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891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联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特别是一种具有两个锁体的锁具。
背景技术
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在同一锁具面板内设置两把独立锁体的锁具,两把锁体分别设 置有锁芯,两把锁具独立使用,当仅开启其中一把锁体时由于另一把锁体仍处于锁定状态, 因此仍然无法开启房门,只有同时开启两把锁具才能开启房门,这种锁具提高了防盗性能, 可更好地保障用户的安全;但是这种锁具存在如下缺陷由于只有在同时开启两把锁具的 情况下才能开启房门,如果出现如火灾等特殊情况时,在房内的人需要先利用旋钮将其中 一个锁体打开,再利用门内执手打开另一锁体方能将门打开,因此门的开启需要通过两个 动作来完成,在此紧急关头会造成手忙脚乱而耽误开门时间,因而会延误逃生时间,危及人 们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动锁,该联动锁在面板背面安 装有联动底板,联动底板与面板之间安装有旋钮转动器,联动底板上安装有联动开锁片,当 转动门内执手时可通过门内执手组件及联动开锁片同时开启另一锁体,即方便使用,又可 保障人们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联动锁,包括面板、内执手组件、与内执手组件相对设置的外执手组件、第一
锁头及第二锁头,所述第二锁头安装在外执手组件内,面板上安装有旋钮,所述第一锁头通
过第一锁头转动条与旋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背面安装有联动底板,联动底板与面
板之间安装有旋钮转动器,联动底板上设置有旋钮转动器安装孔,所述旋钮转动器可转动
地安装在旋钮转动器安装孔内,所述旋钮转动器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与旋钮连接,联动底
板上安装有联动开锁片,联动开锁片可沿一固定轨迹在联动底板上上下移动,联动开锁片
的下端与内执手组件接触,联动开锁片的上端与旋钮转动器的侧部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联动底板的两侧相对设置有供联动开
锁片插入的滑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底板上安装有加强板,所 述旋钮转动器一端贯穿于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内执手组件包括内执手、联动后挡及第一球通,所述第一球通 上安装有联动拨动片,联动开锁片的下端与联动拨动片接触,第一球通的一端安装有第一 扭簧支架,第一扭簧支架上安装有第一扭簧,第一球通内安装有方管转动圈,方管转动圈上 安装有转动圈限位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外执手组件包括外执手、外盖、前挡及第二球通,所述第二锁头 安装在第二球通内,第二球通内依次安装有执手垫圈、转动套、开启片及方管托,所述方管
3托上安装有方管,方管的一端卡设在方管转动圈内,方管托上安装有方管,所述第二球通的
一端安装有第二扭簧支架,第二扭簧支架上安装有第二扭簧;所述方管托与开启片之间安
装有制动弹簧,方管托上设置有供开启片插入的凹槽,方管托及方管内安装有第二转动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面板背面安装有联动底板,联动底板与
面板之间安装有旋钮转动器,旋钮转动器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与旋钮连接,联动底板上安
装有联动开锁片,联动开锁片可沿一固定轨迹在联动底板上上下移动,联动开锁片的下端
与内执手组件接触,联动开锁片的上端与旋钮转动器的侧部接触,当转动门内执手时可通
过门内执手组件及联动开锁片同时开启另一锁体,并且在门外利用钥匙开启第二锁体时,
门外执手组件带动内执手组件转动,内执手组件带动联动开锁片向上移动,联动开锁片带
动旋钮转动器转动,从而同时打开第一锁体,因此本实用新型即方便使用,又可保障人们的安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联动开锁片与旋钮转动器的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3是联动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
图1中局部部件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参照
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联动锁,包括面板1、内执手组件、与内执手 组件相对设置的外执手组件、第一锁头2及第二锁头3,其中第二锁头3安装在外执手组件 内,在面板1上安装有旋钮4,第一锁头2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5与旋钮4连接,并且第一锁 头转动条5可在第一锁头2上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在门内即可通过旋钮的转动将第一锁 体锁定。 在面板1背面安装有联动底板6,联动底板6与面板1之间安装有旋钮转动器7, 联动底板6上设置有旋钮转动器安装孔8,旋钮转动器7通过卡簧9可转动地安装在旋钮转 动器安装孔8内,并且旋钮转动器7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5与旋钮4连接,在联动底板6上 安装有联动开锁片IO,联动开锁片10可沿一固定轨迹在联动底板6上上下移动,联动开锁 片10的下端与内执手组件接触,联动开锁片10的上端与旋钮转动器7的侧部接触。 