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357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窗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窗框。
目前门、窗的设计几乎均为铝挤型框材制成,因铝框质轻且易加工,质地颇具光面之感而应用甚广,一般诸如落地窗、窗框的组设状况是如


图10所示,铝制窗框60设在壁面,以供前、后窗体70、71卡设在窗框60,使前、后窗体70、71得以滑移;窗框60上端为前框面63,下端设成前围面66,上端后方设成后框面64,相对下端的后方是无突出物的平面端67,而窗框60在前框面63、后框面64,及前围面66与平面端67之间,相继突伸同样高度但低于前、后框面63、64的中滑条61、62,以利上、下端面凹设滑沟72的前、后窗体70、71,通过其滑沟72卡设在中滑条61、62中,使前、后窗体70、71可水平在窗框60中滑动。
这种结构不仅适用于一般家庭,甚至住家、办公大楼亦颇多应用,但其使用不便的缺点,令使用者颇为困扰1·有拆卸安全上的顾虑;在清洗玻璃窗时,由于为求干净而需拆卸下来,但因窗框60前端(即指屋内)上、下方为前框面63、前围面66,前围面66及其中滑条61后面为毫无遮挡的平面端67,因此前窗体60被前、后框面63、64遮挡底缘无法伸出,只有平面端67并未阻挡,故而先将后窗体71往上移伸,使后窗体71上端的滑沟72卡紧在上方的中滑条61,后窗体70下方的滑沟72脱离并稍居于中滑条62上方,再往屋外推动后窗体71相对下方处,使后窗体71下方先倾斜状地脱离窗框60,以同时让后窗体71上方因下方倾斜移位而脱离中滑条61,依此法再行拆卸前窗体70;此种拆卸方式是由屋内向屋外推动后窗体71,因此一手推动时,另手需要牢牢地握住,加以前窗体70未拆卸而使推动后窗体71的空间不足,因此倘不慎推动的力过大,可能使后窗体71不慎掉落至屋外,有安全上的顾虑;尤其对于居住公寓较高楼的家庭主妇更是困扰,个子稍小的妇女可能需要椅子垫高行动,上半身腰部等于相当在窗框60范围中,更容易因往屋外手持并推动后窗体71拆卸动作,及前窗体70此时尚挡止在使用者前面,手部动作因而不易伸展,致手部没有适当抓持固定处,可能失去平衡而往屋外倾倒,后果实不敢设想,特别是后窗体71体积较大且中滑条61、62的上、下间距较短,致使后窗体71下方的滑沟72不易由中滑条62往外推动,需要加大推动力时更需注意安全性;此拆卸不安全的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使用者,其拆卸安全性确有待改良。
2·此外,由于窗框设计如此,当外面若加设防盗窗时,则使用者无法再加装纱窗,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3·再者,二边中滑条62的基面为相同,又其基面和平面端67高度差相差少许,往往大雨很容易由屋外泼淋入屋内,或者是在中滑条62的基面积水,造成窗框清理积水上的不便,尤其窗体组装在窗框时,清理的程序更为繁琐。
鉴于前述传统的由屋外拆窗动作导致有安全顾虑外,雨水易泼淋入屋内或在窗框积水的问题,本创作人于是着手积极改良研究,终于创作出一种门窗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窗框,主要是由上、中、下型框相互任意搭配组成,使得其便于拆卸并且安全可靠,同时各间槽的深度层次由屋内往外减少,而能有效挡止雨水进入屋内的机率,提高防水效果,改善传统门框、窗框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门窗框,包括相互配合的上、下型框,其特征在于下型框是铝框材,在前面形成一道截面为框形的补强挡面,补强挡面后部,连续通体突伸一前、一中、二后限面,各面间形成四个深度由小至大的间槽,而最后二后限面形成最低基面的容置纱网窗的轨槽,上型框顶面封嵌一封闭片,上型框底面相对亦设有补强挡面,其后方是相对下型框的前、中、后限面而在同一基面相对延伸长度相等的限定面,补强挡面和限定面间为中槽,二限定面间为装槽,限定面间为中槽,最后二限定面间是供纱网窗组装的轨槽,而装槽相对间隔较大的间槽,每个装槽固设一较软质的橡皮压块。
前窗体的轨道装设在上型框的限定面与下型框的前限面间,后窗体装设在上型框的限定面和下型框的中限面间,纱网窗装设在上型框后面的二限定面与下型框的二后限面间。
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前、后窗体的底部两端相对前、中限面均各枢设一能水平滑移及定位的导轮。
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纱网窗底部内面的两侧,前后向枢设一滑轮,纱网窗顶部两侧则在其本身内部窗框上固设一动轮组,该动轮组是一座体枢设有一轮子,使轮子的周面相邻较接近限定面,使动轮组和滑轮的方向相反,前、后窗体的底部两端相对前、中限面均各枢设一能水平滑移及定位的导轮。
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下型框底部由后限面与补强挡面端面往下延伸形成框槽状的填隙槽,在填隙槽间相对最后方的后限面与补强挡面间水平通体延伸一道撑面。
