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体的助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31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动体的助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朝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进行去程动作的转动体在从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到去程动作结束位置之间对其去程动作进行助推(辅助)地发挥功能的机构的改
良O
背景技术
有一种闭门器,将在门刚要关闭前与在门上设置的销卡合并通过施力构件而转动以助推门的关闭的卡合体安装在门框侧而构成(参照专利文献1)。与之相反,有一种门体关闭装置,在门框侧设置销并在门侧安装臂而构成,其中臂与门侧安装的销卡合并且通过弹簧的施力而转动以助推门的关闭而构成(参照专利文献2)。在这种机构中,在上述门侧或门框侧或者这两者上事后发生例如变形和/或翘曲和/或配合位置的偏差等的情况下,即使将门关闭到预定的位置,也不会在上述卡合体和臂的卡合部位适当地捕捉销,无法实现去程动作机构的期望的动作。而且,在发生此类事态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和2所示的机构中,只能将销从门或门框取下而重新安装到适当的位置。专利文献1 特开2007-177459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7-1201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这种助推机构中,可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被接受部件捕捉的碰撞体的位置调整。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一种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具备设置在转动体和能转动地支撑该转动体的支撑体的任一方上的碰撞体;和设置在两者的另一个上并在转动体的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捕捉该碰撞体之后进行移动对转动体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的接受部件,其特征在于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能调整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该碰撞体基座具备对转动体和支撑体的任一方进行安装的安装部。在使转动体进行去程动作到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时,则碰撞体由接受部件捕捉, 通过该捕捉后的接受部件的移动并借助于碰撞体对转动体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然而,如果没有将碰撞体和接受部件分别适当地配置,则不能实现该去程动作的助推。在转动体侧或支撑体侧或者这两者上事后产生变形和/或翘曲和/或配合位置的偏差等的情况下,即使使转动体进行去程动作也不能由接受部件适当地捕捉碰撞体且不能实现助推机构的期望的动作。根据上述结构,由上述调整构件以不产生碰撞体基座的重新安装的方式调整碰撞体的支撑位置,能矫正由上述偏移等产生的碰撞体相对于接受部件的不适当配置。如果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能调整在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则能不产生碰撞体基座的重新安装地调整在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的碰撞体的支撑位置。此外,如果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能调整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则能不产生碰撞体基座的重新安装地调整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碰撞体的支撑位置。此外, 如果将该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至少能调整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并且能调整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 则可至少在两个方向上调整碰撞体的支撑位置。上述调整构件调整构件通过在第一零件上组合第二零件组合而成,该第一零件具有碰撞体且以能向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该第二零件具有对在该第一零件上形成的被配合部进行配合的配合部,并且以能进行从将配合部配合到该被配合部上的配合位置向解除该配合的非配合位置的移动操作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再有,上述配合部和被配合部的至少一方在第一零件的移动方向上具备多个。