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2631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遮光、隔音效果,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这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设置有位于室外侧的复层玻璃板和位于室内侧的单层玻璃板,在室外侧的复侧玻璃板和室内侧的单层玻璃板之间形成中间室,进而,在上述中间室中内置有百叶帘。利用上述内置的百叶帘,可以起到提高建筑物的外遮阳效率的作用,并且,还具有隔音以及提高私密性的作用。并且因此,除了该玻璃窗之外,不再需要在室内或室外另外设置用于遮阳的装置(例如,设置在室内的单独的百叶帘或设置在室外的卷帘窗等),所以具有施工方便、以及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美观的效果。然而,这种现有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在由于空气湿度大、包含在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到玻璃窗的中间室中的情况下,或者,在有雨水等少量的水侵入到中间室中并且因受热而蒸发成水蒸气的情况下,使得中间室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进入到中间室内的水蒸气,当遇到玻璃板在中间室侧的表面或者内置于中间室内的百叶帘时,会在这些玻璃板的表面或百叶帘上结露。当水蒸气在玻璃板的表面上结露时,在玻璃板的表面上形成白雾状的大量的微小露滴,使玻璃变得不透明。并且,由于这些微小的露滴形成于封闭在室内、外玻璃板之间的中间室内,因此,无法从玻璃窗的外部将这些露滴擦拭干净。进而,由于中间室相对于外部大气而言是相对封闭的,因此,一旦水蒸气进入中间室,就很难再将其排出到外部。这样,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低,会造成中间室内的水蒸气反复地凝结、蒸发,从而导致在中间室内反复地结露的现象。进而,这种现有的内置百叶窗,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由于灰尘等在中间室内逐渐积聚而使玻璃板和百叶帘等受到污染的问题。进而,由于材料的磨损、 老化等,设置于中间室内的百叶帘等有可能会出现故障。然而,由于中间室被封闭于室内侧玻璃板和室外侧玻璃板之间,因此,难以进行中间室内的玻璃表面的清洗、以及对于百叶帘等部件的维修、更换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在提高建筑物的外遮阳效率的同时,能够避免水蒸气在玻璃窗的中间室内结露。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能够容易地对中间室内进行清理、维修和更换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包括本体框,所述本体框由上、下横栏和左、右纵栏构成;百叶窗单元,所述百叶窗单元被安装于所述本体框上,并且,所述百叶窗单元具有单元框、在室外侧安装于所述单元框上的室外侧玻璃板、在室内侧安装于所述单元框上的内窗、设置于在所述室外侧玻璃板和所述内窗之间形成的中间室内的百叶帘;所述单元框具有上、下横框和左、右纵框,在将所述百叶窗单元安装到所述本体框上之后,在所述单元框与所述本体框之间形成中空部,并且,设置有使所述中间室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通气孔。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优选地,代替设置使所述中间室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通气孔,通过在所述单元框的所述上横框上设置排气孔,形成使所述中间室与室外侧的外部空气连通的排气通路,并且,通过在所述单元框的所述下横框和所述本体框的下横栏上设置进气孔,形成使所述中间室与室外侧的外部空气连通的进气通路。更优选地,所述排气通路是通过在所述单元框的夹着所述室外侧玻璃板的一对室外侧玻璃板夹持壁上分别开设外侧排气口和内侧排气口而形成的,并且,所述进气通路是通过在所述本体框的下横栏和所述单元框的所述下横框上分别开设外侧进气口和内侧进气口而形成的。进一步优选地,可以在所述进气通路中设置过滤构件。进一步优选地,可以在所述外侧排气口处安装挡水构件。进一步优选地,可以设置对所述内侧排气口进行开闭的盖构件。进而,优选地,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窗包括内窗框和安装在所述内窗框上的室内侧玻璃板,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单元框上。更优选地,利用设置在内窗框上的卡合机构将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单元框上。更为优选地,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帘单元设置有对百叶帘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含有使百叶帘升降操作的行程减半的动滑轮机构。进而,优选地,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利用螺栓将所述单元框经由安装附件固定安装到所述本体框上,并且,将接缝罩卡合到所述单元框或本体框上,利用所述接缝罩盖住所述安装附件和所述螺栓。更为优选地,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在最接近室外的外部空气的所述室外侧玻璃板及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隔热桥外侧的玻璃开口内形成等压结构。更为优选地,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玻璃板为复层玻璃板,所述内窗的所述室内侧玻璃板为单层玻璃板。