窗1A中,从作为基准标称尺寸的高度尺寸(HO)减去减算值(Hdef)的尺寸(HO-Hdef)成为可动拉窗11A的高度尺寸(HS),在分段窗1、1C中,从作为基准标称尺寸的高度尺寸(H2)减去减算值(Hdef)的尺寸(H2-Hdef)成为上部拉窗11、 11C的高度尺寸(HS2),所以,可使用相同的计算值(Hdef)。从而,在相同系列的门窗扇中,可统一基准的标称尺寸,不存在制造上的复杂性,可提高制造效率。 (3)另外,在分段窗1、1C中的上框2及纵框4与在开窗1A中的上框2及纵框4由通用部件构成,在分段窗1、1C中的下框3及纵框4与在固定框格窗1B中的下框3及纵框4由通用部件构成。另外,在分段窗1、1C中的上部拉窗11、11C与开窗1A中的可动拉窗11A由通用部件构成,在分段窗1、1C中的固定玻璃板21和在固定框格窗1B中的固定玻璃板21A由通用部件构成。因此,可实现门窗扇系列的部件通用化,在降低部件制造成本的同时减少了部件管理方面的麻烦。 (4)进而,由于在分段窗1、1C中的下框压边件3F、纵框压边件4L、横档压边件6H、上部拉窗11、11C的压边件12F、13F、14F由具有相同剖面的通用部件构成,这些部件在开窗1A或固定框格窗1B中也可使用,所以,可进一步促进部件的通用化。另外,由于在分段窗1、1C中的上框延伸片2D及纵框延伸片4D形成为相同剖面,下框延伸片3D、室外延伸片6F、上部拉窗11、11C的延伸片12D、13D、14D形成为相同剖面,同时,上部拉窗11的玻璃板15和固定玻璃板21设在相同进深位置,所以,分段窗1、1C的外观设计良好。进而,可统一分段窗1、1C和开窗1A或固定框格窗1B的外观设计,提高门窗扇系列的外观设计性。
(5)另外,在分段窗1、1C中,由于上框2的上框螺钉孔B1、B2和横档6的横材下侧螺钉孔B7、 B8相对地设在相同位置,下框3的下框螺钉孔B3、 B4和横档6的横材上侧螺钉孔B5、B6相对地设在相同位置,所以,可以使向纵框4的开孔加工的加工工序通用化,同时,可使窗框5的框架组装作业及横档6的固定作业的工序通用化,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其他构成等,以下所示的变形等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在分段窗1 、 1C,上部拉窗11 、 11C (上侧可动面材)可开闭地设在上部窗10,固定玻璃板21 (下部固定面材)不能开闭地设在下部窗20,但可动面材及固定面材的上下配置是任意的。即,也可以在上侧开口区域5A设置固定面材(上侧固定面材),构成上部窗10 ;在下侧开口区域5B设置可动面材(下侧可动面材),构成下部窗20。进而,也可以在上侧开口区域5A及下侧开口区域5B两方设置固定面材(上侧固定面材及下侧固定面材),也可以在两方设置可动面材(上侧可动面材及下侧可动面材)。
另外,作为可动面材的开闭形式,不限于分段窗1的上部拉窗11那样的外开形式或分段窗1C的上部拉窗IIC那样的突出形式,可采用任意的开闭形式。S卩,可适用双槽推拉形式或内开形式、纵滑形式、横滑形式、向内倒形式等任意开闭形式。与此相同,作为在门窗扇系列的开闭单窗中的可动面材的开闭形式也不限于外开形式,可适用双槽推拉形式或内开形式、纵滑形式、横滑形式、突出形式、向内倒形式等任意开闭形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在分段窗1、1C的下部窗20不能开闭地设置固定玻璃板21 (下部固定面材),但作为固定面材,不限于由玻璃板等构成的面材,也可以与上部拉窗11等同样,是在四周框架组装上框、下框及左右纵框的内部嵌入玻璃板等构成的固定拉窗。使用这样的固定拉窗,由固定拉窗和可动拉窗可使外观统一,可进一步提高分段窗的外观性。
12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门窗扇,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那样的分段窗1、1C,也可以是如以下图9所示的联窗30。而且,作为本发明的门窗扇的系列,除前述的分段窗1、1C或开窗1A、固定框格窗1B等之外,也可构成为含有联窗30。 联窗30具有窗框33、纵骨架34、固定玻璃板( 一方侧面材)35、可动拉窗(另一侧面材)36。该窗框33具有上框、下框及左右纵框31、32,该纵骨架34作为纵材把该窗框33内部划分为左右开口区域,该固定玻璃板35被支承在由纵骨架34划分成的左右一方侧(图9中,右侧)的开口区域,该可动拉窗36被支承在由另一侧(图9中,左侧)的开口区域。该可动拉窗36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段窗1中的上部拉窗11大致相同的构成。
联窗30的纵框31、32由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分段窗1中的纵框4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一方侧的纵框31和另一侧纵框32配置成室内外相反朝向(点对称)。另外,在纵骨架34,支承固定玻璃板35的侧端边缘的第一支承部( 一方侧支承部)341和支承可动拉窗36的开放侧纵框的第二支承部(另一侧支承部)342隔着假想分割位置S配置。第一支承部341的立面尺寸wMl设定为与一方侧纵框31的立面尺寸wVl相同,第二支承部342的立面尺寸wM2设定为与另一侧纵框32的立面尺寸wV2相同。另外,对于联窗30的整体宽度尺寸WO,从纵骨架34的假想分割位置S向一方侧(右侧)的宽度尺寸Wl和从假想分割位置S向另一侧(左侧)的宽度尺寸W2各自成为一方侧面材及另一侧面材的基准宽度尺寸(标称尺寸),基于该基准宽度尺寸确定固定玻璃板35或可动拉窗36的制造尺寸。