在该情况下,还具备克服第二零件朝向非配合位置移动的施力构件。在此类情况下,当需要在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调整碰撞体的支撑位置的情况下,在解除第二零件的配合部和第一零件的被配合部的配合使第一零件移动到碰撞体位于适当的位置之后,通过使配合部再次与被配合部配合,从而可容易地进行上述调整。此外,如果具备上述施力构件,则通过克服该施力而使第二零件移动操作到非配合位置,来解除上述被配合部和配合部的配合,而且在停止该操作时,则能利用上述施力来将配合部和被配合部配合。上述碰撞体基座具备支撑碰撞体的主体部;以及具有对转动体和支撑体的任一方进行安装的安装部并且在能进行主体部向与该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组合到该主体部上的安装零件,再有,调整构件通过在该安装零件上组合可动零件而成,该可动零件具有对在该安装零件上形成的被配合部进行安装的配合部并且以能进行从将配合部配合到该被配合部的配合位置向解除该配合的非配合位置的移动操作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的主体部上,再有,上述配合部和被配合部的至少一方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具备多个。在该情况下,还具备克服可动零件朝向非配合位置移动的施力构件。在此类情况下,当需要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调整碰撞体的支撑位置的情况下,在解除可动零件的配合部和安装零件的被配合部的配合使主体部移动到碰撞体位于适当的位置之后,通过使配合部再次与被配合部配合,而可容易地进行上述调整。此外,如果具备上述施力构件,则通过克服该施力而使第二零件移动操作到非配合位置来解除上述被配合部和配合部的配合,而且在停止该操作时,则可通过上述施力来将配合部和被配合部配合。根据本发明,能不产生碰撞体侧的折卸地进行由接受部件捕捉的碰撞体的位置调整,从而可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该位置调整。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构成的助推机构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图,从下方观察门的上部侧地进行表示。
图2是为了便于理解图1的助推机构的接受部件的动作而从下方观察该接受部件的结构图,表示接受部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图3是为了便于理解图1的助推机构的接受部件的动作而从下方观察该接受部件的结构图,表示接受部件捕捉碰撞体而移动到转入位置的状态。图4是从斜上侧观察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而表示的立体结构图。图5是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的纵向剖视结构图。图6是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的纵向剖视结构图,表示将第二零件压入操作到非配合位置的状态。图7是从斜下侧观察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而表示的立体结构图。图8是从斜下侧观察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而表示的立体结构图,表示将第二零件压入操作到非配合位置并将第一零件从碰撞体基座向前方拉出的状况。图9是在将组成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的基座底部取下的状态下从斜下侧对其进行观察而表示的立体结构图。图10是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的分解立体结构图。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进一步分解表示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的基座顶部侧的立体构成图。图12是从斜下侧观察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而表示的立体结构图。图13是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的纵向剖视结构图,仅表示碰撞体基座的主体部。图14是在使构成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的安装零件和主体部分离的状态下表示的立体结构图,表示将安装零件安装到转动体上的状态。图15是在使构成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的安装零件和主体部分离的状态下表示的立体结构图。图16是从向转动体的安装侧观察将构成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的安装零件和主体部组合的中途的状态而进行表示的立体结构图。图17是在将构成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的基座底部取下的状态下从斜下侧对其进行观察表示的立体结构图。