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在上型框和下型框之间设有与之对应的中型框,该中型框在中央呈贯穿状,在相对上型框延伸有如同下型框的补强挡面、间槽、轨槽,相对下型框则设成如同上型框的补强挡面、中槽、装槽、中槽、轨槽,在装槽位置均固设一橡皮压块。
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纱网窗底部内面的两侧,前后向枢设一滑轮,纱网窗顶部两侧则在其本身内部窗框上固设一动轮组,该动轮组是一座体枢设有一轮子,使轮子的周面相邻接近限定面,使动轮组和滑轮的方向相反,前、后窗体的底部两端相对前、中限面均各枢设一能水平滑移及定位的导轮。
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其中下型框底部由后限面与补强挡面端面往下延伸形成框槽状的填隙槽,在填隙槽间相对最后方的后限面与补强挡面间水平通体延伸一道撑面。
故而本实用新型的功效特色可如下简述1·由图8可见到,欲拆卸前窗体70时,因橡皮压块50的设置,以及前限面13和补强挡面11等高的二项配合,便能在屋内使前窗体70往上推压以压缩橡皮压块50变形,造成前窗体70底部和前限面13加大空隙,使底部边缘高于补强挡面11,便能将前窗体70底部往屋内方向斜举拆拔而脱离前窗体70于窗框,达到朝屋内拆卸时具安全操作的目的,且拆卸便利,彻底解决传统框体的拆卸不便的缺点。
2·下型框10和中型框20上部各设成不等高的基面,即雨水从纱网窗80往屋内泼洒时,则雨水被层层渐高的后、中、前限面13、14、16及间槽12、121、122,致使能层层挡止缩减雨水进入屋内的量,同时也避免雨水大量沉积在间槽121、122的困扰,防水性佳。
3·上、中、下型框30、20、10前面均设有截面为框形的补强挡面11、31,因此在拔除窗体而不会碰撞影响强度,可在最少材料下适当地加强强度。
4·纱网窗80配合滑轮81、动轮组82而组设在轨槽15、38,因而纱网窗80的开启十分便利顺畅,且因纱网窗80整个纳入轨槽15、38中,不象以往夹制在轨条而更形成稳定,强风吹袭也不会晃落。
5·下型框10在填隙槽17设有撑面18,使下型框10的水平张度维持一定而能适当地补强支撑前、后窗体70、71、纱网窗80的重量,效果相当优异。
6·在前、后窗体71靠近前、中限面13、14均另行通体卡嵌一道压条51,加上橡皮压块50的设置,可增加窗体的结合气密性,有效吸收窗体受到风力震动的幅度,确保各窗体的定位性,也因此获得隔音效果较佳于传统框体的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连同窗体的配置前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中、下型框和前、后窗体及纱网窗配置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型框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型框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型框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下、中型框配置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中型框配置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窗体拆卸动作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前窗体拆卸动作图。
图10是传统的窗框与窗体结合、拆卸侧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门窗框,请参看
图1至图5所示,主要是由上、中、下型框30、20、10相互配合组成,即落地窗是应用上、中、下型框30、20、10,倘一般铝窗框,则是应用上、下型框30、10即可;其中,如
图1、2、3所示,下型框10是铝框材在前面形成一道截面为框形的补强挡面11,而自补强挡面11之后,连续以适当间距通体突伸一前、一中、二后限面13、14、16,尤其补强挡面11和前限面13等长,补强挡面11和前限面13间相对陷入一道间槽12,前、中限面13、14间则为基面低于间槽12的间槽121,同理,中、后限面14、16间的间槽122基面又低于前一间槽121,使间槽12、121、122的基面由前至后层次降低,而二后限面16则形成基面近于限面122的轨槽15以容置纱网窗80,又,下型框10底部由后限面16与补强挡面11端面往下延伸形成框槽状的填隙槽17,在填隙槽17间相对最后方的后限面16与补强挡面11间水平通体延伸一道撑面18,使下型框10具较佳补强效果;又如
图1、2、5所示,上型框30也是一框型材,由前、后壁往上延伸一顶部为槽框的填隙槽37,填隙槽37顶面内缘可卡嵌设置一封闭片40,该封闭片40两端形成开口状夹槽41以便卡嵌,上型框30底面相对亦设有补强挡面31,但其后方是相对下型框10的前、中、后限面13、14、16,而在同一基面相对延伸长度相等的限定面32、33、34,补强挡面31和限定面32间是为中槽35,二限定面32、33间是装槽36,限定面33、34间为中槽351,最后二限定面34间是供纱网窗80组装的轨槽38,其中装槽36即相对间隔较大的间槽121,在装槽36固设一较软质的橡皮压块50;而居于中间的中型框20,如