另外,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构成、方法等在以上内容所公开,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艮卩,本发明对主要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专门图示并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目的范围,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材质、数量及其他详细的构成进行种种变形。 因此,在上述公开显示的限定形状、材质等的所述内容,是为容易理解本发明所作的例示的内容,不是限定本发明的,限定这些形状、材质等一部或限定全部以外的部件名称的内容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一种门窗扇,其特征在于,具有四周框架组装有上框、下框及左右的纵框的窗框,架设在所述左右的纵框之间、把所述窗框内部划分为上下开口区域的横材,和被分别支承在由所述横材划分成的上侧开口区域及下侧开口区域的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所述横材具有支承所述上侧面材的上侧支承部和支承所述下侧面材的下侧支承部,而且,从上下划分这些上侧支承部和下侧支承部的假想分割位置起下侧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所述上框的高度尺寸相同,且从该假想分割位置起上侧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所述下框的高度尺寸相同。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框,形成有与贯通所述纵框的螺 钉螺纹接合的上框螺钉孔,在所述下框,形成有与贯通所述纵框的螺钉螺纹接合的下框螺 钉孔;在所述横材的上侧支承部,形成有与贯通所述纵框的螺钉螺纹接合的横材上侧螺钉 孔,在该横材的下侧支承部,形成有与贯通所述纵框的螺钉螺纹接合的横材下侧螺钉孔;所述下框螺钉孔和所述横材上侧螺钉孔形成在彼此相同的进深位置上,而且,从所述 下框的下端边缘到该下框螺钉孔的距离与从所述横材的假想分割位置到该横材上侧螺钉 孔的距离相同;所述上框螺钉孔和所述横材下侧螺钉孔形成在彼此相同的进深位置上,而且,从所述 上框的上端边缘到该上框螺钉孔的距离与从所述横材的假想分割位置到该横材下侧螺钉 孔的距离相同。
3. —种门窗扇,其特征在于,具有 四周框架组装有上框、下框及左右的纵框的窗框,架设在所述上框和下框之间、把所述窗框内部分为左右开口区域的纵材,禾口 被分别支承在由所述纵材划分成的左右一侧开口区域及另一侧开口区域的一侧面材 及另一侧面材;所述纵材具有支承所述一侧面材的一侧支承部和支承所述另一侧面材的另一侧支承 部,而且,从上下划分这些一侧支承部和另一侧支承部的假想分割位置起一侧的立面尺寸 形成为与所述左右一侧的纵框的立面尺寸相同,且从该假想分割位置起另一侧的立面尺寸 形成为与所述左右另一侧的纵框的立面尺寸相同。
4. 一种门窗扇的系列,至少具有在窗框内自由开闭地支承一张可动面材的开闭单 窗,在窗框内不能开闭支承一张固定面材的固定单窗,和在用横材上下划分窗框内部的上 侧开口区域及下侧开口区域分别支承上侧面材及下侧面材的分段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单窗、固定单窗及分段窗的窗框分别四周框架组装上框、下框及左右的纵 框而形成,该开闭单窗的上框、固定单窗的上框及分段窗的上框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高度尺 寸(hU),该开闭单窗的下框、固定单窗的下框及分段窗的下框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高度尺寸 (hL);在所述分段窗中,所述横材具有支承所述上侧面材的上侧支承部和支承所述下侧面材 的下侧支承部,而且,从上下划分这些上侧支承部和下侧支承部的假想分割位置起下侧的 高度尺寸(hML)形成为与所述上框的高度尺寸(hU)相同,且从该假想分割位置起上侧的高度尺寸(hMU)与所述下框的高度尺寸(hL)相同。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窗扇的系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单窗的所述可动面材的 高度尺寸(HSO)以该开闭单窗的窗框的高度尺寸(HO)为基准,设定成从该高度尺寸(HO) 减去规定的减算值(Hdef)的尺寸;在所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下侧可动面材的 高度尺寸(HS1)以从该分段窗的下框的下端边缘到所述假想分割位置的高度尺寸(HI)为 基准,设定成从该高度尺寸(HI)减去所述减算值(Hdef)的尺寸;在所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上侧可动面材的 高度尺寸(HS2)以从该分段窗的上框的上端边缘到所述假想分割位置的高度尺寸(H2)为 基准,设定成从该高度尺寸(H2)减去所述减算值(Hdef)的尺寸。