图18是从图17的状态进一步分解表示构成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的基座顶部的立体结构图。图19 (a)至(c)是分别表示构成碰撞体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的碰撞体在基准位置被支撑的状况以及从该基准位置向左侧调整的状况和向右侧调整的状况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图1 图19(c)来对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有,图1 图 11表示应用本发明构成的助推机构的碰撞体4侧的部件的基本结构例,图12 图19(c)表示该碰撞体4侧的部件的部分变形例。该实施方式涉及的转动体M的助推机构是对朝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进行去程动作的转动体M在从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到去程动作结束位置之间对其去程动作进行助推(辅助)地发挥功能的机构。该转动体M是由支撑体F支撑以能够进行去程动作地转动以及回程动作地转动的部件,典型地,虽然可举出门和铰链门等,但只要是由支撑体F支撑以能够去程动作地转动以及回程动作地转动的部件足矣,则没有特别限制。在图示的实例中,表示了在门Ma和门框!^上具备助推机构的实例。在图示的实例中,作为转动体M的门Ma在使去程动作时成为前头的一面Mb碰到作为支撑体F的门框1 的门接触部1 的关闭位置(去程动作结束位置)中封闭门框1 的内方的开口部Fe。而且,作为转动体M的门Ma在从不封闭该开口部Fc的打开位置向上述关闭位置进行去程动作操作时,则在该去程动作的过程中,构成助推机构的碰撞体4抵接构成助推机构的接受部件1,发挥助推机构的作用直到该关闭位置。在图示的实例中,该碰撞体4安装在作为转动体M的门Ma侧。因此,在图示的实例中,在作为支撑体F的门框!^侧具备接受部件1。再有,与图示的实例不同地,即使将碰撞体4安装在作为支撑体F的门框1 侧,在作为转动体M的门Ma侧具备接受部件1,也能够从其中途对该转动体M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在图示的实例中,碰撞体4由碰撞体基座5定位于在门Ma的去程动作时成为前头的一面Mb的前方。更具体地,在图示的实例中,该碰撞体4在门Ma的门铰链Mc侧在门Ma 的上端侧装备。碰撞体基座5具有对作为转动体M的门Ma进行安装的安装部5a,并且在位于该安装部如前方的前端部恥中支撑碰撞体4。该碰撞体4构成为从该碰撞体基座5的前端部恥向上方突出的轴状体。碰撞体4的上端位于与门Ma的上端大体相同或比其稍向下的高度,在朝向门Ma的关闭位置的去程动作时,由在门框1 的框上部具备的接受部件1 在门Ma刚要关严之前捕捉该碰撞体4。该碰撞体基座5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位于比可转动地收纳接受部件1的后述主体部2的下部的高度靠下方。另一方面,接受部件1构成为,在转动体M的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捕捉碰撞体4之后进行移动并对转动体M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在图示的实例中,该接受部件1在待机位置和转入(回>9込 )位置之间可转动地组装到主体2上。该主体2作为将顶部加向门框1 的框上部安装的安装部,接受部件 1以从该主体2的顶部加向下方突出的垂直轴2b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2上。该接受部件 1具备在仰视的状态下大体扇形的轮廓,并且在该扇形形状的主要部分具备相对于上述垂直轴2b的轴孔la。此外,在该接受部件1形成有在上述扇形形状的弧状缘Ib处敞开且从该弧状缘Ib向轴孔Ia侧凹入的捕捉凹部lc。而且,在图示的实例中,在上述待机位置接受部件1的捕捉凹部Ic的入口 Id朝向去程动作时的门Ma的接近侧即前方侧,并且在使门 Ma进行去程动作到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时,则碰撞体4进入位于(图2)该待机位置的接受部件1的捕捉凹部Ic中(在该去程动作时,位于处于待机位置的捕捉凹部Ic的入口 Id 侧的凹部内壁le、lf中的前侧的内壁Ie脱离到碰撞体4的移动轨迹ζ的侧方,后侧的内壁 If位于该移动轨迹ζ(图2)上)。而且,在如上述那样碰撞体4进入捕捉凹部Ic中时,则接受部件1使捕捉凹部Ic的入口 Id向朝着后方侧的转入位置正转,并且在该正转中从其中途作用施力构件3的作用力,由如上述正转的接受部件1来对门Ma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在图示的实例中,由在主体2上装备的拉力螺旋弹簧3a以如下方式构成该施力构件3,即、将弹簧一端北固定在接受部件1的弧状缘Ib侧并将弹簧另一端3c固定在主体2上,并且该弹簧两端:3b、3c之间的尺寸在接受部件1的待机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为最大。而且,由该弹簧3a来实现上述门Ma的去程动作的助推和接受部件1位于待机位置与转入位置状态的维持。