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的拨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4254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锁的拨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锁具制造技术领域,如机械锁、电子锁、指纹锁,特别涉及一种锁 的拨套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装设于门上的锁具结构包括拨套,拨套与门外把手、门内把手连动,通过转 动门外把手或门内把手,使拨套转动而解开锁具,便可以打开门。现有的锁具结构存在一个 问题其无单向转动功能,因门外把手、拨套、门内把手三者是连动关系,所以采用门外把手 开门时,其转动会带动门内把手跟随转动,而门内把手、门外把手都设有复位扭簧。这样,转 动门外把手开门时需克制两处扭簧力,所需操作力较大,从而不方便日常操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的拨套结构,其解决了当采用门外把手开门 时,门内把手产生连动而所需较大操作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锁的拨套结构,其包括门外 把手方棒、门外把手拨套、大拨套、门内把手拨套、门内把手方棒,门外把手方棒与门外把手 拨套连动,门外把手拨套与大拨套通过离合器相连动或脱离,大拨套与门内把手拨套连动, 门内把手拨套开有通孔,通孔的内壁均布四只凸角,相邻凸角间通过弧面过渡;门内把手拨 套的通孔伸入门内把手方棒,门内把手方棒的四侧面与凸角的角边相配,门内把手方棒的 底面对角线长度小于门内把手拨套的通孔的两相对弧面间的距离,大于两相对凸角的角尖 间的距离;门内把手方棒与门内把手连动。优选的,门外把手方棒的外端插入门外把手方孔而使门外把手方棒与门外把手拨 套连动;所述门内把手方棒的另一端插入门内把手的方孔而使门内把手方棒与门内把手连动。优选的,门外把手拨套的内端呈圆环状,圆环部外径与大拨套中部开设的圆形内 孔相适配,门外把手拨套的内端伸入大拨套的内孔。优选的,门外把手拨套的外壁开有一个缺口,大拨套开设一个相对应的孔,大拨套 内装有活动式顶杆及作用于顶杆的弹簧,在所述离合器的作用下,所述的顶杆穿过大拨套 的孔后插入门外把手拨套的缺口,使门外把手拨套与大拨套连动。优选的,门内把手拨套中部开有通孔,门内把手拨套的内端外壁呈圆状,门内把手 拨套的内端伸入大拨套的内孔。优选的,门内把手拨套外壁形成数个凸起,大拨套开有数个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 缺口,门内把手拨套的数个凸起置入大拨套的数个缺口。优选的,缺口共设三个,以大拨套的竖向中心线为基准,三个缺口均布于大拨套的一侧。本实用新型锁的拨套结构,其将锁体棒分为门内把手方棒和门外把手方棒,拨套分为门内把手拨套、门外把手拨套及大拨套,因门内把手拨套与门内把手方棒间存在一段 空行程(空转角度),当采用门外把手开门时,门内把手方棒不会随同门内把手拨套一起转 动,这样,门内把手便不会跟随门外把手一起转动,从而其所需操作力变小、操作更简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可靠,加工生产简易,且不需增加额外零部件, 不增加成本但是可以有效减小用户开门时所需力量。

图1是右外开门的门外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右外开门的门内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锁的拨套结构的爆炸图。图6是门内把手拨套与门内把手拨套相配的结构图(右外开门且视图方向为门外 朝门内)。图7是门内把手拨套与门内把手方棒实现单向空的状态一图(右外开门且视图方 向为门外朝门内)。图8是门内把手拨套与门内把手方棒实现单向空的状态二图(右外开门且视图方 向为门外朝门内)。图9是门内把手拨套与门内把手拨套相配的结构图(右外开门且视图方向为门内 朝门外)。图10是门内把手拨套与门内把手方棒实现单向空的某一状态图(右外开门且视 图方向为门内朝门外)。图11是实施例二拨套结构的爆炸图。图示中门外把手方棒1、门外把手拨套2、大拨套3、门内把手拨套4、门内把手方 棒5、门6、门外把手7、门内把手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右开锁的拨套结构。参见图1-10,门6上装设右开锁,该右 开锁包括门外把手方棒1、门外把手拨套2、大拨套3、门内把手拨套4、门内把手方棒5,门外 把手方棒1的外端插入与其相适配的门外把手7的方孔,使两者连动;门外把手方棒1的内 端插入与其相适配的门外把手拨套2的方孔21,从而使门外把手方棒1与门外把手拨套2 连动。门外把手拨套2的内端呈圆环状,其外径与大拨套3的圆形内孔31相适配,门外把 手拨套2该端伸入大拨套3的内孔31。门外把手拨套2与大拨套3通过离合器相脱离或连 动,离合器结构采用现有技术,门外把手拨套2的外壁开有一个缺口 22,与此相对应的,大 拨套3的内孔31内壁(凸耳处)开有一个小孔34,其内部装配有顶杆及作用于顶杆的弹 簧(都采用现有技术,因此图中未画),在电磁铁、电机或钥匙等传动方式的作用下合上离 合器,将大拨套3内设的顶杆穿过其小孔34后顶入门外把手拨套2的缺口 22,从而使门外 把手拨套2与大拨套3连动。[0027]门内把手拨套4中部开有通孔42,其内端外壁呈圆状,门内把手拨套4的该端伸入 大拨套3的内孔31的另一侧。大拨套3的该侧边沿开有三个缺口 33,此三个缺口 33与门 内把手拨套4外壁形成的三个凸起41适配并一一对应相嵌,使大拨套3与门内把手拨套4 连动。门内把手拨套4的通孔42的内壁布设四只凸角421,凸角421为钝角,相邻凸角 421间通过弧面422过渡。门内把手拨套4的通孔42伸入门内把手方棒5,门内把手方棒5 的四侧面与凸角421的角边相适配,门内把手方棒5的底面对角线长度小于门内把手拨套4 的两相对弧面422间的距离,大于两相对凸角421的角尖间的距离。门内把手方棒5的另 一端插入与其适配的门内把手8的方孔而实现两者连动。