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首先,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内设置有百叶帘,因此,能够利用该百叶帘遮挡阳光,实现提高建筑物的外遮阳效率的技术效果;并且,通过设置使所述中间室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通气孔,存在于所述中间室内的包含有水蒸气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中空部,从而避免在所述中间室内的玻璃表面上结露。因此,能够避免玻璃窗由于结露而变得不透明。其次,通过在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窗框部形成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借助从进气通路进入中间室的外部气体因受热而上升并从排气通路排出,可以进一步加强中间室内的空气循环,提高防结露的效果。并且,通过在进气通路中设置过滤构件,可以起到透气、防尘和排水的作用。进而,通过在排气通路的外侧排气口处设置挡水构件,可以确保外侧排气口的防水功能。特别地,通过设置对所述内侧排气口进行开关的盖构件,可以使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在关闭内侧排气口的冬季模式和打开内侧排气口的夏季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冬季模式下,内侧排气口被关闭,从而封闭了由进气通路、中间室和排气通路构成的空气流通路径,阻止玻璃窗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循环,使温暖的空气滞留在中间室内,减少建筑物对外界的散热,减轻建筑物的采暖负荷,而在夏季模式下,内侧排气口被打开,从而使空气流通路径畅通,空气在玻璃窗内部和外部之间进行循环,可以使外部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进入中间室,对玻璃窗进行降温,减轻建筑物的制冷负荷。进而,通过将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单元框上,可以从室内侧容易地拆装所述内窗,并且因此,能够从室内容易地对所述玻璃窗在所述中间室内的部分进行清洁,或者对位于所述中间室内的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另外,通过在所述百叶帘的升降机构中采用动滑轮机构,可以使升降所述百叶帘的操作行程减半,操作更加方便。另外,通过用接缝罩盖住所述安装附件和所述螺栓,使得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更加美观,并且,由于采用卡合方式将所述接缝罩接合到所述本体框上,所以组装作业更加容易。另外,通过在室外侧玻璃板和隔热桥外侧的玻璃开口内形成等压结构,可以提高玻璃窗的防水密封性及隔热性。另外,通过采用复层玻璃板作为室外侧玻璃板,能够提高玻璃窗的隔热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立体图,其中,图 1 (a)是该玻璃窗的分解立体图,图1 (b)是组装好的玻璃窗的立体图,图1 (C)是将玻璃窗的一部分剖去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该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体框和单元框接合部位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接缝罩的安装步骤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0028]1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0029]2本体框[0030]3百叶窗单元[0031]31内窗[0032]311内窗框[0033]312室内侧玻璃板[0034]313卡合机构[0035]32室外侧玻璃板[0036]33百叶帘[0037]331帘本体[0038]332 帘安装构件333 滑键34 单元框341 滑槽342、343 被卡合爪344 挡水构件351、352室外侧玻璃板夹持壁4安装附件5接缝罩51,52 卡合爪53 海绵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图2对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立体图,其中,图1 (a)是该玻璃窗的分解立体图,图1 (b)是组装好的玻璃窗的立体图,图1 (c)是将玻璃窗的框部剖开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该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纵向剖视图。如图1 (a)、图1 (b)和图1 (c)所示,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1具有本体框2和百叶窗单元3。所述本体框2既可以是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组件,也可以是一体成形的单一构件。所述本体框2由上下横栏和左右纵栏形成为矩形形状。所述百叶窗单元3被固定安装到该本体框2上,并且,所述百叶窗单元3具有由上下横框和左右纵框构成的单元框34。 与所述本体框2相同,所述单元框34既可以是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组件,也可以是一体成形的单一构件。尽管百叶窗单元3可以被直接安装到本体框2,但是,由于在本体框2和单元框34 的制造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施工误差,因此,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难以将单元框34确地安装到本体框2上的情况。