即,在图示的实例中,该弹簧3a在弹簧两端北、 3c和垂直轴2b位于大体相同的假想直线上的上述中间位置会被拉伸地最长,由此,将碰撞体4接纳到捕捉凹部Ic中的接受部件1由于门Ma的去程动作而从待机位置被带着移动到超过中间位置的位置时,则接受部件1由于上述弹簧3a的施力而从中间位置靠前的位置强制正转到转入位置从而对门Ma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此外,在接受部件1位于待机位置时接受部件1的正转导致上述弹簧3a的拉伸,而且,在接受部件1位于转入位置时,接受部件 1的反转也导致上述弹簧3a的拉伸,因而由该弹簧3a分别来维持接受部件1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和位于转入位置的状态。如果使用未图示的阻尼器装置对接受部件1的上述正转作用制动力,则能使助推后的门Ma的去程动作变得缓和。在使位于去程动作结束位置的门 Ma进行回程动作时,捕捉碰撞体4的接受部件1随其反转到待机位置,当到达待机位置时, 则碰撞体4从捕捉凹部Ic脱离并被释放从而允许门Ma的回程动作。此外,在该实施方式涉及的助推机构中,上述碰撞体4由调整构件6以可调整大体沿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于碰撞体基座5上。在使作为转动体M的门Ma进行去程动作到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时,则碰撞体4由接受部件1捕捉,通过该捕捉后的接受部件1的移动而借助于碰撞体4来对朝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的门Ma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然而,如果不将碰撞体4和接受部件1分别适当地配置,则该去程动作的助推不能实现。在作为转动体M的门Ma侧或作为支撑体F的门框1 侧或者这两者上例如事后产生变形和/或翘曲和/或配合位置的偏差等的情况下,即使使门Ma进行去程动作,也不能由接受部件1适当地捕捉碰撞体4且不能实现助推机构的期望的动作。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上述调整构件6不会产生碰撞体基座5的重新安装地来调整在大体沿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的碰撞体4的支撑位置,从而能矫正由上述偏移等产生的碰撞体4相对于接受部件1的不适当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该调整构件6通过将具有碰撞体4的第一零件61和第二零件62 组合而构成。第一零件61以向大体沿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5上。另一方面,第二零件62具有对在第一零件61上形成的被配合部61a进行配合的配合部62a,并且以可进行从将配合部6 配合到该被配合部61a上的配合位置向解除该配合的非配合位置的移动操作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5上。在图示的实例中,碰撞体基座5通过将基座底部51和基座顶部52组合而形成。 其中,该基座底部51的构成具备成为对门Ma的一面Mb进行安装的安装部fe的纵向的安装板部51a ;和从该安装板部51a的下缘部横向地突出的盖板部51c,基座顶部52的构成具备在基座底部51的安装板部51a的前表面加装的纵向板部52a ;和从该纵向板部52a向前方突出的使下表面敞开的外壳部52c。而且,第一零件61可前后动地收纳在该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中,而且,第二零件62可上下动地收纳在该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中,再有,在将第二零件62的后述的施力构件63收纳在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中的状态下并以在基座底部51的安装板部51a的前表面51b加装基座顶部52的纵向板部5 且将该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的
7下表面用基座底部51的盖板部51c封闭的方式组合基座底部51和基座顶部52。在图示的实例中,从如上述将基座顶部52和基座底部51组合的状态将两者利用由图中标记51f、 52i表示的螺纹孔来进行螺钉固定而一体化。在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的突出端形成有穿透第一零件61的敞开部52 j,第一零件61在从该敞开部52 j使其前端61b侧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与碰撞体5组合。碰撞体4在通过该敞开部52 j而向碰撞体基座5的外侧突出的第一零件61的前端61b并从此上方突出地装备。就该第一零件61而言,将从其前后方向大体中间的位置到后端范围内的部位左右分割,在已分割的左右壁部61c、61c之间可上下动地收纳第二零件62。此外,在图示的实例中,在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的上部内表面 52h和第二零件62之间收纳成为施力构件63的压缩螺旋弹簧63a,利用该弹簧63a将第二零件62定位在通常将其下部62b按压在基座底部51的盖板部51c的内表面51d上的配合位置。(图幻在第二零件62的下部的中央形成有操作用凸部62c,并且在基座底部51的盖板部51c上形成有仅容纳该操作用凸部62c大小的窗孔51e。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零件61的移动方向y上具备多个上述配合部62a 和被配合部61a的至少一个。