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窗扇的系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可开 闭支承的下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下框由与所述开闭单窗的下框通用的通用部 件构成,而且,构成为具有把该下侧可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在所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下框 由与所述固定单窗的下框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而且,构成为具有支承该下侧固定面材的 下端边缘的支承部件;在所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上框由 与所述开闭单窗的上框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而且,形成为具有把该上侧可动面材定位在 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在所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上框 由与所述固定单窗的上框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而且,构成为具有支承该上侧固定面材的 上端边缘的支承部件。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窗扇的系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可开 闭支承的下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在该分段窗的横材的下侧支承部构成为具有把该下侧可 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在所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在该分段窗的横 材的下侧支承部构成为具有支承该下侧固定面材的上端边缘的支承部件;在所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可动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横材的 上侧支承部形成为具有把该上侧可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在所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该分段窗的横材 的上侧支承部构成为具有支承该上侧固定面材的下端边缘的支承部件。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窗扇的系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单窗的纵框形成为具有 把所述可动面材定位在闭锁位置的定位突片,所述分段窗的纵框由与所述开闭单窗的纵框 通用的通用部件构成;在所述分段窗的下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下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在所述下侧的开 口区域中的该分段窗的纵框上设置有支承所述下侧固定面材的侧端边缘的支承部件;在所述分段窗的上侧面材是不可开闭支承的上侧固定面材的情况下,在所述上侧的开 口区域中的该分段窗的纵框上设置有支承所述上侧固定面材的侧端边缘的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定位突片卡合地安装在所述分段窗的纵框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门窗扇在被横档(6)划分的窗框(5)内部中的、上侧开口区域(5A)设置上部拉窗(11)而构成上部窗(10),在下侧开口区域(5B)设置固定玻璃板(21)而构成下部窗(20),因而,仅用横档(6)就可构成划分上部窗(10)和下部窗(20)的部分,能够减小划分部分的立面尺寸。因此,划分部分的框材不显眼即可使分段窗(1)的外观良好,同时还可保证较大的上部窗(10)及下部窗(20)的开口面积。
文档编号E06B3/96GK101775948SQ20091000162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9日
发明者藤井猛, 龙泰之 申请人:Ykkap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