因此,为了容易地将百叶窗单元3正确安装到本体框2上,优选采用截面大致为L形状的安装附件4。具体地,参照图2、图4和图5,将该安装附件4的L形状中的一边例如用螺栓固定连接到单元框34上,进而,将L形状中的另外一边例如用螺栓固定连接到本体框2上,从而,将所述单元框34和所述本体框固定连接在一起,将百叶窗单元3安装到本体框2上,由此构成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1。通过采用安装附件4,可以利用该安装附件4吸收本体框2和单元框34中存在的施工误差,使得安装作业更加容易。另外,如后面将要详细说明的那样,可以采用接缝罩5将单元框34和本体框 2的安装部位罩住。参照图2中所示的剖视图,在所述单元框34上设置有一对室外侧玻璃板夹持壁 351、352。所述室外侧玻璃板32经由密封件等被夹持固定于所述一对室外侧玻璃板夹持壁 351,352之间,从而被固定安装到所述单元框34上。所述室外侧玻璃板32优选为复层玻璃板。另外,优选地,可以在最接近室外的外部空气的所述复层玻璃板及所述玻璃窗的隔热桥外侧的玻璃开口内形成等压结构,以便提高提高玻璃的防水密封性能以及隔热性能。并且,在所述单元框34的室内侧可拆装地安装有内窗31。所述内窗31包括内窗框311和经由密封件固定安装在该内窗框311中的室内侧玻璃板312,所述室内侧玻璃板 312优选为单层玻璃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窗框311上设置有用于卡合到单元框34上的卡合机构313,借此,使用者无需借助工具,仅通过手就可以将内窗31方便地安装到单元框34上以及从单元框34上将内窗31卸下。当然,也可以不采用卡合机构,而利用螺栓接合等已知传统的方式可拆卸地将内窗31安装到单元框34上。在所述室外侧玻璃板32和所述内窗31之间形成中间室。在所述中间室内设置百叶帘33。所述百叶帘33具有帘本体331和帘安装构件332 ;所述帘本体331由用绳构件串连在一起的多个叶片构成,并且悬挂安装在所述帘安装构件332上,所述帘安装构件332被螺栓固定到所述单元框34的上横框上,从而将所述百叶帘33安装在室外侧玻璃板32和内窗31之间的中间室内。所述百叶帘33还设置有升降机构,用以将帘本体331的叶片收起和放下。所述升降机构由拉动百叶帘的叶片的拉索(图中未示出);与所述拉锁的操作端相连、用以对所述拉锁进行操作的滑键333 ;和设置在所述拉锁的中途部的动滑轮机构(图中未示出)构成。在单元框的朝向室内侧的框壁上形成有滑槽341,所述滑键333配置在该滑槽341内。所述滑键333能够在滑槽341内滑动,以便拉动所述拉锁,对百叶帘进行收起和放下的升降操作。所述动滑轮机构用于使所述滑键333的操作行程减半,以便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行百叶帘的升降操作。另外,所述百叶帘33还可以设有用于对所述叶片的角度进行调整的叶片角度调整机构。如图2所示,在被所述安装附件4连接在一起的单元框34和本体框2之间形成封闭的中空部。进而,在单元框34的上横框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通气孔(图中未示出),所述通气孔将所述中间室与所述中空部连通起来,从而,中间室内的包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可以通过通气孔从中间室排出到所述中空部,从而避免在中间室内结露(包含有水蒸气的空气的流动路径如图中箭头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2所示的玻璃窗1的结构中,由于单元框34的上横框部分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位于该单元框34的最上方的水平上框壁和平行于该水平上框壁且设置在水平上框壁下方的用于安装百叶帘的上部百叶帘安装壁,所以,应当在所述水平上框壁和上部百叶帘安装壁上均开设通气孔,以便将中间室与中空部连通;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是能够将中间室和中空部连通起来即可, 可以以任何形式设置通气孔;例如,在不单独地设置百叶帘上部安装壁,而将百叶帘直接安装在单元框34上方的水平上框壁上时,由于只有一层壁,所以只需在该水平上框壁上开设通气孔,就可以实现中间室与中空部的连通。另外,通气孔也可以不设置在单元框34的上横框上,只要能够将中间室和中空部彼此连通起来,可以将通气孔设置在任何位置。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上述通气孔,使中间室与中空部连通,能够使中间室内的包含有水蒸气的空气沿着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通过该通气孔排出到中空部中,从而起到防止水蒸气在中间室内结露的问题,是室内侧玻璃板和室外侧玻璃板保持干净、透明。进而,在图3中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该图3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不是象上面所述的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使中间室与由单元框和本体框围成的中空部连通的通气孔,而是在玻璃窗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使中间室与室外的外部空气相连通的排气通路和进气通路。[0060]具体地说,在单元框34的上横框中,在夹持所述室外侧玻璃板32的所述一对室外侧玻璃板夹持壁351、352上,分别形成一个或多个外侧排出口和一个或多个内侧排出口 (图中未示出)。外侧排出口形成于位于室外侧的夹持壁351上,内侧排出口形成于位于中间室侧的夹持壁352上。由两夹持壁351、352、室外侧玻璃板32的上端部以及单元框34的所述水平上框壁的一部分围成一个空间。所述外侧排出口、内侧排出口和所述空间共同构成了排出通路。进而,在单元框34的下横框上(具体地说,在单元框34的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下框壁上)开设一个或多个内侧进气口(图中未示出),并且,在本体框的下横栏中,开设朝着室外侧开口的一个或多个外侧进气口(图中未示出)。