在图示的实例中,在第一零件61上在其移动方向y上具备多个被配合部61a,并且在第二零件62上也在第一零件61的移动方向y上具备多个配合部 62a0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在大体沿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的方向上调整碰撞体4的支撑位置的情况下,在解除第二零件62的配合部6 和第一零件61的被配合部61a 的配合而使第一零件6移动到使碰撞体4位于适当的位置之后,再次将配合部6 配合到被配合部61a上,从而可容易地进行上述调整。更具体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零件61的被配合部61a在上述左右壁部61c、61c 的内表面(朝向另一壁部61c侧的面)仅形成于该左右壁部61c、61c的下侧,在克服作为上述施力构件63的弹簧63a而使第二零件62向上方移动操作时,则解除该被配合部61a 和第二零件62的配合部6 的配合,而且,当停止该操作时,则能够通过上述施力使配合部 6 和被配合部61a配合。即,在该实施方式中,调整构件6具备克服第二零件62向非配合位置移动的施力构件63。而且,在图示的实例中,通过上述窗孔51e用旋具等按压操作用凸部62c从而可从碰撞体基座5的下方来进行用于该调整的第二零件62向非配合位置的移动操作(图8)。具体地,在图示的实例中,在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形成有从上述敞开部52j 到纵向板部52a的第一零件61的导引收纳部52d。第一零件61在使其后端抵接在纵向板部52a的内表面的位置使从敞开部52j的突出尺寸最小。在第一零件61的前后方向大体中间的位置并在左右壁部61c、61c形成有分别从其外表面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1d,并且在导引收纳部52d的敞开部52j侧形成有在使第一零件61向前方移动时该凸部61d从后方碰撞的防脱部52e,(图11)使第一零件61在将该凸部61d碰撞到防拔出部52e的位置从敞开部52j的突出尺寸最大。在该导引收纳部52d内且位于该导引收纳部52d内的第一零件61的左右壁部 61c、61c之间的部位并在与纵向板部5 的内表面之间留有间隔地形成有导引壁部52f,第二零件62在该导引壁部52f和与之相对的纵向板部5 之间从前后可上下动地被夹持(图 5)。在图示的实例中,第二零件62构成为呈前后较长的长方形的盘状,在其宽度侧的两侧部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槽62d,并且在上述导引壁部52f和与之相对的纵向板部5 上分别形成有进入该槽62d中的肋52b、52g。在图示的实例中,第一零件61在左右壁部61 c、61 c的形成部位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与基座顶部52的外壳部52c的上部内表面5 和基座底部51的盖板部51c的内表面51d 之间的尺寸大体相等,另一方面,第二零件6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为第一零件61的左右壁部61c、61c的形成部位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大约一半尺寸。而且,第一零件61的被配合部 61a从上述左右壁部61c、61c的上下方向大体中间的位置形成到下侧,第二零件62的配合部6 在其长度侧的两侧部形成。第一零件61的被配合部61a构成为呈分别从左右壁部61c、61c的内表面突出的肋状,使该被配合部61a在左右壁部61c、61c中与分别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被配合部61a 之间留有相等间隔地设置多个。各被配合部61a使横截面形状为大体三角形的山形状地做成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肋状,在第一零件61的左右壁部61c、61c的内表面形成有由该多个被配合部61a构成的使横截面形状为波状的齿条状部61e。另一方面,第二零件62的配合部6 构成为分别从其长度侧的两侧部突出的肋状,使该配合部6 在该两侧部中与分别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配合部6 之间留有相等间隔地设置多个。各配合部6 使横截面形状为大体三角形的山形状地做成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肋状,在第二零件62的长度侧的两侧部也分别形成有由该多个被配合部6 构成的使横截面形状为波状的齿条状部62e。而且,在图示的实例中,在上述配合位置,在第一零件61的左右壁部61c、61c的齿条状部61e和与之对应的第二零件62的齿条状部6 啮合。即,在第一零件61位于前后方向的任一位置时,第二零件62均位于第一零件61的左右壁部61 c、61 c之间,在第一零件 61的左右壁部61c、61c上形成的齿条状部61e和分别在第二零件62上形成的对应的齿条状部62e啮合,以便在相邻的被配合部61a、61a之间收纳配合部62a并且在相邻的配合部 62a、6h之间收纳被配合部61a。这样,在图示的实例中,会使第一零件61在该各调整位置稳定地定位。即,在可进行第二零件62向非配合位置的顺畅的移动操作(在图示的实例中为向上方的压入操作)的状态下会使多个配合部6 和被配合部61a配合。