当转动内执手时,内执手组件在打开第二锁体的同时内执手组件驱动联动开锁片 向上移动,联动开锁片带动旋钮转动器转动,同时打开第一锁体;在门外利用钥匙开启第二 锁体时,门外执手组件带动门内执手组件转动,门内执手组件带动联动开锁片向上移动,联 动开锁片带动旋钮转动器转动,从而同时打开第一锁体,因此本实用新型即方便使用,又可 保障人们的安全。 在如图所示实施方式中,内执手组件包括内执手11、联动后挡12及第一球通13, 在第一球通13上安装有联动拨动片14,该联动拨动片14是一块异径板,在本实施方式中联 动拨动片14与联动开锁片10的下端接触,当内执手组件转动时,异径的联动拨动片14转 动,从而驱动联动开锁片10向上移动,达到在开启第二锁体的同时开启第一锁体的目的。[0020] 第一球通13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扭簧支架15,第一扭簧支架15上安装有第一扭簧 16,第一扭簧16可保证通过内执手组件开启第二锁体后内执手自动复位,第一球通13内安 装有方管转动圈17,方管转动圈17上安装有转动圈限位片18。 外执手组件包括外执手19、外盖20、前挡21及第二球通22,其中第二锁头3安装 在第二球通22内,第二球通22内依次安装有执手垫圈23、转动套24、开启片25及方管托 26,在方管托26上安装有方管31,方管31的一端卡设在方管转动圈17内。 在第二球通22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扭簧支架27,第二扭簧支架27上安装有第二扭 簧28,第二扭簧28可保证通过内执手组件开启第二锁体后外执手自动复位;其中方管托26 与开启片25之间安装有制动弹簧29,方管托26上设置有供开启片25插入的凹槽30,如图 4所示,方管托26及方管31内安装有第二转动条32。 如图3所示,为保证联动开锁片在上下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及便于联动开锁片与 联动底板的装配,在联动底板6的两侧相对设置有滑槽33,联动开锁片10安装在该滑槽33 内,并可沿滑槽33上下移动。 如图所示,在联动底板6上安装有加强板34,以提高联动底板的强度,旋钮转动器 7—端贯穿于该加强板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其它的结构变化,内执手组件和外执手组件还可采用其它的结构,内 执手组件与联动开锁片配合的部件还可采用凸轮等其它的结构等,只要是依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联动锁,包括面板、内执手组件、与内执手组件相对设置的外执手组件、第一锁头及第二锁头,所述第二锁头安装在外执手组件内,面板上安装有旋钮,所述第一锁头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与旋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背面安装有联动底板,联动底板与面板之间安装有旋钮转动器,联动底板上设置有旋钮转动器安装孔,所述旋钮转动器可转动地安装在旋钮转动器安装孔内,所述旋钮转动器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与旋钮连接,联动底板上安装有联动开锁片,联动开锁片可沿一固定轨迹在联动底板上上下移动,联动开锁片的下端与内执手组件接触,联动开锁片的上端与旋钮转动器的侧部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底板的两侧相对设置有供 联动开锁片插入的滑槽。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底板上安装有加强板,所 述旋钮转动器一端贯穿于加强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动锁,其特征在于内执手组件包括内执手、联动后挡 及第一球通,所述第一球通上安装有联动拨动片,联动开锁片的下端与联动拨动片接触,第 一球通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扭簧支架,第一扭簧支架上安装有第一扭簧,第一球通内安装有 方管转动圈,方管转动圈上安装有转动圈限位片。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联动锁,其特征在于外执手组件包括外执手、外盖、前挡 及第二球通,所述第二锁头安装在第二球通内,第二球通内依次安装有执手垫圈、转动套、 开启片及方管托,所述方管托上安装有方管,方管的一端卡设在方管转动圈内,所述第二球 通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扭簧支架,第二扭簧支架上安装有第二扭簧;所述方管托与开启片之 间安装有制动弹簧,方管托上设置有供开启片插入的凹槽,方管托及方管内安装有第二转 动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联动锁,包括面板、内执手组件、与内执手组件相对设置的外执手组件、第一锁头及第二锁头,第二锁头安装在外执手组件内,面板上安装有旋钮,第一锁头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与旋钮连接,面板背面安装有联动底板,联动底板与面板之间安装有旋钮转动器,联动底板上设置有旋钮转动器安装孔,旋钮转动器可转动地安装在旋钮转动器安装孔内,旋钮转动器通过第一锁头转动条与旋钮连接,联动底板上安装有联动开锁片,联动开锁片的下端与内执手组件接触,联动开锁片的上端与旋钮转动器的侧部接触;本实用新型在利用外执手组件或内执手组件开启第二锁体时可通过开锁片同时打开第一锁体,因而方便使用,又可保障人们的安全。
文档编号E05B63/00GK201512995SQ20092019424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日
发明者何亮 申请人:何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