由所述单元框34的下横框与所述本体框的下横栏围成一个空间(中空部)。由该空间与所述内侧进气口和外侧进气口共同构成进气通路。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单元框34的下横框部分与前面所述的上横框部分一样,具有复层的壁的结构,所以有必要在这两层壁上均开设内侧进气口 ;然而,同样地,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种形式,例如,在下横框部分只具有一层壁的情况下,只需要在该一层壁上开口即可。通过设置使玻璃窗1内部的中间室等与室外的外部空气连通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可以在玻璃窗1内按照进气通路、中间室、排气通路的顺序形成如图中箭头所示的空气流通路径,实现玻璃窗内部的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空气交换,进一步提高防止在中间室内结露的效果。另外,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优选地,可以在进气通路中设置过滤构件。该过滤构件可以设置在进气通路中的任意位置上,然而,更为优选地,将所述过滤构件设置在能够从中间室侧进行安装、清理或更换等操作的内侧进气口处。通过在进气通路中设置过滤构件,可以起到在确保室外的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入中间室的同时、防止室外的灰尘、雨水等进入中间室内的效果。进而,通过将过滤构件设置在内侧进气口处,能够从中间室侧方便地对该过滤构件进行安装、清理或更换等操作。并且,如图3所示,优选地,对于排水通路,可以在外侧排气口处安装挡水构件 344。所述挡水构件344以开口朝下的方式安装在外侧排水口处,能够防止来自于上方和侧方的雨水、露水等从外侧排水口流入。从而,该挡水构件344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窗1的防水性。进而,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以设置对内侧排气口进行开闭的盖构件。通过设置所述盖构件,可以使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在关闭内侧排气口的冬季模式和打开内侧排气口的夏季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冬季模式下,内侧排气口被关闭,从而封闭了由进气通路、中间室和排气通路构成的空气流通路径,阻止玻璃窗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循环,使温暖的空气滞留在中间室内,减少建筑物对外界的散热,减轻建筑物的采暖负荷。相反地,在夏季模式下,内侧排气口被打开,从而使空气流通路径畅通,空气在玻璃窗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循环,可以使外部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进入中间室,对玻璃窗进行降温,减轻建筑物的制冷负荷。下面,将参照图4、图5对接缝罩5进行详细说明。如前面所述,单元框34和本体框2经由安装附件4被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 在将单元框34和本体框2螺栓固定连接起来的部位形成接缝部。该接缝部延伸形成为封闭四边形。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接缝部设置在室内侧,然而显然,也可以将接缝部设置在例如室外侧等任何能够进行安装、拆卸操作的部位。同样如前面所述,在该接缝部可以设置将该接缝部遮盖起来的接缝罩5。如从图 2、图3和图4中所示,所述接缝罩5设置有一对卡合爪51、52,并且,在单元框34上相应地设置有被卡合爪342、343。通过将卡合爪51、52分别卡合到被卡合爪342、343上,将接缝罩 5卡合安装到接缝部。进而,在接缝罩5与本体框2的框壁相接的部位设置有海绵条53,以便以便提高该部位的隔热、密封性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图中给出了在单元框34 上设置被卡合爪342、343上的例子,然而,显然,也可以将被卡合爪设置在本体框2上,或者在单元框和本体框上分别形成卡合爪。在图5中,给出了接缝罩5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图5所示,接缝罩5由分别用于罩住上下左右四个边上的接缝部的上部构件5a、下部构件恥、左侧构件5c、右侧构件5d、用于罩住左下角和右上角的接缝部的左下角L形构件k和右上角L形构件5f、以及用于罩住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左上角构件5g和右下角构件证。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例如,在安装接缝罩5时,首先将下部构件恥和左下角L形构件k 一同卡合安装到位于正下方及左下角的接缝部;其次,将左侧构件5c卡合到接缝部并随后滑动该左侧构件5c将其插接于左下角L形构件k ;然后,将右侧构件5d与右上角 L形构件5f卡合安装到接缝部;进而,将上部构件fe卡合到接缝部并随后滑动该上部构件 5a将其插接于右上角L形构件5f ;最后分别将左上角构件5g和右下角构件证卡合到接缝部的左上角和右下角。通过以上步骤,用接缝罩5罩住整个接缝部。通过安装接缝罩5,可以将位于接缝部的安装附件4、本体框2和单元框34中用于彼此进行连接的部位、以及螺栓等连接部件罩住,避免上述部件露出于外部,可以使玻璃窗 1的外观更加整齐美观。并且,通过采用上面所述的卡合爪和/或罩构件等结构,使得接缝罩5的安装更加容易,具有避免进行复杂的安装操作的优点。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说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仅仅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以举例的方式作出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使可以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和改型。