在使第二零件 62移动操作到非配合位置并调整第一零件61的距碰撞体基座的突出量之后,当停止该移动操作时,则利用作为上述施力构件63的弹簧63a的施力而边使第二零件62的齿条状部 62e再次与第一零件61的齿条状部61e啮合边使第二零件62移动到配合位置。此外,在图示的实例中,碰撞体可上下动地被收纳在收纳孔61f中,该收纳孔61f 使在第一零件61的前端61b形成的孔轴沿着上下方向。在图示的实例中,碰撞体4在圆柱状体的下端形成凸缘如。在收纳孔61f的上部孔口部形成有向该凸缘如卡接的卡接部 61g,并且在将收纳孔61f的下部孔口的盖61h和构成碰撞体4的圆柱状体的下端之间介入安装压缩螺旋弹簧61i,碰撞体4因该弹簧61i的施力而使圆柱状体的凸缘如的上方从收纳孔61f的上部孔口突出地装备在第一零件61上(图5)。如果上述碰撞体基座5由具备对转动体M和支撑体F中任一方进行安装的安装部 fe的固定侧部件和支撑碰撞体4并且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进行与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相交的方向上的可调整组合位置地组合的可动侧部件构成,则不仅能在大体沿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的方向、在图示的实例中为前后方向上而且在与该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相交的方向、在图示的实例中为左右方向上也容易且适当地进行碰撞体4的位置调整。典型地,由上述基座顶部52和基座底部51构成上述可动侧部件,并且将该可动侧部件可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地与固定侧部件组合,在图示的实例中将该固定侧部件安装在作为转动体 M的门Ma上。图12 图19 (c)表示将作为该可动侧部件的碰撞体基座5的主体部5’借助于作为该固定侧部件的安装零件53装备在转动体M上的部分变形例。在该部分变形例中,碰撞体基座5由具备上述碰撞体4、基座底部51、基座顶部52和调整构件6的主体部5’以及安装零件53构成。该安装零件53具备对转动体M进行安装的安装部fe。而且,碰撞体4由该调整构件6以至少可进行大体沿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调整并且可进行与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相交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调整的方式支撑。在该部分变形例中,该碰撞体基座5的主体部5 ’在可进行向与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X相交的方向X’的移动的状态下组装到安装零件53。该安装零件53构成为做成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且在上下方向上较短的大体长方形的板状。在该安装零件53的左右两端之间在其左右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置两个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通孔53a,安装零件53利用该通孔53a在使其一面侧接触转动体M的状态下由螺钉固定在该转动体M上。(图14)即,在该部分变形例中,该安装零件53的一面作为碰撞体基座5的上述安装部fe发挥功能。在图示的实例中,在该安装零件53的与安装部如相反的前面部形成有后述的被配合部53b。此外,在该部分变形例中,基座底部51与图1 图11所示的基本结构例不同,不具有安装板部51a。在该部分变形例中,基座底部51在盖板部51c的后端缘具备沿该后端缘向上方突出的按压肋51g。另外,在该部分变形例,基座顶部52在纵向板部52a的上端具备在该上端范围内向后方突出的檐状部52k,并且在该檐状部52k的后端缘具备沿该后端缘向下方突出的按压肋5^1。而且,在该部分变形例中,在基座底部51的盖板部51c的上表面侧在按压肋51g 的前方形成有收纳基座顶部52的纵向板部5 下端的槽部51h,在该槽部51f收纳纵向板部52a的下端并组合的状态下在基座顶部52的按压肋5 !和基座底部51的按压肋51g以及基座顶部52的纵向板部5 之间形成有与安装零件53的上下缘部的厚度相当的间隔, 并且,在基座顶部52的檐状部5 和基座底部51的盖板部51c之间形成有与安装零件53 的宽度相当的间隔(图13)。而且,在该部分变形例中,从如上述从在转动体M上安装有安装零件53的状态,将该安装零件53嵌入在基座顶部52的按压肋5 !和基座底部51的按压肋51g以及基座顶部52的纵向板部5 之间形成的安装零件53的嵌入空间5c中,从而在碰撞体基座5的主体部5’可进行向与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相交的方向χ’的移动的状态下组合到安装零件 53。在图示的实例中,在主体部5’的图14的左侧在基座顶部52的按压肋5 !和基座底部 51的按压肋51g之间形成有安装零件53向嵌入空间5c中嵌入的导入口 5d,为使安装零件 53的图14中的右端从该导入口 5d进入嵌入空间5c内而使主体部5’滑动到图14的左侧, 从而可进行安装零件5c和主体部5’的组合。嵌入空间5c的与导入口 5d相反的一侧被封闭,主体部5’能够向左侧滑动移动到如上述组合到主体部5’上的安装零件53的图14中