图1、2、4,其形态是总合下、上型框10、20,为便于说明和对照,相关处是标示和下、上型框10、20相对的标号;即在中央呈贯穿封闭状,上端面相对上型框30延伸有如同下型框10的补强挡面11、间槽12、121、122、轨槽15,相对下型框10的下端面则设成如同上型框30的补强挡面31、中槽35、装槽36、中槽351、轨槽38,相同地,是在装槽36位置均固设一橡皮压块50;因此,如图2、6、7所示,上型框30配合施工而固定在窗台,填隙槽17正供水泥嵌置其中,上型框30的定位亦如此,因此上、中型框30、20和中、下型框20、10之间,各在上、下纵向之间,形成中槽35和间槽12为相对的轨道,同理,装槽36和间槽121、中槽351和间槽122、二轨槽15、38均是,以利用该形成轨道,将前、后窗体70、71组设其中,而前、后窗体70、71组装之前,预先在底面两端以轮轨平行前、中限面13、14方向枢设一导轮52,使前、后窗体70、71利用导轮52可沿前、中限面13、14滑移;其次,二轨槽15、38中是供纱网窗80安置,而纱网窗80为达到稳固定位及方便开启目的,请配合图7、8、9所示,纱网窗80底部内面的两侧,以前后方向各枢设一滑轮81,又,纱网窗80顶部两侧则在其本身内部窗框上固设一动轮组82,该动轮组82是一座体枢设有一轮子,使轮子的周面相邻较接近限定面34,因此动轮组82和滑轮81的方向是互为垂直;而限定面33和中限面14间即安装后窗体71,后窗体71的导轮52即卡置在中限面14上,前窗体70则跨置在二间槽12、121和中槽35、装槽36间,导轮52卡置在前限面13,即将窗体等装设在框体中;同理,门框及玻璃门的配置亦可运用,但也可不需中型框20。
权利要求1.一种门窗框,包括相互配合的上、下型框,其特征在于下型框是铝框材,在前面形成一道截面为框形的补强挡面,补强挡面后部,连续通体突伸一前、一中、二后限面,各面间形成四个深度由小至大的间槽,而最后二后限面形成最低基面的容置纱网窗的轨槽,上型框顶面封嵌一封闭片,上型框底面相对亦设有补强挡面,其后方是相对下型框的前、中、后限面而在同一基面相对延伸长度相等的限定面,补强挡面和限定面间为中槽,二限定面间为装槽,限定面间为中槽,最后二限定面间是供纱网窗组装的轨槽,而装槽相对间隔较大的间槽,每个装槽固设一较软质的橡皮压块,前窗体的轨道装设在上型框的限定面与下型框的前限面间,后窗体装设在上型框的限定面和下型框的中限面间,纱网窗装设在上型框后面的二限定面与下型框的二后限面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前、后窗体的底部两端相对前、中限面均各枢设一能水平滑移及定位的导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纱网窗底部内面的两侧,前后向枢设一滑轮,纱网窗顶部两侧则在其本身内部窗框上固设一动轮组,该动轮组是一座体枢设有一轮子,使轮子的周面相邻较接近限定面,使动轮组和滑轮的方向相反,前、后窗体的底部两端相对前、中限面均各枢设一能水平滑移及定位的导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下型框底部由后限面与补强挡面端面往下延伸形成框槽状的填隙槽,在填隙槽间相对最后方的后限面与补强挡面间水平通体延伸一道撑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在上型框和下型框之间设有与之对应的中型框,该中型框在中央呈贯穿状,在相对上型框延伸有如同下型框的补强挡面、间槽、轨槽,相对下型框则设成如同上型框的补强挡面、中槽、装槽、中槽、轨槽,在装槽位置均固设一橡皮压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纱网窗底部内面的两侧,前后向枢设一滑轮,纱网窗顶部两侧则在其本身内部窗框上固设一动轮组,该动轮组是一座体枢设有一轮子,使轮子的周面相邻接近限定面,使动轮组和滑轮的方向相反,前、后窗体的底部两端相对前、中限面均各枢设一能水平滑移及定位的导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窗框,其特征在于其中下型框底部由后限面与补强挡面端面往下延伸形成框槽状的填隙槽,在填隙槽间相对最后方的后限面与补强挡面间水平通体延伸一道撑面。
专利摘要一种门窗框,其是由上、中、下型框相互搭配组成;下型框具补强挡面以增强强度,并接续形成数道间槽,最后的轨槽容置纱网窗;上型框亦设补强挡面,其相对下型框在同一基面延伸等长的限定面以形成各槽道,装槽固设橡皮压块以容前、后窗体组装并能在往上推压中向内拆卸;居间的中型框上、下面各为上、下型框形态;利用上、中型框和中、下型框的间槽安置前、后窗体、纱网窗,使前窗体可向内拆卸、防水性佳。
文档编号E06B3/04GK2246184SQ95220740
公开日1997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1995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17日
发明者林燿年 申请人:林燿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