权利要求1.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包括本体框,所述本体框由上、下横栏和左、右纵栏构成;百叶窗单元,所述百叶窗单元被安装于所述本体框上,其中,所述百叶窗单元具有单元框、在室外侧安装于所述单元框上的室外侧玻璃板、 在室内侧安装于所述单元框上的内窗、设置于在所述室外侧玻璃板和所述内窗之间形成的中间室内的百叶帘,所述单元框具有上、下横框和左、右纵框,在将所述百叶窗单元安装于所述本体框上的状态下,在所述单元框与所述本体框之间形成中空部,并且,设置有使所述中间室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通气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代替设置使所述中间室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通气孔,通过在所述单元框的所述上横框上设置排气孔,形成使所述中间室与室外侧的外部空气连通的排气通路,并且,通过在所述单元框的所述下横框和所述本体框的所述下横栏上设置进气孔,形成使所述中间室与室外侧的外部空气连通的进气通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路是通过在所述单元框的夹着所述室外侧玻璃板的一对室外侧玻璃板夹持壁上分别开设外侧排气口和内侧排气口而形成的,并且,所述进气通路是通过在所述本体框的所述下横栏和所述单元框的所述下横框上分别开设外侧进气口和内侧进气口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通路中设置过滤构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通路中设置过滤构件。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排气口处设置挡水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对所述内侧排气口进行开闭的盖构件。
8.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对所述内侧排气口进行开闭的盖构件。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窗包括内窗框和安装在所述内窗框上的室内侧玻璃板,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单元框上。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窗包括内窗框和安装在所述内窗框上的室内侧玻璃板,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单元框上。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窗包括内窗框和安装在所述内窗框上的室内侧玻璃板,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单元框上。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窗包括内窗框和安装在所述内窗框上的室内侧玻璃板,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单元框上。
13.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置百叶窗,其特征在于,利用设置在内窗框上的卡合机构将所述内窗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单元框上。
1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帘单元设置有对百叶帘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含有使百叶帘升降操作的行程减半的动滑轮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利用螺栓将所述单元框经由安装附件固定安装到所述本体框上,并且,将接缝罩卡合到所述单元框或本体框上,或者将接缝罩同时卡合到所述单元框和本体框上,从而,利用所述接缝罩盖住所述安装附件和所述螺栓。
1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在最接近室外的外部空气的所述室外侧玻璃板及所述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的隔热桥外侧的玻璃开口内形成等压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玻璃板为复层玻璃板,所述内窗的所述室内侧玻璃板为单层玻璃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所述玻璃窗能够在提高建筑物的外遮阳效率的同时,防止在窗的内部结露。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置百叶帘的玻璃窗,包括由上、下横栏和左、右纵栏构成的本体框和安装于本体框上的百叶窗单元,所述百叶窗单元具有单元框、在室外侧安装于单元框上的室外侧玻璃板、在室内侧安装于单元框上的内窗、设置于在室外侧玻璃板和内窗之间形成的中间室内的百叶帘,所述单元框具有上、下横框和左、右纵框,在将百叶窗单元安装到本体框上之后,在单元框与本体框之间形成中空部,并且,设置有使中间室与中空部连通的通气孔,从通气孔将中间室内的包含有水蒸气的空气排出到中空部。
文档编号E06B7/12GK202055688SQ20102059121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4日
发明者后藤仁, 新秀隆, 龙泰之 申请人:Ykkap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