10的右端定位在其封闭部位的位置。另外,在该部分变形例中,调整构件6通过在上述安装零件53上组合可动零件而成,该可动零件具有对在该安装零件53上形成的被配合部5 进行配合的配合部62f并且可进行从使配合部62f配合到该被配合部5 的配合位置向解除该配合的非配合位置移动的操作地支撑在碰撞体基座5上。在图示的实例中,在图1 图11所示的基本结构例的第二零件62上一体具备对该安装零件53进行配合的配合部62f,该第二零件62作为上述可动零件发挥功能。在该部分变形例中,在基座顶部52的纵向板部5 的左右方向大体中间的位置形成有将主体部5’的内外连通的切口部52η。而且,第二零件62的后端部62g通过该切口部 52η进入上述嵌入空间5c内,在该后端部62g形成有上述配合部62f。在图示的实例中,上述切口部52η由在其左右方向大体中间的位置残留的具备上述肋52b的纵向板部52a的一部分52ο而左右分割。另一方面,在位于第二零件62的宽度侧的两侧部中的后方(安装部如侧)的后端部62g和操作用凸部62c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该第二零件62的导引孔62h,第二零件62在将上述纵向板部52a的一部分52ο 通过该导引孔62h的状态下可上下移地支撑在基座顶部52上。此外,在该部分变形例中,上述配合部62f和被配合部53b的双方在与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X相交的方向X’上具备多个。安装零件53的被配合部5 在其前面部的下缘部形成。该被配合部5 构成为呈从前面部突出的肋状,且在与左右方向上相邻的被配合部5 之间留有相等间隔地设置多个。各被配合部5 使横截面形状为大体三角形的山形状地做成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肋状,从图14的安装零件53的右端到其左右方向大体中间的位置之间形成有由该多个被配合部5北、5北…构成的使横截面形状为波状的齿条状部53c。该被配合部53b的上下尺寸与第二零件62的厚度大体相等,在第二零件62位于配合位置时被配合部5 与第二零件 62的配合部62f啮合,但在将第二零件62压入非配合位置时,则解除两者的啮合。另一方面,第二零件62的配合部62f构成为呈从其后端部62g突出的肋状,且在与左右方向上相邻的配合部62f之间留有相等间隔地设置多个。各配合部62f使横截面形状为大体三角形的山形状地做成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肋状,在第二零件62g的后端部62g 也形成有由多个配合部62f、62f构成的使横截面形状为波状的齿条状部62i。而且,在图示的实例中,在上述配合位置,第二零件62的齿条状部62i会与安装零件53的齿条状部53c啮合。即,在安装零件53上形成的齿条状部53c和在第二零件62上形成的对应的齿条状部62i啮合,以便在相邻的被配合部5 之间收纳配合部62f并且在相邻的配合部62f之间收纳被配合部53b。这样,在图示的实例中,能够在安装零件53的齿条状部53c和第二零件62的齿条状部62i啮合的范围内与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χ相交的方向χ’上移动调整碰撞体基座5的主体部5’,并且在其各调整位置稳定地定位。即,在可进行第二零件62向非配合位置的顺畅的移动操作(在图示的实例中向上方的压入操作)的状态下,使第二零件62的多个配合部62a、62a···和第一零件的多个被配合部61a、61a…配合,并且使第二零件62的多个配合部62f、62f···和安装零件53的多个被配合部5北、5北…配合。在使第二零件62向非配合位置移动操作而将碰撞体基座5的主体部5’即碰撞体4的支撑位置进行左右调整之后,在停止该移动操作时,则由于作为上述施力构件63的弹簧63a的施力而边使第二零件62的齿条状部6&、62i与第一零件61的齿条状部61e和安装零件53的齿条状部53c再次啮合边使第二零件62向配合位置移动。S卩,在部分变形例中,碰撞体4由调整构件6以可调整大体沿着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X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以及与转动体M的转动方向X相交的方向X’上的支撑位置地由碰撞体基座5支撑。此外,在图示的实例中,利用从第二零件62的后端部62g和长度侧的两侧部中的一个之间的角部向侧方伸出的伸出部62j,来增加该后缘部62g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即齿条状部62i的长度。如果增加该齿条状部62i的长度,则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碰撞体4 的左右方向上的支撑位置调整。另外,在图示的实例中,在安装零件53的齿条状部53c的在图16中位于左端的被配合部5 和安装零件53的左端之间形成有凸轮部53d,该凸轮部形成朝向位于与被配合部53b的上端大体相同高度处的顶部5 而逐渐增高且朝向左侧的斜面53f。这样,在图示的实例中,在转动体M上用安装部fe安装安装零件53之后,在使安装零件53进入上述嵌入空间5c中时,首先,该凸轮部53d的斜面53f碰到第二零件62的配合部62f并克服上述弹簧63a的施力而将第二零件62压入非配合位置,允许安装零件53进入到嵌入空间5c 内。而且,在凸轮部53d的顶部5 位于第二零件62的齿条状部62i的比位于图16中左端的配合部62f靠左侧之处的位置,通过上述弹簧63a的施力而使第二零件62移动到配合位置,可用一次操作来进行安装零件53和主体部5’的组合。此外,在该实例中,容易看到的是在左右方向上,在碰撞体4的支撑位置位于基准位置时,安装零件53的图19(a) (c)的左端位于上述嵌入空间5c的导入口 5d的口边缘,在安装零件53的左端由此突出的情况下(图19(c)),将碰撞体4进行支撑位置以比基准位置靠右侧,而且,在安装零件53的左端由此进入的情况下(图19(a)),将碰撞体4进行支撑位置以比基准位置靠左侧。