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动态关系以右外开门为例,当合上离合器后,右下 压(顺时针方向)门外把手8,顺时针转动的门外把手8带动门外把手方棒1作顺时针方向 的转动,同时门外把手拨套2也随之旋转,此时因合上离合器,所以门外把手拨套2、大拨套 3、门内把手拨套4三者连动,门内把手拨套4也随之转动。而在此过程中,因门内把手拨套 4每只凸角的一角边脱离门内把手方棒5的相触面后,逐渐使凸角421的另一角边靠近门内 把手方棒5的相触面,在此过程中存在一段空行程(空转角度),使门内把手方棒5不会随 同门内把手拨套3 —起转动,如图7所示。这样,门内把手8在门外把手7转动时,其不会 一起转动。如图9所示,采用门内把手8开门时,门内把手8需逆时针转动(从门内看),门 内把手8逆时针转动带动门内把手方棒5作逆时针转动,此时,门内把手方棒5可带动门内 把手拨套4及大拨套3转动,实现开门。上述是右外开门的说明,左外开门、左内开门、右内开门与右外开门原理相同,不 再赘述。此外,若采用其它锁定结构,则也可以将门内把手拨套、门外把手拨套、大拨套设 计成一体状。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左开锁的拨套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拨 套3的安装朝向不同,其它与实施例一相同。从结构上而言,门内把手拨套4与门外把手拨套2可以任意装于大拨套3的两侧, 实际安装位置以是右开锁体还是左开锁体为准而定。如此可实现左右开锁体的零件统一, 左右开锁体的换装即可通过调换门外把手拨套2与门内把手拨套4相对于大拨套3的左右 位置,可以实现锁体的左右开换装通用。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应当认识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思想,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式和应用范围上均 会有改变之处,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锁的拨套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门外把手方棒、门外把手拨套、大拨套、门内把手拨套、门内把手方棒,门外把手方棒与门外把手拨套连动,门外把手拨套与大拨套通过离合器相连动或脱离,大拨套与门内把手拨套连动,门内把手拨套开有通孔,通孔的内壁均布四只凸角,相邻凸角间通过弧面过渡;门内把手拨套的通孔伸入门内把手方棒,门内把手方棒的四侧面与凸角的角边相配,门内把手方棒的底面对角线长度小于门内把手拨套的通孔的两相对弧面间的距离,大于两相对凸角的角尖间的距离;门内把手方棒与门内把手连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的拨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外把手方棒的外端插入门外 把手方孔而使门外把手方棒与门外把手拨套连动;所述门内把手方棒的另一端插入门内把 手的方孔而使门内把手方棒与门内把手连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的拨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外把手拨套的内端呈圆环状, 圆环部外径与大拨套中部开设的圆形内孔相适配,门外把手拨套的内端伸入大拨套的内 孔。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锁的拨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外把手拨套的外壁开 有一个缺口,大拨套开设一个相对应的孔,大拨套内装有活动式顶杆及作用于顶杆的弹簧, 在所述离合器的作用下,所述的顶杆穿过大拨套的孔后插入门外把手拨套的缺口,使门外 把手拨套与大拨套连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锁的拨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内把手拨套中部开有通孔,门内 把手拨套的内端外壁呈圆状,门内把手拨套的内端伸入大拨套的内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锁的拨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内把手拨套外壁形成数个凸起, 大拨套开有数个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缺口,门内把手拨套的数个凸起置入大拨套的数个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锁的拨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缺口共设三个,以大拨套的竖向 中心线为基准,三个缺口均布于大拨套的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的拨套结构,其包括门外把手方棒、门外把手拨套、大拨套、门内把手拨套、门内把手方棒,门外把手方棒与门外把手拨套连动,门外把手拨套与大拨套通过离合器相连动或脱离,大拨套与门内把手拨套连动,门内把手拨套开有通孔,通孔的内壁均布四只凸角,相邻凸角间通过弧面过渡;门内把手拨套的通孔伸入门内把手方棒,门内把手方棒的四侧面与凸角的角边相配,门内把手方棒的底面对角线长度小于门内把手拨套的通孔的两相对弧面间的距离,大于两相对凸角的角尖间的距离;门内把手方棒与门内把手连动。采用本实用新型锁的拨套结构,当转动门外把手时,门内把手不会随门外把手转动,从而其所需操作力小、操作简便。
文档编号E06B3/00GK201738730SQ20102017552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9日
发明者周锋, 段红胜 申请人:杭州金指码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