以上说明的部分变形例的其余结构与图1 图11所示的基本结构例实质相同,因此对于该部分变形例的该实质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与在表示该部分变形例的图1 图11 中基本结构例涉及的图中使用的标记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再有,在这里引用在2009年2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9978号以及 2009年5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25211号的说明书、请求保护的范围、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而并入。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具备设置在转动体和能转动地支撑该转动体的支撑体的任一方上的碰撞体;和设置在两者的另一个上并在转动体的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捕捉该碰撞体之后进行移动对转动体向去程动作结束位置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的接受部件,其特征在于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能调整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该碰撞体基座具备对转动体和支撑体的任一方进行安装的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其特征在于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能调整在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其特征在于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能调整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其特征在于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至少能调整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并且能调整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其特征在于调整构件通过在第一零件上组合第二零件组合而成,该第一零件具有碰撞体且以能向大体沿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该第二零件具有对在该第一零件上形成的被配合部进行配合的配合部,并且以能进行从将配合部配合到该被配合部上的配合位置向解除该配合的非配合位置的移动操作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上述配合部和被配合部的至少一方在第一零件的移动方向上具备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克服第二零件朝向非配合位置移动的施力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其特征在于碰撞体基座具备支撑碰撞体的主体部;以及具有对转动体和支撑体的任一方进行安装的安装部并且在能进行主体部向与该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组合到该主体部上的安装零件,调整构件通过在该安装零件上组合可动零件而成,该可动零件具有对在该安装零件上形成的被配合部进行安装的配合部并且以能进行从将配合部配合到该被配合部的配合位置向解除该配合的非配合位置的移动操作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的主体部上,上述配合部和被配合部的至少一方在与转动体的转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具备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克服可动零件朝向非配合位置移动的施力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转动体的助推机构具备在门上装备的碰撞体;和在门框上装备且在门的预定的去程动作位置捕捉该碰撞体之后进行移动对门向关闭位置的去程动作进行助推的接受部件。将碰撞体由调整构件以能调整在大体沿门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的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在碰撞体基座上,该碰撞体基座具备对门进行安装的安装部。
文档编号E05F1/10GK102317559SQ20098015664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2日
发明者石井庸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